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29500900000107

第107章 蔡女昔造胡笳声——蔡文姬的婚姻故事

蔡文姬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才女,她不仅创作出了《胡笳十八拍》、《悲愤诗》这样的经典之作,其坎坷的婚姻经历也一直在民间以传奇的形式流传着。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也能透视到当时的一些婚俗文化。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她的父亲便是当时著名的大儒蔡邕,蔡文姬从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和音律,可以说她有着一个幸福的童年。

但是时局的变化无常却摧毁了这种幸福。蔡文姬的婚姻故事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和她有关的传说故事。

蔡文姬十六岁时,嫁给了河东人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的世族之家,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婚后夫妇两人很恩爱,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咯血而亡。卫家的人嫌她克死了丈夫,又嫌她没有给卫家生下儿女,她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居住。

蔡文姬二十三岁那年,局势混乱,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不幸被匈奴掠去。后来,她成为了南匈奴左贤王的妻子,文姬居住南匈奴十二年间,育有二子,期间她不仅饱尝了异族他乡生活的痛苦,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语言。建安十三年,曹操感念好友兼老师蔡邕之交情,又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文姬归汉”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的佳话。

蔡文姬虽然被掳到匈奴多年,并且十分思念故土,但是一想到要离开对自己宠爱有加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她又肝肠寸断,取舍两难,顿时泪如雨下。在万般愁苦的复杂情绪之中,她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回归故乡之后,在曹操的安排下,她嫁给了董祀。曹丕在《蔡伯喈女赋》序中也说,“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于匈奴赎其女还,以妻屯田都尉董祀”。起初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流离匈奴多年,饱受创伤,而董祀英俊潇洒,通书史,谙音律,非常自负,对蔡文姬自然不是十分看重,然而迫于丞相的压力,只好接纳了她。婚后第二年,董祀犯了死罪过,文姬顾不得他们之间的矛盾,只因受难的是自己的丈夫,便挺身而出,蓬头跳足地来到曹操的府邸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如果处死了董祀,文姬肯定又失去了依靠,于是便不再追究董祀所犯之罪。董祀获释之后非常感念妻子的恩德,对蔡文姬有了新的认识,在感情上也开始接纳了她。此后,夫妻二人看尽了世态炎凉,隐居到了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居。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纵观蔡文姬的一生,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的善良女性,婚姻生活竟是如此不幸。但是,也许正是这种颠沛流离、动荡不堪的生活给予了她丰富的创作力,使她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从蔡文姬一生的三次改嫁的婚姻故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在当时的社会里,封建贞节观还并没有完全成为制约女子婚姻生活的规范。

延伸阅读

先秦时期的“

报婚”

蔡文姬一生有三次婚姻,她的改嫁事件在当时贞节观并不严苛的时代背景下并不被人们所歧视和职责。这一时代,子娶父亲的或继室,也就是自己的庶母或弟、侄娶寡嫂、婶娘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往往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史上称之为“报婚”。在当时,

报是合法婚配,婚后所生的子女,也是能够立为王位继承人或被娶作嫡夫人。除了鲁国素重礼法外,秦、齐、楚、晋、郑、卫各国大都施行这项婚俗。直到汉代以后,随着儒家伦理思想的一步步强化,“报婚”才在汉族被明令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