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29500900000082

第82章 婚姻不幸后再遭歧视——改嫁风俗

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虽然禁锢着人们的心灵,但却阻挡不了丧偶的女性们追求婚姻幸福的脚步,在历史上,很多勇敢的女性选择了改嫁,但是人们对其秉持的是歧视的态度。

受中国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古时大多数民族忌娶寡妇。亡夫者为寡,民间普遍认为,寡妇死去丈夫的魂魄常随其身,有娶之者,必受其祟。又认为娶了寡妇,人死后,到阴间将要与原夫争夺其身,所以娶寡妇成为民间一大忌讳。这是古代性歧视、性压迫的历史写照。

因而在寡妇改嫁时,便有许多特殊的风俗习惯,并在许多方面有别于正常的婚姻嫁娶。江西、河南一带,有寡妇再嫁,必走偏门、后门或从墙壁上凿洞而出,不能走正门、大门,改嫁时还要在夜晚,且不用鼓乐,如果被人看见,人们便认为是不祥之兆,将有凶祸发生。避祸的办法就是对看见的人要狠狠唾骂几声。

旧时台湾民间寡妇改嫁,也忌像初婚那样从娘家坐轿,必须徒步走到半路上再坐轿。有的寡妇还要在上轿的地方,丢下一件自己平时所穿的衣服,然后才放心上轿,据说这是为了辟除前夫的灵魂跟随寡妇来到新夫家作祟。寡妇先走一段路的用意就是让前夫的灵魂发生错觉,误以为他的妻子是到某地去办事。当她在途中上了花轿后,前夫的灵魂再想跟去但无法找到她了,丢下旧衣就是为了让前夫的灵魂不可能再认出自己。

旧时河南沁阳一带汉族娶寡妇,都要在傍晚或夜间进行,而且孀妇所坐花轿没有顶,周围也没有布围着,甚至有的干脆坐大椅或反坐方桌。大概是他们认为夜间进行,使前夫的灵魂因天太黑而难以找到孀妇,轿没有顶或不用围布是不让前夫的灵魂躲藏进去的缘故。上轿(或上椅、桌)均在村外十字路口且不用鼓乐,不燃鞭炮。大概十字路口易使前夫的灵魂迷失方向,不用鼓乐、鞭炮是为了不惊动前夫魂灵以免让他跟随而来。下轿时,双手端一斗粮食,转椿树,或者转碾道、转磨道,目的大概也是使前夫的灵魂不再跟来捣乱。

傣族已婚夫妇男方先死,女方要改嫁时须举行一种表示与死者断绝关系的仪式,其法是用一根线,一头系着生者,一头系着包裹尸体的席子或棺木,由一位老人喃喃作祷,然后一刀将线砍断,表示两者之间从此再无任何联系,这样生者方可放心大胆地开始新的生活,否则必遭亡灵化成的恶鬼之报复。

上述离婚和再婚中的习俗和活动仪式反映了对女性性别的歧视和自由选择婚姻权利的剥夺,是男权主义社会的历史写照。

延伸阅读

旧时寡妇再嫁的残酷风俗习惯

在古时,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对不同情况下成为寡妇的妇人有所谓“伞下寡”、“鸳鸯寡”、“断桥寡”之分。“伞下寡”是指蜜月里死了男人的妇女,改嫁时切忌梳妆打扮,一定要从后门悄悄出去,为了赶跑原夫的灵魂以辟邪,在半路上,还要安排人朝她走来的方向打枪,并高声喊叫:“不准他跟来,打死他,打死他!”然后,像押解犯人一样,把她押送进新夫家门。“鸳鸯寡”是指生儿育女后死了男人的妇女,改嫁时先要半夜三更来到深山野林的小草棚中,躲避原夫七七四十九天,达到辟邪目的后,才能去新夫家生活。“断桥寡”是指男人不是病死而是因其他意外伤害致死的妇女,改嫁时要先到野外呆三个晚上,每晚都要搂抱大树多次,意思是让她“克树”,不再“克人”,从而避除她自身带有的“克夫”之邪气。赫哲族寡妇改嫁时不受歧视,但也有类似的辟邪习俗,就是到男家去的途中如遇大树,要停下抱住大树一会儿,说是这样才可以免除灾难过上好口子,不会“再妨”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