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终身从善待开始
29774100000025

第25章 善待心灵:为心灵营造一个避风的港湾(3)

除此之外,还可以经常锻炼身体,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对于调适自己的情绪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坏情绪会来也会去,只要善于调适情绪,就能够让自己避免长时间地陷落在坏情绪中,经常与欢笑为伴。

待人以温情,便能收获温情

从前有个叫谢尔曼的商人,人过中年,事业上遭受了打击,因此他情绪十分低落,不愿意与人交往。为了摆脱生活的阴影,谢尔曼和妻子来到另一座城市,搬进了新居。

一个周末的晚上,谢尔曼和妻子正在整理房间,突然停电了,屋子里一片漆黑。谢尔曼很后悔搬来的时候没有把蜡烛带上,无奈地坐在地板上抱怨起来。

门口突然传来轻轻的、略微迟疑的敲门声,打破了房间里的寂静。

“谁呀?”谢尔曼在这座城市并没有熟人,也不愿意在周末被人打扰。他很不情愿地站起业,费力地摸到门口,极不耐烦地开了门。

门口站着一位小女孩。她怯生生地对谢尔曼说:“先生,我是您的邻居。请问您有蜡烛吗?”

“没有。”谢尔曼冷漠地说了句,然后“嘭”的一声把门关上了。“真是麻烦,”谢尔曼对妻子抱怨道,“讨厌的邻居,我们刚刚搬来就来借东西,这么下去怎么得了!”

就在他满腹牢骚的时候,门口又传来了敲门声。打开门,门口站着的依然是那位小女孩,只是手里多了两根蜡烛,“奶奶说,楼下新来了邻居,可能没有带蜡烛来,要我拿两根给你们。”

谢尔曼顿时愣住了,好不容易才缓过神来,说道:“谢谢你和你奶奶,愿上帝保佑你们!”

在那一瞬间,谢尔曼猛然意识到,也许自己失败的根源就在于自己平时对人太过冷漠。屋子亮了,心也亮了。

所以,请不要盲目埋怨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生活中欺骗你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恰恰是你自己的双眼被冰冷的心灵蒙蔽。

孤僻最明显的表现是对人冷淡。孤僻是一种怪癖而不合群的人格缺陷。孤僻的人不愿意与别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他们猜疑心较强,容易精神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总是被孤独、寂寞和空虚所困扰。孤僻的人缺乏朋友之间的友情,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往往非常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

尽管现在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人却声称自己内心孤独。心理学研究发现,孤僻性格的成因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下,与早年的经历关系比较大。缺乏父母关爱,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等,使人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另外,在人际交往中受过挫折的人,受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影响,往往也不愿意与人交往。

要摆脱孤僻的性格,就要多参加正当、良好的交往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他人成为朋友的愿望。这样,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丰富知识经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获得友谊,愉悦身心。长此以往,孤僻者就会喜欢交往,喜欢结群,变得随和了。

孤僻的人只有自己主动向外走,才能走出孤独的山谷,离开这片荒凉之地。同样,要想获得丰富的人际感情,就要温情待人,真诚而热情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怀。

抛开社交恐惧症,从此不再怕社交

社交是社会人正常的行为,但有很多人却非常惧怕社交。

生活中有很多人讨厌面对人群或是害怕面对人群。他们不是觉得害羞、不好意思,而是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有着强烈的不安感和排斥感。这种对社交生活和群体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和社交障碍称作社交恐惧症。

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对群体的看法通常都是很负面的,除了几个亲近的人之外,很难和外界沟通。这些人无法主动走出自我的世界,也不愿意加入人群。这些人在人多的地方会觉得不舒服,担心别人注意他们,担心被批评,担心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

琳琳是一个大三的学生,成绩优秀,但却时常感到异常苦恼。长期以来,她一直经受着心理障碍的困扰和折磨,时至今日,仍旧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它已经给她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琳琳从小性格就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她要求极严甚至苛刻。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琳琳的禁忌很多,不准她和陌生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琳琳很少在外玩耍。

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来自农村,家境不好。琳琳就经常主动帮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对方自尊似的,对方不但不把琳琳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她、指责她、刁难她,故意当她的面和其他同学亲亲热热,冷落她、孤立她。这使琳琳委屈极了,难过极了。她恨自己,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

不知不觉地,琳琳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她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

生活中,也有人害怕进入社交场合与人接触。他们在公共场合把注意力过于放在周围的环境上,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总觉得别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关注,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社交恐惧症常常会导致口吃等并发症,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状态。

社交恐惧症往往缘于过于自卑。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社交恐惧症者对自己太过于专注。例如,一次普通的谈话,很简单,就是注意对方的谈话内容,但害羞的人所担忧的却是他给对方留下的是怎样的印象。这样一分神,他就往往跟不上对方讲话的内容。所以,社交恐惧症者应该注意停止考虑自己而将注意力转向对方。”

其实在很多社交场合,根本不必过度关注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要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小人物,不会引起人们的过分关注。正确的做法是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

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你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在公众场合谈笑自如。虽然你的内心深处仍感到恐惧、焦虑、害羞,但是只要你不断和人们沟通,努力去克服,那么你就不会被别人拒之门外。社交恐惧症患者必须意识到,封闭自我、不与人交往其实要比被人嘲笑更可怕,逃避交往就是逃避现实,就是让自己从生活中淘汰出局。只有勇敢地去试着与别人交际,才能锻炼自己。

学会灵活变通,才能左右逢源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每个人都应该有变通的意识,应该善于吸纳别人的意见,这样才会耳聪目明。但是,很多刚愎自用的人,往往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也无视客观事物的情况和势态,固执己见、自我封闭、一意孤行,把自己的一己之见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只管按自己的思路去行事,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一天晚上,某公司要发通知给所有下属的经理。事情紧急,在场职员都来帮忙。可是,一位年轻的秘书却认为做这种事情有失身份,并说:“我到公司来,不是来做套信封的事的。”

老板听后大怒,说:“好吧,这件事既然对你是一种侮辱,你可以离开这里了。”

秘书被炒鱿鱼后,试了不少工作,四处碰壁,结果还是硬着头皮重回公司。这次,他虚心了许多,对老板说道:“我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情,明白了以前的固执己见是不对的。您能给我一个改正的机会吗?”

“当然,”老板说,“因为你已经改变了。你能再次过来,这就说明了你改正了固执己见的缺点。”

文学家萧伯纳曾说:“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然而生活中有太多的不明智之人。他们偏激地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愿为了适应环境而适当变通。他们的偏激往往让人无法接受。他们以为这样就是在坚持自己的理念,自己就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殊不知,这样偏激的举动常常会导致失败,更会破坏与别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想要迫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想法使他们没有改进自己的余地,也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设下了障碍。如何才能避免固执己见呢?只要你肯听听别人的想法,你就可以做到。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无论干什么,都会听到别人不同的意见。如何看待不同意见,不仅是个方法问题,更是一个思维方式问题。睿智之人会放下偏执,从反对者的意见中发现对自身有利的思想,并找到自身的缺点,积极改正;褊狭之人对反对者的意见则会一概排斥,以敌对的态度去对待。

在日常交际中,有些人说话直言快语。这种人是非常真诚的,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有时候,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效果并不佳,轻者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者造成误解,违背言语交际的初衷。而有时有意绕开中心话题和基本意图,采取外围战术,从无关的事物、道理谈起,往往可以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爱钻牛角尖的人,做人死板僵直,做事循规蹈矩,而这些规矩多半又是他自己定下的,他人不得越雷池半步。别人稍有一点让自己不如意,他们就会暴跳如雷,一点儿面子也不会给别人留。

做人不可以太死板。一个人如果太死板了,就不会具有弹性地来处事待人。他会为一点点的小事大发脾气,也就是说,他爆发出来的情绪的强度和事物本身的大小或重要性远不成比例。这时,与其说是他对他人不满意,还不如说是他自己觉得似乎自己的生存或自己的某些方面受到了挑战或威胁。

在当今社会,如果不懂得变通,只能使自己四处碰壁。只有让自己学会灵活变通,才能使自己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自己做事得到更多的方便。

攀比无益,你只需保持自己的独特

盲目的攀比是一种糟糕的习惯。这将会对你的自我形象、自信以及你取得成功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你能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和别人攀比,在生活中就会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

一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

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出许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许多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它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只有细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长。

国王问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小草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呢?”

小草回答说:“国王啊,我一点也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如果国王你想要一棵橡树,或者一棵松树、一丛葡萄、一株桃树、一株牵牛花、一棵紫丁香等,你就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而你寄希望于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

这则小寓言告诉我们,不要因为盲目地与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感到不满足和失落,仅仅是因为觉得别人比我们幸运。如果我们不去和别人攀比,那么生活就会快乐得多。

如果单纯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实现;如果想比别人更幸福,那就很难实现。这也正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烦恼和疲惫的根源。人比人,气死人。和那些比自己强的人相比,自然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盲目的攀比只能为你增添追逐的劳累。为了不比别人差,喜欢攀比的人们更加努力挣钱,马不停蹄地工作。为了房子、车子、面子,为了妻子、儿子,虽然赚了一些票子,但心却累了很多,身体差了很多,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机关里有一位小公务员,原本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

有一天,他接到一位同学的聚会电话。十多年未见,小公务员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可是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

这位公务员重返机关上班,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

“这小子,考试老不及格,凭什么攒那么多钱?”他说。

“我们的薪水虽然无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够花了吗?”他的同事安慰说。

“够花?我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车。”公务员愤怒地跳了起来。

“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也犯不着买车啊。”他的同事看得很开。但这位小公务员却终日郁郁寡欢,后来得了重病,最终导致卧床不起。

所以,请不要和别人攀比。定下自己的目标,做你想要做的,走自己的路,不要管别人如何评论。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个言行一致的实践者,这样,你便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很多人心理会失衡,多是因为选择了错误的比较对象,总是与比自己强的人比,总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比。如果能够走自己的路,不去攀比,生活中可能会少一些烦恼,多一片笑声。自信是心理平衡的基础。假如感到某方面不如别人,应相信自己是有才的,只不过是低估了自己的长处而已。

攀比会刺向自己心灵深处的利剑,对人无益,对己有伤,破坏的只是自己的快乐和幸福。生活有许多不如意,大多源自攀比。一味地、盲目地和别人攀比,造成了心理不平衡,而不平衡的心理使人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之中,使人牢骚满腹,思想压抑,甚至不思进取。

所以,我们不要攀比,做好自己,就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学会淡泊名利,才能知足常乐

“邸园精舍之钟声,奏诸行无常之响;娑罗双树之花色,表盛者必衰之兆。骄者难久,正如春宵一梦;猛者遂灭,恰似风前之尘。”这段哲语说的是,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必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懂得淡泊名利的人,才能够知足常乐。

懂得知足,人才会有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幸福。知足常乐,是一种与世无争而又安于平凡的心境,也是一种不经意间的幸福。

知足,就是别人有花园洋房、名牌时装,我不羡慕,房小可以安排得紧凑点,照样收拾得窗明几净,衣服穿不起名牌,青衣布衫也舒适;别人的钱比自己多,我不嫉妒,钱少可以俭朴点、量入为出;别人吃山珍海味,我不眼馋,粗茶淡饭也照样吃得健康结实,并且同样香甜。

常乐,就是有一份糊口的工作,虽然薪水不高,但能维持日常的生活,想想也欣慰。有一位爱自己的配偶,也许是一个最普通的人,没有权钱与容貌,但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比什么都珍贵。还有孩子,也许学习成绩平平,但身体健康,活泼可爱……这些难道说不是乐事吗?其实,仔细想想,身边的乐事数也数不清。这是多数人的一种最实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