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需要一个过程去实现,不管这个过程是否充满了艰难险阻,最后真正的得到才是胜利。不能够像曹操一样不仅想到、看到还努力去得到的,而是只看得到、想得到却没有勇气和魄力做到的人,注定成不了大事。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很多人都有过这个想法。在董卓行事失败后,当属实力最强到袁绍和曹操集团有这个能力。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在汉末群雄混战中,由于家世显赫,所以起初他的势力最大,也曾是讨伐董卓的盟主。他地广兵多,手下谋臣武将也不少。在奉迎天子的问题上,袁绍的首席幕僚沮授向他建议:“主公的世家(指袁氏)好几代都荣任辅佐皇帝的宰相,忠义之名天下皆知。如今,皇上和朝廷被迫西迁长安,宗庙遭到破坏,皇权沦丧。而全国各地州郡,虽都以勤王之名起事,但实际只求扩张自我势力,根本没有人有保卫皇室、安定天下百姓之心。如今本州粗定,我们已有了较稳定的力量,就应该奉迎皇帝到邺城安顿,一方面表示我们安定天下的志愿,一方面更可‘挟天子以令诸侯’,用堂堂’正正的名义,来讨伐不守臣节的州郡,相信没有人能抵挡得住我们的。”袁绍初听之下,也很赞同,便交付讨论办理。
时长老审配及大将淳于琼同时表示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汉王室衰颓已久,即使想帮他们重建也是很困难的。如今天下群雄割据,各拥庞大军团,有道是‘秦亡其鹿,先得者王’,现在应是大家再公平打天下的时候了。如果把皇帝请到邺城,任何行动理当请示,这样会严重损害军事行动的机密性和机动性,得不偿失。
更何况,皇帝身旁还有很多公卿大臣,过分尊重他们,会使我们的权力变小;不尊重他们,则也会有违抗皇权的麻烦,实在值得多加考虑。” 看来袁绍的谋臣并没有完全的认清形势,汉献帝虽然已经没有多少权力了,但是他至少还是一国之主的象征。有了他做盾当然更有权威,而绝不是像他们想的那样还要处处请示,因为挟天子是为了令诸侯,而不是为了匡扶汉室。想必袁绍没这么想过,曹操更是没有。 袁绍在谋臣的不同意见下犹豫不定,迟迟难于下决定。而几乎在沮授等向袁绍提出此建议的同时,荀彧也向曹操提出迎接献帝到身边的建议。考虑到当时曹操尚未评定山东,献帝身边还有韩暹、杨奉等,他们刚把献帝送到洛阳。如果贸然的迎献帝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曹操麾下不少谋士提出反对意见。 荀彧这时劝告曹操说:“以前晋文公迎接周襄王到洛都,诸侯就如日影追身般地相从;汉高祖东伐项羽,为被项羽残杀的义帝缟素戴孝,天下人心就纷纷归附。近年来,天子四处流亡,将军您曾首倡讨伐乱贼董卓的义军,只是因为山东连年兵扰战乱,没能远远地彝赴关右,到天子身边,然而您仍然不断地分批派遣将帅,冒着危险与天于通使节。将军虽然在外边替天子平定战乱,但您的心却无时无刻不放在王室。 “这说明,匡救天下正是将军您素有的志向。如今皇上的车驾刚刚从西京东返,而东京洛阳也是荆棘丛生,破败荒芜。忠臣义士都有保存国本的忧思,黎民百姓也都怀念旧都故主,睹物伤情,悲哀倍增。果真能利用这一时机,迎接主上,以此顺应民众的愿望,这是大顺;用秉承至公的行动来感服英雄豪杰,这是大略;用扶持大义来罗致英俊,这是大德。天下虽然还可能有少数抵制反对的人,但他们必然不能成为多大拖累和障碍,这也是明白无误的。韩暹、杨奉两人怎么敢为害!这一计划若不及时确定,让四方外人生了此心,再生变故,以后就是想要这么做,也来不及了。” 针对不同的意见,曹操认真权衡利弊,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既然能够想到也看到了,那么久应该果断、勇敢地去做到,所以他很快的做出了远征乌恒、奉迎天子的决定。 但是远征途中,狂沙飞扬的恶劣天气和崎岖的道路让远征大军寸步难行。奉迎天子的日子遥遥无期,将士也都疲惫不堪。曹操有些后悔,出现了动摇。这时,水土不服、病卧车上的郭嘉仍然鼓动曹操。他说:“兵贵神速。我们千里远袭,辎重太多导致我们行军缓慢,深受其害,不如抛弃负重,轻兵上阵,给敌人来个出其不意,快速达到目的。”曹操觉得可行,命令将士抛下笨重装备,快速通过卢龙塞,直捣单于庭。最后迎天子于许都。 与袁绍的犹疑不定想比,曹操在思想上就果断许多,行动上更是快马加鞭,抢得先机。可以说是,机遇同样摆在两人的面前,而且两人都有意向,但是,最后还是曹操抢在前头占了先机,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了。 想到、看到和得到绝对不能划等号。前者是绝大数人会去做也能够做到的,而后者就要凭借个人各方面的机变能力才能办到。想要成事有座位,就必须抓住时机果断出手,得到才是自己真正的胜利和成就。如果只停留在想象、看看的阶段,那么缺乏实际的行动,注定不会有什么作为。
“成事之道”敢逞英雄,出手不凡英雄不是坐吃三空、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推举出来的。试问,哪一个可以称之为英雄的人,不是凭借自己一身的智谋和胆识,勇于进取,争夺得来的?没有成不了事的人,就要想到、看到,还要出手不凡,敢于得到。 曹操就是秉承兵贵神速,以快致胜的行事理念,一旦有了合适的时机,就会快速用兵,抢在前头,方可赢得主动,占领高点,抢得先机。曹操霸业之成,与他每次面临抉择都能敢想敢干,出手不凡分不开是分不开的。 想到、看到和得到都不能少,而最关键的则是得到。与曹操同时代的又一霸主袁绍不是没有看到乱世中的先机,但是由于他的多端寡要,见事迟、反应慢而一次次耽误最佳的出手时机,最终失却了一个个千载难逢而又十分重要的良机。 在毛泽东看来,做领导的,见事迟,得计迟,是致命的弱点。成败之举,在于明察要点,然后当机立断。这是与曹操有共同之处的, 凡事有利就有弊,想要有所作为,必须果断决定,迅速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采用灵活的手段得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勇于为天下英雄,才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