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终身从善待开始
29774100000006

第6章 善待生命:缺憾未必不是一种美(1)

善待自己,就要懂得善待生命。我们都想让生命不再有缺憾,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很多时候有所得就要有所失,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即使失去了,也不要耿耿于怀;即使有缺陷,也应该鼓起勇气,欣赏缺憾。缺憾未必不是一种美,只是缺少欣赏美的眼睛。即使身处逆境,也绝不轻言放弃。逆境未必不是一种上天的恩赐,只是缺少感恩的心。

残缺的生命也有美丽的一面

维纳斯女神正是因为有了断臂的缺陷而变得更加典雅特别美丽动人。生命的残缺也有其美丽的一面,甚至可以美得更意外,美得更趣味盎然,美得更令人心醉神迷……

人生几乎没有完美的,因为完美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一旦有了代价就不再“完美”。但人们可以选择走出不完美的心境,而不是在不完美里哀叹。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完美,又怎么能够轻轻松松面对生活呢。

很多人常常埋怨自己的生活不够美满,这也不如意那也不舒心,因此心情郁抑、生活无味。其实,损伤和缺憾往往是我们进入另一种美丽的契机。不完美是生活的一部分,拥有缺陷是人生另一种意义上的丰富和充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如何能将这些“缺点”转化为“优势”,将这个“优势”好好运用、发挥,并得到更好的效果。实际上,有些缺点可能恰恰是另一种美丽的优点,可以让你在不经意间就铸就了另一种人生。

从前,有一位受人雇用挑水的农夫。他有两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个桶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在每趟长途的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总是能将满满一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桶到达主人家时,却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农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当然,好桶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感到很自豪,而破桶则对于自己的缺陷感到非常羞愧,它为只能负起责任的一半而难过。

终于有一天,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破桶终于忍不住了,在小溪旁对农夫说:“我很惭愧,我必须向你道歉。”

“为什么呢?”农夫问道,“你为什么觉得惭愧?”

“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一路地漏掉了,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说。

农夫替破桶感到难过,他满有爱心地说:“这一次,在我们回到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走在回家的山坡上,破桶突然眼前一亮,它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了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它开心了很多。

但是,走到小路的尽头,它又难受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再次向农夫道歉。

农夫温和地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桶的那一边却没有开花吗?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每次我从溪边回来,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主人的桌上也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

人生其实不需要太圆满、太幸福,当生命中出现个小小的缺口,其实也是很美的一件事。它让我们永远有追求幸福的动力。正视缺陷,它或许能将我们带入另一片风景。

从前有一位终日消沉的历史学家说:“如果我没有完美主义,那我只是一个平平庸庸的人。谁愿意空活百岁,碌碌无为呢?”他把完美主义看成了自己为取得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他相信实现完美是他达到理想高度的唯一途径。可是实际情况呢?他对失败的恐惧使他做事如履薄冰,根本做不出什么业绩。

完美主义也有可能会获得成功,但成功的到来却并不是因为有了这些完美的标准。研究表明,强迫性的完美主义并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反而会使工作效率、人际关系、自尊心都受到严重损害,甚至会导致自卑和自我挫败。

完美主义经常会让人情绪紊乱,工作效率低下。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以歪曲的、非逻辑的思维方法看待生活。完美主义者最普遍的思维方法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另外,在人际关系中,许多完美主义者感到孤独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响。他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对别人却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这样的做法常常伤害别人,影响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他们陷入被人孤立的境地。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一位完美主义的渔夫。他每次打渔都追求完美,只想打大鱼,打上来的小鱼都放了回去。

有一天,他从海里捞到一颗晶莹剔透的大珍珠,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的上面有个小黑点,“美珠有瑕”。渔夫想,如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完美的无价之宝。于是渔夫将这颗珍珠剥掉一层。可是剥掉了一层,黑点仍在;再剥一层,黑点还在;一层层地剥到最后,黑点是没有了,然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渔夫捧着满手的珍珠粉末痛哭流涕。

渔夫想得到的固然是美的极致,但是在他消除所谓的瑕疵的同时,美也消失在他追求过于完美的过程中了。有黑点的珍珠不过是白璧微瑕,正是其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的可贵之处,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得自然,美得朴实,美得真切。美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它的完整,而在于那一点点的残缺,就如同缺失双臂的维纳斯,它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思,美丽也就在这样一种遗憾和遐想中成为极致了。

要求自己时时保持完美其实是一种残酷的自我主义。真实的人生其实没有完美可言,完美只是理想的情况。刻意去追求完美会使人疲惫不堪。不管对于事情的结果如何在意,偶尔也该放过自己,毕竟完美永远准备不完。而正是因为有了残缺,我们才有梦、才有希望。而当我们为了梦想和希望努力奋斗的时候,可以说我们已经很完美了。

不要太过看重得与失

古人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得失之谈的经典,流传千古。生活就像一团火,能使人感到温暖,也能使人感到烦躁。在经受了得与失的考验之后,人生才会变得和谐快乐。

人世间的事都是“得失两相依的”。在得与失之间,我们无须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挣扎,我们应该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要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主动放弃那些可有可无、不触及生命意义的东西,求得生命中最有价值、最必需、最纯粹的东西。这就是对待得失最正确的态度。

在人生旅途中,有得有失是正常的。以“有失必有得”的心态看待事物,是客观的、现实的。在得与失中,我们不必怨天尤人,我们要在这二者之中建造精神乐园,充分享受“得”与“失”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得失之间,有着人生很难以解答的难题,甚至是一种悖论,拼命想得到,可到最后比没得到更令人失望。真正的得失是什么?该得的,不要错过;该失的,洒脱的放弃。不要在得与失之间游离。得到荣誉,也许会失去一份虚心;得到地位,也许会失去一批朋友;得到名利,也许会失去几分真诚;得到繁华,也许会失去那种悠然;惊叹冬日白雪皑皑,就看不到春之阳光明媚繁花似锦;看到夏天葱郁翠绿,就看不到秋天累累硕果层林尽染。有得必有失的道理遍布在世间的各个角落。

一个人总是患得患失,心情自然不会好,一定会感到身心疲惫。而这也喜欢,那也想要。只想得、不想失的心态最终会让自己永不满足自己已有的,总是盯着别人的,这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月尚有阴晴圆缺,更何况世间名利交错,人生得失无常。世间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我们需要积极进取,但在内心深处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然,得时需尽欢,但也应该明白,失去并不一定是损失,也许失去之后才能拥有更好的。

古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因为人正直而得罪权贵,被贬官至现在的潮州做一个地方官。这看起来是失去了高官职位,但他却能够有机会在短短的八个月时间里,带给潮州人民良好的为官正气清廉儒雅之风,并且被潮州继韩愈之后的历届为官大力推崇发扬,维持良好官场文风,继续重视教育文化,使潮州一方人才辈出。韩文公也得以流芳千古。这就是他的“得”。如果他在京城一切如常,没有被贬官,最多也不过就是一个大官中的好官而已,恐怕难以有这么大的成就。

然而在面对人生的得与失,人们往往怕的不是得,而是失。只有在明确了得与失的辩证关系之后,才会在得失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人不能因失落而痛苦。因为,得到意味着失去,失去意味着得到。二者总是相互转化的,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关键是在于学会得与失之间转换中的体会和感受。

第一,对于得失,态度要坦然。所谓坦然,就是生活所赐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属于你的,不要自寻烦恼。

第二,对于得失,认识要分明。在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的,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去的。谁得到了不应得到的,就会失去应该拥有的。当嗜取者取得不义之财的同时,就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廉正。因此,当得者得之,当失者失之。

第三,对于得失,心态要摆好。得失皆宜,得而不喜,喜而不狂;失而不忧,忧而不虑。这种态度,比那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态度更开朗,比那种得不喜,失不忧的漠然态度更积极,更有热情。因为患得患失是不理智的,得失不计是不现实的。该得则得,当舍则舍,才能坦然地面对得与失,找到生活的意义。这样的得失观才是比较客观而又乐观的。

第四,对于得失,取舍要明智。只有权衡其价值、意义的大小,才能在取舍得失的过程中把握准确,明白该得到什么,不该得到什么;该失去什么,不该失去什么。比如,为了熊掌,可以失去鱼;为了所热爱的事业,可以失去消遣娱乐;为了纯真的爱情,可以失去诱人的金钱;为了科学与真理,可以失去利禄乃至生命。但是,绝不能为了得到金钱而失去爱情,为了保全性命而失去气节,为了取得个人功名而失去人格,为了个人利益而失去集体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生活有苦也有乐,有失去也会有得到,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能总是幻想生活在充满激情、浪漫、刺激的境界中,不能总想得到,却害怕失去,这样就难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以至感情经常处于大起大落状态下,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有正确对待得失,才能让生活充满快乐。

坐看人世变幻,笑对人生起落

人世变幻无常,人生起落无序。笑看人生起伏,不等于自我姑息,当然也不是看破红尘的出世态度。坦然面对人生起落,是心胸要豁达一些,眼光要长远一些,摒弃不必要的留恋与顾盼,把精力集中在对人生更美好的设计上。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生命之舟始终沉浮不定,我们要笑看人生沉浮,“沉”时,志气不能丢;“浮”时,骨气不动摇。只有从容地应对人生沉浮,才能使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快快乐乐的。

很久以前,有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寺院,慕名拜访寺里得道的老和尚。“人生总不如意,苟且活着,有什么意思?”年轻人沮丧地对老和尚说。

老和尚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末了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一会儿,小和尚送来了温水,老和尚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泡茶?”老和尚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老和尚说:“这可是名茶铁观音啊。”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点茶香。”

老和尚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不一会儿,小和尚便提着一壶沸水进来。老和尚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年轻人欲去端杯,老和尚顺势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老和尚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老和尚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老和尚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最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的确,浮生若茶,我们又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茶叶?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热的沸水?茶叶因为沉浮才释放了本身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激发出人生那一缕缕幽香!

在人生旅途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贫富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工作的变化,身份的变化,所有的变化最终都会引起生活的变化,以至人生的变化。也许每一次变化都可能导致人生的起伏。但是只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笑对人生起伏,最终就能够把握好生活的定向。

心情遥控器掌握在自己手里

每天都有好心情,是快乐人生的必须。好心情是好身体的基石,是好工作的关键,是好生活的秘诀,是好人生的真谛。

人生总有漫漫长夜,只有给自己制造好心情的人,才有可能从容地走向光明。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得真切:“真正的幸福之源就在我们自身,对于一个善于理解幸福的人,旁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他真正潦倒。”

再顺当的人生也会有残缺,正如古语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不会自己变得轻或重,灾难也不会因为祈祷或诅咒转弯改道。但是,你却有办法改变你的心情和你的感受。如果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应当学会制造出一些好心情和好感受,并且可以说,制造好心情永远是创造美满人生的一个方法。好的心情是随时随地都需要的。

从前,有一个城里的资本家。有一年他被下放到一个山野小村,这里茅屋简陋,人烟稀少,土黄水黄草黄,人的脸色也黄,连路也基本没有直的,委屈自然不少。

有位朋友去看望他,说:“你我是同乡,有什么不爽快,今日只管说出来。”他笑道:“你以为我在这里是受罪?爽快极了,比如说养鸡、种菜、割草、喂牛,样样新鲜,人也善良得特别。”

朋友猜度他可能有思想顾虑,接口问:“难道你不恋城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