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你说的那种有目的的修行,所谓目的指的是一个具体的目的地,但是我想,你说的另一种没有目的的修行,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目的地,但是目的还是有的,这个目的应该是要进入某一种状态,从而有助于解决两大问题。一切宗教,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它们的修行都是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一个是灵和肉的问题,一个是生和死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关键都是肉体,灵和肉的问题是要让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不让肉体的欲望支配灵魂,生和死的问题是要让灵魂摆脱对肉体的依恋,坦然面对肉体的死亡。
问:您有宗教信仰吗,如果有,是什么?如果没有,您认为哪个宗教接近您的人生体验?
答:我不是任何宗教的教徒,但是我对基督教和佛教都感兴趣,《圣经》和佛经我都看,我是把它们当作人生智慧来看的。我真的觉得,无论是佛经里佛陀的言论,还是《圣经》里耶稣的言论,都充满了人生智慧,对于解决灵肉问题和生死问题大有启发。从我的人生大困惑来说,我觉得佛教能解决得更好。
问:您有一个14岁的女儿和一个5岁的儿子,都正处在受教育期,请问您希望他们明白的最重要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答:儿女的教育,现在中国的父母都很纠结和焦虑,为他们的未来担忧,要为他们准备好的物质条件。我对我的孩子的未来只有一个抽象的定向,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位,我不想为他们规定将来上哪个大学,要不要出国,这些让他们将来自己去选择。我的抽象定向有两条。第一,对什么是幸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具备自己去争取幸福的能力。第二,懂得人生中必定有苦难,具备自己去承受不幸的能力。当然,这两条也不是去给他们讲大道理,而是贯穿在我自己平时的言行中。我一向认为,孩子将来的命运掌握在上帝手里,不掌握父母手里,他们会遇到什么事情,你根本没有办法预料,更没有办法设计,你能做的只有一点,就是不管他们会遇到什么事情,都让他们有一个好的素质和心态来面对,你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尽了家长的责任。
问:我自己认为的快乐和幸福,在社会上常常不被别人认同,我应该怎么办?
答:这没有关系啊,说明你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问:这种快乐虽然满足了自己,但是很多时候会看重别人的想法,就觉得越来越不幸福。
答:如果你真正感到满足,就没有必要去管别人是怎么看的了。如果你过多地去关注别人的看法,这说明你不自信,你对幸福的认识还不坚定,发生了动摇。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觉得别人的看法可能有道理,你的看法可能有毛病,那你就要想清楚,如果确实这样,就要修正你的想法。另外一种情况是你仍然认为你是对的,但是可以说性格比较软弱,因为别人有不同看法,这种人际关系的氛围让你感觉难受,那我认为就不要太在乎了,坚持走自己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变得强大。
问: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我觉得独处的同时具备一些开放性可能会更好。人性中有光明也有黑暗,自己很难把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别人的观点做一点调整。为什么要避开社会交往呢?
答:我没有说要避开社会交往啊,独处和交往两者都需要。我理解你的意思,人通过交往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调整自己,我同意这个看法。我强调的是要有高质量的交往。我自己就有体会,高质量的有思想含量的交往对我的思考是一个刺激和推动,这是不能缺少的。但是,不管交往多么必要,独处也不能缺少。比如说我写书,把我的思想发表出来,会有读者的反馈,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交往。但是,如果光有这个,没有一个我称之为私人写作的空间,我会变得越来越浅薄的。我必须有不为发表而写的东西,例如日记、随感、读书笔记,这是一个基础,从思想的原料来说是一个仓库,原料多而好,才能有好的产品,而为发表的写作实际上就是把产品拿到社会上去和别人交流。所以,独处是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高质量的交往。
问:问一个关于快乐的问题。有那么一群人,我想在座也不少,他们学历很高,社会阅历很广,视野很宽,曾经在成长的历程中经历过不少快乐。到了今天这一刻,他的笑点已经非常高了,怎么样的笑话都让他笑不起来,因为这个笑话可能五年前或十年前已经让他笑过了。多大的成就他也没有成就感,因为他可能会觉得那是老板的一个恭维。他开心不起来。似乎不容易找到让他开心的事情。这群人非常理性,对很多事情都看得通透,知道是怎么回事,是什么逻辑关系。周老师,您给这群人什么建议?(掌声)
答:我想问一下,你是不是这群人的代表?(笑声,掌声)
问:我喜欢和周老师沟通,我不是这群人的代表,但是我也曾被别人描述过笑点很高,有时候脸上挂的笑容是替别人在笑,或者说给别人一个心情看。我身边确实有太多这样的情绪反馈,很多事项都会很理性地梳理和分析,没有惊喜,他做得好会觉得是应该的,凭什么做不好呢,全世界都说你会做得好。今天讲智慧的人生,可是有智慧的一群人怎么样快乐起来,我想听周老师对这些人的建议。
答:你描绘的是精英的困惑和苦恼。(笑声)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都见过做过,非常优越,兴奋值就很高了。有这样的苦恼是一个幸运,别人还羡慕你们呢。我想他们应该会有一种智者的愉悦吧,看这些芸芸众生,你们还在低级的快乐里面折腾,我都经历过了,都看明白了,都不在乎了。像这样居高临下地俯视人世间平常快乐的心态,我觉得应该也是一种快乐。如果这不算快乐,或者不觉得这是快乐,那就可能要去开发新的快乐源头了。(笑声)幸福不能只在职场上面找,你刚才讲的多半是职场上的感受,事业成功,得到承认,别人羡慕,前景一目了然,等等,我觉得应该超越这个层面,可能是走到这一步了。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这样的人。也许需要做个体剖析,拿出一个例子,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人有时候必须幼稚一点,太成熟就有问题,要返璞归真,这样会重新获得一些幼稚的快乐。
问:哲学能让人跳离具体事物看世界,那为什么会有很大的认知差异,有唯心和唯物的不同,宗教反而能殊途同归?
答:大哲学家也能殊途同归,最后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要守护人性,提升人类的精神水准。我不认为唯物和唯心的划分上有什么意义,我们把一个哲学家归类到唯物还是唯心,这常常是牵强附会的,是贴上一个标签。比如说尼采,历来被我们说成是一个反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但是你真的去分析他的思想的话,根本就没有办法把他归类,他的主要概念权力意志,既可以解释为一种精神力量,也可以解释为一种生命能量。了解一个哲学家,不要带着标签去看,应该看他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才有意义。凡是大哲学家,各有各的精彩,你要会欣赏他的精彩之处。
问:您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您已经67岁了,但是我觉得您好像37岁一样。
答:过奖了,但我喜欢你这样感觉。
问:学哲学的人不是都用脑过度吗,请问您是怎么保养的?是不是有时候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呢?(笑声)
答:我觉得主要是心态好,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学哲学对我心态好起了很大的作用,小事情看开一些,烦恼就比较少。大烦恼会有,那些想不通的大问题,但是我发现想大问题不会伤身体,最伤身体的是为小事纠结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