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间文学史
29576800000008

第8章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是指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反映阶级社会里的社会现象、阶级关系、世态人情及日常生活的民间故事。因为它主要是反映日常生活、世态人情,以及写实的手法,所以又称“世俗故事”和“写实故事”。所以生活故事中没有动植物故事、神奇故事中甚为普遍的精灵、神魔、仙女、奇花异草、神奇宝物等,较少幻想的情节,而直接具体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关系、阶级关系等。当然它也不是事实、人生经历的原样记录,而是带有许多虚构成分的典型创造,可以说是我国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生活和愿望的突出反映。它歌颂和赞扬的是那些正直、勤劳、善良、聪明的人,讽刺、鞭挞的是剥削者和压迫者,因而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生活故事的分类

生活故事在各民族民间故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集中起来主要是反映阶级社会里、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斗争。这是人民大众创作的生活故事的重要题材,我们大致可以把传统生活故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斗争故事。在阶级社会里,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受压迫的农民、长工、贫民百姓与压迫者地主、贪官、酷吏、军阀等之间进行着各种各样、各个方面的斗争。在封建社会里,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在斗争故事中的长工与地主之间的斗争故事里。其中,人民无情地揭露地主的贪婪、残暴的丑恶嘴脸,并常常通过长工机智战胜地主来体现劳动人民战胜剥削阶级的愿望以及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同时夸大地主的“愚”,又给人民群众在讲述过程中带来了快乐,起到了娱乐作用。如:流传在广西合浦一带的《一篓谷》讲:有个贪心、小气的财主,每年给看牛仔发谷子的时候,都要把谷底垫上几分,受雇的人家敢怒不敢言。有个叫华生的年轻人,却跪到财主家说要给他看牛,年底只要一鱼篓谷。财主一听好不高兴。他怕华生反悔,当下画押签字。到年底,华生却拿来个有特大谷囤那样大的鱼篓。财主一看便说那不是鱼篓。华生说:“我把它放在赶圩的路边,如果过路人说这个是鱼篓,你就得打谷来。”结果赶圩的人见了都说:“哟,这个鱼篓真大”。当乡亲们知道这是华生整治财主的法宝时,都齐口相帮,还说财主要是赖账,就把他装到鱼篓沉到海里去。财主慑于乡亲们心齐势大,只好给了华生一大鱼篓谷。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生活故事主要以“智斗”来反映阶级斗争,所以讲述者带有明显的调侃的格调,把现实中艰苦的斗争化以轻松的面目,既鼓舞了大家的斗志又起到娱乐作用。当然这种娱乐不是阿Q式的自我陶醉,而是要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为争取自由和权利而奋斗。正如恩格斯所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贫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寒伧的楼顶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但是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力,自己人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人民群众与贪官污吏斗争的故事,与长工与地主斗争的故事相似,它通常是表现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愚昧、伪善和人民群众机智的合法斗争,聪明的百姓总是能在统治者的欺压下巧妙地进行反抗,使封建统治者丑态毕露。这类故事在生活故事所占比例较少,它常常与机智人物故事或是巧媳妇故事交织在一起,斗争通常较为激烈,更具有政治性色彩,揭露、嘲讽也更加有力、辛辣。

劳动故事。劳动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总结劳动经验,表现劳动态度就成为劳动故事中的基本题材了。其中,歌颂勤劳、讽刺懒惰等与劳动态度有关的尤为突出。如流传在柳州的故事《父教独子》讲:有个农民,年近四十才得了一个独生儿子。自然从小娇生惯养,根本不知道衣食来之不易。老头子快六十了,所以越来越放心不下一件事,那就是儿子能否独立生活。一天,他把儿子叫到面前,让他自己去劳动挣点钱回来。儿子一听,虽然不愿意也只好去了。可是他母亲却心疼儿子,每天都给儿子一块钱让他交给他爸爸,而这个独生子却什么也不于,玩了一天又一天。而每天这个农民接到钱就往火灶里一扔,烧掉了。那儿子见了也不觉得可惜。他母亲的私房钱却一天一天少了。最后,她不得不对儿子说,没钱了。儿子没法只能硬着头皮去劳动了一天,累得腰酸背疼,好不容易才得了一块钱。回到家交给父亲。当老头子又把这一块钱往火里扔时,正在喝水的儿子,把碗一丢,马上扑过来抢回了钞票。这时,父亲才眯着眼笑着说:“这块钱才是你直接去劳动挣回来的,现在,你知道只有付出劳动才有获得的道理了吧?”从此,这个儿子不再游手好闲,踏踏实实地干活去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故事带有很明显的教育意义,它是劳动人民启发、教育晚辈生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即使在今天仍然不失为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一个良好的方法。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歌颂当地劳动能手或传播劳动技能的故事,这类故事是劳动人民自己不断积累到的劳动经验的艺术概括,至今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家庭故事。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小的单位,家庭生活常折射出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类故事中,有的反映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子、母女、婆媳等,这些关系又与复杂的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面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如:广西宁明有个故事叫《三个兄弟》,就是反映父子关系的。老父亲有三个儿子,可兄弟三人谁也不愿意供养父亲,父亲的老朋友想了一个方法,让父亲用六箱石子假装六箱金银,结果三个儿子和媳妇态度大变,纷纷想方设法地讨好老人以便将来独吞遗产。老人死后留下了一张纸条在箱中,感慨“石子、石子,养活老子;没有石子,饿死老子。一个人没有良心,金子也会变成石子。”

家庭故事中较为突出的是巧女故事。巧女故事是我国劳动妇女优秀品德和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在封建社会,妇女不论在社会还是家庭中的地位都十分低下,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妇女的发展。然而,妇女的聪明才智依然显示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巧女故事中,妇女的才华被真实地展现了出来,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大多智慧超群,胆识过人,对答如流,不但善于处理家事,而且巧妙回击官府的刁难,充分展示了农村劳动妇女的多才多艺和敢作敢为。巧女的“巧”一是展现在家庭生活中,通过家庭内部的矛盾关系来表现她们的智慧,突出她们的手巧、嘴巧、头脑灵活。比如《三儿媳》的故事讲:王老九有三个儿媳妇,过年的时候都想回娘家看看,王老九不愿意又不好不答应,就想法刁难,要媳妇们回来要给她带来两样东西,一是肉包骨,一是骨包肉。还要在路过“雨打柳叶村”的时候,从那姓“西北风”的要回忘在他家的“招风纸”、“包火纸”。大儿媳、二儿媳都觉得自己做不到,只好不回去。只有三儿媳爽快地答应公爹后就回家去了。回来时,给公爹带了“肉包骨”的红枣,“骨包肉”的鸡蛋,又在路过清水庄的时候找到冷家老伯,要回了“招风纸”扇子一把,“包火纸”灯笼一个。公爹一看,连连点头称赞,两位嫂子暗暗佩服。这里主人公的“巧”是她们在长期生活斗争实践中得来的丰富知识的体现,没有平时生活的积累,巧女们是无法展现生活主人的风度和气魄的。巧女们的“巧”还表现在与恶势力作斗争上。主人公常常在与权势者、凌辱者、欺诈者的斗争中表现其超人的智慧和本领,反映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敢于追求人身自主、男女平等的强烈愿望。如《万事不求人》中的巧媳妇。县官想刁难巧媳妇,让她三天之内养成像泰山一样重的猪,酿出像海水一样多的酒,织出像路一样长的布。巧媳妇却让丈夫告诉县官,先用秤去称一下泰山的重量,用斗去量一下海水的容量,用尺子去计算一下路的长度。结果县官自然没有办法,不敢再出难题。巧媳妇就这样用有限的度量衡去计量无限的客观事物的道理和办法,轻而易举地回应了县官的无理刁难。

机智人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是生活故事中勇敢而智慧的主人公的杰出代表。长工故事、巧媳妇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属于机智人物故事,但机智人物故事与其相比,又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它们是由一个特定的机智人物作为主人公贯穿起来的系列故事;富于喜剧色彩,蕴含着劳动者的幽默感,洋溢着笑的乐趣;故事主人公见义勇为,诙谐风趣,常常以机智的手段排难解忧,克敌制胜,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劳动群众的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这类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广泛、蕴藏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三十多个民族中大约有三百多个民间机智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有:谎张三,阿凡提,巴拉根仓,阿古登巴,老幌,老登,阿一旦,甲金,韩老大,五娘子,钱六姐,等等。从这些有名有姓的主人公身上,也可以看出机智人物故事与斗争故事、巧女故事的区别。后两种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机智人物式的。不过,那些故事大都以单篇形式出现,主人公不一定有名有姓,地方也不详。而机智人物故事则是有名有姓的具有区域特征的系列故事。如蒙古族《巴拉根仓的故事》、壮族的《老登的故事》等,都是一系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扩大的一个体系故事。他们同长工斗地主故事、巧女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大多是虚构的,也有一些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在故事长期流传过程中,集体的智慧和创造使他们渐渐与原型脱离关系,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文学典型人物。如维吾尔族的《纳斯尔丁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并非人名,在维语中是“老师”的意思,他的本名是“纳斯尔丁”,意思是“宗教的胜利”。但随着它的广泛流传,阿凡提渐渐成了他的本名,成了机智、勇敢的代名词,他的真名倒没多少人记得住。当然他的故事的内容也渐渐丰富,最终这个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已远远超出了那个无法考证的历史人物“纳斯尔丁”,发展成为维吾尔族民族的代表形象了。所以我们认为机智人物故事中的主人公虽有名有姓,但仍把它归属到故事的类别中来,而不是传说。

机智人物故事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复杂,题材也经过精心选择,语言巧妙锋利,是民间故事中的精品。故事的主人公总是把斗争的锋芒对着封建压迫者,不管面对的是皇帝、大臣还是富商、高利贷者以及一些伪善的人,他们都能无所畏惧,沉着镇静,克敌制胜。加上他们出身卑微,处在社会最底层,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使得人民群众在讲述这一类故事时尤感亲切和大快人心。如阿凡提的故事中的《给大阿訇理发》讲的是:阿凡提当理发匠,大阿訇来理发,总是不给钱。阿凡提很生气,想狠狠整他一下。理发的时候就问大阿訇要不要眉毛,大阿訇说要,于是阿凡提就把眉毛刮下来给他。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又问他要不要胡子,他赶紧说不要。阿凡提一听,飕飕几下又把他的胡子刮下来甩到了地上。大阿訇对镜子一看,自己的脑袋和脸刮得精光,简直就像个光溜溜的鸡蛋。气得他大骂起来,却也拿阿凡提没有办法。

机智人物的某些故事不一定是斗争故事,而是以机智人物幽默风趣的性格引人发笑,逗人喜爱,这与笑话无多大差别,显示了人民群众独特的幽默感和审美情趣。像阿凡提去打油的故事。阿凡提去打油,碗装不下,他立即异想天开,把碗反过来说:“装在碗底里。”回家时他老婆问他怎么只打了这点油,他把碗再反回来说:“这边还有哩”,结果连碗底的一点油也撒光了。这时的阿凡提与大阿訇面前的阿凡提判若两人。这正好说明了人们对阿凡提故事的喜爱。正是由于人们的不断讲述、不断扩充,阿凡提的性格才越来越表现出多面性,他渐渐成了老百姓智慧和性格的代表,一切故事都加在他的身上,他成了一个载体。所以阿凡提可以是聪明的,也可以是呆板的,可以是大方的,也可以是小气的……其他他机智人物故事也常常呈现出这种多样的状态,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机智人物故事喜爱及其勃勃生命力。

生活故事的特征

强烈的现实性。生活故事具有浓厚的现实生活特征,与神奇故事、动植物故事相比,生活故事中没有这两种故事常有的神仙、魔怪、精灵、宝物等幻想较强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很直接地具体地表现生活中的阶级关系、伦理关系等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非常明显的现实教育意义。生活故事讲述的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一般的世态人情、平凡的人物小事,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主要通过现实生活本身内在的逻辑说明问题。

鲜明的阶级倾向性。生活故事是阶级社会出现以后产生的民间故事,所以它反映的是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关系、社会现象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事实和经历,具有鲜明的阶级倾向性。故事的主人公,通常是劳动人民所熟悉的受压迫、虐待、地位低下的人,如农民、工匠、妇女、学徒等,但正是这些正直、勤劳、善良的人是生活故事所歌颂的对象。而它所讽刺、鞭挞的正是阶级社会里的剥削者和压迫者,如地主、官员、奸商等。生动、具体地反映了我们阶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愿望。

轻松愉快的讲述风格。虽然生活故事反映的是赤裸裸的阶级社会中的现实,但它不是事实和经历的原样记录,而是劳动人民在怀着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精神的状态中对它的重新创作和虚构。所以即使是敌对阶级之间的尖锐斗争,也被赋予了美好的结局。像长工斗地主的故事,大多是长工以机智斗败了地主,讲述者轻松幽默,听者也大快人心,以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