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间文学史
29576800000006

第6章 寓言

民间寓言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用虚构的情节来说明某个道理、寄托某种教训的小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作者并不把他本来的意思直说出来,而是寄托在另外一种事情或动植物、无生物上,以此喻彼,让人们从有趣的故事里去领会其中的道理。《庄子》曰: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从体裁上看,民间寓言是从动植物故事演变而来的,主要是在寓言型的动植物故事的基础发展而来的。在较早的动植物故事中,人们主要是反映动、植物的现状、习性、特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日益复杂化,同时人们对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也渐疏远。因而经常赋予动植物以人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或以动植物的习性解释人类社会的一些社会现象,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明显的教训寓意的口头故事——民间寓言。动植物故事的发展也就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演变为寓言;另一部分仍以原来面貌存在着。有无较为明显的讽谕性,是区别民间寓言与动植物故事的关键所在。

寓言的内容

总结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和知识积累。劳动人民长久的生活积累,使他们在久已熟悉的实际生活实践中,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精炼的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理性知识,有的甚至达到了哲理的高度。如《愚公移山》,通过愚公立志移去挡在家前的一座大山,说明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样一个人生道理。这些理性知识回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劳动人民更好的进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端正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符合学习的规律。如彝族寓言《智慧果》,讲开天辟地英雄支呷洛给穷人和富人各一颗荞麦子和燕麦子,说是智慧的种子,种在地里,到明年秋天可结出智慧果来。富人把支呷洛给他的两颗种子一起交给穷人种,说明年要几颗来吃就行了。穷人开始不知怎样种,便请乡亲们一齐来想办法,边种边学,终于制成最早的一把犁,学会了犁地、播种、除草、施肥,秋天收获了智慧的果实。而那个富人虽然从穷人那里得到几颗智慧果,可他什么智慧也没有得到。

反映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劳动斗争生活的实践本身,培养了人们真实,高尚的思想感情。在民间寓言里,赞扬团结友爱,勤劳善良的朴实精神,批评自私自利,畏难苟安的不良作风,讽刺争斗,劝谕团结。如布依族寓言《大象和小花猫》。大象起初根本看不起小花猫,骄傲得不得了。一天,大象在一棵大树下乘凉时,一只老鼠爬到它身上。大象把老鼠抖落到地上,刚想用脚去踩,老鼠已爬到它的尾巴上了。大象用鼻子向老鼠卷去,谁知正合老鼠的意,老鼠一下跳到大象的鼻子上,钻进了大象的鼻孔,这时,小花猫从树丛里轻盈一跳,把头部已钻进大象鼻子的老鼠一爪子抓了出来,并当场把它吃掉。大象又惭愧又感激,再也不敢骄傲了,从此和小花猫结成了亲密的朋友。

表现了人民大众认识事物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自发的辩证法。不少寓言认为,认识和判断事物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并要以实践作为衡量客观事物标准,切忌主观臆断。要注意情况的变化发展,不能够静止、机械、孤立地看待事物。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对主人公违背上述看法和做法的行为,给予尖锐的嘲讽,以期听者从中得到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

寓言的特征

1.深刻的哲理性与简单故事性的和谐统一。寓言通常都是一个短小的故事。篇幅较短,情节单纯,描写的线条较粗,只求能把道理说清楚就行。有的是由生活中某些人和事加以提炼构成的小故事,有的是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教训,通过艺术虚构形成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只取事物的一点特性加以适当夸张,以突出其寓意。所以故事虽小,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就是通过生动浅显的故事来说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比如说《拔苗助长》这个寓言就通过农夫看到禾苗长得不快而心急拔苗来帮助苗长高结果适得其反的简单故事来阐明了急于求成,违背客观规律,不但不能成功,反而会把事情搞坏这一深刻道理。还有的动物寓言不但深刻提示事物本质,而且它人格化的细节、情节的发展都有现实根据,曲折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真实,达到了故事性和真实性、哲理性的高度统一。它的艺术虚构是建立在现实观察的基础上的。因此读之使人信服。所以优秀的寓言总是简单与深刻的和谐统一,它需要巧妙的构思、确切比喻和生动的语言。

2.明显的比喻性。民间寓言描写的对象无所不包,有人类,也有动植物,不管是哪一种,寓言总是通过对他们的描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说明常常以比喻的形式出现,或是明喻,或是暗喻。特别是动植物寓言描述的都是有关动植物的故事,但每一个故事都在对应着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或特征。比如:壮族的《鹭鸶和鸭子》。鹭鸶和鸭子同住一条河边。冬天到了,鹭鸶每次从水里钻出来,都直叫:“冷啊,冷啊。”而鸭子有一身油毛,所以不怕冷,在一旁暗自高兴。但鹭鸶有一张长尖嘴,常常捕到味美的鲜鱼,鸭子在旁看着也羡慕得不行。它们俩一个冷得要命,一个饿得要命,好多回想换换都没谈拢。最后只好请大雁来帮忙。大雁建议他们俩取长补短,但他们俩谁都不肯先把自己的东西交出来。大雁没办法只好让他俩同时脱下来,再由大雁同时交给对方。但当大雁数完一、二、三以后,两个都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还互相指责对骂,最后各自把头一扭,走了。最终还是没换成。大雁不由得感叹:“光想白捞别人的,自己总怕吃亏,什么事都办不成啊。”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鹭鸶和鸭子想换羽毛和嘴巴的事的,这里不过是借它们来比喻人类社会中那些爱占别人便宜,不肯自己吃一点亏的自私自利的人罢了。大雁在结尾处“画龙点睛”的点明了寓言的主题,使它的比喻性更加明显、突出了。

3.突出的教育作用。相对与民间故事的其他类别来说,民间寓言的娱乐性较少,而它的教育意味却是相当突出的。民间寓言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斗争和社会交往实践中的产物,它包含了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日积月累而得到的经验、知识等,它不仅反映了一定客观事物的规律,而且更是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再加上它的故事简单、短小,蕴含深刻的哲理却以浅显生动的面目出现,易于被劳动人民所接受,所以寓言一直是民间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甚至人们用得久了,许多民间寓言就逐渐转化为尽人皆知的被奉为行动训条的箴言或成语,比如“拔苗助长”、“蚌蛤相争,渔翁得利”等,都是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含有教训意味的道理。也正是由于它这种突出的教育效果,所以民间寓言常常被文人作家引用到自己的著作中来说明某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被改编成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如木偶戏、民间歌舞等,使其更加广泛的流传开来,让更多的人得到寓言的熏陶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