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政治·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30008500000035

第35章 中国人的思维之道(4)

我们做这个研究是想看一看,理性人的经济原则到底是不是理性的东西,看看中国.人在做经济决策的时候有哪些特性、特点?这个研究其实我们做了很多,其中最简单的是这么一个研究。我们给中国人和美国人,包括中国的经理人和美国的经理人一些很简单的经济决策问题。比如买东西,我们挑出6种情况,基本上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一个是给你的朋友买一个生日礼物,这是大家经常做的最简单的经济决策。比较大的决策是买房子,这是中国人最近也经常做的事情。另外一个是买共同基金投资,还有一个是买股票。还有两个选择,跟经济关系不太大,但是也很有意义。可以看一看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在多大程度上是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利益的影响。一个是找人结婚,也是一个决策问题,我跟谁结婚,我是跟他结婚还是跟另外一个人结婚。大家不要以为我们没有这种选择,我这个人连对象都没有,怎么还有这种选择。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你没有对象只不过是因为你不愿意选择一个不太好的对象,其实大家都是很聪明的人,找对象是没有问题的。年轻人不用担心这个。但是年轻人经常担心的是要找工作,要不要有工作。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我们把六种选择的问题给中国和美国的学生进行判断。这种选择其实从数学上分析只有四种结果。一种结果是你选择了A,A很好。另外一种,你没有选择A,A不好。这都是很好的现象。但是有两种现象结果不是太好,你选了A,A不好;或者是你没有选A,A很好。后面这两个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我们想看一看中国人或者是美国人在对这种决策现象——经济决策或者是行为决策方面,到底有哪些特性,有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发现在挑工作方面,中国人和美国人没有差别。相对而言,我们是比较容易接受选项结果三。结果三是什么东西?要了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不好,我们能够接受。从研究中发现,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倾向于接受结果三,就是在工作方面。这是什么意思?说明我们宁愿要有一个工作,即使这个工作不好,也比没有这个工作好。大家想一想,有工作总比没工作好,即使这个工作非常好,也跟我没关系,因为我没有工作。所以,大家愿意接受选项三、结果三。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发现没有文化的差别是找对象、结婚。大家都不愿意接受结果三。结果三是什么意思?我嫁给这个人,这个人很不好。大家都愿意接受结果四,结果四是我没有嫁这个人,这个人很好。在两个坏的结果里头让我挑一个,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挑结果四。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有很多老姑娘、老男人,就是我宁愿不嫁一个滥人,也胜过没嫁一个好人,嫁不着好人跟我没有关系,这方面没有文化的差别。

在经济学方面有很大的文化差别。中国人跟所有的传统成见不一样,中国人在经济行为上是更冒险的,我们实际上容易接受不好的结果。选项三是挑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不好,我们觉得没关系。我们买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不好,也比没房子好。我们买了一个股票,这个股票不好,那起码我也是炒股一族。我们送礼,人家不喜欢,但是送和不送总是不一样的。

这些情况说明,在很多经济决策方面,实际上我们是比较容忍一些坏的结果。这跟美国的判断是完全不一样的。说明什么道理?说明经济决策不完全是由所谓的市场、利润东西决定的,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因素来决定的。

另外一个是什么问题?这种心理问题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这是心理学家拒绝承认的一个重大现象,很多现象他拒绝承认。现在心理学家已经开始有些变化。经济学家乔治·艾格罗夫在前年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20年前研究信息不对称效应得了诺贝尔奖。去年发了一篇文章,经济学里第一次提出来“认同感的经济效益”,很多人都说20年后可能再得诺贝尔奖。什么意思?经济学家也是因为我们这些研究,他们突然意识到实际上文化是一个行为的变量,不是一个政治的变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行为的变量。这个行为的变量影响到人的经济决策,影响到人的日常生活。

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但是怎么把它用实证的方式做出来?我们就做了这些例子,当然其他研究也发现,我们在判断经济时,中国人实际上是比较能够容忍一些不太好的结果,而且我们是敢于冒险的,这跟所有人的成见完全不一样。你要相信那些人类学家的话,就说中国人比较谨慎、小心、胆小,其实我说世界上最胆大的人是中国人。为什么?想想过去20年之前,中国有多少重大的政治变化?我们胆子是很大的。有多少中国人抛开自己熟悉的东西,到美国去一无所有地重新创造自己的天地,胆子大不大?比任何国家的人胆子都要大。中国人的胆子是很大的,只不过说我们在某些方面胆子很小,而那些方面实际上是一个异常现象。实际上在政治方面中国人胆子小,在很多方面中国人胆子都很大。说明这个东西有一个特定的现实的意义。

我可以给大家谈一谈很多行为学的研究,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文化对行为的影响。但是大家都可能意识到,我谈了半天谈的都是现象,我其实没有解释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会是这样?大家意识到没有,其实我没有回答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因为我不知道。我还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些社会认知的特性。我可以举一些假设,来测一些假设,但是它最基本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到现在为止其实不知道。有很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解释方式,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但是每一种解释方式都有它自己的弱点。

一种更常用的解释方式就是儒家思想,这个已经被用滥了。谁要谈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就说这是儒家思想。可是大家都知道马克思·韦伯,还有很多人说中国人不能搞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还有杜一鸣等一些人说中国资本主义搞得很好,也是由于儒家思想。结果这个儒家思想到底是什么,谁也没有说清楚。到底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认知、社会判断是什么影响,我们是不知道的。学者可以说很多道理,但是你真的用实证的方式做,就做不出来。我们到现在为止,连儒家思想都不能定量测量,很难做出来,至少我现在还没有做出来。

有人说是政治体制。这个也讲不清楚。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台湾、香港实际上跟中国内地的政治体制是不一样的,但是在经济行为方面,在社会角色方面,我的有些东西在台湾、香港做过,实际上做的是很一样的东西。用政治体制也解释不清楚,不完全是政治体制的问题,还有其他的问题。

有人说是农业文化,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为什么农业文化对社会认知有那些影响?有些方面能解释清楚。比如中国人强调团队主义,强调互相支持,强调互相依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可以用农业社会的特性来解释。但是有些东西不能用农业特性来解释。比如投资买股票,中国人比较冒险。,农业社会好像没有买股票的东西,因为中国人比较保守。还有,中国人对事情易受到结果的影响,怎么用农业社会来解释,也是没有能够很好的测量的问题。

有人说是因为语言,有很多人相信中国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世界上用方块字的国家其实不只是中国,有很多国家也是用方块字,虽然跟中文不一样,但也是用象形符号。但是这个东西的思维方式跟中国人又不一样,用方块字是不大能够解释的。

有的人认为肯定是你说什么话,你就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比如很多人跟我说过,彭老师,你一说中文,你的行为就很像中国人,你一讲英文,你的行为就很像美国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很没有道理。为什么很没有道理?因为我讲中文的时候,我的对象是中国人,可能不是这个语言的问题,而是在座的各位对我的一些影响,让我的行为变得很中国化。我要讲英文的时候,我的对象是美国人,也许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在座美国的听众对我的行为产生了影响。所以,你不能完全分离出听众和语言共同的影响。所以,这个解释也很难说清楚。有的认为是价值观,价值观就跟我前面讲的,它确实是能够预测到社会认知方面的一些差别,但是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搞清楚。更多的人认为是跟早期经验有关系,我比较相信这一点。恐怕我们谈的这些社会认知的特性,说来说去最基本的就是跟我们的早期教育、家庭、学习方式、学校的教育有关系。这种关系恐怕影响到我们思维的一些特性。

我给大家举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我有一个朋友是加拿大人,但是他的中文讲得比我还好,因为他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而且他主要是研究中国的父母怎么跟孩子进行交流。他在北京呆了一年,研究中国的父母到底在孩子两岁以前教什么东西,和外国的父母教孩子有没有差别?他说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别。除了见了爷爷要磕头,在语言的表达方面还有很大的差别。他发现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教孩子很多名词。名词是什么东西?名词是一个描述性的东西,同时它是一个概念范畴性的东西。不光是说“橘子”,你还得说是“水果”,是一个更高级抽象的东西。但是中国的父母一根据他的研究发现——在两岁之前教孩子更多的是动词,而不是名词。中国的父母教孩子是做事情、吃饭、睡觉、跑、玩,或者是尊敬父母,很多是动词的东西。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个现象是不是跟我们的社会认知有关系?这是我们最近在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想研究一下早期的词汇,早期父母的教育对我们现在的这些社会认知的特性有些什么关系。我现在也不知道,还继续在做,这就是我们继续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实际上还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会有这种影响,这种影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以后的研究要证明的问题。

中国人社会认知特性的现实意义

最后,简单地谈一谈研究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你讲得很好玩,你能找到工作,能培养很多学生,大家听听你的报告,大家笑一笑,到底有些什么实际的社会意义?除了理论的意义,实际上有很多实践的意义。

给大家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研究中国人的社会认知特性,实际上是有很多现实的意义,而且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国文明建设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文化差异,不需要心理学的学位也能看出来,但是深层的文化差异必须要有科学的实证的东西来验证。比如前面谈到,有人说儒家思想对中国行为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又有人认为儒家的东西对中国人的行为没有这样那样的影响,每个人都能讲出道理来,每个人都是教授,每个人都是博士,每个人都有好几本书说明他的观点。作为知识的消费者,在座的各位,你们怎么进行判断,到底谁对谁错?还是一分为二、大家都对?大家都对的话,我们就增加了接收错误信息的概率,就容忍了一些错误的东西。怎么进行理性的判断?这是科学研究,特别是我们这种行为实证研究的意义,就是尽量地找出一些科学的标准跟一些文化差异进行理性的判断,这样我们就知道到底事实的真相是什么东西,或者说这个事实比较接近真相的是什么东西,这很重要。你把这个东西搞清楚了以后,你就会知道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谈到多元文化,谈到文化的学习,谈到“中学为己,西学为用”,说来说去就是怎么把不同的文化形态结合起来。怎么结合?是不是真的就是保留我们自己的东西,利用人家皮毛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中学为己、西学为用”是对的,但是有很多局限性,那么文化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判断,实际上是学习人家比较理性的方面,取长补短,这才是文化学习真正的意义。

除了这个,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很多老学者都谈到,中国文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我们太没有进取精神,文化不太愿意向外国扩展。因为我们以前是一个中央帝国,我们觉得不需要向人家宣传我们的东西,人家自然会来中国学习。但是过去一百年,中国突然从中央帝国变成了一个边缘化的国家,我们要去向人家学习,很多人又变得很自卑。其实,这种过分的自信和过分的自卑都没有道理。因为中国文化,根据我的研究,大家也意识到有些方面实际上非常理性,非常有道理;有些方面是非常不理性,非常没有道理的。我们在对外进行宣传的时候,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时,是不是应该有的放矢,应该向人家去谈我们文化里头一些真实性的东西,一些比较理性的东西,而不要去简单地谈一谈我们文化就是伟大、光荣,我们就是要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是中国的好,不管你怎么样。这样就不好,要学习人家有意义的方面。

做这些研究,除了前面学术的意义,实际上还有很多更深的文化意义,还有更深的政治和现实的意义。这是我要讲的报告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

学者对话

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周孝正:

非常感谢彭教授给我们做的精彩报告。彭教授给我们作了非常好的对比,而且很科学。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我们从学校、大学出来,总是说我们培养人才,其实这是一个错误,我们首先是培养一个协iJ~JA,其次才是人才,才是专才。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看成是一个人才,首先应该是一个协调的人。所以,我们现在又扩大开放,这时候我们应该知道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但是我们要超越,要有知识。我先提一个问题,有人说心理学不是科学,有没有这个说法?

彭凯平:

肯定有这个说法。尤其在国外,在国内也有。在国外,很多人相信心理学就是精神分析,就是弗洛伊德的东西。弗洛伊德其实不是心理学家,但是在社会上大家都认为他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东西,我们现在已经用实证的方面做过了,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它没有道理。弗洛伊德有一个很经典的理论,叫做“俄狄浦斯情结”。什么意思呢?所有的男孩长大以后都是恨他的父亲,想娶他的母亲,由于这种冲突,所有的人在人格发展中出现很多毛病、很多不正常的地方,这个东西就是心理学的理论根据。到处在宣传,文学家谈,艺术家谈,谁都在谈这个东西,甚至政治学家都谈这个东西,说中国人的“俄狄浦斯情结”被压抑下去了,中国人看问题的时候非常偏激、情绪化,完全是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