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洞房”这种婚俗形式历史悠久,因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至今仍普遍流行于我国各地的婚礼之中,成为了婚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闹洞房,古称“谑亲”、“戏妇”,民间俗称“闹房”、“暖房”、“闹新媳妇”、“戏新郎”等。
“闹洞房”的起源
闹洞房之俗的起因,尚不可考证,但是相关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有人认为古人崇尚迷信,认为新娘最容易受妖魔的侵害,因恐新娘受妖魔的侵害,便以众人来“闹”的方式以驱魔避邪,并且保佑新婚夫妇安全地度过新婚之夜,所谓“人不闹鬼闹”;其二,很多人认为这种习俗是古代抢夺婚留下来的遗风;其三,有人认为这种习俗可以消除初次见面的新婚夫妇之间的陌生感和隔阂感,从而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少有人相信妖魔鬼怪之说了,“闹洞房”被大多数人赋予了兴旺发达的含义,更有俗语道:“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可见,人们认为闹洞房能够为家庭带来好运,是喜事都应该是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可以设想,谁家婚嫁,若是无人贺喜,无人前来闹新房,新婚夫妇的心理肯定是凄凉和寂寞的。“闹新房”过程的热闹程度往往也被作为评价一个家庭邻里关系和人缘好坏的标准。因此,一些地方甚至有这样的习俗——为了不致新婚之夜冷冷清清,还要送“红包”请人来“闹”。“闹新房”是中国人求喜庆、求热闹心理的一个突出表现。
“闹洞房”的历史发展
闹房之俗,相传始于晋代。但推其渊源,则在西晋之前。一般认为闹房习俗最晚在汉代就已经开始流行起来,《汉书地理志》记载:“燕地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如文中所述,在新婚之夜,男女老少众宾客齐聚一堂,除了那些被认为不吉利的人之外,每位来访宾客都能参加闹房行动。黄华节在《闹新房》一文中,曾引仲长统所著《易言》,叙述当时闹房之俗:“今嫁娶之会,棰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趋之情欲,宣淫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也。”仲长统是西汉时人,作者在议论到其闹洞房做法时,显然表现了了不赞成和批评的态度,并且认为其为“污风诡俗”。
曾经,婚礼作为个人隐私秘密之事,是没有想象当中的热闹喜庆的,到了汉代与“闹新房”类似的风俗却盛行于士庶之间并且成了婚礼之中不能缺少的习俗。
闹房婚俗发展到了唐代,更加广泛和普遍了,不但来访道贺的亲朋好友有戏谑新人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参与到“折磨”新人的行动中来。闹房习俗不仅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有些闹房习俗甚至出现了至人伤亡的现象。宋初所辑的《太平御览》,曾录应劭《风俗通》所载一则论狱公案,竟由闹房戏谑而演化成一出悲剧:汝南人杜士娶媳妇,有个叫张妙的前来道喜庆贺,他不仅在闹房时捶打杜士,还将他悬挂起来,最后新郎被折磨致死。官府当时认为张妙是酒后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罪不致死。可见,当时的闹房风俗已经愈演愈烈了。
综合来说,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掌握着人们的婚姻大权的时代,闹房对于没有爱情基础的新婚夫妇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法,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消除他们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并且缓和紧张的心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闹房习俗的内容和形式也会逐渐趋向文明化。现代人结婚,闹房风俗还在延续着,只不过闹房的目的不再是带有迷信色彩的趋吉避凶和发家致富,人们更加追求的是闹房习俗的娱乐色彩和所渲染出来的热闹氛围。
延伸阅读
闹洞房常见游戏一览
游戏之一:取筷子。拿一双筷子放到酒瓶之中,只露出很短的一节,让新郎新娘用嘴唇把筷子取出。游戏之二:吃水果。用有弹性的绳子捆住水果吊于新人们跳起来能够到的高度。新郎新娘共同咬住吊起的水果,看两人的默契配合。游戏之三:点火柴。将火柴插在红枣上,并且放在盛水的盆里。让新娘新娘共同咬住一根中间拴有点燃香烟的红绳,并要用这支烟点燃水盆中的火柴。游戏之四:夫妻识字。新郎先选择一个字或者一个短语,之后做出各种动作,让新娘猜。游戏之五:夫妻对诗。如果碰到都是文学爱好者的夫妻,他们可以来一次对诗比赛。其中一人先念出一句,另一人要按照设置的规则接下句,如果接不上来或者输了,就要表演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