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腹股沟从下往上抓提腹部肌肉缓缓向上移动至锁骨反复5~10次。再四指在前拇指在后横向抓提至腋窝5~10次,并在左右腋窝各抓揉5分钟。最后拍打体前和体侧胸部、膝部、小腿至脚趾,腋窝两肋、大小腿外侧至脚趾10分钟。做完以上按摩,双手从两侧腋下向胸前任脉处反复合推100次,下移推法同上100次,一直横推至下腹部为止,大概需要四次,也就是400次。按摩功效:补肺、补肾、调节阴阳平衡、疏通脏腑经脉、调气顺气,防治妇科病、乳腺疾病、男女生殖系统疾病。
膻中穴部位:人体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膻中穴是心包的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五经交会之穴。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顺气、止咳平喘。调解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血管以及消化道内腔径,治疗各种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疾病、乳腺疾病,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中脘穴部位:人体正中线上,脐上四寸。主治: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治疗脾胃及六腑之疾病(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健脾和胃、通腑降气。防治胃痛、腹痛、腹胀、反胃、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泄泻、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紊乱。《循经考穴编》说:中脘“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它的另一大好处是减肥。
神阙穴部位:肚脐正中。主治:大补阳气,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一穴通三脉(任脉、带脉、冲脉),治疗脾阳不振引起的消化不良、全身性的阳气不足、四肢发凉怕冷、男女生殖系统疾病。它可独立治疗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疾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脐疗的历史很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脐疗的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也载有脐疗之法,晋代的气功炼丹家葛洪记载了脐疗治疗霍乱方法。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到:用脐疗治疗小儿腹泻之法(五味子与醋熬成膏敷脐),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葱汁敷脐治疗水肿、小便不利,民间也有葱白捣烂敷脐治疗肾炎水肿,《理论骈文》载有脐疗之药涵盖了内、外、妇、儿各科病症。
关元穴部位:肚脐下三寸主治:是小肠募穴,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足三阴经的会穴,因此对肝、脾、肾、三阴经及小肠、任脉所发生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有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的作用,治病范围广泛,如妇科的白带病、月经不调、痛经、各种妇科炎症,男科的腰部发凉、阳痿、早泄及体质虚弱导致的眩晕、无力、怕冷昏厥、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是人体的第一性保健大穴,和人体保健要穴足三里齐名。
会阴穴是肾经的募穴部位:两阴之间。主治:下阴多汗、尿闭、便秘、前列腺炎、尿痛、月经不调、男女生殖系统疾病、痔疮、闭经、阴道炎、子宫脱垂、溺水窒息。
带脉:约束人体纵向行走的众经(胆经之穴)五枢穴、维道穴、任脉之穴神阙穴,带脉与胆经、任脉、冲脉、督脉、膀胱经、京门通于肾、肾经、脾、胃、肝经等。主治:诸经病症、腰背痛、胃病、肠病、肾病、肾炎、睾丸炎、子宫内膜炎,下腹痛、习惯性便秘、呕吐。
大包穴是脾经穴位部位:腋窝横纹头陷中。为脾之大络,其经气所行由周荣穴斜抵胁肋,交贯肝、胆、心包各经,又与心、肾、肺、胃四经最近,十二经中唯独此经与其他经络联络最广,故以脾经的大包穴《针灸大成》中说“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经灌溉五脏”,则其治病之意可知。总统十二经络穴:主治喘息、肺炎、胸胁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章门穴部位:第十一浮肋端稍下处。属肝经,是脾经募穴,为八脉交会穴。主治:五脏病症(心、肝、脾、肺、肾),调肝脾疏肝气,呕吐、腹胀、腹泻、肝炎、胸胁痛、腰背冷痛,与期门穴同治气痛。
期门穴部位:乳下第一肋间不容穴旁一寸二分。肝经募穴。主治:黄疸、肝、肾、肺、胆囊炎、胃弱、肋膜炎、肋间神经痛、消化不良、疏肝理气、平肝解郁、痛风。
十六、头颈部自我按摩方法
头部是人体众阳经聚集的地方。督脉、膀胱经、头部两侧的胆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升阳清脑,治疗各种头痛、感冒、中风等疾病,调理诸阳经与任督二脉。头面部穴位众多,在按遍头面部每寸肌肤的过程中都会被一一刺激到,因此只介绍几个重要穴位。
自我按摩方法:左手从右肩部捏按至整个颈部3~5遍,右手再以同样方法做3~5遍,把整个颈部每一寸肌肤揉捏揪拽5~10分钟。再对整个头面部如此掐捏揪拽5~10分钟。
风府穴: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疼痛、头重及高血压引起的疼痛、眩晕、颈椎病引起的颈部神经、肌肉疼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因其为督脉穴与脑相通,对治疗中风、癫痫等神志疾病、颈椎病、高血压、伏案工作太久颈部酸痛、头晕眼花、不明原因的突然头痛等有很好的疗效。感冒点揉风府穴、胆经风池穴、三焦经翳风穴、百会穴、神庭穴,瞬间就会轻松许多。《针灸资生经》说:“风府者,固伤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冬季注意好风府穴的保暖,预防虚邪贼风的侵袭。
百会穴:有“三阳五会”之称,足三阳经、督脉、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其功能是开窍醒脑、回阳固脱、升阳举陷、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泄泻、健忘不寐、阴挺、治疗中风、记忆力下降、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气机下陷都可选用百会穴治疗。降血压、美发之妙用:用大鱼际穴或劳宫穴按于百会穴、顺时针旋转36圈,可宁心安神清脑、降血压。用大鱼际穴按压百会穴上,按揉逐渐用力深压或捻动3分钟,然后用空心拳轻轻叩打百会穴3分钟。增进血液循环、增强头皮抵抗能力、减少脱发、断发。百会穴治疗头痛也十分有效,唐高宗时就曾经以百会穴针刺放血而治愈了头痛顽疾。
神庭穴:头痛、头晕、治疗心理、精神疾病方面也有显着疗效。用中指肚从印堂穴向上推至神庭穴,并在印堂穴、神庭穴上加力按压、可宁神定志,对失眠、心悸、缓解疲劳,每天坚持按揉3分钟,失眠、多梦、头痛都会远离我们。
风池穴:别称热府,能祛风解表、清脑明目、治风邪之患、头痛、感冒、颈项扭伤、腰背肩俱痛、颈椎病、眼病、鼻炎、中风、偏瘫、耳聋耳鸣。
翳风穴:善治一切风疾,“风”在中医有内风、外风之分。内风是由人体阴阳不协调、阳气不能内敛而生,且多为“肝阳上亢”,动则生风,导致“肝风内动”而发生突然晕倒。而“外风”则是自然界风邪、或人体衰弱、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外邪侵袭而致病,翳有遮盖、掩盖之意。顾名思义,翳风穴对一切“风邪”导致的疾病都有效,它不但能治疗风疾,还可预防和诊断疾病判断病情轻重。先说预防:坚持每天按揉翳风穴3分钟,可增强身体对外感风寒的抵御能力、减少风寒感冒的几率。再说治疗:人体在受到风寒感冒侵袭后按揉翳风穴,头痛、头昏、鼻塞、几分钟就会消失。对治疗面瘫翳风穴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穴,不论是中枢神经性面瘫还是周围性的面瘫,都可以找翳风穴治疗。还有判断病情:周围性面瘫发生前在翳风穴有压痛感。有的人一觉醒来嘴歪了或睡眠时一直吹风扇,醒来嘴歪眼斜,你会发现翳风穴的确有压痛感,治疗几天后,以同样的力按压翳风穴,痛感减轻了,病情就轻了。对耳聋耳鸣、面部神经麻痹、感冒、颈椎病、头不能回顾、咽喉疾病、不能言语等情况也有一定的疗效。注意:天热用空调、风扇不要对后脑勺吹,那样会后患无穷。
十七、补气养血的穴位
“气”在中医认为是生命之本。《灵枢·决气篇》说:“何谓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气又是人类生命活动之源,《素问·六节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体的气总称为真气。
中医还认为气具有五大作用:其一为推动作用,可以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包括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送和排泄等起着激发、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其二为温煦作用,人体依靠气的这种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气的这种作用还起到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三是防御作用,气能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当邪气进入人体后,气能驱邪外出,从而达到防御疾病的目的;其四为固摄作用,气能防止血、津液等异常流失,可使血循脉而行,控制汗液、尿液、唾液等津液的分泌量;最后是气化作用,就是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与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有关,把食入的食物转化为水谷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又化生为气、血、津液,以及气、血、津液之间的转化等,都是气化的结果。血同样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主要靠脾胃生化,因此脾胃又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篇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具有营养作用,通过血脉输布全身各组织,为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活动。血和气是分不开的,常常联在一起,被称为气血,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医认为: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之间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的关系。
以自我按摩来补养和调和气血,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点按膻中穴: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男性可取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以中指指腹或拇指指腹在膻中穴点按、按揉1~3分钟,至膻中穴部位有酸胀感为度。推擦胸部:以左手或右手大鱼际贴于胸前,另一手置于该手之上,两手相叠,然后在天突穴与上脘穴之间上下来回推擦20~30次,至有温热感。用力不宜过大。旋摩全腹:两手重叠,右手在下,掌心贴附在脐上,左手掌心置于右手手背,由脐部开始,逐渐加大范围至全腹部,再由腹部四周逐渐缩小范围至脐周,进行顺时针方向摩动。逆时针方向摩动各50遍。按揉关元穴: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下3寸。以中指或示指指腹按揉关元穴,每次1~3分钟,以关元穴出现酸胀感为度。按揉气海穴: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下1.5寸。以中指或示指指腹按揉气海穴,每次1~3分钟,以气海穴出现酸胀感为度。推擦腰骰:自我按摩时取坐位或站立位,也可取俯卧位。站立时双脚与肩同宽,以两手掌对两腰处进行推擦,推擦20~30次,至腰部产生温热感。按揉血海穴:血海穴位于骸骨内上缘上2寸,取坐位,以左右两手拇指分别按揉左右两腿的血海穴,每次1~2分钟,以出现酸胀感为度。按揉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股骨前呢外缘一横指处。取坐位,以左手中指指尖按揉左腿的足三里穴3分钟,至出现酸胀感为度。再用右手以同样的方法按揉右腿的足三里穴。按揉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内踝上3寸,股骨内侧面的中央。取坐位,左小腿置于右大腿上,以左手拇指指面按揉三阴交穴1~3分钟,至有酸胀感为度。再以右手拇指按揉左腿的三阴交穴1~3分钟。
十八、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遍布于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联结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途径。人体的脏腑、器官、皮毛、孔窍、肌肉、筋腱韧带、骨骼等,都是依靠经络的沟通和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的经络外行于体表,内属于脏腑,纵横交错,沟通表里,贯穿上下,通过多种通路和途径将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部分,以及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腑,官窍、皮肉、筋腱和骨骼之间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经络系统的这种联系,使生命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内部协调而稳定并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
经络的功能活动表现称为“经气”。经气来源于真气,真气来源于先天之元气,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不断充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根本的动力。一方面,经气推动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约束气血的运行轨道,调节气血的容量,对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起着总领的作用。没有经络系统对全身的维系、协调和平衡,就不可能有有机体正常的生命运动。另一方面,经气还表现为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按摩、针刺治疗必须“得气”,针和灸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经气被激发,从而才能疏通经脉,通行周身,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促使生命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向正常状态恢复。经络的反应性和传导性还表现在抵御外邪、传入疾病和反应疾病方面。由于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因此,当人体正气充足时,经脉之气就能首当其冲,奋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经络便会成为疾病的传入通道。邪气、致病因素侵入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向里,由浅入深,传入内脏,并且还会通过经络系统影响到人体的其他部分。另一方面,脏腑病变有时也会通过经络传出体表,在体表某些部位出现压痛、结节、隆起、凹陷、充血等反应,这类反应常可用以帮助诊断有关内脏的疾病。因此说,经络又有诊断疾病的作用。
经络的特点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各条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部位。根据病变的部位可以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这种方法就叫做“分经论证”;而根据各条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临床症候的,称作“分经辨证”;根据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相应的经脉进行治疗,则称作“循经治疗”。
经络的特点更为针灸、推拿按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除根据经络的反应性可以帮助诊断疾病、确定治疗原则外,根据经络联系全身的特点及经气的传导作用,在相应的部位循经取穴施术,便可治疗经脉脏腑的相应病症;根据经络协调平衡全身阴阳的作用,通过各种刺灸方法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便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任何的经络治疗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使经络的畅通。因此我们现在完全可以依靠每天的“经络自我综合锻炼”和经络的自我双向调节作用,保证经络的畅通,确保身体的健康发展,而无需弃简求繁,舍近求远。我的健康我做主!这就是治病不求人的智慧,这就是人人自救的法宝!经络自我综合锻炼方法!
十九、经络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