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的超脱实际上就是要和我们的外在遭遇拉开距离,通过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命运的正确态度、通过对死亡的思考来拉开距离。那么,是谁在拉开这个距离?这就又要回到这一点上来,就是要有一个更高的自我,是这个更高的自我在拉开距离。所以,今天我讲寻求智慧的人生,最强调的一点就是每个人要让自己内在的更高的自我觉醒,让它经常处在一种清醒的状态,让它强大,而哲学和宗教的最大用处,就是帮助你的这个更高的自我,这个理性的或者灵魂的自我,让它变得清醒和强大。(掌声)
现场互动
问:谈到交往和独处,我也想学习独处的能力,现在很多年轻人独处的时候都是玩游戏之类,真正独处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跟自己交流,有哪些方式?
答:玩游戏算什么独处,并不是你一个人待着就是独处,你在网上玩单机游戏,你实际上是在不停地和游戏的发明者交往(笑声),而且你是被动的,你和他斗智斗勇,不管输赢你都是输家,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真正的独处是个人的精神生活,必定是有精神内涵的,否则就没有意义。你问应该怎么跟自己交流,我刚才已经说了,我的办法就是写日记,我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阅读也是一个办法,有针对性的阅读,你最近有什么苦恼,在想什么问题,就找一本内容相关的书读,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跟自己交流。一个人如果没有品尝到这种自己安静读书、思考、写作的快乐,一开始会带有一点强迫性,这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养成习惯了,你就会觉得这种独处的状态非常舒服,是你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问:西方有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您在讲座中也提到,对于哲学的一些本原问题,靠人类的理性思考是无法得到答案的,而宗教的信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类提供解决办法。那么是不是说,宗教这方面比哲学更有效?
答:是的,宗教在解决世界和人生的终极问题上是更有效的,给了一个答案。哲学们或者是在那里争论,各说各的答案,或者就承认不可能有答案。在宗教中,基督教和佛教的情况很不同。基督教靠信仰来解决问题,上帝和天国的存在,经验无法证明也无法反驳,只是一种信仰。佛教不是靠对上帝或某一个神的信仰来解决问题,它本质上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哲学,要开发我们内在的觉悟,把人生的道理真正想明白,从虚妄的认识中解脱出来。佛教强调戒、定、慧,慧就是智慧,就是要想明白人生的道理。但是,和哲学不同,佛教也认为人仅仅靠理性是不可能想明白的,必须进入一种状态,戒和定就起这个作用,要排除掉欲望、杂念、成见对你的内心的干扰,真正进入到本真的思考中去。光靠理性的思考,往往你自以为想明白了,其实只是逻辑的推演,你内心并没有接受。比如说死亡,你认为你想明白了,知道死是必然的,人生是虚幻的,不要太在乎,但是你还是在乎啊。所以,佛教要有戒律和禅定,帮助你进入一种看破生死、超越生死的状态。
问:我也有记日记的习惯,但是现在有一个新的渠道,让你每天记录所思所想,比如微博。我想问一问,记日记是反思每天的心路历程,微博也是在做这个记录,您觉得这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我认为完全不同,我不主张用微博的方式写日记,把自己的所感所思随时向社会公布。并不是说有什么不可公布的内容,关键是写只给自己看的日记,和写给大家看的微博,写的时候心态是不一样的。写日记的时候,你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灵魂中的一切,去进行反思和分析,我觉得这种面对自己灵魂的诚实是一种根本的诚实,而写日记是培养这种诚实态度的重要方法。如果你要微博取代日记,你写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到看的人将怎么想,一定会有他人的眼光在里面起作用,甚至起支配的作用。我相信重视写日记的人是不会把他的日记公布于众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托尔斯泰,他写日记连太太也不让看,两口子为此吵了无数的架,最后他甚至因此离家出走,死在了离家不远的一个小车站上,所以我说他是为写日记而牺牲的烈士。(笑声)还有一点,我认为人的思想是需要沉淀和积累的,你在微博上随时发表,没有沉淀和积累的过程,思想就容易变得碎片化和浅薄。我不反对写微博,我自己也写,我反对的是完全用微博取代日记。如果要做取舍,我宁可写日记不写微博。
问:周老师您好,我上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记日记,但是过了很长时间再去看,发现记的都是一些很痛苦的事情。因此我发觉,当你自己去和自己交流的时候,往往会进入一个非常消极的状态,那种消极的东西会缠绕着自己。怎么样在独处的时候,在和自己交流的时候,让自己更多感受到一种光明?
答:痛苦出诗人,人的确在痛苦的时候最想写东西,那是一种宣泄,你无法对别人说,就只好对自己说了。宣泄也有作用,总比不宣泄好,写下来了会感觉轻松一点,它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你不要停留在宣泄上,当你面对这个痛苦的时候,你还要有你的思考,把自己的思考也写出来。这实际上是让你与痛苦的东西拉开了一个距离,站在痛苦之上,你习惯于这样一个角度之后,你的自我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另外,你不要光写痛苦,为什么不也写一写你的快乐呢?这样你就能感受到光明了。人在快乐的时候往往是顾不上写的,但是人生中的快乐并不多,你要珍惜,有了这个珍惜的心情,你就会想把这有限的快乐留住,就会去写的。
问:我非常喜欢您的文字,在今天的讲座中我也产生了共鸣。我有一个问题,您说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成功,而要做到优秀,但是优秀是很难衡量的,是自己衡量就可以了,还是也要做到别人眼中的优秀?
答: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优秀的判断好像是一个两难,如果光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的话,可能是孤芳自赏,因为个人的感觉不具有客观性;但是如果用他人的眼光判断的话,可能又变成用成功来判断了,因为他人的认同往往是和成功挂在一起的。所以怎么办呢?就综合地考虑吧。首先自己的判断是重要的,自己就认为不优秀,这肯定不行,自己内心必须认可。他人的眼光可供参考,但是应该重视那些你心目中优秀的人、素质高的人对你的评价,不要太看重一般大众的看法,更不要用纯粹外在的成功来衡量自己。
问:请问周老师,人终有一死,我们人生中的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很多东西不必去计较,也不用太多地去进取,如果这样的话,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答:是啊,人如果能不死就好了,死亡终归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和困惑,我从小就为这个问题困惑,现在还没有真正想明白。不过我想,这个问题追问的是人生的绝对意义或者终极意义是什么,并没有否定你活着时所做的一切事情的相对的暂时的意义。也许人生只有相对的意义吧,立足于相对意义的存在,你可以去进取,立足于绝对意义的缺失,你就要超脱,反正你所得多的一切都是暂时的,最后都会归零。要是人生是有绝对意义的呢?基督教就是这样认为的,它得出的结论也是要你超脱,立足于灵魂的不朽,超脱肉身的世俗生活。
问:每一个宗教都有修行甚至苦修。有一种修行是有目的的,比如说朝圣者去拉萨,去麦加。另外一种修行没有目的,像达摩祖师在山上蹲了三十年,这种修行的最终意义在哪里?可能会说是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升华到哪里才是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