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张学文遇到当年下乡认识的一个村民,得知恩人杨通顺早已去世,杨通顺的孙女王娅丽目前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过得极其艰难,刚初中毕业的王娅丽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正在找工作。想起杨通顺对自己的情谊,张学文再也坐不住了。他和家人商量后,将王娅丽接到自己家里住下,并认王娅丽为女儿,资助她继续上学读书。
随后,张学文将王娅丽安排在南岸龙门浩中学读高中。2007年,王娅丽考入重庆师范大学深造,专业是经济信息管理。就这样,体弱多病的张学文和老伴省吃俭用,供王娅丽上学。
张学文的妻子杨女士说,他们将王娅丽接进家时,部分邻居对他们收留王娅丽并且送她上学读书一事十分不解,甚至还有人怀疑王娅丽是张学文当知青时的私生女。张学文说:“好在老伴理解我,没有她的帮助,我这个‘父亲’可能也没有现在当的这么好。”王娅丽在重庆师范大学四年所需的4万多元费用,都是张学文提供的。
不仅如此,张学文拄着双拐,背着一个很大的包,装着王娅丽的求职简历,奔走在重庆各个人才市场。他说,他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就是给“女儿”找一份好工作。他曾委托熟人帮忙介绍工作,但都没有回音,他的焦急甚至胜过亲生父母。
老农杨通顺为保全张学文付出艰辛,张学文也为老农杨通顺的唯一传脉付出了心血。
自己是人,对方也是人。自己要存在,也要给对方留足存在的机会。反过来说,让对方存在,也就是为自己存在创造机会,保全对方也就是为保全自己创造机会,伤害对方也就是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挖掘陷阱、设置障碍。所以,企业的组织架构,必须把共同成就事业、成就共同的事业作为基本指导思想。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企业已经成为或逐渐成为由投资人、经营者、管理者、作业者、产品客户、商务伙伴、国家政府、社会公众等八个利益关联主体所共有的公共产品,所以在组织架构中,从组织目标到组织目标达成措施的选择,都必须避免一益一损的无价值增值和少价值增值的活动存在,保全每一个对方,为每一个利益关联主体的合理利益的实现作出安排,才能共同成就事业、成就共同的事业。
处处想着保全对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达成和谐了。要达成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强化保全每一个对方的规则制度安排,也就必须成为组织架构的基本要求。
四、共同发展
共同发展强调在保全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每一方的自我利益,保证每一方的自我价值的满足。所谓发展就是个人所企求的价值满足实现增值和积累。而这又是以事业目标和理想追求的共同一致性为前提的,有了这种共同性,在价值实现上组织成员之间就不再仅仅是冲突和矛盾。一味想侵夺对方利益,把对方当做自己价值实现的工具,这就没有共同发展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尚书·周书·金滕》记载,周取代商后的第二年,周武王久病不愈,太公、召公建议祈祷,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认为祈祷会惊动先王,说愿自己代死。周公旦筑坛起誓发咒,告慰先王,以他自己之身代周武王之身服侍先王于地下。周是他们共有的,周公旦代兄赴死,尽管只是一种心愿,但由此可说明他们在意志目标上的一致性。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13岁,刚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稳固,由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史记·鲁世家》:“(周公旦)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意思是说周公旦为获得天下贤士,共襄国事,洗一次头,也曾多次把没有洗完的头发握着去接待贤士;吃一顿饭,也多次吐出口中食物,擦净嘴巴后去会晤贤士。为什么周公旦会如此敬业?因为这其中包含有共同发展的深刻道理。所以,有一次,周成王病得厉害,周公旦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成王是他们事业的旗帜,所以只有维护成王才有自己的事业的发展。周公旦摄政七年后,成王一长大成人就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周公旦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基业稳固呕心沥血,直至逝世。
图1-7系统中正的“十六字”规则周公旦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生死都不离开成王之志。由此可深知他与成王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不可分割。他严格约束自己,是他明白,如果他不谋求共同发展,他个人的利益也就无法实现。
任何形式的组织也都是一台机器。如果这台机器仅仅服务于所有者的意志目标的达成,而与使用者意志目标的达成相对立,这台机器也就不免被使用人砸毁。马克思时代前后,工人破坏机器行为生产的根源就在此。为避免企业的事业被人敌视破坏,在组织架构时就必须把导致这种敌对情绪发生的关系都抹平,用共同发展取代单一的投资人和经营者的价值满足,让企业组织这台机器成为达成所有利益关联主体价值满足的工具。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像周公旦维护周王朝一样维护企业组织这台机器。
五、力量对称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讲的是商朝初年重臣伊尹的故事。伊尹原名伊挚,尹为官名。《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说:“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自愿为奴隶,做有莘国君的贴身厨师。汤娶有莘氏的女儿为妃,伊尹又自愿做陪嫁奴隶,得到献艺于商王汤的机会。他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汤对他甚为赏识,免其奴隶身份,任命为右相,成为汤王朝的最高执政大臣。伊尹协助商汤灭夏立下了不朽功勋。商朝建立后,商汤以伊尹为卿士,料理商朝政务。商汤的长子太丁死在商汤之前,商汤死后,由太丁的弟弟外丙、仲壬先后继任商王。但是,外丙、仲壬继位不久都撒手人寰。伊尹只好立太丁长子太甲为王。商初连丧三王,政治出现危机。伊尹受商汤重托,深感任重道远,他把振兴商朝的希望寄托在太甲身上。然而太甲为王之初,不修德政,昏暗暴虐,破坏了商汤法制。伊尹十分忧虑,为使太甲成为有所作为的君主,伊尹采取断然措施,在商汤墓所在地——桐建了一座宫室,称为“桐宫”,把太甲送入桐宫反省。桐宫地处商汤墓地,气氛庄严肃穆,除了守墓人,寻常一般人不得进入。在这样的环境里,太甲见到的是祖父的陵墓,想到的是祖父艰苦成就的立国大业,读的是伊尹专为他写的教材《伊训》《肆命》《殂后》。其中,《伊训》是伊尹对他的告诫,《肆命》是教他怎样当政,《殂后》是商汤的法律制度。太甲面对祖父之墓,缅怀祖父功业,对照自己的恶迹劣行,日日想,夜夜思,终于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和被放逐的原因,觉醒过来了。他一边读书,一边打扫陵墓,日久天长,逐渐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行动谨慎、言语谦逊、思想沉稳、勤劳不息。在他闭门思过期间,伊尹代他行政,日理万机,还不断地了解太甲的情况并经常抽空来桐宫看望太甲。三年后,太甲已经彻底悔过自新,重新做人。伊尹见放逐太甲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亲自到桐宫迎接,恢复太甲王位,自己退居为臣位。太甲二次即位,勤修德政,以身作则,诸侯归服,百姓安宁。
伊尹之所以能放太甲,并把他造就成一代中兴之主,不是废而自代,不仅仅是伊尹忠于商汤的重托,是德高巍巍的仁人君子,而是因为有王室力量的存在,伊尹也不敢作非分之想。
伊尹是个智者,能看清这种对称的制衡力量的存在。相反汉刘邦结发妻子吕后专权几十年,一死朝政大权就又回到刘汉手里,就是这种力量对称的作用所致。并且这种力量还不是简单地存在于皇室的经济和武装力量上,而且还存在于人心向背上。不能取得人心,即在正统观念中不能取得认同,也就没有权力的合法性。而吕后则正是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吕家仅仅享受了不长时间的荣耀后,除了吕后全都被诛。
据《史记》记载,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结发妻子,名雉。刘邦称帝之后,立吕雉为后。平时她遇事总是自作主张,总想参与国家大事,汉高祖对她很不放心。吕后的儿子刘楹却生性软弱,他被立为太子,刘邦又担心他将来做不了大事。在高祖十二年刘邦杀白马起誓:有再封异姓王者天下共讨之,史称“刑白之盟”,这实际上也有制衡吕后的意思。
刘邦一死,吕后就开始四处活动起来,她偷偷地和她的亲信审食其阴谋杀害功臣篡权自立。她对审食其说:“朝廷中的大将,当年和高祖一样,都是平民百姓,后来对着皇帝称臣,现在要他们来辅助年轻的皇帝,他们怎么会甘心呢?我看不如把他们一个个除掉,也免得以后生出麻烦。”有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即跑去告诉大将郦商。郦商对审食其说:“我听说皇帝已经死去4天了,你们密不发丧,并计划杀害功臣,这不是制造天大的危险吗?陈平和灌婴带着10万兵马驻守在荥阳,樊哙和周勃率领20万兵马在平定燕代。如果他们听说皇帝已经去世,朝廷又想加害他们,你知道他们联合起来造反会是什么结果吗?”审食其把这话转告吕后,吕后也觉得不能轻举妄动,才把太子刘盈立为皇帝,这就是汉惠帝。
汉惠帝刚满17岁,天生软弱无能,身体又不太好,吕后因此掌握了朝中的大权,同时开始对刘姓的子孙下了毒手了。吕后最恨深受高祖宠爱的戚姬,她让人剃光戚姬的头发,用铁链锁住她的双脚做苦力进行折磨。接着,又把戚姬的儿子越王如意从封地上召到京城,意欲杀害。汉惠帝知道吕后想要对如意下毒手,他赶紧派人把如意接到皇宫,吃睡在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保护他。吕后虽然气得咬牙切齿,但好几个月都没有机会下手。有一天,汉惠帝清早起来出去打猎,如意由于未醒没起来跟着去。吕后终于找到了可乘之机,派人送去毒酒,害死了如意。汉惠帝打猎回来一看,如意口鼻流血,已经变成一具僵尸。惠帝抱着这位少弟的尸体大哭了一场。如意死后,吕后又让人砍掉戚夫人的手和脚,挖掉眼珠,弄聋耳朵,又灌了哑药,放在缸里,把她叫做“人彘”,放在厕所里面。过了几天,吕后又叫汉惠帝来看“人彘”,惠帝认出这个没了手脚、又瞎又聋又哑的“人彘”是威夫人,悲伤得大哭了一场,病了一年多。他在病中对吕后说:“把人折磨成这个样子,这哪里是人的行为?我作为您的儿子,没有脸再治理这个国家了。”从此,他天天饮酒作乐,也不再管理国家大事,在他即位的第七年就忧伤而死。
汉惠帝死后,吕后装模作样地哭了一场。汉惠帝的张皇后一直没有生儿子,吕后让从宫中抱来一个美人生的婴儿,并把那个美人给杀了。这个婴儿当了皇帝,历史上称为少帝。
吕后夺了朝中大权以后,想封吕家的人为王,首先征求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是个直臣,当时就直言反对。吕后很不高兴,脸上立即挂上一层冷霜。陈平和周勃见她神色有变,两人偷偷地交换一下眼色,互相微微点头附和。大臣们顺从后,吕后马上大封吕家。
那个少帝渐渐地长大了,也懂了一点儿人情世故。听说张皇后不是他的母亲,吕后不是他的祖母,他自己生母已被吕后害死,便愤愤不平,并说要报仇。吕后又暗中杀害了少帝,找来一个名叫刘弘的小孩子来做皇帝,也称少帝。这刘弘连个年号也没有,吕后不再有什么顾忌,大封侄子侄孙,把刘姓天下全部篡夺了。
可好景不长,仅仅八年,吕后一死,周勃、陈平很快除掉诸吕,政权又回到刘家。人们念她是刘邦的结发,才让她与汉高祖合葬于长陵。
力量不对称,就不可能系统中正。刘邦刚离世时,吕后就想篡权自立,一个普通大将的不同意见,她也不得不听,因为刘邦旧部的力量让她不敢为所欲为。而到了刘邦旧部的力量已经明显削弱,不再对她的行为构成制约,她也就敢为所欲为了。作为重臣的右丞相王陵的不同意见也就不能让她放在眼里了。陈平和周勃等人明白这一点,所以只能暂时附合,以从长远之计。吕后死后,吕、刘力量的比对发生了变化,所以周勃、陈平又除掉诸吕,归政于刘汉。
企业谋求的是持续快速发展,所以必须在组织架构时就作出安排,以避免因为力量失衡造成的组织内乱和发展波动。因此,组织架构必须强化制衡力量,保证力量对称,进而通过制衡作用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稳定。很多企业组织在架构上往往忽略了组织内部强势成员对企业发展的损害作用,没有在力量对称上作出安排,听任强势成员凌驾于企业组织之上,致使企业发展随强势成员的相互侵凌、更替而波动,甚至在这种相互侵凌中分裂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