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清华的9种性格
29708700000003

第3章 北大清华的第一种性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应该是已经融合在血液里的一种精神,是根植在我们心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所以,不管我们是地位卑微,还是功成名就,我们都不会将爱国抛之脑后。就像俞平伯先生,即使是那么杰出的学者,处于那么尊崇的地位上,在民族危亡之际,他的选择依然是民族大义在先,个人利益在后,不和伪政权合作,展示了属于一个文人,一个爱国者特有的风骨。

在中国的历史上,特别是在近现代的历史上,当中国处于“落后就要挨打”的境遇,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出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学术界还有许多像俞伯平这样的人士,其中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是一个。

1930年,他被清华大学数学系聘为助理讲师;1933年,他被提升为助教;1935年,他成为讲师。1936年,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并成为数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学领域,奉献给了国家,他就是中国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数学家——华罗庚。

在剑桥大学两年的求学生涯中,华罗庚集中精力研究了堆垒素数论,还对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了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

在留学期间,还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当时华罗庚已经有了名气,所以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对前来深造的华罗庚说:“你如果真有传说中那般神奇的话,在两年之内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

然而,华罗庚的回答却让哈代大吃一惊:“我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获得博士学位。”哈代不由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了敬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得知抗日战争进行得非常艰苦,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英国深造的机会,满怀抗日救国的热忱回到了祖国。之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授,年仅28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华罗庚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2月至5月,华罗庚应邀赴苏联访问。6月,华罗庚来到上海,9月和李政道、朱光亚等前往美国。到达美国后,华罗庚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和访问教授,之后他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没过多久,华罗庚的妻子和儿女也来到了美国。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华罗庚决心回国报效祖国。1950年,他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的种种刁难,带着妻子儿女回到了祖国。到达香港之后,为了鼓励海外学子回来,华罗庚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在信中他这样写道:“……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回国后,华罗庚受到热烈欢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回国后的几年里,为了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他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

“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这是华罗庚先生的一句名言。直到去世前,华罗庚先生依旧为了中国的事业努力奋斗,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是多么掷地有声的一句话!不管身在何方,不管国外的环境多么优越,不管回国的旅程有着重重艰难险阻,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家,更是一个中国人,所以,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回国的决心。最终他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为祖国的事业鞠躬尽瘁。这样真挚的爱国情怀,是深沉而厚重的。

正是因为有了像俞平伯、华罗庚这样的爱国学者,中国的未来才有了朝气蓬勃的接班人。他们虽然没有像英勇抗击匈奴的卫青、精忠报国的岳飞那样戎马一生,也没有像谭嗣同、秋瑾那样用自己的鲜血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但是,每一个领域有每一个人的爱国方式,他们能放弃安乐,能和祖国共患难,能把自己的功名抛在一边,只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不懈奋斗,这就是爱国精神。

其实,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回顾一下我国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爱国主义这面旗帜既唤起、聚集和引导了一批前赴后继、以死明志的民族英雄,又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进取,奋发图强。他们前赴后继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才让我们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沉沉浮浮的历史长河中不致湮没,才有了今天这个让人不容小觑的、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5.理性表达爱国热情

爱国,要保持理性的态度。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部分西方媒体因为种种原因,采用不明智不公正的做法诋毁奥运会,这种行为激起广大学生的义愤。一时间,无论现实中还是网络上,都出现了一些较为极端的行为。

对于此,北大、清华两所学校共同举办了一场讨论,讨论的主题就是:“唯有理性,才能真的爱国。”

清华大学材料系的博士生周钦首先发言道:“新中国成立,使我们成为政治大国;30年改革开放,使我们成为经济大国;而未来,我们还应该向文化大国迈进。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情绪化的宣泄,而是要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中国的声音,了解我们对于和谐世界的发展理念,打消他们对中国发展的担心和疑虑。”

这一席话,代表了很多同学的心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大四学生姬晴晴说:“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已深度融入世界,世界也融进中国,双方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盲目地爱国,这反而并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大学生应当更多地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水准,把学到的文化知识用于祖国建设,这样,那些不和谐的声音就会烟消云散。”

理智爱国,这是北大清华共同给我们上的一堂课。每一位年轻人,都有一份拳拳爱国之心,愿意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但是,这份爱国的情操,一定要充满理性。要明白,真正的爱国,不是如何去显示我们的强硬,如何去宣泄,而是用合理的手段,让那些诋毁我们的声音自动消失。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理智爱国?

1).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爱国不仅是一种感性的情感,更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感性与理性是不冲突的,以“兴国”、“强国”为目标和口号,激励自我用实际行动来推动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步伐,这才是爱国的体现。

同时,爱国还需要我们拥有一个大局观。我们应该用开放积极的心态迎接全球化到来的挑战,以卓越的眼光和智慧将这种不可逆转的浪潮转化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形成全球化的“双赢”、“共赢”局面。唯有如此,那些诋毁才会越来越少。

2).在法律的范围内表达爱国情怀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表达爱国情感,才能维护民族尊严,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利益。所以,即便我们的内心有多么高涨的爱国情绪,也要将行为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过激的行为,不仅不是爱国,反而会给祖国带来负面的影响。

因此,我们就必须深刻理解“稳定压倒一切”和“发展是硬道理”的含义,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进一步转换成为社会要稳定、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的共同心声;进一步转换成为励精图治、增强国力的坚强意志;进一步转换成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具体行动,自觉把爱国情感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

3).让中国富强,这才是理智爱国

唯有祖国强盛,别人才会无话可说。对于这一点,清华大学电子系一位教授的话语,对年轻人是非常有帮助的:“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对此,我们要理性地面对。一百多年间,中华民族经历过屈辱、欺凌,在不屈的抗争与奋进中走向强大并赢得了尊重。而用实力去反击别人的诋毁,这才是理智的行为。”

詹天佑的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在那个年代,他深知爱国不仅需要满腔热血,更需要高超的科学技术,这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于是,他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当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看到这个杰作时,不由大为惊奇,不仅对詹天佑,更对整个中华民族肃然起敬。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

正是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詹天佑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更为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什么才是爱国?詹天佑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所以,无论我们是在读书还是已经走进社会,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为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才是爱国的最佳体现!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必须懂得这些道理。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实际,从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中提升自己的实力,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真知灼见,用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未来的困难做好准备,这个时候,我们才配得上“爱国”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