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组织架构管理
2988800000014

第14章 组织架构管理必须致力于关系和谐(1)

组织的目的是协调组织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组织架构的管理必须把致力于关系和谐的观念确立为基本指导思想,把达成相互关系的和谐确立为组织架构的目标作为基本要求。首先是以关系和谐作为一种美的结构关系,将这些物或要素相聚在一起并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次也是最为关键的内涵,是结构关系有始有序、制衡默契、稳定坚实、功能健全。

一、关系和谐是一种美的结构关系

美与丑是相对而存在的,要知道美,就必须了解丑。有一个人,他想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丑的人。这个人,形体矮小,左腿又比右腿短15厘米,还转了两个弯。脚只有三个趾头,大趾头粗壮,胀圆了,像一个小萝卜。另外两个趾头仅仅是两个凸起的小点儿。而右腿却显得过于健壮,使左腿又像是挂在屁股上的一串粗大的枯肠。他的身子还特大特胖,鼓胀的肚子像堆的一堆烂肉。一双手臂还算对称,与一般人手臂无异,而左肩又比右肩高出10厘米,肩头高高耸起,像半枯的小驼峰。一个特大而肿胀的脑袋歪挂在肩上,一张嘴巴像外翻出来的死猪肛门,搭拉在下巴上,并且遮去了大半个下巴。鼻子足有5厘米宽,塌粘在脸的中间,鼻孔只能看到一个,不停地翕动。在鼻子左上方还有一个紫红的肉瘤,把左眼挤得仅仅露出一条小缝。右眼比左眼低很多,因为他头顶右高左低,右眼就似乎是嵌在脸正中了。只见其眼和脸一皱起,与斜拉着的鸡屁眼无异。

我们从这种最丑中就可发现美的实质了。这就是结构关系的和谐。和谐就是美,失去和谐就是丑,美与和谐是紧密相连的一对概念。尽管对美的本质的认定有三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美是审美对象本身所固有的一个特征;第二种,美仅仅是审美主体的一种自我感觉,否认审美对象本身具有美的特征;第三种,认为美是具有美的特征的审美对象对具有审美能力的眼睛的作用。但是,如果审美对象本身不具有美的特征,那就是心理扭曲,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嗜痂成癖了。除去这种观念,都是承认美的客观性的。那么,什么样的特征才是美,古今中外的美学家大都认定,和谐就是美,或者说美的客观性就是关系和谐。

美是和谐的思想早在古希腊时期就系统化了。毕达哥拉斯既是一位哲学家、美学家,又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认为“美是和谐与比例”,“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着名哲学家、美学家赫拉克利特也主张“美在和谐”,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柏拉图也主张“美是和谐”,“一与本身相反,又复与它本身和谐,正如弓弦与竖琴”。他的“理想国”实际上就是关系处处和谐的国家。柏拉图还在其《大希庇阿斯篇》里提出了三种美的定义,即“美是有用的”、“美就是有益的”和“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说明了美与“效用”之间的关系。这与美在和谐是一致的。他认为效用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效用之间的协调。印度着名诗人、美学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也认为,美存在于任何地方,在任何一种有秩序与和谐的范例中都有美,而丑陋则是美在我们的生活和艺术中被歪曲的表现,是来自对真理的不完善的认识。这是因为梵的本质或宇宙的本质在于内在和谐。

《礼运》中的“大同社会”强调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是一种社会的和谐。道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个体应顺应自然,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使人们保持德行的完整和精神的完美。其所注重的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组织的目的是协调组织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达成相互关系的和谐以保证组织目标的高效地达成,也就是组织架构管理的目标。所以,组织架构的管理必须把致力于关系和谐的观念确立为基本指导思想,把达成相互关系的和谐确立为组织架构的基本要求。

和谐是什么?它首先是一种结构关系,是不同的物或要素,相聚在一起而构成的相互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和实”。但这些物或要素相聚在一起之后又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生物”。其次,也是最为关键的内涵,是结构关系有始有序、制衡默契、稳定坚实、功能健全。下面分别加以分析。

二、有始有序

巴以之间没完没了的冲突,造成的非人道灾难让人揪心,贫穷、疾病、落后成了巴勒斯坦人无法挥去的阴影。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沿岸,古称迦南的这块地方也就成了全球最不和谐的一块癞疮。

2008年2月21日,47岁的瓦法·苏尔丹在半岛电视上和埃及伊斯兰教士举行了一场简直让全世界阿拉伯人都震惊的辩论。其片断被中东的“媒体研究所”放到网络上,一下引起轰动,各种语种的网站相继转载这个节目,数以百万次的下载,每天点击高达10万人次,更有成千上万的评论,甚至有人称她是“新世界的女神”。

她在叙利亚出生、成长,并曾是虔诚的伊斯兰信徒,并且亲眼目睹了中东的混乱事件。1979年,一帮恐怖分子冲进她当时就读的大马士革Aleppo大学,高喊着“Allahisgreat”当场枪杀了她的教授,并一口气打了一百多枪。她震惊了,她意识到这不是她应该要的神和宗教,从而开始质疑所有伊斯兰知识。她决心逃出那种宗教主导的国家,去寻找真正的文明。1989年,她和丈夫孩子抵达洛杉矶,在那里学习心理学,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她常在网络上撰文和那些极端伊斯兰教徒辩论,后来被半岛电视台发现,找去参加辩论节目。由于她信奉自由的价值,大胆地指出伊斯兰教的弊端,再加上她说话铿锵有力,思路敏捷,反应机智,毫不让步,把那些阿拉伯学者呛得哑口无言,她被称为“伊斯兰神学士的最大梦魇”。

她在辩论中激昂地说:“我们没有看到一个犹太人,去毁掉别人的教堂;我们没有看到一个犹太人,用杀人来表达抗议;我们也没有看到一个佛教徒,去烧毁清真寺,去杀穆斯林,或攻击人家的大使馆。只有穆斯林,用烧毁人家的教堂、杀人、毁掉人家的使领馆,来扞卫他们的信仰。”她对存在于这里的不和谐用气愤的心情进行了描绘,也分析了其原因:“我们目睹的这场在全球范围的冲突,不是宗教的冲突,或文明的冲突。它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东西、两个时代的冲突;它是那种属于中世纪的心理和21世纪的思维之间的冲突;它是先进和落后的冲突,文明和原始的冲突,理性和野蛮的冲突,它是自由和压迫的冲突,是民主和专制的冲突……”

她的观点振聋发聩,可也有人直接说要杀她。原因在于她忽视了冲突的起因和根源。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天的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以色列约占152万平方公里,巴勒斯坦约占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个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在以色列国成立的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占领了第181号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大部分领土,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吞并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连国家都亡了,还有什么斯文要维持?这是被瓦法·苏尔丹忽视了的一个基本事实。

和谐的前提是有始有序。“有始”强调的是起点的合法性、合理性,“有序”强调的是过程的连续性和程序性。犹太人曾经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但离开两千多年后又返回来争夺在这里生息上千年的巴勒斯坦人的家园。这是无始。犹太人连本来就不公平的联合国第181号决议也不遵守,不断挤占曾经是这块土地主人的生存空间,数以百万计的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这就是无序。无始无序,除了混乱和冲突就只能依靠道义或力量确立公认的起点,重新建立相安无事的和谐秩序。

企业组织架构如果忽略了有始有序这一要求,组织内部关系的和谐就不可能,组织运行的效率也不会有。因为无始无序本身会成为矛盾冲突的根源,并且是无法抹平的矛盾冲突根源。利益被侵害的一方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他们的利益被人侵占的事实,也永远记挂着被侵占的那份利益。利益侵占者除了把所侵占的利益返还给被侵占者,被侵占者是不会忘记这种事实的。

所以组织架构的所有工作必须都基于这一有始有序的要求之上。

三、制衡默契

和谐是一种美的结构关系。在这里是由无数的“实”和而结成的整体,这不同的实之间,如果没有制衡关系,和谐也就永远不会来临。因为这种制衡是以不同实之间的认同和契合的形式存在的,失去了默契的制衡,不同实之间就只能是没完没了的冲突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