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对“潜力股”有不可小觑的推动力量什么是“暗示”呢?暗示就是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行为来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就是使受暗示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等方面发生变化。暗示的最大特点就是“暗”,就是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受暗示者。暗示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积极的暗示,可以使孩子受到正面的影响和激励,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心态,使孩子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快乐成长的动力。消极的暗示,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和自弃,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障碍。所以,只有多给予您的“潜力股”一些积极的暗示,才能更好地帮助他进化为“绩优股”。
嘉文的妈妈是位非常温柔贤淑的女性,她对嘉文的教育属于“润物细无声”的那种。嘉文三岁的时候,一天在小区里面跑着玩,一不小心摔倒了,嘉文感觉有点疼,咧了咧嘴,想要哭出来的样子。嘉文妈妈只是站在一边淡淡地说:“没事,嘉文,自己爬起来。”嘉文听妈妈这样一说,就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扭动着胖乎乎的身体,又开始开心地奔跑了。
嘉文以前吃东西时,会把包装纸什么的随便往地上丢,比如,他吃了雪糕就把雪糕纸随便扔在路上。妈妈看在心里,没有说什么。有一次当嘉文又把雪糕纸扔在马路上的时候,妈妈就跑过去捡雪糕纸,要把它丢在垃圾桶里。恰好一阵风吹来,雪糕纸被刮得飞了起来,妈妈就追着雪糕纸跑,最后终于捡到了,她这才舒了一口气,把雪糕纸丢进了垃圾桶。嘉文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在大街上随便丢垃圾了。
嘉文动作比较慢,早上起床的时候,他总是磨磨蹭蹭的,穿一件衣服能磨蹭半个小时,她妈妈对此很是头疼。不过,她觉得不能说孩子动作慢,要鼓励孩子。她就对嘉文说:“嘉文是个了不起的孩子,妈妈知道嘉文的动作很快的,是吧?”嘉文听了妈妈这样说,一下就起劲儿了,动作快了起来,从此他都不再磨磨蹭蹭的了。
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积极暗示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积极的暗示起到的效果往往比单纯说教要好得多。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不过,暗示不光是有积极的暗示,还有消极的暗示,消极的暗示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消极的暗示会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的心理。
有一位孩子的妈妈告诉心理医生,她的儿子今年九岁了,但她总是感觉他智力低下。她说她生孩子的时候缺氧,医生说孩子以后有可能出现智力问题。不过,她带孩子去了很多医院,什么毛病也没有查出来。
心理医生见到了她的儿子,一个低眉顺眼,不爱说话的孩子,看起来非常拘谨,眼神中流露出“我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我笨”的神情。医生给他做了测试,根本就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之所以出现学习上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年幼时妈妈给他的不良心理暗示。原来,孩子在幼年时期,比较安静呆板,妈妈就经常感叹到:“我生你的时候缺氧,医生说你可能有智力问题,难道这种事情真的落到我头上了吗?”这位妈妈不断地向孩子灌输这一思想,结果孩子就觉得自己天生智商低。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如妇女和儿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一个人如果长期遭受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对他(她)的生活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很容易接受大人的暗示。让人心痛的是,很多父母对孩子一味地施加消极的暗示。有的父母总是埋怨自己的孩子“笨”,不是这不行就是那不行,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不好的标签。长此以往,不仅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
因此,父母要多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法国有句谚语:自以为鼠辈的人定被他人轻视、欺侮。这句谚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暗示”带给人的巨大影响。经常性地给孩子一些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孩子就会更加自信,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有所作为的人。
培养潜力股
积极的暗示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能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能使本来不优秀的孩子变得优秀。消极的暗示则会腐蚀孩子的心灵,甚至断送孩子一生的幸福。那么父母如何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避免消极的暗示呢?下面给出一些建议供您参考。
认识到暗示对孩子的重要意义。
父母要尽早认识到暗示对孩子的作用,避免说一些对孩子不利的话。但对孩子也不要过度表扬,要让暗示正确地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和关怀。
积极的暗示中要充满爱。
只有父母无私的爱才能给孩子以积极的暗示。父母要关注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进步,宽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充满爱的父母才会经常使用积极的暗示。
正确运用积极的语言暗示,重视非语言的积极暗示。
语言有着不可估量的暗示作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一定非要直白地夸奖孩子,也可以运用一些讲故事或者打比方的方式积极地暗示孩子。同时,也要重视眼神、动作、表情、榜样等非语言的积极暗示。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赞赏的微笑。
“如果你是某某,你会怎样做呢?”
人总是喜欢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强加给别人,人和人之间不能很好的沟通和相处,就是因为不会替别人着想,孩子更会如此。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比较霸道,总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说话做事也是一味地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样往往会伤害到别人。这样下去,既不利于孩子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所以父母们要经常对您的“潜力股”说:“如果你是某某,你会怎样做呢?”让他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别人。让您的“潜力股”在爱中领略爱,他的一生都将会是幸福的。
建树今年五岁,平日里妈妈对他很娇惯,凡事都以他为中心。这个周末,妈妈带他去公园玩,经过一个花坛的时候,有只美丽的蝴蝶飞过来,建树被吸引住了,就扑过去捉蝴蝶。结果没想到,蝴蝶飞了,建树却跌倒了,于是他“哇”地一声哭起来。
妈妈赶紧安慰他,但他还是哭个不停。这时候,一对母女俩从对面走过来。小女孩看起来比建树年龄小一些,她们正聊得开心,小女孩“咯咯”地笑个不停。建树一见,哭得更伤心了,让妈妈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一下子冲到小女孩面前,吼道:“不许笑!你没看到我在哭吗?”小女孩被吓坏了,躲到她妈妈身后,眼睛里噙满了委屈的泪水。建树的妈妈赶紧给小女孩的妈妈道歉,并批评了建树。但建树还是不依,躺在地上打滚:“小妹妹坏!妈妈坏!呜呜……”
从这件事情上,建树的妈妈意识到,建树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太严重了。他总是以为自己伤心,别人必须也要伤心;而自己开心,别人也得开心。他不懂得,除了他自己的观点之外,别人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建树的妈妈开始认真思考儿子的这个问题了。
发生在建树身上的事情,似乎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发生过。很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习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其实,不要说孩子,这些毛病在我们大人身上也经常出现。要消除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帮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比如建树,如果他能站在小女孩的立场上,他就会发现,小女孩只是走在路上跟妈妈聊天很开心,突然被一个哭着的哥哥大吼一声“不许笑”,她会多委屈啊,她根本就没有看到那位哥哥在哭。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父母平时的教育有关。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让孩子觉得他的任何要求大家都得满足。若是不满足的话,他就会觉得周围的人都是错的,都是“坏人”。这样的孩子很难去体谅别人,事事都以自己为中心,不会对他人心存感激。孩子在小的时候,不会为他人着想,也许不算什么大问题,但等他长大以后进入社会,他将无法适应社会,难以融入社会,这会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看建树的妈妈是如何帮助建树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的。
建树在姥姥家的时候,姥姥姥爷对这个外孙也是非常地宠爱,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给他。建树真是被宠坏了。姥姥家还有一个建树的小表弟,是建树舅舅的孩子。两个人在一起玩,建树把小表弟的玩具弄坏了,小表弟很伤心,哭了起来。
妈妈原想冲建树发火的,但她觉得这样给两个孩子造成的影响都不好。她便首先安慰了一下小表弟,然后蹲下来对建树说:“建树,你有没有心爱的玩具啊?”建树觉得自己做错事了,所以有些羞愧,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他就说:“有啊,可多了,我的奥特曼,还有恐龙,我可喜欢了。”
“那你希望别人损坏你的恐龙和奥特曼吗?”妈妈又问道。
“不希望。”建树答道。
“别人要是损坏了你的恐龙和奥特曼,你会怎么样?”
“我会很生气的。”建树低声道,他彻底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建树,你站在弟弟这边想一想,他本来就没有多少玩具,还被你弄坏了一个,能不伤心吗?”
建树不说话了。妈妈就爱抚着他的头说:“给弟弟道个歉,两人握握手,还是好朋友,还有你想想下次怎样给弟弟补偿啊?”
建树想了想,走到表弟面前说:“弟弟,对不起,我错了,我下次来的时候,会给你带来我的玩具,好吗?都送给你。”
小表弟一听这个很高兴,笑了,两个孩子高高兴兴地又去玩了。
在以后的生活中,建树的妈妈就开始这样教育建树,让他多体会别人的感受。建树也逐渐成为一个大方的、受人欢迎的孩子。
孩子都是单纯善良的,当他知道自己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伤害了别人的时候,他心里也会不好受。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充分体验到别人的痛苦,让他知道自己的言行给别人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这样孩子就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从而就能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尊重。
培养潜力股
肯为他人着想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爱。那么父母如何鼓励自己的孩子去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呢?下面给出几个不错的建议。
父母首先树立好榜样。
父母在为人处事等方面,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别人做了自己无法接受的事情的时候,父母要体谅别人的难处,宽恕别人,孩子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将学会去照顾别人的想法。
让孩子学会转换角色。
当孩子跟同伴发生冲突的时候,让孩子停下来,转换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如果有些孩子做事粗鲁不客气,就要让他明白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