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每个孩子都是潜力股
29629000000023

第23章 需求父母要成为他(她)的心理医生

潜力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时,父母要正确引导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这样的表现:别人说他好,他就会高兴好几天;别人说他不好,他就会马上情绪低落,一连好几天垂头丧气;别人说他能做得好,他就会以很高的热情做事;别人说他做不好,他就会做不下去,甚至破罐破摔,自己放弃自己。这都是孩子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表现。一个人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一无是处,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孩子自我评价过低或者自我评价过高,都会影响他做事的态度以及人际关系。所以,当您的”潜力股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时候,父母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有一个长得“奇丑”的女孩子,从小就因为自己的长相而自卑,不愿意跟人交往,也不愿意跟人打招呼,日久天长,她就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人。周围的人也都说她不好相处,很是敏感,说什么她都以为别人说她丑,都往心里去,所以她经常跟人吵架,她自己也很痛苦。很多人见了她,都躲着她走,她就更难过了。女孩子成了父母的心头病,父母觉得这孩子要是一直这样下去该怎么办哪?

她每天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没有朋友,生活也感觉乏味,看不到光明。她想了想,活着没有什么意思,死了算了。她就来到一条河边,准备寻死。此时,有一个高僧路过,看到她投河,便把她救了上来。

她被救上岸后,非但没有感激,还哭闹着对高僧说:“你为什么要救我?让我去死!”说完又要投进河里,高僧一把拦住了她:“姑娘年纪轻轻,为什么要去寻死呢?”她就哭着说:“你看看我这副模样!有谁会喜欢我呢?我活着有什么意思呢?周围的人见了我就躲着走!我长得这样丑,还是早些死了好!”

高僧听了她的话,说:“我没觉得你丑,你看起来还是很端庄的。”这个女孩子听到僧人这样说自己,眼睛里透过一丝光亮。僧人接着又说:“小姑娘,你现在有两条命,你自己的那条命已经在投河的那一刻死掉了,另外一条命是我给你的。从今以后,你的命是属于别人的,你必须为别人活着。”

从此以后,这个自以为很丑的女孩子似乎变了一个人。她开始主动去接近别人,帮助别人,完全忘记了自己的长相。周围人对她的态度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喜欢她,感激她。她的父母也重新接受了她。她找回了自己,变得乐观豁达,积极上进,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受到启发,一个人相貌的美丑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自身的心态。一个人即使长相普通,但只要他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人良善,一样会让人感觉舒服。像上面这个女孩子,她只是一味强调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一味自卑和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发展自己的优点,自然会感觉生活黯淡无光,找不到自己的幸福。

一个人只有正确地看待自己,不只看到自己的弱势,也看到自己的优势,然后扬长避短,努力生活,才能最终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自卑自然是不可取的,但走到事情的另一个极端——“自负”,也同样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韩晓从小就在爷爷的影响下博览群书,说起三国来,头头是道。他自小语文成绩就非常优秀,周围的人都说这孩子将来肯定能成大器,韩晓自己也很自豪,立志要成为一个文学家。韩晓有志向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并没有因此向目标努力,而是成天想入非非,做白日梦。他自认为是天生的大作家,看不起周围的人,甚至看不起他的老师,因为他讨厌一切“照本宣科”的“死板”知识。在学校,他目空一切,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也不喜欢跟他说话。他也听不进父母的规劝,结果学习成绩一团糟,后来就索性退学,在家专攻文学。

起初,韩晓投稿屡屡被编辑退稿,他就骂编辑“势利眼”、“不识货”。后来,还是他的爷爷帮助了他,帮助他重新认识了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韩晓开始变得谦虚认真起来,他又回到学校,重新融入同学当中。同时,在文学上他也刻苦努力,取得了一些的小小的成绩。

像韩晓这样自负的孩子,如果一味那样下去会毁了自己的前程。自负的孩子往往有过一定的成绩,比如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方仲永,他天资出众,是别的孩子望尘莫及的,但他最终被他的自负和自以为是给毁掉了。

在现实生活中,自负的孩子很难和同学友好相处,因为他们总是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他人,对他人颐指气使,让同龄人无法忍受。自负的孩子的情绪也不容易稳定,当别人不去理睬他的时候,他就感觉沮丧,因为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众人的中心;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又容易从自负走向自卑,甚至破罐破摔。

导致孩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原因有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不成熟,往往会按照“别人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别人说他不漂亮、不聪明,他就会自认为自己不漂亮、不聪明。而这些“别人”又往往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人——父母。

孩子如何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首先父母要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评价。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定的目标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就全盘否定他,这样会导致孩子自卑。而一旦孩子达到了父母的目标,父母又随心所欲地赞美孩子,认为孩子是完美无缺的。这样做其实是把孩子推向了骄傲的一端,使孩子变得自负自大、目中无人。

培养潜力股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他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处于成长期的孩子还不成熟,所以当孩子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时候,父母要给予正确的引导。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引导“潜力股”们正确地看待自己呢?这里有一些不错的建议供您参考。

要赏识孩子。

不管孩子怎样,要不停地告诉孩子“你能行”。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缺陷,父母也要一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因为外貌而自卑,父母应告诉孩子大可不必因为这些外在的东西而忧郁,有一颗善良的心才是最美丽的。

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

不管孩子现在的成绩是优秀还是普通,父母都不要把孩子“看死了”,不能由此认定孩子是“优秀”的人或者“不成器”的人,要不断地鼓励孩子,要永远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

让孩子学会分析自己,正确看待自己。

平时要让孩子学会分析自己,让孩子把自己的优点以及不足写下来,然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动什么也别动“潜力股”的自尊

自尊是人类生命的本源,是人走向群居生活的基础。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它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自尊是一个孩子由“动物”变为“人”的关键。一个孩子,只有建立起自尊,才有可能逐渐建立起自信、自立等良性意识。如果孩子的自尊受到打击和摧残,他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之柱。所以,动什么都不要动您的“潜力股”的自尊。

一天放学后,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独自到一片树林里玩。天黑了,小男孩很害怕,他害怕遭到野兽的袭击,就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爸爸眼见天黑了孩子还没有回家,就很担心,于是沿着孩子放学回家的路去找。在那片树林里,借着天上的星光,父亲隐约看到儿子正躲在一棵大树上。

父亲怕儿子知道自己是特意来找他的,就假装没有看见,而是吹着口哨在儿子躲藏的大树附近转悠。男孩听到父亲的口哨声,非常惊喜,赶紧从树上下来:“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呢?”父亲就说:“我就在这儿散步呢,没想到碰见你了。”小男孩非常高兴,跟着爸爸回家了。后来,这个小男孩成为一名勇敢的将领。

凡是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就可以不尊重他们。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需要家长去保护和尊重。像上面案例中的小男孩的父亲,他没有嘲笑自己的儿子胆小,也没有责怪他贪玩,而是用委婉的方式来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尊心了,如果父母的做法和态度让孩子觉得没有面子,他们会感到难堪、耻辱、气愤,甚至无法忍受,并以不高兴、哭闹、“嘴硬”、我行我素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伤害或者诋毁孩子的自尊心。

4岁的香香是一个文静害羞的小女孩,她从小体弱多病,最近总是莫名其妙地发烧难受,也找不到原因。爸爸便带她到医院去检查。在检查室,医生要求香香脱掉厚厚的棉裤,只穿着内裤,躺在床上让仪器扫描。香香不动,爸爸走到香香身边,香香把嘴凑到爸爸耳边说:“爸爸,我没有穿内裤。”爸爸就低声跟医生说了几句,医生出去了。爸爸对香香说:“香香,一会爸爸也出去,你自己把棉裤脱了,只穿外面的裤子好吗?”香香点了点头。爸爸出去了,香香就把棉裤脱了,只穿外面的单裤。做完后,香香出来对爸爸说好了。然后,医生和爸爸才进来,顺利地完成了检查。

香香的爸爸还有医生都知道尊重孩子的隐私,没有去伤害香香小小的心灵。假如爸爸对着香香喊:“医生让你脱衣服你就脱,磨蹭什么?”那对香香将是多么大的伤害啊!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像透明易碎的玻璃杯,轻轻一碰就会碎的。当父母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尊重孩子的时候,孩子同样也会尊重你,从而把你当做好朋友。只有如此,当他们今后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时候,才有可能主动向你谈起。所以,父母应该知道,你越尊重孩子的隐私,你与孩子的距离也就越近。

孩子的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能被父母充分地尊重和爱护,能量就能够激发出来,孩子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培养潜力股

孩子的自尊心一旦被摧毁,就很难重建了。而当一个人丧失了最宝贵的羞耻心和尊严的时候,他就很难有什么作为了,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希望了。所以父母千万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当孩子开始独自尝试新的事物的时候,自尊心将是他走向成功的基石。那么,父母应该怎样保护您的“潜力股”的自尊心呢?下面有几条建议可供参考。

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

很多教育学家认为,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教育。孩子年龄再小,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所以父母不能动辄就打骂孩子。通常孩子喜欢尊重自己的父母。父母要爱孩子,多抱抱孩子,拍拍孩子的肩膀,别忘了告诉孩子您爱他。

尊重孩子但不迁就孩子。

孩子对的时候,父母要尊重他;孩子错的时候,父母要找理由说服他,要求孩子也尊重父母。孩子提的要求,不一定都合理,也不一定都不合理;无论怎样,父母都不能一味地否定孩子或者一味地肯定孩子,否则,孩子长大后不是变得蛮横无理就是变得畏首畏尾。只有真正地尊重孩子,同时不迁就他,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允许孩子犯错。

没有人能不犯错误,除非他什么都不做;不过什么都不做却是最大的错误。孩子自然也不能避免犯错误。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去责怪孩子,而要告诉他下次怎样做才能避免再犯错误。比如孩子端盘子,盘子打了,就告诉孩子没关系,下次怎么注意就会避免摔碎盘子,这样就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及时地赞赏孩子。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自己父母的认可。如果父母认可自己并赞赏自己,他下次会更积极地去表现。所以父母要经常对他好的表现、好的态度表示感谢和认同。听到父母的赞赏,孩子会如沐春风,每天都生活在幸福和温暖之中。

多鼓励孩子,少表扬。

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所以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给孩子打气。鼓励不同于表扬,前者奖励行为,而后者奖励人。表扬会让孩子觉得他只有把事情做完美了,表现出色才是“好”孩子。所以要慎用表扬,多加鼓励。

切勿拿孩子跟别人比较。

这是很多中国父母的通病,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相比。虽然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效果却适得其反,往往把孩子往羞辱、嫉妒、自卑的路上引。即使是正面的比较也同样具有伤害性,比如说“这些孩子中,你是最优秀的了。”孩子却发现他与这一形象相差甚远。不过,当孩子知道您赏识他是因为他是一个独特的人的时候,他将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蹲下来倾听您的孩子。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没有烦恼。当孩子想跟你说话的时候,千万不要打断他,要放下手中的活儿,认真地听孩子在说什么,他有什么烦恼或者快乐。父母要认可孩子的感受,并且重视孩子所说的。

给予孩子同情心。

当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同伴的时候,父母要首先对他表示同情,并告诉他什么是他的强项。这能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他的弱势和强势,他就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自我否定。

“潜力股”也有叛逆期,你得陪他安稳度过很多父母为孩子进入叛逆期而发愁,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其实,反抗心理的产生是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反抗心理是健康发育的表现,逆反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当孩子出现反抗行为的时候,父母要学会从正面思考,更多地研究孩子反抗的原因、规律以及应对方法。

果果今年3岁,说话常常把“不”字挂在嘴边,无论大人说什么,果果都要添上一个“不”字。妈妈说:“果果去洗手。”“不洗手!”“果果去散步。”“不散步。”果果感到不如意的时候,就会往地上一躺,父母看着实在没招。果果也开始捣乱了,大人刚刚将玩具收拾好装进玩具箱,他就一股脑全倒出来。这都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他就喜欢这样。他还喜欢打开冰箱门,让冷气往外吹。他的捣乱不计其数,他还喜欢看着父母为他收拾残局。果果妈妈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像果果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孩子进入了第一个叛逆期。孩子在2~4岁的时候,就进入了第一个叛逆期,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随着自由活动的增强,各方面知识的不断增加,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愿望,变得不太听话。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经验表明,在三四岁时表现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孩子,则通常在性格上趋于软弱和寡断。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者被迫接受某种意见,哪怕这种意见和行为是正确的。父母一定要记住:反抗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有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才能顺利度过他们的叛逆期。

孩子不止一个叛逆期,12~17岁之间,孩子会进入第二个叛逆期,又叫“心理断乳期”。由于这个时期的生理发育速度大于心理发育速度,所以很容易造成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多烦恼。

另外,据最近一项青少年心理调查显示,由于现今孩子所处的环境较为复杂,所以他们的青春叛逆期,已提前到了9~10岁。叛逆期提前已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且已经现实地摆在了家长们的面前。

12岁的欣宜星期天想和几个同学去逛商场,然后看场晚上7点的电影,大约9点半以后再回家。妈妈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欣宜的要求,于是问她:“六年级的孩子可以自己去逛商场、看电影吗?”“妈!求求你让我去嘛!”欣宜不停地说服妈妈:“其他同学都去过了,只剩下我。她们都笑我是‘小土老帽’!”“可是,让你们自己去逛商场我真的很不放心。”妈妈回答。“大家都这样,为什么我就不行!”欣宜开始掉眼泪。

“欣宜,我先打电话给莉莉的妈妈,”妈妈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资讯来做决定,“你和莉莉是好朋友,我想看看她妈妈是怎么决定的。”“你打电话来真好,”接到欣宜妈妈的电话,莉莉的妈妈说,“莉莉和欣宜一样,吵个不停,说的话也都一样。”“那我们一起商量商量,看看怎么处理这件事情比较好。否则,光听孩子们的一面之词,我们好像很不近人情,好像把她们当木偶一样在捏手里。”欣宜妈妈笑着说。

最后,妈妈们决定让孩子们星期天去逛商场两个小时,晚上如果要看电影,必须有一个大人陪同。这样,孩子们有了某种程度的自由,大人们也比较安心。“妈!这种规定太无聊了吧?”欣宜不以为然。“宝贝,规定就是规定。你可以决定遵守它,去逛街看电影;或者干脆不去。你自己想一想。”妈妈平静地回应。

没办法,欣宜决定遵守妈妈的规则。后来又去了几次后,孩子们觉得商场其实也没有什么好逛的,想不通为什么以前想去逛想到要疯了。

叛逆期的孩子什么都想尝试,尤其是父母反对的。如果没有尝试的机会,孩子自然无法亲身体验,也就不会有想法上的转变。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给孩子独自尝试的机会,这样他们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判断。案例中的欣宜和莉莉都进入了青少年叛逆期,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此时,他们已经具有了成人的意识,但还不具备成熟的心理条件,他们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者干预;对一些事物的是非判断,也不愿听从父母的意见,并且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也会持不同的看法,往往还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

这段时期是未成年和成人之间的过渡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也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时期,会导致亲子关系的激烈冲突,让双方都陷入苦恼。叛逆期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心灵补给的过程。所以家长对这个时期要尤为重视。

培养潜力股

作为父母,当孩子进入叛逆期后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在这里给出一些不错的建议。首先我们给予孩子正在经历第一叛逆期的父母一些建议。

父母要理解宝宝,尊重宝宝。

当宝宝开始跟父母说“不”的时候,是他们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他这样做,就是为了要求和大人一样的平等地位。这时,父母不要对他的行为轻易干涉,而是以平等的姿态来征求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有选择的余地。

父母要相信宝宝,满足他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对于宝宝的好奇心,父母要给予支持和理解;对于宝宝的能力,父母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宝宝遇到自己可以解决的困难,父母要尽量让宝宝自己去做。

满足宝宝渴望独立和渴望保护的双重需求。

表面上宝宝是跟父母作对,实际上内心里仍然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和适时鼓励。在宝宝能独立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要充分放手;当宝宝不能独立去做的时候,并且这件事可能产生危害的时候,父母要制止,并用其他没有伤害的活动来代替。

与宝宝有足够的交流。

当父母感觉宝宝“不听话”的时候,不必产生担忧的心理,反而应该为其高兴,因为这是宝宝成长的标志。但不担忧并不意味着可以置之不理。父母此时要给宝宝更多的宽容、关爱和交流,耐心倾听宝宝的想法,了解他的需要。

不娇惯和纵容宝宝。

宝宝喜欢说“不”的时候,不应对他百依百顺,要心平气和地跟他讲道理,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劝说无效,父母可以用冷处理的方法来终止孩子的行为。

下面是针对第二个叛逆期给出的建议。

要了解叛逆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要理解其发展规律,并做好心理准备,正视他们的矛盾心理和行为表现。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和适当的自主要求,将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父母能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孩子,就会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一关键时期。

要敏锐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孩子的第二个叛逆期,是一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显现的时期,也是早期形成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时期。错过这一时期,问题的解决将会非常困难,对成年后乃至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父母一方面要跟孩子友好相处,另一方面也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已经表现出来的问题正确看待,给予调整和引导,帮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人生。

孤僻的孩子,父母要帮他建立一个交际圈孤僻对人的身心健康很不利。性格孤僻的孩子难以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变得自卑和羞怯。他们在集体生活中也必定孤单。长期的孤独生活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情感。长期的心情不好对身体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或是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或是由于受过刺激伤害等等。集体是矫正孤僻的良好环境,集体生活可以使孩子变得活泼快乐。所以,当您的“潜力股”出现孤僻的性格的时候,家长要帮助他建立一个交际圈。

幼仪今年六岁了,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文静。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说这孩子不爱主动跟别的小朋友玩。父母也没有当回事,觉得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后来,等幼仪上小学之后,问题越发明显了。幼仪更加腼腆了,怕见生人,家里来了客人,她就马上躲起来。她在班里也没有一个朋友,总是独来独往,放了学就独自一个人回家。幼仪的妈妈怀疑幼仪有什么心理上的疾病,她很担忧,就把幼仪带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听了妈妈的叙述后,又了解了一下幼仪的家庭情况。原来幼仪在家里是独生女儿,亲戚中也没有年龄相仿的孩子能和她玩儿;而年龄大的孩子又不愿意跟她玩。平时,幼仪都是一个人在家看看电视或者玩玩玩具;幼仪的爸爸妈妈也没有时间陪幼仪。孩子的节假日也是一个人孤独度过的,从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由父母领着去公园玩儿或者去走亲戚串门儿。幼仪的性格本来就内向,加上刚上小学,没有认识的同伴,她就更不适应了。这样看来,幼仪的孤僻性格是事出有因的。

心理医生给妈妈提出了一些建议,妈妈在医生的建议下,帮助幼仪走出了孤僻。那么幼仪妈妈是如何做的呢?

其实,幼仪并不是一个天生就不爱说话、不爱和人交往的孩子。幼仪的爸爸妈妈不再像原来那样一心扑在工作上,不去管孩子,他们抽出时间来陪幼仪去公园,去看电影。慢慢地,父母发现幼仪爱说话了,并且跟妈妈讲话时还滔滔不绝。

妈妈也开始带她经常去邻居家串门,和邻居们相互来往。并且在幼仪生日的时候,幼仪妈妈还邀请了邻居家的小朋友和同事的小孩子来家里玩儿,幼仪开始很不自然,后来发现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她就放松下来,和朋友们一起玩得都忘了时间。此后,幼仪开始主动交朋友了。看着幼仪的变化,妈妈很是欣慰。

其实,内向只是人的一个性格表现,内向的孩子并不见得是性格孤僻的孩子,但性格孤僻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内向的孩子。不论在任何时候,班级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不喜欢和人来往,有集体活动的时候,也总是一个人躲得远远的。平时大人问他们话的时候,他们总是咬着手指头不吱声。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在内向孩子的心灵深处,他们是很没有安全感的,他们对父母、老师以及同学都不信任,因为他们害怕受到伤害。

当您的孩子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如果任其发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性格孤僻的孩子不爱跟人交往,这样的性格使他们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很难扩大交际面。人是在相互接触、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中密切关系的。一个人总是躲避人群,又怎能从与他人的交际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呢?

孤僻的孩子往往自卑感重,自信心差。因为很少与人接触,业余爱好少,孤僻的孩子在学习上得不到锻炼,各方面能力比较差,从而自卑感加重。不过孤僻的人自尊心很强,怕别人说他不行,这就会使他们的内心非常痛苦。而一个内心痛苦的人,是会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的。因为心情不佳会使大脑皮层的正常活动受到损坏,失去平衡。另外,孤僻、孤独经常与抑郁为伴,所以孤僻的孩子也很容易患上抑郁症。

孤僻的孩子如果就那样孤独下去,肯定会影响自己一生的情感。他对别人的冷漠,还会影响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包括恋爱婚姻生活。对于孤僻的孩子,父母要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主动和别人交往。与人接触多了,孩子从别人那里学到的知识和得到的快乐多了,就会逐渐喜欢上和人交往了。

培养潜力股

根治孩子孤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孩子变得合群。所谓合群,不仅是要和许多人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能适应群体,能把自己和群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被群体中的人认可和欢迎,在群体生活中得到快乐。合群更多地表现为孩子的一种主动行为。因此,只有当孩子融入群体后,他才会有集体荣誉感,才知道什么是团结协作,才明白竞争的真正意义,才更懂得生命的价值。那么,怎样让孩子走出孤僻、变得合群呢?下面给出一些不错的建议供您参考。

鼓励孩子多和人交往,但不要强迫。

通常来说,孩子和比自己小的孩子在一起时,比较容易交往,因为他有安全感,自己年龄大,就比较有自信心,感觉更自在。让孩子和一些没有攻击性的、较温和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体会到轻松愉快的感觉。

让孩子在互敬互爱、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养成合群的性格。

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群体,孩子首先是在家庭这个群体中成长的。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让他感觉到父母的爱。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每天抽出时间来多陪陪孩子,让他感觉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分量很重,这样他会得到爱的满足,心中也有安全感。

不要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

不要逢人就说“我家孩子害羞”,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个“害羞”的人,觉得这是既成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培养孩子和他人交往的技能。

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主要包括礼貌、交谈、合作、助人和仪表修饰等方面,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在礼貌方面,教育孩子多微笑,主动和人打招呼,用商量的口吻和人说话,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在交往技能方面,教她主动热情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相互拉拉手表示友好;在合作技能方面,强调轮换角色,分享快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帮助别人方面,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对别人的正当请求和困难提供帮助,从而获得伙伴的喜爱,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在仪表修饰方面,强调整洁大方,增强自信心。

避免在孩子面前表扬性格开朗的孩子。

如果在孩子面前总是表扬性格开朗爱交际的孩子,这会使害羞的孩子感到自卑,不如他人,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和感情,加深他害羞的程度。所以,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表扬别的性格开朗的孩子。

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孩子孤僻、不合群,有时是由于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缺少合作意识造成的。因此,要改变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学会听取其他小朋友的意见。父母要肯定孩子的正确做法,指出孩子的不当行为,如果别的小伙伴做错了什么,要学会谅解他人。

帮助孩子和别人交往。

如果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儿,自己也想去玩,但却不敢或者不知如何加入,这时候,父母要给予指点,但不要强迫孩子。可跟孩子一起加入游戏中,然后等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再退出来。

让孩子有准备地和陌生人接触。

要让孩子有准备地和陌生人接触,多去陌生的环境。对于比较敏感的孩子,在进入陌生环境前,要让他有一定的准备。比如,在路上就告诉他要去哪里,要他知道那里都有什么人,不过也不要过分准备,提醒一下就行。进入新环境,最好不要迟到,否则在众目睽睽之下,孩子容易紧张。进入新环境,可以让孩子手里拿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这样可以增强他的安全感。

让孩子融入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父母平时注意多和老师合作,可将孩子的情况告诉老师,可以请求老师多接触自己的孩子,多关心他,多和他交谈。平时也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给他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为他提供“露脸”的机会,如:讲故事、念儿歌、绘画、折纸、唱歌等比赛活动,使她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孩子多接触别班的孩子,到别班去找好朋友,让孩子体验群体生活的愉快感。

性问题触目惊心,家长该为孩子做什么?

性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既然性关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那么我们理应对性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在中国文化中,性一直被当做“洪水猛兽”,父母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但是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和以前相比变化很大,受到的影响很多,性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11岁的一鸣在妈妈眼里还是一个小孩子。有一次,一鸣妈妈无意中发现孩子玩的网络游戏里面竟然有“妓院”!一鸣妈妈不禁有些担心。“儿子,你知道什么是妓院吗?”“一个男的寂寞了就去妓院,里面的女的拼命劝他喝酒骗他的钱。”一鸣妈妈被孩子童真的回答逗笑了。她觉得孩子才11岁,还不懂这些,于是就没再说什么。

可后来的一些经历,让一鸣妈妈改变了看法。一次,她和儿子一起看电视,里面突然出现了亲热镜头,一鸣小声地说了句“他爱她”。一鸣妈妈吃惊地问:“你知道什么是爱吗?”“就是男人女人互相喜欢,然后就这样互相在一起呗。”

一鸣妈妈想起开家长会时老师的提醒: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家长要提前做好准备,有必要给孩子上一堂性教育课。一鸣妈妈有些犯难,不知道如何和孩子开口讲这些知识。

其实,很多家长都有同感,如何跟孩子谈性?什么时机谈?很多人都很困惑。有的家长认为,在信息时代,孩子获取性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但是最佳的途径还是由父母亲自告诉他们一些相关的知识。据调查,学生们的性知识有70%~80%来源于报刊、书籍、电视和网络,而最应该关心学生成长和身心健康的老师却轻易放弃了引导孩子的机会,也疏忽了对孩子应有的性教育。

面对性方面的问题,很多家长都很头疼,羞于开口。如果现在的家长还对孩子说:“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这就未免太落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孩子接触到的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家长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有的家长谈“性”色变,一看到电视上有恋人亲热的镜头,就急忙换台。其实,不妨告诉孩子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相爱。孩子就会坦然接受这个现实。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性教育更为重要。因为这个时候,青少年遭遇了身体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他们的性意识受到压抑,或者父母对他们的性好奇实施粗暴的责骂,都会令他们产生罪恶感和压抑感。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焦虑而变得孤僻、消沉、思想保守,学习成绩大幅下降。总之,如果性知识不足,他们遇到的问题将困扰他们的一生。比如,不会避孕或避孕不当,导致怀孕堕胎;不讲卫生,导致染上性病;性需求强烈,被引诱犯罪;性压抑,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父母是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

案例一: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是从小就开始的,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循序渐进。安吉拉的女儿问她:“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安吉拉回答:“女孩长大以后,会嫁给爱她的男人,这个男人给她一颗爱的种子,进入她的身体内,会和她自身的另一颗爱的种子结合。结合的种子,在营养的滋养下,逐渐长成一个胎儿,就是妈妈肚子里的孩子。”

安吉拉的儿子从小在姥姥姥爷家长大。他五岁时问安吉拉:“为什么我不能每天晚上睡在姥姥姥爷的房间里?”她就通过这个机会告诉儿子:“那是因为他们在做一些隐私的事情,这种事情只有大人之间才能做,小孩子是不应该看到的。”

案例二:美国人的家里都会备有一些孩子易懂的有关性知识的书籍和小册子。父母通常会拿一些有图片的书,跟孩子一起看,边看边讲。一般是母亲跟女儿讲,父亲跟儿子讲。妈妈会这样告诉女儿:“我经历了身体变化的每一个过程,现在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你会遇到哪些问题,到时应该怎么办?你什么时候来月经,为什么会怀孕,这期间身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美国的父母会经常告诉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性不仅仅涉及到你的身体,还会影响到你的整个人生。如果两个人真正相爱,并不意味着双方一定要发生性关系。因为还要准备好去承担性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感情和身体的责任,除非到了一定年龄可以结婚时。

显然,美国父母的做法是明智的。其实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都愿意从父母那里获得性知识,他们觉得这是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信任。如果父母采取封闭的态度,拒绝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很容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网络或别的渠道获得他们想要知道的一切,这样很容易受到误导,陷入危险的情况中。

培养潜力股

性问题真的有那么恐怖吗?其实只要父母端正认识,这个问题并不那么可怕的。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呢?下面给出几点建议供您参考。

从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取向。

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在孩子的名字、衣服以及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应该明确性别,以免影响孩子长大以后的性取向。

父母要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能听懂话以后,父母要开始把性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发型以及玩具的选择上要有明显的性别区分。还可以通过书报、画册等引导孩子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本质,使得性认识能够得以自然地完成。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疑问时,父母也不应回避。可以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方式来解答,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选择时机让孩子自然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要孩子认识到生殖器官和人的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且要引导孩子保持自体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父母自身行为的模范很重要。

父母之间感情真挚、融洽,道德高尚,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会使孩子热爱人生,热爱生活,正确对待性问题。

挫折教育,给予“潜力股”耐挫力

什么是挫折教育呢?从字面上来看,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吃吃苦。其实不然,我们这个世界一向不缺乏逆境,不缺少挫折,虽然现在的孩子们吃穿不愁,但他们照样会遇到挫折,比如考试不顺利、人际交往遇到障碍等等。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引导孩子面对挫折时的心态。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他能从容面对,能继续相信自己,能够坚持不懈,直到达到目标为止,这是挫折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女生,一直都是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她是班干部,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亲戚朋友中没有人不夸她的。她给自己制定目标,要升入本市最好的中学。但是由于压力过大,她的学习成绩不如从前了,结果没有升入重点中学。她觉得自己再也没有脸活下去了,就要割腕自杀,幸亏被母亲及时发现才未酿成悲剧。

这些看起来很懂事很优秀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连一点挫折都经受不起?一般来说,易受挫折的孩子往往表现为:追求的目标不切合实际,对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夸大困难以及缺乏自信等等。

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但过分优越的环境不但没有把孩子培养成好苗子,反而让孩子养尊处优,很难面对困境。他们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都比较差。所以对现在的孩子,从小开始就要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他们健康成长。

豆豆活泼可爱,由于她的妈妈是她原来所在幼儿园的教师,所以她在上幼儿园期间一直被老师“特殊照顾”,没有经历过一点儿挫折。可是当她结束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后,因为没有了以往的“特殊照顾”,她小小的心灵便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这天,因为她在课堂上和别人说话,老师批评了她几句,谁知她竟当场大哭了起来,后来还闹着不想上学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豆豆这样的孩子,他们一直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一旦失去这种先天优势,就会感觉失落,甚至不适应。为了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应该让孩子们多经历一些生活上的磨练,养成坚韧的品格。能忍受艰难困苦,能忍受屈辱挫折,才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德国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总有一天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荡,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交给他们认识生活和社会的能力,教他们怎样保护自己。因此,他们总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战胜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有的德国家长甚至故意给孩子设置一些顺境下的“障碍”。

苏珊娜是柏林一所幼儿园的教师,她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有一次,她正在读小学的女儿要参加同学组织的郊游,临行前,苏珊娜发现女儿忘了把食物和手电筒装入背包,可是她没有提醒女儿。旅行回来后,女儿饿得脸色发黄。这时,苏珊娜才问女儿是怎么回事,并帮女儿分析了原因。最后,女儿表示:“以后出门先列一个物品清单,那样就不会忘记带东西了。”

如果换成我们中国的家长,很可能在孩子临行前,替孩子一手包办,准备很多东西,还帮孩子装进背包。可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永远也不会记得出行应该准备哪些物品。

俗话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往来那些成大事的人大多经过逆境的种种磨难,面对逆境,他们从不怨天尤人,从不自怜自叹;他们会咬紧牙关,奋力抗争,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逆境,成为强者。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轮曲揉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这里,欧阳修借比喻说明,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砺,才能立业成才。近代著名教育家吴玉章1964年曾让自己的子女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他指出:“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我以为最主要的是爱与严相结合。在生活上既要给子女适当的爱,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特别要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

培养潜力股

挫折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有能力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挫折教育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目的是让孩子具有耐挫折能力。下面我们给出几点小建议供您参考。

要激励孩子的自信心。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刷牙、洗脸、吃饭、穿衣、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等等。父母可以多激励孩子,比如孩子把房间收拾好的时候,一定要说:“你收拾得真漂亮。”不要小看了这些琐碎的小事,孩子就是在这种亲自动手的小事中学会了自理,增强了自信。

锻炼孩子顽强的毅力。

孩子的毅力增强了,就敢于面对困难。有条件的父母可以带孩子去爬山。不过,一些小事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继续做下去,经过反复地做,孩子最后成功了,他就会感觉到只要自己努力,事情就能做好。经常这样反复训练,等孩子长大后,意志就会比较坚强。

培养孩子的生存适应能力。

父母可以领孩子到野外去生活一两天,在荒无人烟得不到任何帮助的情况下,跟孩子一起寻找食物和水。孩子受到这样的训练后,自然苦也能吃得,福也能享得。

增强孩子的交际能力。

很多孩子交际能力差,见人容易害羞。父母要有意识地领孩子到公共场所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也许开始的时候,孩子会感觉不好意思,所以父母一开始要尽量找熟悉的小朋友,这样比较容易玩儿在一起,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其中。孩子的交际能力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增强,抗挫能力也会随之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