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赵氏经络综合锻炼方法
29979100000020

第20章 综合锻炼(11)

2.自我锻炼方法:肺经旺于寅时(3—5时),按摩升降器升至略低于腋下,左臂放于升降器上,从腋窝肺经路线拉至太渊穴,往复为一次,做50~100次,换右臂,动作要领相同。

3.按摩功效:治疗本经病症,疏通肺部经络、调节肺经经气以及大肠和任脉的经气,促进血液循环,治疗肺部及大肠经的病症、补脾、补肾、糖尿病等。

4.肺经的经络病症:肺经病症、外经病。在肺经循行路线上会发生前臂内侧上缘的气血阻逆现象,如厥冷、麻木、疼痛、酸胀、锁骨上窝以及咽喉等经络所过之处的疼痛症状。

脏腑病症:肺经经气异常会出现肺部胀满,气短、气喘、咳嗽,严重时感到胸中烦闷不安,视物模糊,又因鼻是肺的开窍之处,所以还会出现鼻塞、感冒、流清鼻涕、伤风怕冷等症状。肺在志主悲,肺经异常的人情绪也会发生异常,因此肺经可以调节人的情绪,肺经的异常还可导致皮肤的改变,皮肤病、皮肤过敏、色斑、皮肤无光泽等。对调节因悲情引起不良情绪,最好的治疗方法是用气功的导引、静守等。

十、大肠经自我锻炼方法

《灵枢·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食指尖端,沿食指的上缘,通过拇指、食指歧骨间的合谷穴,上入腕上两筋凹陷处、沿前臂上方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峰前缘,上出于大椎穴上,再向前入缺盆联络肺、下膈,连属大肠;它的支脉,从缺盆上走颈部,通过颊部,下入齿龈,回转绕至上唇左右两脉交会于人中穴,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挟于鼻孔两侧与阳明胃经相接。

大肠经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肤病,中医讲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会直接通过大肠排泄,肺功能弱了,体内毒素便会在大肠经淤积,所以脸上起痘身上起湿疹这些问题,大肠经可以起很好的调节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锻炼大肠经把里面积攒的淤毒排出体外,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都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1.自我锻炼方法:大肠经旺于5—7时,以双臂或单臂均可、在按摩器下摩擦经络循行路线50~100次。

2.按摩功效:治疗本经及肺经病症,疏通大肠经络,保持脏腑经络畅通,可预防头面病症、感冒、高血压、糖尿病,上肢疲劳、脏腑疾病可增强免疫力等。

3.大肠经的经络病症:上肢病症:大肠经气血壅滞不畅,会导致食指、手背、上肢、后肩等经络循行路线上的疼痛、酸胀麻等不适的感觉。头面病症: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与面部、下牙、鼻子等密切相关,所以气血有热,“上火”时就会出现眼睛发黄、眼睛干涩、口发干、流鼻涕、鼻子出血、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十一、小肠经自我锻炼方法

循行部位: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掌尺侧,直上过腕部外侧(阳谷穴),沿前臂外侧后缘上行,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后面(肩贞穴),绕行于肩胛冈上窝(肩中俞)以后,交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从大椎向前经足阳明经的缺盆,进入胸部深层,下行至任脉的膻中穴处,络于心,再沿食道通过横膈,到达胃部,直属小肠。分支:缺盆分支: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至面颊部(颧醪穴),上至外眼角,折入耳中(听宫穴)。颊部分支:从颊部,斜向目眶下缘,直达鼻根进入内眼角(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联络脏腑,属小肠,络心,与胃有联系。

1.自我锻炼方法:手太阳小肠经旺于13—15时,方法与大肠经相同,手臂内旋从养老穴至腋窝左右臂各50~100次。

2.按摩功效:治疗本经及心经病症,疏通经络、保持脏腑畅通,治疗颈、肩、肘、腕部病痛、腰痛、手臂不举等。

3.小肠经的经络病症小肠经异常,咽喉疼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疼痛得像被拉扯样,上臂痛要被折断似的,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外侧后边痛,泻心火,如口舌生疮、舌尖红痛,用利尿之法泻之。

十二、心经自我锻炼方法

心为人体五脏之君王,心具有主血、主神的生理功能。由于心气的推动,血液在人体内循环、周流不息,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在中医学中称之为神。神的正常功能的发挥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于心气推动而运送的血液来供给的。心的功能正常可以保证人的大脑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其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同时可以使人的面色红润光泽,保持和显示出正常生命的活力。而心的功能不足,心血亏虚,就会出现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等,表现出面白少华、心悸气促、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状。

按摩手厥阴经、手少阴经等以及这些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起到养心宁神的作用。其操作方法是:推擦心经:心经循行于手臂掌面的内侧缘。取坐位或站立位,左手稍稍抬起,手心朝前上方,以右手手掌自然弯曲,拇指在手臂内侧,其余四指在手臂外侧,从左手手臂的内侧坝G与左手臂腋窝,然后沿心经从左手臂推擦至左手指尖,顺势返回后再行推擦,反复5~10遍,使手臂产生温热感;再以同样方式,以左手推右手臂上的心经。按揉极泉穴:取坐位或站立位,上臂外展,极泉穴位于腋窝中。以两手中指分别按揉对侧极泉穴1分钟,使之出现酸、胀、麻等感觉。按揉灵道穴:取坐位或站立位,灵道穴位于手臂掌面内侧缘,腕横纹上三横指处,以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手灵道穴工1分钟,再以右手拇指指腹按左手灵道穴1分钟。按揉通里穴:取坐位或站立位,通里穴位于手臂掌面内侧缘,腕横纹上第二横指处,以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手通里穴1分钟,再以右手拇指指腹按揉左手通里穴l分钟。按揉神门穴:取坐位或站立位,神门穴位于手臂掌面内侧缘凹陷处,以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手神门穴1分钟,再以右手拇指指腹按揉左手神门穴1分钟。

1.心经手少阴心经,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篇》:“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第;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即该经起自心中,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系目系;其直行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内侧后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后,至肘中(少海),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2.自我锻炼方法:手少阴心经旺于11—13时,双臂放于按摩器上,双手略内旋,自神门穴推拉至少海穴往复为一次,做50次,再用单臂先左后右由极泉穴至神门穴做50次,双臂各做50~100次。

3.按摩功效:治疗本经及小肠经病症,疏经通络、疏通本经经气、畅通脏腑气血、放松肌肉、心肺疾病、冠心病、经络病症、心慌、失眠、心律不齐、肘臂疼痛等。

4.心经的经络病症:心经异常会出现,心胸烦闷、疼痛、咽干、口渴、眼睛发黄、手臂经络所过之处疼痛麻木,手心热或痛、胸胁疼痛、颈椎病导致的上肢麻木等。

十三、心包经自我锻炼方法

古人认为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故认为心脏之外另有一层膜保护心脏,而此膜即是“心包”,因此心包是心脏的保护屏障,心脏有病,心包代其受过,保证心脏机能正常运转,堪称心脏的“保护神”。心包经是通过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阴交三个重要穴位的经脉,通过胸部后,经侧腹、手的内侧、手掌、中指一直下来。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包”治百病。心包经包围心脏,有保护心脏的作用,若有受损,其所呈现的症状和心脏受伤害时一样,如脸部上火发红、心悸、目黄,沿着心包经的经脉由胸到侧腹会产生疼痛、麻痹感,并伴发抽筋、手掌发热等症状。心包经有异常时,压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阴俞穴位感觉有硬块。推擦心包经:心包经行于上臂掌侧面中间。取坐位,左手置于左腿上或置于办公桌、书桌等上面,手心向上,以右手掌根或大鱼际,推擦左手臂的心包经,往返5~10次,以左手臂产生温热感为度。再以此法,以左手掌根或大鱼际擦右手臂的心包经,往返5~10次。按揉内关穴:内关为心包经的穴位,位于手掌内侧,腕横纹上2寸。分别以左手拇指和右手拇指按揉对侧手臂上的内关穴,每穴按揉1分钟。按揉劳宫穴:劳宫穴位于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中指尖下即是。分别以左手拇指和右手拇指按揉对侧手掌上的劳宫穴,每穴按揉1分钟。也可两手掌相对推擦2~3分钟。旋摩全腹:?取坐位或仰卧位,两手重叠,右手掌心贴于脐上,左手掌心贴于右手的手背,两手均匀用力,顺时针方向,由脐向腹部四周逐渐扩大范围旋摩至腹部四周,再以腹部四周逐渐缩小范围旋摩至脐,如此循环往复,旋摩100圈。

1.心包经:《灵枢·经脉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脉: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手厥阴心包经: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中分出,沿胁肋到达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端桡侧端(中冲穴)。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经脉穴位: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9穴,左右合18穴。

2.自我锻炼方法:手厥阴心包经旺于19—21时,与心经练法相同,为重点在臂内侧中心线上,自腕部大陵穴至腋窝,左右各练50~100次。可先双臂练,再单臂练。

按摩功效:治疗本经及三焦经病症,心包经在人体循行路线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因此刺激心包经既可以治疗沿经路线皮肤感觉异常,又可治疗由此带来的手臂骨病疼痛,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着,清理血管壁上的垃圾,保护心脏的正常功能,畅通脏腑经络,使心脏无氧代谢,治疗胃痛、恶心呕吐、膝关节疼痛等。

3.心包经的经络病症:心包经是心脏的保护屏障,心脏有病首先会反映在心包经上,在中医的术语中有,“心淡淡大动”,就是感觉心慌、心跳、那肯定是心包之病而不是心脏有病,心包经发生异常时常有心中热,前臂肘弯擎强拘急,肘臂屈伸困难,腋窝部肿胀、胸中烦闷、心跳不宁,面赤、眼睛昏黄、心疼、掌心发热、心痛,心烦、嬉笑无常等。

十四、三焦经自我锻炼方法

《灵枢·经脉篇》: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联系脏腑:三焦、心包、耳、眼、肺、膈。主要病候:脏腑病:胃脘痛,腹胀,呕恶,嗳气,食不下,黄疸,小便不利,烦心,心痛,失眠。经脉病:舌本强,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身体皆重。本经穴位: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砾、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髎、丝竹空。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自无名指尺侧端,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后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从足少阳胆经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在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两乳之间处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至面颊及眼眶下部。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1.自我锻炼方法:手少阳三焦经旺于21—23时以左侧对按摩器、按三焦经路线,从腕部阳池穴滑摩到肩部,往复为一次,做50~100次。换右臂与左臂动作相同。

2.按摩功效:治疗本经及心包经病症,理三焦,上焦喉部、心、肺,中焦胃,下焦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主要功能:吸收和大小便。三焦经是协调脏腑互相合作,和谐脏腑功能,三焦是人体元气出入升降的通道,人体元气通过三焦经布散于脏腑及全身各处,元气是人体的根本、是生命的原动力,元气根与肾: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通过三焦经输布于十二经脉达于五脏六腑。《难经》指出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中焦者,当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分清辨浊),主出而不纳。三焦经祛风、利水除湿,刺激三焦经对预防女性眼部的鱼尾纹和抑制长斑有不错的效果,糖尿病。可见三焦的作用之大。

3.三焦经的经络病症:三焦经异常会出现耳聋、耳鸣等耳部疾病,颈肩病症,大小臂、肘、腕部疼痛、次指活动受限、颈淋巴结炎、甲状腺肿等颈部病症、风湿、鱼尾纹、面部斑点等。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十五、任脉胸腹经络穴位自我按摩方法

任脉循行于腹面正中线,对全身阴经、经脉气血有总揽总任的作用。故被誉为,阴脉之海。约束众阴经,调节阴经气血、总任阴脉之间的互相联系,任脉与足三阴经会于中极、关元;与足厥阴会于曲骨;与足太阴会于下脘;与手太阴会于上脘、列缺穴;与阴维脉会于廉泉、天突;与带脉会于神阙。

《太平圣惠方·卷一》中说“夫任者妊者,此是人的生养之本”,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功能有关。它所经过的石门穴,为男子贮藏精气,女子维系胞宫之所在,是人体“生气之源”。

1.自我锻炼方法:身体面对按摩升降器从横骨穴、气冲穴开始按摩至胸颈处的天突穴止。在用拇指自天突穴向下推至曲骨穴双手交替推摩以单手计数100~300次,循序渐进。然后按摩中脘穴以顺时针100~200圈,再逆时针按揉100~200圈。神阙穴、天枢穴、顺逆各100~200圈。按摩关元穴时气海穴也在内、顺逆各100~200圈。易失眠者在每晚睡前用中指虚点膻中穴意念集中于此处并以中指顺时针缓缓划圈。注:在由上往下推摩时右手全掌,从左胸同时向下按摩、左手以同样方式从右胸按下、以刺激肝、胆、脾、胃、肾、心、肺的经络穴位,及带脉、冲脉、阴维脉、阴跷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