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幸福的哲学
29718600000049

第49章 直接向大师学习(1)

——我的读书观

主持人:我们今天请到着名的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周国平教授给我们做这场讲座,我们先对周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周教授从他大学入学就开始学哲学,大学毕业以后,研究生还是学哲学,目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哲学,应该说是我国着名的哲学家。除此之外呢,他就是读书、写书,还有讲座,这本书(《周国平人文讲演录》)就是周教授多少场讲座整理出来的一本书。过去大家可能更多的是看周教授的书,平面地来了解周教授,那么今天呢,我们是立体地来感受周教授的思想和观点。他今天给我们讲的题目叫作《直接向大师学习——我的读书观》,大家欢迎。

开场白

周国平:今天是4月18号,4月23号是世界读书日,我就凑个热闹来谈谈读书这个主题。其实我对所谓的世界读书日也好,中国有些地方办的那个读书月、读书节也好,我本来是不以为然的。读书哪有某一天、某个月读的问题呢,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一个习惯,用不着规定一个什么读书日来提倡一下。所以我觉得,读书日跟真正爱读书的人是没有关系的,跟不爱读书的人也没有关系,因为你提倡也没用。我想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不会规定一个世界看电视日或者世界上网日,不需要嘛,你不提倡,大家都在看、都在上。所以,规定世界读书日,可能是现在读书的风气越来越弱了,有必要提倡一下。

我查了一下资料,世界读书日是怎么来的,好像跟西班牙有点关系。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做出这个决定,规定4月23号是世界读书日。为什么选择4月23号呢?一个根据是,这一天是西班牙大文豪、《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的忌日。还有一个根据是,这一天是西班牙一个地区的传统节日,叫作圣乔治节。圣乔治节的来历是,当地有一个英雄叫乔治,他从怪兽手中救出了一个公主。这是所有民间故事的老套了,英雄救美女,但这个故事后面有点儿不一样,得救以后一般公主会嫁给英雄,这个故事不是这样,没有说公主为了感恩就嫁给英雄了。她怎么感谢的呢,她送给英雄一本书,这个品位就比较高了。你光是能杀死怪兽还不够,你还得有文化。根据这个故事,西班牙这个地区就有了一个节日,到了4月23号这一天,姑娘送自己爱的小伙子一本书,小伙子送姑娘一枝玫瑰花。我觉得这倒不错,比较高雅,姑娘要求自己的意中人是真正爱文化的,爱读书的。我不知道我们这里过情人节,有多少姑娘是给自己的情人送书的?可能很少吧。我倒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各地讲座或签售的时候,常常有小伙子拿着我的书来,要给他的女友写几句话,签个名,作为送女友的礼物。当然我很愿意这样做了,成人之美嘛。不过我不知道下文如何,是不是就可以打开姑娘的心,得到姑娘的玫瑰花了。

今天就读书日快到了这样一个契机,我想谈一谈我的读书观。毕竟到现在为止,我这一辈子基本上是在读书了,读到后来自己也写书,反正读书在我的生活中占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座的诸位都是知识分子,我想读书对你们来说也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所以我想趁这个机会和你们交流一下。我给今天讲座起的题目叫作《直接向大师学习》,这句话基本可以概括我对读书的看法。也可以换一个说法,叫作“直接阅读经典”。我把这句话分解成三个词:直接、阅读、经典。阅读,是讲为什么读,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在现在这样一个媒体的时代,我的主张是多阅读,少看或者不看电视,少上或者不上网。经典,是讲读什么,我的主张是多读经典,少读或者不读一般的畅销书。直接,是讲怎样读,我的主张是直接读大师的作品,少读或者不读第二手、第三手的所谓心得、解读、教辅一类的书。所以,“直接阅读经典”基本上概括了我对读书的看法,包括为什么读,读什么,怎样读。

一、为什么读:阅读的意义

1.读书的三种目的

下面我就讲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读?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我分析了一下,我们读书基本抱三种目的。第一种是实用的目的。其实我们知识分子大多数时候也是抱着实用的目的读书的,比如说我们搞哲学的,往往就是围绕自己的课题来读书。当然你也可以对自己的课题很感兴趣,有很多独特的思考,但是可能很多人是另一种情况,他仅仅是为了能够保住研究人员的这份工作,必须申请课题、做课题,至于申请什么样的课题,往往是根据哪个课题申请起来有把握,什么课题能被批准,我就申请什么课题,往往是这样,未必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真正有研究的。像这样的人围绕他的课题去读书的时候,我认为他也是抱着实用的目的,你纯粹是为了谋生嘛,这样的人还不能算有阅读的习惯,在过阅读的生活。抱着实用目的读书,这是一种。这里面也包括看一些实用类的书,生活指导类的书,这种书现在很多,怎么使用你的身体呀,怎么炒股呀。这都不属于我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这是一种比较低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消遣,为了消遣而读书,很多人是这样的。当然,我不是要否定这种东西,你也可以拿书本来消遣,消磨时光,休息大脑。我只是想说,这种纯粹为了消遣的读书也不属于我所说的阅读的概念。

那么,我说的阅读的概念是指什么呢?是指阅读本身是一种精神生活,阅读的过程本身是在过一种精神生活,你能够从里面得到精神的快乐,精神的提高。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这样的,通过阅读,自己精神的能力得到生长和发展,精神的需要得到满足,感觉到精神上的愉悦,获得精神上的收获。一个人唯有养成了这样的阅读习惯,我们才可以说他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

当然,有时候这三种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层次是可以重合的,并不是互相冲突的。比如你们搞科学研究,你对你研究的课题是真的非常喜欢,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智力非常活跃,那么,一方面可以说你的读书是实用的,你是在做课题嘛,这是你的职业嘛,但是,另一方面,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享受,两者是重合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特别幸运,我的职业与我的爱好是完全一致的。我读哲学的书,历史的书,文学的书,读那些经典着作,既是在做我的本职工作,又是在过精神生活,而且还是在消遣。我真的觉得读这些书是最好的消遣,能够得到特别轻松的一种享受,一种休息,绝不是苦事,而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所以,在幸运的情况下,作为实用的读书、作为消遣的读书和作为精神生活的读书是可以统一的。尤其是知识分子,你做的就是知识的工作,如果你真正爱你的专业,就完全可以统一的。我相信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他是没有办法把他的工作分成哪一部分是实用的,哪一部分是精神享受的,哪一部分是消遣的,没有办法分的,完全是统一的。我认为知识分子都应该并且能够为自己争取这样的一种读书。

2.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

那么,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属性,也就是有精神能力和精神需要。精神能力和精神需要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精神能力的运用和生长,同时也就是精神需要的满足。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一方面使自己的精神能力得到运用和生长,另一方面使自己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从而真正作为人而生活。

人有哪些精神生活?这要看人有哪些精神属性了。可以把人的精神属性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智力,也就是理性能力,二是情感,也就是感受能力,三是意志,也就是实践能力。那么,与此相应,精神生活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就是智力生活、情感生活、道德和信仰生活。下面我简单地谈一谈阅读与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1)作为智力生活的阅读

第一,阅读是智力生活,能够让你的智力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激发和满足你的好奇心,培育和发展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智力生活密切相关的书,主要是科学和哲学书籍,科学和哲学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当然这种区分是非常相对的,一切好书包括好的文学作品其实同样也能促使你去思考,使你的头脑处于活跃状态。

我不是搞自然科学的,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是,上中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学科是数学,我真觉得从数学里面得到的乐趣太大了。尤其是从初中开始学平面几何的时候,解习题真是其乐无穷,图形里面隐藏着的那个关系,你能把它找出来,把它证明出来,这个动脑子的过程真是太快乐了。后来我读到爱因斯坦的自传,他也有相同的感受。他回忆自己十二岁的时候,得到了一本欧几米德几何学,立刻入迷了,他当时的感觉是,一个几何定理,从直觉上看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你能那么严格地把它证明出来,这实在太神奇了。正是这样一种神奇的感觉,对知识的这样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推动他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当然,我跟爱因斯坦没法比,后来从事的也不是自然科学。但是,我的确感到思考是一种巨大的快乐,我在阅读哲学书籍的时候同样感到了这种快乐。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的沉思称作人生最高的幸福,完美的幸福,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在我们之中的神过这种生活的,这是神性的生活,是在做合于我们身上最高贵部分的事情。他是一个大哲学家,他说的想必是他的亲身感受。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感受没有他那么强烈,但我多少也体会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幸福。

就智力生活而言,我觉得阅读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学到一些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锻炼我们的头脑,刺激它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这个东西比具体的知识重要得多,有了这个东西,你才是一个知识分子。什么是知识分子?并不是说你读了几年书,有了一些专业知识,拿到了文凭,就是知识分子了。知识分子是那种从智力活动本身得到了莫大快乐,从此改不掉智力活动习惯的人,他觉得动脑筋思考问题太快乐了,你不让他动他就非常难受,而且也不可能,他永远保持着对知识的热情,这样的人才是知识分子。其实,一切本质意义上的学习都是自学,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人是要一辈子学习的。那么,坚持一辈子学习的动力从何而来?就来自对智力活动的热爱,来自过智力生活的习惯。

2)作为情感生活的阅读

阅读不但让我们过一种智力生活,还可以让我们过一种情感生活,使我们的感受能力得到生长和发展,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在这方面,效果最显着的,一个是欣赏艺术作品,音乐、绘画等等,一个就是阅读文学作品。泰戈尔说过一句话,他说: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听过童话故事,没有读过《一千零一夜》和《鲁宾逊漂流记》,那么我现在眼中的世界就不会这么美好。的确是这样的,一个人经常受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他对美就会比较敏感,内心世界就会比较丰富。

我们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是,内心世界不同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因此实际上也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一个内心贫乏的人,和一个内心丰富的人,这两个人好像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其实他们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那种内心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贫乏的,一切都缩减为功用。有一年我去三亚亚龙湾,那还是比较早的时候,海南岛刚在开发,亚龙湾还没有酒店,就搭了几个小帐篷。住在海边的帐篷里,每天从早到晚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海的那种庄严,那种神秘,我感觉特别好。有一天,来了几个游客,估计是做生意的,他们站在海边看了一眼,扭头就走了,边走边说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摊水。我知道他们是来找那些大宾馆或者那些旅游设施的,没有找到,就觉得很失望。本来那个亚龙湾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大海嘛。一个人面对所谓什么都没有的大海,这正是最纯粹的时候,但他们一点感觉也没有,这真是没有办法。当时我就特别鲜明地感到,不同的人眼中的世界真是不一样的。可以断定,这些人是从来不读文学作品的。所以,对大自然的感受也好,对人生的感受也好,是需要培育的,通过看文学作品,看那些有感受力的人写的书,你就会受到感染,得到提高。

我回忆我自己上高中和大学的时候,我花工夫最多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写日记,一个是读课外书,这可以说是我的两门主课。通过读课外书,我受大师们的熏陶,通过写日记,我积累自己的感受。说实话,我在北京大学的时候,就不是一个好学生,课上是不用功的。我学的是哲学系,进学校之前,我抱着很大的期望,觉得是最高学府嘛,而且当时哲学系是很高分的专业。到了那里一看,基本上是反复讲那些教条的东西,比如一本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当年是大学哲学公共课的教科书,又是我们哲学系的专业基础教科书,我花一个星期就看完了,但我们要学两年,怎么受得了?所以我上课基本上是不听讲的,上大课就逃课,不会被发现,小课逃不了,老师在上面讲,我就在下面看我自己的书。按照当时专业的要求来说,我看的基本都是所谓课外书,其实有些就是哲学书,但是课程里是没有的。大学那几年里,我真正的收获不是从课堂上得来的,而是自学得来的。现在看来,我当时也没有受我那个专业的限制,看了大量的文学书,小说、诗歌之类,最喜欢俄罗斯文学,什么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这些人的书凡出版的都看了。西方小说也看了很多,西方哲学原着也看了一些,比如休谟和罗素的。我真的体会到,文史哲是不分家的,你不要以为你学哲学的就应该专门看哲学书,你学文学的就应该专门看文学书,这样是学不出来的。精神生活的领域本来是打通的,不要让自己被专业限制住。其实我也很用功,但是我把功夫用在课外书上面,这实际上就是自学,给我的好处是最大的。如果没有那些自学的话,光是听课、应付考试,我想我现在会平庸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