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书不是一件小事,书籍对人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阅读趣味大致规定了他的精神品位,而纯正的阅读趣味正是在读好书中养成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你吸取什么样的精神营养,你的精神发育就会是什么样的,你尽吃那些没有营养的精神食物,你在精神上就一定会发育不良。所以,越早接触经典越好,身体的发育是有阶段的,精神的发育也是有阶段的,错过了季节,发育就会受到阻碍。
当然,我不是说光读经典着作,新出的书也要读,要不我们就成了古人了。但是,你读了一批经典,把底子打得好一点,新出的书是好是坏,你就很容易识别了。我自己就感到,通过读经典,我就好像有了一种内在的嗅觉,一本书我闻一闻就知道是不是好书了。总之要掌握好一个比例,以经典为主,新出的好书也可以读一些。
虽然经典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绝对量仍然非常大,不可能读完,也不必读完。应该读哪些?我认为很难有一个统一的书单。未必所有的名着都适合于你,你读了都会喜欢。在名着的范围内,你仍然会有一个尝试和选择的过程。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非最好的书不读,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有了这个标准,即使你读了一些并非最适合于你的书,最后一定能够逐渐找到真正属于你的书中知己,形成你自己的书单。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
我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千万不要跟着媒体跑。现在我觉得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读一样的书,太可笑了,阅读本来是个人的精神行为,你吃东西还有口味的不同呢,读书怎么可能都是一样的口味呢?大家都跟着媒体跑,媒体和出版商合谋,策划畅销书和排行榜,给大家开书单。我说它实际上是在引导你们进行文化消费,而不是引导你们读书。在读书这个问题上,你一定要做自己的主人,做阅读的主人,不要跟着媒体跑。如果你只读媒体推荐的书,我不承认你是一个有阅读生活的人,你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这多没意思啊。
三、怎么读:直接的好处
读经典,要把功夫下在读原着上,直接向大师学习,少读甚至不读那些第二手、第三手的所谓心得、解读、教辅一类的书。
为什么要直接读大师的原着呢?首先因为这是最可靠的,你要说捷径,这就是捷径,因为这是唯一的途径,走别的路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最后还是要回到这条路上来。能够回来算是幸运的,常见的是丧失了辨别力,从此迷失在错误的路上了。比如学哲学,我们的教科书往往误导,把哲学归结为几个教条,使人离哲学就是爱智慧的本义越来越远。当然教科书可以力求准确,但毕竟是转述,常常还是转述的转述,一切转述必定受转述者的眼界和水平所限制,在第二手乃至第三手、第四手的转述中,思想的原创性递减,平庸性递增。
其次,原着是最鲜活的。我还以学哲学为例,许多人想象哲学原着一定很难读,其实你去读一读,比读教科书有意思多了。那些大哲学家,他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他的着作把这个思考的过程也呈现出来了,内容非常丰富。可是,在教科书里或解读中,往往只把一个所谓体系和若干个抽象的观点拿给了你,魅力全无。原着是有血有肉的,是一个活体,教科书把它给解剖了,把它杀死了,拿给你一副骨架和一个标本。
我是研究尼采哲学的,我也翻译了一些尼采原着,看原着的时候,我真的激动啊。尼采面对的是时代最根本的问题,用他的话说就是虚无主义,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信仰失落,精神危机,他就探究虚无主义的根源,在信仰失落的时代怎样才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充满精彩的见解及表达,读的时候会使你激动,促你思考。可是,到了我们的教科书里,它就告诉你,尼采哲学的体系是反动的唯意志论,主要观点是权力意志和超人,你知道了这些以后,当然会觉得索然无味。你完全不能体会读他的原着时的那种快乐,那种激动,那种促使你去思考的力量,那种开放性,这一切都没有了。
最后,原着也是最有趣的。很多大师,包括很多大哲学家,他们是很有个性的人,文字也非常好,文字本身就给你享受。我的经验告诉我,大师比追随者可爱无比也更加平易近人,这就像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伟人总是比那些包围着他们的秘书和仆役更容易接近,困难恰恰在于怎样冲破这些小人物的阻碍。可是,在书籍世界中不存在这样的阻碍,大师就在那里,任何人想要见他们都不会遭到拒绝。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卜曾经嘲笑说:那些不从原着学哲学的人,就好比看上了女主人,为了图省事却向女仆求爱,这就太可笑了。
作为普通读者,怎么样来读原着呢?我提两条建议。第一,不求甚解。你不是在做学问,无论多么重要的经典,柏拉图也好,《论语》也好,你都不妨当作闲书来读,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不要刻意求解,不要受阻于读不懂的地方,读不懂不要硬读,可以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着作和章节。在这个不求甚解的阅读过程中,你是在慢慢地受熏陶,你内在的东西在积累,你用来理解大师思想的资源在积累,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越来越读得懂了。人文修养是熏染出来的,不是读一两本书就能具备的。林语堂打过一个比方,他说你看牛津、剑桥的那些大教授们,他们都是怎么教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叫来,然后跷着二郎腿,抽着大雪茄,海阔天空地聊,满屋烟雾缭绕,就这么熏啊熏,学生的人文修养就被熏出来了。(笑声)
第二,为我所用。你读大师的作品是为了自己的精神生长,它们仅仅是你的营养,这个目标要清楚。通过吸取营养,你在精神上能够健康地生长,这就行了。读大师的书,是为了走自己的路。
当然还有一个具体方法的问题,我可以介绍一下我自己的读书方法,基本上是三点。第一点,读书要有计划,不要漫无边际地乱读,一段时间里有一个重点,相对集中读某一类的书。其他的书也可以看,但不是重点,随便翻翻。第二点,在泛读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精读。我读一本经典着作,一开始把它当闲书一样看一遍,看的时候会做一些记号,看完后就回过头来把做了记号的地方重读一下。如果特别喜欢某一本书,就不妨读第二遍甚至更多遍。第三点就是要做笔记。可能你们不需要,我记忆力比较差,这是我的弱点,所以我必须做笔记。笔记有两种,一种是摘录,在重读做了记号的内容时,有选择地做摘录一些。另一种是随感,就是随时把读书时的感想、思绪记下来。隔一段时间,我会重读这些摘录和随感,最好还做一个整理,比如说按照主题把相关的内容整理到一起,这样脉络就非常清楚了。
(温家宝总理入场。掌声。)
主持人:温总理,欢迎你来参加我们文津读书沙龙的活动。文津读书沙龙是国家图书馆从2004年开始举办的一个讲座品牌,那么到今天已经举办了138期。今天为了配合世界读书日,我们请到了社科院的研究员周国平先生给我们做《阅读与人生》的讲座。那么下面的时间还是请周老师继续把讲座讲完。
周国平:好的,我们今天太幸运了(笑声),迎来了一位珍贵的客人。其实我刚才已经讲得差不多了,现在我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我的看法就是阅读和人生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读书在人生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取决于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品质,那么阅读就是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品质的最重要的途径,读书可以使我们获得人生最美好的价值,这就是优秀、幸福和宁静。有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叫“阅读改变人生”,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但是应该辨清楚改变人生的什么。我认为主要改变的不是人生的表象和外观,而是改变人生的格调、气象和境界。它带给我们的主要不是一些表面的外在的成功,而是内在的优秀,在优秀的基础上所得到的成功才是真成功、大成功。
下面我想可能要进入互动环节了,但是我是这样想的,温总理是我十分敬佩和欣赏的一个政治家,今天有幸在这里近距离地接触,我感到非常高兴。据我所见,温总理不但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在最需要的场合出现、果断地解决问题的一个实干型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个博览群书、有很高的阅读品位的学者型的政治家。(温总理:谈不上。笑声)因为我知道,最近有两本书由于温总理的推荐而非常畅销。(笑声)一本是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古罗马的一个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还有一本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温总理可能不知道,《沉思录》因为您的推荐放在腰封上(笑声),连续几个月在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和二位,出版社赚了不少钱。(笑声)这两本书确实是人类文化宝库里的不朽之作,所以我就感到非常好奇,我非常想了解温总理的阅读生活。所以今天我想大家可以向我提问,但是机会难得,我希望大家更多向温总理提问。(笑声,掌声)
主持人:好的,我简单做个小结。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周先生给我们做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讲座,我们对周先生再次表示感谢。(掌声)那么下面我们进入到读者互动的环节,我也响应周先生的建议,就是大家可以踊跃地提问,不仅可以向主讲人提问,也可以向我们在座的各位嘉宾提问,那么看看哪位有问题?好,这位先生。
现场互动
问:我首先想向周老师请教一个问题。您说要向我们推荐经典读物,我非常赞同,不过就一般读者而言,直接阅读经典读物确实还是有一些难度的,那么可能需要一些辅导性的读物来作为门径。所以想请教周老师的是,我们如何来选择这些辅导性的读物?另外就是怎么从这个门径过渡到经典原着的阅读,这个根据您的经验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