从贞观十二年开始,松赞干布两次派遣使臣向皇帝求亲。唐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选定宗室李道宗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婚姻,不仅留下了藏汉两族和睦相处的佳话,还反映了古代婚俗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历史上,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番邦国王和亲的事例数不胜数,但是最著名的除了汉朝的昭君出塞之外,就是在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公元七世纪,吐蕃族出现了一位名叫松赞干布的杰出赞普。他骁勇善战,深谋远虑。吐蕃部落在他的带领下征服了青藏高原上的很多部落,随后他还建立起了以逻些为首都的强大政权,并且成为了统领青藏高原各部落的霸主。贞观十二年开始,他两次派使臣向唐提出和亲的请求。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派宰相禄东赞带着进献的数百件珍宝和五千两黄金来到唐朝朝见,唐太宗决定将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文成公主前往吐蕃。
文成公主和陪嫁婚俗的起源
文成公主此行不仅推动了汉藏两族友谊的发展,更留下了很多有关婚俗习惯的传说。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关于陪嫁起源的故事。据说,当文成公主知道了自己即将远嫁吐蕃远离家乡,十分伤心,哭泣不止,茶饭不思。唐太宗十分着急,便叫来大臣魏征寻求解决之计。魏征让皇帝将公主的丫鬟、奶娘一齐陪嫁进藏,并且把公主喜欢的家具什物也一起送给她。文成公主听到了这个消息,便答应了嫁到吐蕃。到了公主出嫁那天,唐太宗亲自搀扶公主上车,凡是公主使唤的丫鬟、奶妈和她喜欢的书籍、琴棋书画、珍宝玉器等物品都被当作陪嫁,同公主一起入藏。唐太宗陪嫁的礼品传到了民间,民间纷纷效仿,这种礼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文成公主婚姻的重要意义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书籍、手工艺品、乐器、绢帛、农耕用具、蔬菜种子等物品,陪同她入藏的还有多名侍女和大量酿酒、造纸、冶金、纺织等方面的工匠。大量的陪嫁人员和琳琅满目的陪嫁物品不仅化解了公主的思乡之愁,也为藏族同胞送去了唐朝文明,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
文成公主教当地人各种农耕技巧和防止水土流失、种植农作物的方法,使他们在放牧之外还能收获粮食。她还带来了种桑和养蚕的技术,吐蕃渐渐有了自己的丝织品。吐蕃还参考唐历,创制了吐蕃历法。吐蕃还派遣贵族子弟前往唐朝学习,并邀请唐朝文人为吐蕃掌管表疏。文成公主凭借着自己的远见卓识,细心体察当地民情,并且为丈夫提出了各种科学的建议,协助丈夫管理这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对于国家大事,她也从来没有强行干涉,只是提出自己的意见,松赞干布和大臣们经常向她讨教唐朝的政治制度。文成公主不仅受到松赞干布和朝中大臣的尊敬和称赞,也被吐蕃人民所深挚爱戴。
文成公主的婚姻虽然带有政治色彩,但是其对民族融合起到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中华婚俗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延伸阅读
宁国公主下嫁给回纥可汗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败,经常在妥协的情况下开展和亲外交,所以对回和亲之时为了表示真诚,唐肃终于拿出了自己的亲生女宁国公主,下嫁回可汗。护送公主去回
的是汉中郡王摄御史大夫李(王禹),他见了可汗,不拜。可汗问:“见了国君,礼无不拜。”李(王禹)答:“天子顾可汗有功,以爱女结好。比中国与夷狄婚,皆宗室子。今宁国乃帝玉女,有德容,万里来降,应当以天子女婿礼见的是可汗,怎能坐着接受书?”可汗很惭愧,于是起身参拜。第二天,便尊封公主为可敦(王后),出嫁时肃宗到咸阳给她饯行,反复慰勉,倒是公主流着泪对父皇说:“国方多事,死不恨。”第二年,回可汗就死了,回
人要按国俗将公主殉葬,公主反驳道:“中原人死了丈夫,早晚哭丧,丧期三年就结束了,根本没有殉葬一说。回大老远到中原去娶妻,是因为喜欢中原的风俗。如果一定要按照本地的风俗,何必到万里之外去娶妻?我绝不殉葬!”回人这才罢休。但公主也不得不按照回
的风俗拿刀划破脸哭丧。八月,因公主没有生下孩子,回允许她回大唐。回唐后,宁国又嫁薛康衡。贞元元年,改封萧国公主。
文人夫妻留青史——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故事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和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赵明诚是我国历史上位数不多的为人称道的文人夫妻之一,从最初的结合到最后赵明诚的去世,两人的婚姻故事被后世所铭记的同时,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婚俗文化。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精通经史,擅长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赵明诚,字德甫,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赵明诚二十一岁时,与李清照结为夫妻。
开明父母促婚事
古代男女缔结婚姻,父母的意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很多父母不惜用儿女的婚姻幸福来换取家族的利益。但是历史上也不乏尊重儿女意愿的开明父母,赵明诚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
一年的元宵节,赵明诚与李清照的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相国寺赏花灯之时与李清照相识了。赵明诚先前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知道她才情横溢,本来就很欣赏她的才华,此时一见面,便立刻产生了爱慕之情。赵明诚回到家中,便用“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赵挺之谈及此事。赵挺之后来恍然大悟,便派人去李家求亲。可见,赵明诚的父亲没有干涉他的婚姻决定权。这样的开明家长,在古代实属难得。
婚姻面临的考验
婚后的赵、李二人志趣相投,感情融洽,互相切磋诗词,共同研究钟鼎碑石,十分恩爱。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时,李清照给予了丈夫全力的支持。夫妻二人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乐在其中。但是,好景不长,一场政治风波使得李清照的婚姻遭遇到了冲击,她的父亲李格非和公公赵挺之在朝中分属新旧不同的党派,政治主张自然也会发生冲突。虽然父亲和公公都是开明达理之人,但是在封建社会中政治对婚姻的影响还是这让夹在其中的李清照左右为难。
经常性的的两地分隔,也使得二人的婚姻遭遇到了最严酷的考验。他们居住于青州的十年间,赵明诚就因爱好金石,经常外出求学、寻访和考订碑刻。此后,赵明诚北上做官,出任莱州知府,重返仕途,而李清照则独自留下,二人分隔两地。异地分居,对于感情非常敏感细腻的李清照来说,无异于一场身心的痛苦煎熬。
不仅如此,李清照结婚二十来年,膝下始终无儿无女,纵使李、赵二人感情再坚定,无子在封建社会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婚姻观念盛行的时代,不可能不对他们的婚姻生活产生影响。
婚姻的悲伤终结
公元1129年,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是却不幸患急病而亡,当年的李清照只有45岁。中年丧夫给李清照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再则,由于金兵南侵,国破家亡,她孤苦伶仃地流落到江南,并最终辗转到了杭州临安定居。在宋高宗及其官僚贵只顾贪图享乐,并没有一雪国耻的愿望,这使得李清照更加愤恨和难过,后来在词《永遇乐》中,她把这种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对幸福婚姻生活的回忆夹杂着盛衰之感都表达了出来,道出了当时一代人的内心凄苦。
生活总是公平的,李清照坎坷的婚姻生活虽然使得她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人生的悲欢,但是这也让她能创作出如此情真意切的词句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延伸阅读
豪气冲天宇 ,才情冠古今的《夏日绝句》
李清照43岁那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今南京)知府,一次,面对城内叛军作乱,赵明诚不但没有身先士卒指挥将士平乱杀敌,反而弃城而逃,把李清照和全城的百姓丢给了叛军。虽然此叛乱最终被平定了,赵明诚却因此被撤职。李清照也感到万分羞愧,然而更心痛的是她发现他们当初发誓信守终生、不离不弃、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已经在两人之间动摇了。但她,终究没有对其夫的所作所为做出任何评论,她深知在夫权的社会背景之下,夫妻二人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更重要的是,善良的她不忍心在心爱的丈夫身陷之时落井下石。李清照正是用自己的爱,包容了丈夫的懦弱。随后,李清照夫妇沿长江而上开始了流亡生活。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面对浩浩江面,不觉心潮起伏,吟下了《夏日绝句》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赵明诚听着其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言不禁羞愧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