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开窍作文
29675600000002

第2章 写法开窍(2)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帅;而所选择的材料是文章的兵卒。所以作文时要想不脱离文章的中心,首先就要在选材上下工夫。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而舍去那些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与中心有关的才写,与中心无关的不写;能突出中心的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略写。如《好吃的姑姑》这样一个题目,它的中心思想便是要塑造一个“好吃”的人物形象,那么我们在动笔时就可以选择“姑姑”如何和我们孩子抢东西吃,如何翻天覆地地找东西吃等一些事件,在这其中表现中心思想。而对于姑姑帮助失学的大哥哥、工作上如何认真、性格上如何活泼可爱等方面可以不写或略写。

因为这些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好吃”没有丝毫关系或关系不大,多写了反会使文章脱离中心思想。

例文

搬蜂窝煤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吃过早饭,妈妈对我说:“我和你爸爸出去买点东西,你和弟弟在家好好写作业。写完作业再出去玩。”

妈妈又说,“我们11点才能回家呢。”我说:“知道了,你们走吧。”他们走后,我和弟弟开始写作业,先写算术,后写语文,好长时间我们才写完作业。然后我们俩商量好去找我的同学一起玩。

我和弟弟下了楼,到大院对面新建成的居民小区去找同学。在我们穿过楼群的时候,在一栋楼前我见到了一年级时教过我的丁老师,她正和她的儿子往楼里搬蜂窝煤。我想一定是丁老师家的煤。

我又忽然想起现在班主任老师的话,她要求我们每个人在星期天做一件好事。于是,我就和弟弟一起帮助丁老师搬煤。

我要过丁老师的簸箕,弟弟接过丁老师儿子的木板,我们让他们再回去拿工具。我装了6块,让弟弟装3块,往楼上搬,上到三楼看见丁老师正在门口等着我们,她说就是这个门儿,跟我走吧。我跟丁老师进去,她指着阳台说:“就放在那儿吧。”这时,有个小女孩过来说你们真好,老师同学都来帮忙……我才知道这里不是丁老师家。我问丁老师:“您怎么来了?”丁老师说:“我来家访碰上了。走,剩下的不多了,咱们接着搬吧。”这一次可热闹了,两个大人,四个孩子一齐下楼把剩下的煤一次搬上来了。

煤搬完我就和弟弟跑回家了,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我对弟弟说,你去看看奶奶那屋的钟几点了。弟弟说快11点了。我说,妈妈和爸爸快回来了,咱们去接他们。下了楼,等了一会儿,他们回来了,我们一起吃了午饭,然后我和弟弟就午睡了。

名师精析

这篇习作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围绕中心思想来写。文章的开头段除了需要交代的时间与人物以外,与中心思想无关的其他内容都应该删去。结尾段与中心思想无任何关系,也应该删掉。

第二、第三自然段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应该细致描写,但文章写得不够。这是一篇典型的没有抓住文章中心思想的范例。

用词不当怎么办

写作文时,用词要准确。如果把词的意思搞错了,文章中就会出现用词不当的毛病。例如:

吃过晚饭,我走出家门,刚才还是夕阳晚照的宇宙,现在是一片群星闪烁、月明星稀的景象,人间的万家灯火仿佛要和星光媲美。这时我不禁心潮起伏,遐思悠悠,思绪万千,在欢笑声和鞭炮声中,我不禁想到许多许多……这段话中,“宇宙”是指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无限空间,用在句中不伦不类;“群星”是指星多,“星稀”是指星少,前后矛盾;“心潮起伏”“遐思悠悠”“思绪万千”意思相似,重复使用。

为什么在同学的作文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怎样才能避免犯这样的错误呢?

第一,要看课文。课文的注释部分,往往对词语作出解释,我们只要看一看注释部分,便会弄懂词义。即使注释部分没有某个词的解释,我们看看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的例句,对该词语的意义也能知道个大概。

第二,要看听课笔记。对于重要的或者课本中新出现的词语,老师上课时总是要对此进行讲解,同学们也应该记在听课本上。写作文时,不妨看一下听课笔记,弄清所要用的那个词的意义。

第三,要查字典或词典。如果对于某个词,我们看课文中的例句不能了解它的意义,或从听课笔记上也找不出它的解释,这时,同学们务必查一下字典或词典,弄清它的词义。这样,作文用词才会准确。

例文

美好的心灵

黎明来到了黄浦江。黄浦江从沉睡中醒来了,江边静悄悄的。

江面水天相接的地方由灰蒙蒙转为鱼肚白,渐渐地又呈深红色。

(忽然,一缕曙光划破了整个寂静的天空,接着一个红彤彤的椭圆形的太阳沿着曙光开辟的道路像个顽皮的小男孩,一跳一跳地越跳越高,阳光也越来越耀眼。)曙光把黄浦江照亮了。

“沙沙沙!”我跟爷爷来江边锻炼,忽然听到一阵扫地声。(扫地声像沙沙的细雨,滋润着人们的心。)我看到有一个姑娘戴着口罩,不时地呼着白气。初春清晨的(凛冽、尖利)寒风是够厉害的,像刀子一样割着她的脸。她打了个寒战,缩了缩身子,继续握着扫把使劲挥舞起来……她好像感到累了,停下扫把放松了一下。不过,这休息是短暂的,她立即又拿起了那把竹扫帚。一会儿,口罩也放进了口袋(这个“休息室”),露出了红彤彤的(艳丽、妩媚的)脸颊。

忽然,她又放下扫帚,寻找起那些令人憎恶的垃圾来。这些垃圾狡猾极了(仿佛一个个阴险、奸诈的敌人),有的躲在树根旁,有的藏在花坛里。看来对付这些狡猾的东西,只能借助于手了。她弯下腰,把大大小小的纸屑,一张不漏地拾在手里……

这时,一个小青年随地吐了一口痰,她上前一把拉住他(娇嗔地)说:“请你不要随地吐痰!”声音严峻。小青年企图耍赖,她勇敢地拦住他的去路,说:“五讲四美,请你把痰擦掉!”在锻炼的老人们愤怒的目光下,小青年乖乖地把痰擦掉了。

“沙沙沙!”扫地的声音响得更起劲了。外滩的林阴大道变得更宽敞、更亮堂了。这时,行人越来越多,来来往往(那扫地声越来越响,像春潮、像惊雷、像闪电,震撼着人们的心)。我又看到了她(那巍峨、挺拔)的身影(屹立在滔滔的黄浦江畔),使我久久难忘……

名师精析

这篇文章如果加入括号内的词语,会使整篇文章显得烦琐,还会改变文中的某些内容的意思。所以,括号里的词和句,都应该删去。这些词和句有的用得不准确,不贴切;有的重复多余,与中心无关。

不会分段怎么办

在内容上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的一段文字叫做一个段落,通常叫自然段。它以换行为标志。段落层次清楚是一篇作文结构清晰的起码要求,那么,怎样给文章分段呢?

我们通常会通过叙述几件事情,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写,那么文中的每件事情、每个方面、每个角度都是相对独立的,而完全不同的段落不应该混杂在一起。有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犯分段过粗的毛病。

将一篇文章的段落分得过粗,势必每段包含几层意思,集中几个单一段落的段意,这样不便于让人阅读。如有一篇题为《春游》的作文:

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三年级。四月的一天下午,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顶好的消息——我们要去庞家庄春游。

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高兴得跳起来。老师还说,准备在庞家庄煮饭吃。同学们一听更乐了,立刻分头准备起来。

第二天,我们有的带来了锅,有的带来了米,有的还带来了一捆木柴……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跨过了公路,越过了跃进桥,来到一条绿树成荫的大堤。这儿长着一棵棵高大的树,浓密的树叶,透不进一丝阳光;地上长满了绿色的小草,像铺着一层绿色的绒毯;大堤的尽头,有一条小河,河水碧清,一眼能见到底。啊,好美的自然景色啊!我们在地上挖了许多洞准备当炉子用。大家淘好米,开始煮饭了。我组张明学擦着的火柴还没有靠近木柴,就熄灭了,后来老师帮他点着了。可是,我放饭锅的时候,手被火一烫,连忙一缩,锅一下子就翻了。锅里的水都泼到炉膛里,刚烧起来的火苗又被浇灭了。我急得都快哭了,只怪自己平时在家里没有多做事。我们又费了好大的劲,才把火重新生好。因这件事,我们小组比其他小组吃饭晚了些。由于这顿饭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吃起来比妈妈做的肉包子还要可口香甜呢!吃完了饭,我们开始捉迷藏。这儿树很大,我躲在树背后,谁也看不见,加上我个子高,腿长,溜得快,谁也捉不住我,所以我没有做过“鬼”。但我却跌了个跟头,惹得同学们大笑起来。玩了捉迷藏,我们三年级几个班的同学又开了联欢会,大家笑啊,那个高兴劲儿就没法提了。

这次春游虽然早就过去了,但是每当我想起它就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

这篇作文分“听到春游消息”“春游”和“春游后”三个大段。这三个大段,意思是单一的。第二段是主要段,篇幅可以适当长些,但不能像现在这样长。这段约500字,在640字的作文中,占全篇80%,这样太含混了。这段话包含了到达春游地点、挖洞煮饭、捉迷藏、开联欢会四个内容。长长的一节,不便于读者领会理解。应该将这段话按单一性标准划分成四个小段。具体分法是:“到达春游地点”这段是从“第二天”到“好美的自然景色啊!”;“挖洞煮饭”这段是从“我们在地上挖了许多洞”到“吃起来比妈妈做的肉包子还要可口香甜呢”;“捉迷藏”这段是从“吃完了饭”到“……大笑起来”;剩下的是“开联欢会”这段。

“分段过细”,也是小学生作文的常见病。把本来一个不长的单一意思的段落分成若干小段,让人读起来有面目不清的感觉。如有一篇题为《我的老师》的作文:

张老师走进屋,在板凳上坐定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我的试卷,他关切地问我:“你这次考试怎么得了79分?”我支吾着说:“我……课后没有……复习。”

张老师沉默了一下,好像想什么似的,摊开我的试卷:

“说说你什么地方不清楚。”我如实地说了,他侧耳听着,紧皱眉头。

听我讲完,张老师紧锁的双眉微微舒展了些,像一个医生发现了病的根源似的说:“哦,原来这样。”

于是,他给我补起课来。他一会儿表情严肃,一会儿声音高昂,一会儿在重要之处画上重重的红杠,一会儿仔细地听着。我提出的问题,他讲得那么认真,那么细致。

最后,又给我出了几道题目,直到我做到一道不错,他的脸上才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兴奋地在屋里踱了几步,说:

“好,我走了。”

望着他消失在夜里的身影,我想:也许,他还要到别的同学家里去吧。

张老师住在学校,星期日不是家访,就是备课、批改作业,要不就到运动场上锻炼身体。

别看他是老师,但到篮球场上就和我们学生一样,跑啊,跳啊,抢球,传球,投篮,生龙活虎。他和我们一样,为失去一球而惋惜,为得到两分而高兴。

这篇作文,作者写了500余字,但却分了七个自然段,有些琐碎了。这七个自然段适宜分为两段。第一段至第五段,应该合并为一段,内容是介绍张老师教育和帮助“我”。第六段和第七段,应该合并为一段,内容是介绍张老师课外情况。这样比分为七个自然段清楚。

叙述不具体怎么办

要把事情叙述得具体,首要的条件是对叙述的内容要有仔细的观察和充分的了解。然而,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记叙的内容多问几个“怎么办”。请看下面的例子:

游泳池的水很清。我和爸爸下到水里。爸爸站在我前面五六米处,我向爸爸游去。爸爸给我指出了毛病,又耐心指导我练习,使我很好地掌握了动作要领。最后我一口气能游五六米了。

这段叙述主要毛病是笼统、空洞。怎么避免这个毛病呢?我们可以针对所叙述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

一、游泳池里的水到底怎样清?

二、“我”到底是怎样向爸爸游去的?游的结果到底是怎样的?

三、爸爸到底是怎样指导“我”练习的?

四、爸爸到底给“我”指出怎样的毛病?

围绕这样的问题思考,我们就会把学游泳的过程具体地描述出来。再看下面的短文:

游泳池是新换的水,一眼能看到底,水下的每个动作都看得一清二楚。哈!这正是学游泳的良机。我随爸爸下了水,爸爸站在前方五米处说:“来,游到这儿来!”我憋足了气,一头扎进水里,手脚并用,奋力向爸爸游去。站起身来一看爸爸站在我跟前,他说:“你主要的毛病是脚的动作不得要领,光使劲蹬水不成,还必须用力夹水……”他边说边做示范。我照爸爸的口令双腿有节奏地动着。最后,我终于掌握了腿的动作,一口气能游五六米了。

这样写,就把当时的环境、人物动作和语言展现了出来,反映了自己所见、所想、所感,也避免了出现叙述笼统的毛病。

错将标题当中心思想怎么办

标题是文章的名字,与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是一回事。

有少数标题是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如《雷锋精神鼓舞了我》《老师爱我,我爱她》等,把这类题目当成中心思想来写,是可以的。但多数标题是不揭示中心思想的,如《记一次劳动》《一天》

《一件小事》等。将这类标题看成中心思想就不行了。

例如有篇《寒假一日》的作文提纲如下:

(第一节):春节第一天的早晨,我被鞭炮声从梦中惊醒,连忙起床穿衣。

(第二节):我在吃早点时,隔壁的小莲喊我去玩,我高兴得顾不上吃了,同她一起走了。

(第三节):来到街上,看到人们个个都换上崭新的衣服,商店都贴着红对联,到处是新鲜气象。

(第四节):来到文化宫,里面有哈哈镜、灯谜、年画和古代字画等。我们在里面游览了一圈就走了。

(第五节):来到县图书馆。馆内有很多人在看书看报。

我和小莲也借了两本作文辅导书看,一直看到闭馆铃响,才把书交给图书管理员,一起出馆了。

(第六节):在回家的路上,小莲高兴地对我说,今天玩得真痛快,我点头同意她的话。

从这篇提纲来看,作者把寒假中某一日的事都写出来。这样处理尽管切题,但缺乏统率全文的中心思想。应该确立一个中心思想,挑选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来写。如可以确立“人们在春节也不休息,仍然在不断地吸取知识”的中心思想,这就应该着重写(第五节)。具体构思是:

(第一节):春节的上午,我和小莲来到县图书馆。

(第二节):详写馆内阅览室坐满了很多人,在看书看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节):详写我和小莲也借了作文辅导书看。

(第四节):略写闭馆铃响了,我们纷纷出馆了。

这篇作文,也可以按照“到文化宫学到好多科普知识”的中心思想组织材料,这样就要专门扩写原来提纲中的(第四节)。

这篇作文还可以按照“人们生活水平比往年提高了”的中心思想来组织材料,这样就要着重扩写原来提纲中的(第三节)。

选材陈旧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