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曹操拥有足够的实力时,他就开始不甘于表面对汉献帝俯首称臣。他暗暗的换掉所有对自己不利、自己不信任的人,用自己人代替上。因为他深信有了自己人,借助自己人的力量才好办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录尚书事”。但由于他忙于打仗,遂以心腹苟或为代尚书台。随着曹操攻占邺城,荀彧所负责的尚书台随之迁到邺城。于是,尚书台完全脱离了少府,而在许都的少府只剩下管理皇室的生活起居的职能。尚书台官员不再隶属于少府,曹操也开始以录尚书事的身份,通过自己人苟或掌管的尚书台来控制在许都的中央政府,并使尚书台完全置于司空府的控制之下。 之后,为了加强司空府的权力,曹操在选择太尉和司徒时,故意选择老病或者是不会侵权的人来担当,故意架空二公的权力,最后他选中了杨彪和赵温。但由于杨彪是袁术和袁绍的姐夫,曹操对他很不放心,一边拉拢利用,一边严密监视。赵温看出苗头不好,为了保住官位,向曹操献媚,延聘曹丕为司徒府属官。殊料曹操并不领情,而是借机上书献帝,指控赵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罢免了他的司徒之职。曹操一不做二不休,又随便找了一个借口罢免了杨彪的太尉之职。 由此,曹操将二公完全排除在司空府之外,用上自己人加以控制。但是曹操想要的并不止这些。他想要更大的权力,所以他就必须采取更多的动作,一步步的将更高权利层上的位置安安排上自己人,使自己的权利得到加强。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开始改革中央政府的体制,对重要的职官人事进行调整和改组。通过献帝以诏书形式颁布全国,他使自己名正言顺地由丞相府通过尚书台来控制许都政权 建安十六年正月,出于曹操的安排,献帝诏命曹丕为五宫中郎将、副丞相,授权设置官署。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按汉仪,五宫中郎将统带五官郎护卫皇宫,隶属于光禄勋,不置官署。曹丕置官署当然是特许,又任副承相,丞相府在邺城,故他供职于邺城。其官属主要有:长史凉茂、邴原、吴质,文学徐干刘、苏林,夏侯尚,司马赵戬,门下曹郭淮,功曹常林。
第二年正月,曹操得到“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殊荣。按规定,大臣上朝之时不准身带任何武器,要脱去鞋子,只穿袜子;进殿之前要先接受检查,由司仪官唱导大臣的官职和姓名;大臣进殿要一溜小跑,不能踱方步,否则将以“大不敬”治罪。现在曹操上殿可以佩剑,穿鞋,从容列班,司仪官不再直呼其姓名,而是口称“丞相”。礼仪的特许简化,表示曹操是汉天子最亲近最可信赖的臣子。 曹操通过体制转换,不仅实质上用他自己人取代了汉献帝所在的中央政府,而且形式上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特权。这个时候,可以说,曹操已经达到了独揽朝政的目的,汉献帝也已经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了。国家的政权一切都是出自曹家,只剩下让曹丕接受足够的锻炼,然后继承他的大同。日后的改朝换代都变的那么顺理成章。 朝里有人好办事。如果有可用的资源,有可以借助的力量,那么,千万不要浪费。把握住这股力量,将众人的努力合成自己的努力,不仅是对自己的锻炼,还能够帮助自己更容易有大的作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又不懂得让自己人替自己办事,不善于借助自己人的力量,那么,成功的道路上自然会有更多的磨难和挫折,不仅浪费时间,耗费精力,还难以让事业更上一层楼。
“成事之道”自己人办事方便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这里讲的就是有了自己人,那么办起事来就方便的多。从古至今,无论是怎样的争权夺利,都少不了借助自己人的力量来为自己增添砝码,要么是将有用的人拉拢为自己人,要么是直接在这个位置上安插上自己人。两者都是借用自己人的力来更加方便的成事。 曹操不仅在这一点上做的聪明,而且也够决绝的。他借用朝廷大规模的人事变动和体制改革的机会,直接将朝廷重位都换上了自己的一班人,为自己造就了一个自己说话算数的实体政权,从而为后世铺平道路,成就霸业,做的可以说是相当的彻底。 周瑜说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这一个“贼”字意指何处?就是曹操一步步的将汉室天下过渡成了魏室江山,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曹操为自己换上了自己人,借用他们的力量实现了最彻底的转变。三国乱世,不知多少人想要这么做,最后做不到就对曹操的功绩既羡慕又嫉妒。单就魄力上还是不如曹操。 博弈之道,在于借力使力,借力打力。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要善于借用自己人的力量才更加有保证。毕竟自己人办事方便,把自己人的努力汇聚起来换成自己的努力,那么说话自然就有分量,成事更加方便。
凡能成大事业者,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需要后退、让步的时候。有智慧的人,不是一味的忍让和后退,而是把握良好的时机后退,并且从后退中汲取能力,然后再借助良好的时机实现更大的进步。有一种胜利叫撤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曹操的一生和其他成大业者一样,几进几退,都能很好地把握进退的关键。曹操以曲求伸、以退为进策略的胜利,使他的政治欲望逐渐膨胀起来。志向的高远,胸有城府的官场谋略,也预示着他的政治作为将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