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29500900000097

第97章 诸多福讯系一身——葫芦送福

葫芦又称壶卢、匏瓜等。葫芦藤蔓绵延,瓜籽过多,民间视其为后代繁盛、万代绵延的中华婚俗文化吉祥物。

自古以来,葫芦就凭借其实用性受到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诗小雅

瓠叶》云:“幡幡瓠叶,采之烹之。君子有酒,酌言常之。”可见,古时葫芦不仅可以用作汲水器具,而且还被当作酒器。葫芦在古代食品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古代关于食用葫芦的记载也有很多,如《管子》一书中云:“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家之富也。”元代王祯在《农书》中也曾谈到:“匏之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以和肉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小者可作盒盏,长柄者可作喷壶,亚腰者可盛药饵,苦者可治病。”并且:“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不仅如此,葫芦还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味甘,性平滑无毒,蔓、须、叶、花、子、壳均可入药,医治多种疾病。葫芦的药用价值自古就被人重视,还曾出现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中。

除了实用价值,葫芦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含义。从一些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掘的葫芦形陶器来看,祖先们早已把葫芦看成是孕育人类的母体,并且已经开始了对它的崇拜。葫芦因其圆润的形态,并且内部有葫芦籽被人们看作是孕妇的象征。人们认为婚育之事和葫芦是息息相关的。从早期发掘出来的葫芦形器具来看,大多数都被当作主持男女婚姻之事的礼器,如商周时祭祀所用的陶香炉均采用葫芦形。葫芦还被民间赋有趋吉避凶之意,人们认为葫芦里面是有灵气的,它会带来吉祥,驱散邪恶。朴实善良的农家主妇还会给孩子缝制带有葫芦图案的的肚兜,有的肚兜自身形状就呈现葫芦形态,在葫芦上绣一活泼可爱的男娃,隐喻孩子长命百岁、健康成长。古时,很多人都把葫芦挂在门框之上,并且剪出葫芦形的窗花贴在家中以求吉祥。在古代,人们还曾经用葫芦象征天地,天地繁育了世间万物,所以经常借葫芦来表达对新婚夫妇阴阳相合、多子多福的祝愿。在前面所介绍的合卺礼俗中,葫芦还曾经被古人当作必备的器具。

民间婚俗中以葫芦图案为主题的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品为数众多,我国汉、蒙、回、景颇、哈尼、苗、白、傣等民族妇女的刺绣上都有葫芦图案。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装饰新房时会剪出很多精美的葫芦花,表达祈孕求子之愿。因“蔓”取谐音“万”,寓意万代绵长。民间还有“子孙万代”图,就取枝蔓绵延的大葫芦上缔结着无数小葫芦的形象,借以表达子孙繁盛,福泽万代之意。生活在云南边陲的苦聪妇女在衣袖、头帕、统裙上都绣有葫芦花或葫芦的图案,热恋中的姑娘在赠送情人的信物之上都绣上葫芦花,而小伙子回赠姑娘的礼物上也大多印有葫芦图案。人们对葫芦的喜爱,使得葫芦这种吉祥符号频频出现于我国婚俗文化当中,这不仅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婚后多子多福的期盼和祈祷之情,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热爱。

延伸阅读

以葫芦传情

在中华婚俗文化中,葫芦还扮演着为青年男女牵情搭线的角色,广西瑶族有葫芦定亲的习俗。男女相识后,男子邀请两个男性伙伴作为媒人,除携带猪肉外,还要带上一个装满酒的葫芦,媒人将葫芦挂在女家门前的篱笆上,如同意,就收下葫芦;如不同意,就用针将葫芦刺穿,使酒流出,吹葫芦祈婚恋。清人贝其乔在《苗疆风俗考》云:“孟春,合男女于野以择偶,名曰‘跳月’……自正月初三至十三皆跳月之期……十三日跳毕,男吹芦祈于前,女牵带此之,抱场三匝,相携入丛丛间……”傣族小伙常吹葫芦寻找情人,傣家老人常说:“葫芦丛虽小,但它可以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