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开窍作文
29675600000001

第1章 写法开窍(1)

没的可写怎么办

同学们写作文时,常常因为没东西写而发愁,这是因为缺乏积累作文材料。那么作文材料从哪儿来呢?

作文是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小学生写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作文是自我的表达,是自内而外的输出。这就需要多看、多听、多想,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不断充实、丰富作文的“材料库”。

这就要求大家做到:

一、留心观察。观察就是有意识地观察 周围的一切,留心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经常地留心观察可以使人的认识逐渐丰富起来。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当你看到、听到、闻到、触到所观察的实在的事物时可能会产生一些联想,也可能会唤起一些想象。写事物的时候加上联想或想象,能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感人。因此,在观察时,要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

三、提高认识。必须具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才能写好文章,因为表达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识能力的高低。认识能力的高低又对文章质量的优劣起决定作用。许多同学能按老师教给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事物,但所观察的只是一些皮毛,写出来的文章空洞,不具体。原因是你对所观察的事物没有理解,认识不深刻。有一位同学,暑假随爸爸回到了老家,老家的叔叔和哥哥们带他上山打猎,“战利品”丰厚,这个同学很开心。开学后,他把这件事写成一篇作文。可以说,这篇文章来自这位同学的亲身经历,写得很生动,文字也很优美,但老师的评语是:“中心思想不正确。”因为上山打猎现在是违法的事情,国家已明令禁止猎杀野生动物。这个同学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津津有味地描写如何猎杀“猫头鹰”的过程,无疑是错误的。可见,在观察时,要注重理解,要有正确的认识。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以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不会只是简单的生活记录。由此看来,“理解”是写好文章的前提,“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文章的优劣。

例文

生活像一条小河,记忆像一张大网,捕捉着生活中各种难忘的事情。

前年,有一件事使我终生难忘。

那时我刚上二年级,学校为家远的同学增订课间餐。因为我家生活条件不好,就没有订。我为没订课间餐,心里很不高兴。可就在那个课间,发生了一件使我想不到的事情……那天,同学们第一次吃课间餐。看着同学们都津津有味地吃着,我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起转来。这时,我听见一个亲切和蔼的声音在叫我。我连忙擦干眼泪转过身来,原来是张老师。她手里端着一瓶牛奶,说:“来,蔡华莹,快把你的这瓶牛奶喝了吧!”我奇怪地问:“老师,我并没有交钱啊!”“你是没有交钱。”老师用和蔼的口吻说,“可有人已经替你交了。”“什么,有人替我交了钱?”我惊奇地问,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有人替你交了。”我这时才真的听清了,连忙问:“是谁替我交了?”这时,老师不慌不忙地从兜里拿出了一份名单,说:“替你交钱的名字全写在这上面呢!”我忙说:“快,看看都是谁。”老师打开了名单,慢慢地读了起来:“有胡涛、韩巍巍、刘昕、沈思……”我听着这些人名,眼睛被泪水润湿了。什么,宋云峰也替我交了吗?真让人难以相信,这个平时最讨厌的同学,他也替我交了钱。我听着听着,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我眼前好像浮现出了同学们交钱时的情景:“我这儿有五毛”“我这儿有五分”

“我这儿有一毛”……这时老师对我说:“来,蔡华莹,快把牛奶喝了吧!”我的手慢慢地接过了牛奶,猛地转过身去,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大滴大滴的眼泪掉进了牛奶里……我想:这是同学们替我交的钱吗?不,这是一颗颗火热的心。

同学们正是用这一颗颗火热的心,筑起了一道友谊的长城。

名师精析

小作者运用回忆的方法,从众多难忘的事情中选取了一件小事:自己上小学二年级时,因家庭条件不好没有订课间餐,同学们瞒着“我”,凑钱替“我”增订了加餐。小作者按事情的顺序来记叙这件事,条理清楚,结构清晰,尤其是结尾写出“我”被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深深感动,认识到同学间深厚的、感人的友情。这发自内心的感想,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说文章的写作成功来源于小作者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和细心体会,从一件小事中能够看到它所蕴藏的深刻意义。

不知道怎样开头怎么办

开头,就是文章开篇的话,开头是文章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开头写得很好,就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写好文章开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方法有:

一、文章一下笔就直奔中心,使人读了,一下子就能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介绍了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这样的开头触及了文章的主要意思,揭示了中心,落笔入题,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二、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事情的原因,同时也很自然地就把时间、地点、人物等都交代清楚了。

《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写作者送稿件去中南海请周总理审阅,因而目睹了周总理夜间的紧张工作。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周总理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作了整理,把稿子送给他审阅。

文章开头,“我”送稿子给周总理审阅,交代了能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原因。

三、文章以描写人物开头,就像给人物一个特写镜头,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金色的渔钩》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连队指导员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文章开头介绍了炊事班长: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伙又特别亲切,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文章的开头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说明他是一位饱经风霜、可敬可亲的老红军。

四、在文章开头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有利于安排故事情节,有利于烘托气氛。

《飞夺泸定桥》的开头交代了自然环境: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要夺取的泸定桥。

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事情的背景和起因。通过“水流湍急”“高山峻岭”等词语,说明了大渡河是“天险”。险恶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五、文章一开头,作者对人、事、景、物抒发爱、憎、好、恶的情感。

这种方式用于纪念性和抒情性文章。开头抒发感情,能渲染气氛,容易使读者进入情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林海》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赞美了它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文章开头讲了“我”初入大兴安岭的印象,抒发了自己由大兴安岭的美景而引发的亲切与舒服之感:

我总以为大兴安岭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次有机会看它,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

文章的总起,作者抒发了自己的“亲切”“舒服”之感。当作者进入岭中,联想到木材,感到“亲切与舒服”;当文章的后文联想到“兴国安邦”时,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再一次感到“亲切与舒服”。

文章开头的“亲切与舒服”的情感贯穿了全文。

六、文章的开头将必须说明的情况先做一番交代,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内容,理解中心。

《手术台就是阵地》记叙了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坚持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的事迹。文章的开头说明了当时的形势:

1939年春,着名的齐会战斗打响了。气势汹汹的日寇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军消灭了500多人。

这一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战斗形势,说明情况“万分危险”。在这样的形势下,白求恩却坚持“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不放下手术刀,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反映了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

而有的同学在作文时开头离题万里或者拖泥带水,说了一大堆也未能进入主题。所以,作文的开头一定要简洁明了,才有吸引力。

例文

游淀山湖

盼望已久的春游终于实现了。那天早上我特地让奶奶早早叫醒我。我急急忙忙地洗脸、刷牙、吃早饭。等我赶到学校门口一看,时间还早,但已有好多同学在等了,大家又说又笑。不一会儿车子来了,嗬,这辆大客车真漂亮。等同学们都上车后,车就开动了。这时,车厢里真热闹:有下棋的,有猜谜的,有做游戏的。我只是朝车窗外看……

作者写了许多游湖前的情景,什么大客车呀,车厢里的情景呀等等,正像人们吃肉包子,咬了几口还不见肉馅,还谈得上什么兴趣。这篇习作的开头完全可以这样写:

“五月的一天早晨,我们乘车去游览淀山湖。”

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交代了时间、人物、事情,把读者一下子引到了要记叙的游览胜地去了。

不会过渡怎么办

过渡是指文章上下文之间的连贯衔接。一篇文章的层次、段落,不但在内容上要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在文字表达上也必须前后连贯,上下衔接。过渡,就是为了解决文章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贯衔接。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文章需要过渡呢?一是内容发生转折时。

一篇作文中可能会讲好几个故事,那么,在每个故事之间就应该恰当地运用过渡句和过渡段,才能使各部分连贯,也才能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从不同的方面写一个人时,也需要过渡。二是空间转换时需要过渡。写游记、参观记时,空间位置是随人们的游览、参观而转换的,为使文章连贯,当空间位置转换时也需要过渡,如《游善卷洞》中有这样一些过渡句:

“绕过低柱峰,我们进入中洞”“由中洞踏着石级迂回登高,便到上洞”“我们手扶栏杆,顺着羊肠小道,经过风雷门、波涛门、金鼓门、万马门,沿阶梯往下洞走去。”

正是这样一些过渡句才不会使人读来有种不知天上地下、不知东南西北的感觉。在叙述与联想转换时,也需要过渡,否则会让人分不清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联想。

我们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因为没有很好地运用过渡,从而出现上段与下段脱钩,这一段突然跳到另一段的毛病,请看下面病例:

叔叔身患重病,已经退休了。他常常穿着白大褂,拿着听诊器去医院给病人看病,指导和帮助年轻的医生,还为身患疑难病症的病人进行手术。他的生活依然那么丰富:打拳、做操、听广播、唱京戏。

我总是想问叔叔为什么不休息,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有一天,我问了叔叔。他对我说:“人生是多么的有意义,我虽然身患重病,但又是那么留恋生活。在短促的生命里,活着一天,我就要抓紧为人民服务一天。”

这两段话读起来很不顺口,跳跃性很大,原因在于缺少一些必要的过渡。我们可以这样写:

叔叔身患重病,已退休了,但他还常常穿着白大褂,拿着听诊器去医院给病人看病,指导和帮助年轻的医生,有时还为身患疑难病症的病人进行手术。此外,他的生活也依然那么丰富:打拳、做操、听广播、唱京戏。

我总想问叔叔为什么不休息,但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终于有一天,我问了叔叔。他对我说:“人生是多么有意义,我虽然身患重病,但又是那么留恋生活。因此在短促的生命里,活着一天,我就要抓紧为人民服务一天。”

重点不突出怎么办

写作文时有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所谓重点突出,就是我们确立好了文章的中心以后,就应该围绕这个中心选取材料。进行精心地裁剪后,花大量的笔墨对它进行细描,使这部分成为文章的重点,而其他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则不写或少写。如《妈妈的眼睛》这样一个题目,文章重点就是通过各种事例来描写妈妈的眼睛。在描写这些事例中,与眼睛有关的细节要多写,而与眼睛无关的则要少写,这样才能把“眼睛”突出,才能把文章的重点突出。

例文

一堂有趣的地理课

“丁零零”,一阵清脆而又急促的上课铃响了,王老师健步走上讲台,同学们都静静地坐着。

王老师微笑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怎样辨方向。”

说着,就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她转过身,笑眯眯地问:“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辨方向?”“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乡。”同学们马上回答。“对,那么,怎么才能辨方向呢?”“看太阳”

“看北极星”“看苹果树”……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王老师示意地摆了摆手,叫我们安静,她一边擦着手上的粉笔灰,一边说:“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对。”王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假如,我们这里有一条河,上面结了许多冰,一边冰薄,一边冰厚,你们说哪边是北边,哪边是南边?”听了王老师的话,好几个同学都站起来回答说:

“冰薄的一边是南边,冰厚的一面是北边。”我也这样想。可是王老师笑着反驳道:“不对。”王老师拿着粉笔对我们说:“冬天刮的是西北风,西北风直冲着南边刮来的,北边则是背风的。这样的话南边的温度就要比北边低,所以冰薄的一边是北边。”听了老师的这番话,同学们一下开了窍。

王老师接着又讲了许多辨方向的问题,一个个新鲜的内容,使我们每个人都听得津津有味。我更是竖起耳朵,仔细地思考着其中的道理。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我和同学们合上了书,不约而同地说:

“地理课可真有趣啊!”

名师精析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有趣”,应该描写地理课为什么有趣,怎样有趣,但是小作者只是对地理课上的课堂讨论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没有体现出“有趣”这个重点。小作者可以从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同学们的心理活动、面部表情以及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的活跃气氛,来描写这堂“有趣”的地理课,这样,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比较突出了。

脱离中心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