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幸福的哲学
29718600000053

第53章 阅读与人生(1)

主持人:各位朋友下午好,欢迎大家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顶风冒雨来到国图,参加我们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文津读书沙龙第138期的活动。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着名的学者周国平老师为我们主讲《阅读与人生》,下面我们就欢迎周老师做讲座。

周国平:各位同学,各位老师,今天我很高兴在这里和你们见面。4月23号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设定的世界图书日,而我们这里又可以说是中国最庄严的读书圣地——国家图书馆,在这样一个日子,在这样一个地点,我们就读书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自己是在前年才知道有一个世界读书日的,好像我们也是近几年才开始举办这样的活动,实际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从1995年就开始设立这样一个节日了。我本来对这样的节日有点不以为然的,我知道中国有些地方也举办读书月之类的活动,我就想一个人如果他真是爱读书的话,那么还有哪一天哪一月来读书的问题吗?为什么要设定这样一个节日呢?后来我就想,大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不会来设立一个“世界看电视日”或者“世界上网日”吧,因为不设立大家就很踊跃地在看、在上了。那么这里面可能就有这么一个问题,现在的强势媒介是什么?是电视和网络,应该说已经对阅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有很多这样的统计数字,总的趋势是读书在人们的时间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下降了,越来越多的人不读书了。所以我想,从这一点来看,设立这样的节日是有必要的,这实际上是一个警示,是在拯救阅读,要为阅读争取更大的空间,让更多的人养成阅读的习惯。

现在我想借这个机会来谈谈我对阅读的看法,来交流一下我的阅读观。我对阅读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直接阅读经典,这句话包含三个关键词:直接,阅读,经典。我今天就讲这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阅读,讲为什么要读书,阅读的意义。第二个是经典,讲读什么书,我的主张是读经典。第三个是直接,讲怎么读经典,我的主张是直接读大师的原着。我的主张实际上是针对我认为的今天在阅读上所存在的问题的,在这个媒体主导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多读书,少看电视少上网,要多读经典,少读畅销书,要直接读大师的作品,少读第二手、第三手的读物。

一、为什么读:阅读的意义

第一个问题讲为什么要读书。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读书,但是可能抱着不同的目的。第一种是实用的目的。你的专业书你总得看,比如学生要读本专业的教科书,或者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读与职业有关的书,这个占了相当一部分。第二种是消遣,业余时间随便翻翻报纸、看看书,休息头脑,消磨时光。在我看来,这两种读书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如果一个人只看专业书或者只看消遣书,还不能说这个人是有阅读生活的。那么还必须有第三种阅读,我认为是真正符合阅读这个词的本义的,就是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通过读书,你是在过精神生活,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启迪和提高,只有这样,我认为才算是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我才承认你是有阅读生活的。当然这三种读书未必是冲突的,尤其是从事文化职业的人,如果你真正喜欢你的工作,就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你读文史哲方面的书,既是精神生活,又有助于你在专业领域的拓展,同时还是轻松的享受。

那么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属性的,人是有精神生活的。从人类来说,人类自古以来有精神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精神文化方面的学科,比如哲学、宗教、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世世代代积累了很多精神上的财富,使得人类变得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和动物不同。作为个人来说,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品质越高,就越是真正作为人在生活,每个人的生活品质、人生价值实际上取决于他的精神生活的品质、他的精神素质。

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具备比较高的精神生活品质呢?个人是不可能自发地拥有精神生活的,他必须加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这个传统在什么地方呢?很大程度上就在书籍里面,古今中外世世代代的书籍刻录了人类精神追求的轨迹,保存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成果。那么个人要提高自己精神生活的品质,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去读这些书,人类精神生活所积累的成果你去把它消化,接受成为自己的营养,这样你的精神生活品质就提高了,你的精神素质就提高了。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载体,那么阅读就是个人精神生活最主要的方式。通过阅读,个人超越时空的限制,与一切时代的优秀灵魂交谈,从全人类的精神土壤中吸取营养。

可以把人类的精神生活相对地分为智力生活、情感生活、道德和信仰生活三个方面。在书籍世界中,按学科划分,与智力生活密切相关的是哲学和自然科学。哲学分两大块,一是对世界本质的沉思,二是对人生意义的寻求,前面这一块是很纯粹的智力生活。与情感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文学书籍和艺术。与道德和信仰生活密切相关的是哲学中人生哲学这一大块,包括专门探究道德问题的伦理学,还有就是宗教、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历史书籍情况比较复杂,通史就可能涉及所有这三个方面,分类史比如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宗教史则按照其类别而有所侧重。我觉得读史是一个捷径,可以了解人类精神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当然,这么区分是极其相对的,因为无论人类还是个人,精神生活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事实上,一本真正的好书,它可以使你各个方面的精神生活都活跃起来,同时得到智力的激励、情感的满足和灵魂的提升。

人活着到底什么东西是最值得追求的?我自己的体会,只要得到三样东西就够了。一个是优秀,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第二是幸福,要有一个幸福的人生,第三是宁静,要有一颗宁静的心。那么,通过阅读,我觉得就可以得到这三样东西,这是阅读能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优秀,就是有好的精神素质,精神生活的三个方面都是高质量的。

先说智力生活。阅读能使我们头脑聪明,这有两个含义,一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我们都知道培根的这句名言,知识当然很重要,人类依靠知识可以改变世界的面貌,个人依靠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我认为智力生活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获取知识,一个装满了知识的脑袋未必是一个聪明的脑袋,有时候适得其反,会是一个笨脑袋。智力品质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是对智力活动的热爱。什么是真正的好书?如果只是给我们一些知识,我认为这样的书它的好处是有限的。真正的好书应该能够激活我们的理性,使我们的智力活动保持在一个活跃的状态,你会觉得作者思考的问题太有意思了,思考本身太有意思了,你也不由自主地要去想这个问题,这样的书才是好书。一个智力活动始终保持在活跃状态的人,我就说他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这样的人才会是有创造性的。

其次,从情感生活来说,阅读能让我们的心灵变得丰富。人不只是有理性,人不是一架思维的机器,人在生活的时候是带着感情的,对人生会有情感层面的体验和感悟。正因为人是带着感情看世界的,才会有美或丑的感受,美感是人类的创造。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都包含着矛盾,比如爱与孤独,美与崇高,幸福与苦难,生与死。对于心灵来说,即使看似负面的经历,痛苦的经历,因为丰富了情感的体验,加深了生命的感悟,它们都是正面的财富。通过阅读,尤其是读文学经典,那些大文豪都是情感大师、心灵大师,对人类情感的体会和观察非常敏锐、细致、到位,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得到了印证。从他们那里,我们还可以学习怎样作为旁观者来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情感经历,从而超越这些具体的经历,加深对人性的认识。

最后,在道德和信仰方面,阅读可以给予我们帮助和指导。对于道德,我们要理解得深一些、宽一些。按照柏拉图的说法,最高的哲学概念是“善”,也就是“好”。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社会?这是道德要阐明的问题。不但哲学和宗教,而且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还有许多伟人的自传和传记,都告诉我们,作为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善良和高贵,好人就是心地善良、灵魂高贵的人。关于社会的道德,不但哲学中的伦理学,而且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方面的着作,都有深入的探讨。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大师,只要真正是大师,绝对不会限制在自己的专业里就事论事,他一定会有一个理想目标,思考人类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正义,虽然对正义的理解会有差异,但都承认正义是最重要的社会道德,正义的社会才是好社会。价值观是社会科学的灵魂,社会往什么方向发展,人类和民族对此不是无能为力的,始终存在着我们往什么方向推动的问题,价值观起了巨大的作用。

信仰问题涉及终极价值,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灵和肉的问题,另外一个是生和死的问题,所有的宗教和人生哲学都是要解决这两个最大的问题。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哲学流派,解决的路径当然很不一样,但我认为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照料好自己的灵魂,让它不受肉体的支配,也不受死亡的困扰,获得真正的安宁。

总之,通过阅读,我们获取知识,激活理性,头脑变得聪明;通过阅读,我们体验情感,感悟生命,心灵变得丰富;通过阅读,我们明辨道德,建立信仰,灵魂变得高贵。一个人拥有聪明的头脑,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阅读能使人优秀,还能使人幸福。其实,优秀本身就为幸福创造了条件,精神素质好,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这本身就是在享受做人的幸福,人的高级属性的满足是人生幸福的最主要内涵。也因为这个原因,阅读又能使人宁静。一个养成了阅读习惯的人是不太会寂寞的,他能够自得其乐,他在自己身上就有快乐的源泉。他拥有一种内在的自足和充实,所以比较能够淡薄名利,不受外界的诱惑,因为他已经拥有了好得多的东西。

据我观察,无论在哪个领域,优秀的人物往往是爱读书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终身的阅读者,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包括伟大的企业家,比如钢铁大王卡耐基,美国民办公益事业的奠基人。他十三岁失学,当一个小邮差,当时有一个退休上校,办了一个小图书馆,有四百本世界名着,向穷孩子们开放。从那个时候开始,卡耐基就爱上了阅读,这个习惯保持终身。他在自传里说,他永远感谢上校,是上校的仁慈使他发现了书籍的宝库,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否则的话,他也许仍能赚钱,但赚够了钱以后很可能就早早退休,享享清福,不会有更大的抱负了。

从民族来讲也是这样,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国民的整体精神素质,而看国民精神素质高不高,一个明显的标志是看有没有全民阅读的风气,一个文化大国必定是阅读大国。那么,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民族的情况不可乐观。我最担心的是青少年一代,现在有两个东西在阻碍他们养成阅读习惯,一个是应试教育,一个是网络,他们的全部时间基本上被这两个东西占据了。这很可怕,青少年时期是对书籍产生浓厚兴趣的黄金时段,这个时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以后就更难培养了。不过,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寄希望于有良知的老师和家长,希望你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和引导孩子们。

二、读什么:经典的价值

从精神生活的角度看,可以把书分为三类。一是不可读的书,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只是印刷垃圾,在今日市场上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不读肯定不会有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就是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就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这第三类书就是通常所说的经典。既然你是把阅读作为精神生活,那么就应该去找那些精神含量最高的书,最合适的读物就是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经典构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里面集中了人类最重要的、最有分量的、最具有恒久价值的精神财富。这是一个宝库,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这个宝库是外在于你的,它不属于任何人,但它又是属于一切人的,你完全可以走进去,自己去占有适合于你的那一份宝藏。如果你不走进去,不去占有,它永远和你没有关系,对于你等于不存在。怎么样去占有呢?很简单,就是去读它,这也是唯一的办法,通过阅读把它变成你的财富。

我发现这个宝库比较晚,是在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我已经17岁了。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就是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我们成了好朋友,是他从家里搬来了许多书,许多世界文学名着,介绍给我读,使我尝到了读经典的甜头,为此我永远感谢他。上中学的时候我也爱读书,多是一般性的小册子,后来想想真是浪费时间。如果大学一年级我没有发现这个宝库,也许就一直这样下来了,一辈子没享受到,我吃了多大的亏啊,而且吃了亏还不知道,太可悲了。

所以我建议你们早早地去看这些书,越早越好,那真是享受。大师就是大师,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和体悟,这种深刻的程度真是一般人不能及的,我真的感到你看了以后再去看一般的书,哪怕是还不错的书,你都会觉得有点儿平庸了,标准在那儿啊。生命是有限的,好书都读不完,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都比较差的书上呢。

书的好坏,诚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但是,古往今来,书籍无数,现在一年出的新书就有几十万种,你怎么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辨别,去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啊,你会迷失在这个汪洋大海里面的。

最好的办法是听听时间这位最智慧、最公正的批评家的建议,事实上它也已经给你提供了建议,所谓经典就是那些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书。经典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有的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检验,比如古希腊的史诗、悲剧、哲学,有的是几百年,有的是几十年,时间的检验是相对的,但都是得到了相当普遍的公认,是一代代爱读书、会读书的人选出来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