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曹操最实用
29521700000082

第82章 首先要有稳固的根据地

曹操起事之初,仅有兖州一块地盘,而且还没有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可以说是根基还未稳。在他父亲被杀后,他就急着想要为父报仇,攻打徐州。 此时他的谋士荀彧不同意他的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他详细的为曹操分析当前的局势:“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命萧何镇守关中;光武帝经营河北,令寇恂据守河内。这都是先深根固本,然后再进而夺取天下,这样进可以战胜敌人,退可以保守根本,所以虽然他们也有困难和失败的时候,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大业。 将军本来是在兖州起兵的,兖州是天下的要冲之地,现在虽然有些残破,但还可以据以自保,这里就是将军的关中、河内,不能不首先加以平定。 现在我们已经打败了李封和薛兰,如果再分兵向东攻打陈宫,使陈宫无法西顾,就可以利用时机抢收小麦,积储军粮,一举打败吕布就不成问题了。打败吕布后,就可以南结刘繇。一起讨伐袁术,把势力发展到淮河,泅水一带。如果放弃吕布不打,东攻徐州,留守兵力多了,则前方兵力不足;留守兵力少了,则后方无法巩固。如果吕布乘我空虚,攻伐抢掠,兖州就有失掉的危险。万一徐州又拿不下来,将军将到哪里去立足呢?” 果不出纳荀的估计,曹操攻打徐州的过程中,吕布就乘虚袭击兖州,结果濮阳,鄄城、东阿、范县同时告急。曹操面临两难的选择。继续攻打徐州的话,不仅兖州可能不保,徐州也很难攻下来。这正如纳荀的分析。而另外一条路就是,先放弃徐州,撤军回救兖州,先稳固了兖州,等到力量足够并且没有其他威胁时再一举拿下徐州。最后曹操选择了从徐州撤兵退守。 而后来,曹操才发现他当初选择退守的抉择是正确的。前方攻打的徐州,是由陶谦任徐州牧。他临终之时,知道曹操不会善罢干休,定会趁势起兵来夺,就把徐州牧之位让给了刘备。刘备为大汉皇叔,坐镇徐州,名正言顺,曹操去进攻,师出无名;而且刘备当时虽然四处流窜,手下也有万余士兵和几员虎将,也不是好欺负的。以曹操当时的实力,徐州能够攻得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后方,吕布向来有万夫不挡之勇,再加上陈宫为之出谋划策,兖州很有可能不保。 曹操肯定也不希望看到这种鸡飞蛋打的局面,所以他听从谋士“深根固本”之策,先巩固兖州,以之为根据地,招贤纳士,训练兵马,然后再伺机逐个消灭敌对势力。此时,兖州的优势和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兖州地处中原,是战略要冲拔剑四顾之兵家必争之地,曹操控制此地,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割断东西南北各路军阀的联络。从而把握主动权,主动出击,对敌人进行逐个击破,乃至称雄北方。这是徐州所不具备的优势。

曹操一开始也是盲目急躁的拿不准方向,他自己都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进退之路在哪里。但是关键时刻,他还是牢牢的将稳固根本的机会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使自己终于有了可以立足的地方,安心的谋划更为长远的未来和战略。进,可以横少八方,各个击破;退,则可以招兵买马,休养生息。只要青山在,就有卷土重来日,更有厚实的土壤支撑他打下整个江山。稳固的根据地是他成事的根本。 所以说,盲目四顾绝对要不得,猴子掰玉米的做事方式更不可取。这样,不仅白白浪费了功夫,还因受到前面的牵扯,影响精力,极有可能错过成事的大好时机。只有逐个击破,保证走过的每一步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取得的每个成功都牢不可破,那么,即使有一步没走好,自己也是有一定的退路。退,不是回到原点,而是站在之前的高处,总结经验;进,就走向更高的成就,而且每一步都稳固,踏实,平稳。

“成事之道”先安身后立命 能够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并且有较长远的发展的人,往往都是通过先为自己找寻一片安身的处所,成为自己进可养退可守的根据地,然后才在此基础上打拼天下,慢慢做大,成就霸业。 曹操纳谋士建议,先偏隅一方,深根国本,打造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名副其实的根据地。这样既能打出去又能缩回来,然后局面慢慢做大,实力和领土也以以根据地为中心呈辐射状不断增大。曹操能够在三国中独领风骚的,正因为他善于为自己固本,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毛泽东在《关于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指出:应当认识,历史上的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之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了。对于曹操来讲,就是要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而他“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为他以后不断向周边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是取胜的关键。 对于一个要想成就大业的人来说,也必须先有一个牢固的安身之所。先安身后立命,进可以闯荡天下,退可以安身自保,然后才能无后顾之忧。这不仅是为自己留下进退的余地和退路,更是保证有足够的度量容忍失败,用足够的勇气和底气再决胜负。这是进退的玄机所在,也是成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