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理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4100000052

第52章 湖泊(1)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湖体面积3583平方千米,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千米,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受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平均1636毫米,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着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季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尤其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2002年越冬种群总数达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5%以上。因此,鄱阳湖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

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由于带有大量水蒸气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着名的鱼米之乡。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陶渊明、朱耷等都在湖区出生和成长。三国时周瑜曾在此操练水师,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曾在鄱阳湖展开水战,民国初年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写: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

古称“八百里”的洞庭湖烟波浩渺,水面跨湘、鄂两省,原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目前面积2820平方千米,蓄水量约188亿立方米,屈居第二。

按照《山海经》的记载,战国至西汉初年,洞庭湖“夏秋水涨,方九百里”。汉时长江主流已位于荆江附近,而洞庭湖则在长江以南。到晋代开始,由于筑堤束水垦殖,长江与湖才逐渐分离。三国以前,洞庭湖的整个湖面是连成一片的,方圆八百里。由三国至南北朝,北方战乱,中原人民大量南移,由于川、湘、鄂农业的发展,植被大量被破坏,长江和湘、资、沅、澧诸水含沙量增多,洞庭湖逐渐淤积,至南北朝时,洞庭湖一分为三:东面的仍叫洞庭湖;南面的叫青草湖;西面的叫赤沙湖。但夏秋涨水时,三湖仍联合一片,因此洞庭湖又有“三湖”之称。据唐、宋文献所载,东洞庭湖方圆360里,青草湖为265里,赤沙湖为170里,夏秋三湖合一时,方圆七八百里。“八百里洞庭”之说,来源于此。

唐末至南宋,中原战争不断,人民又大量南移,两湖地区,特别是湖南北部的滨湖平原开发很快,当时继续沿江筑堤御水,扩大湖滩垦殖,着名的荆江大堤就是这时形成的。垦殖、筑堤,加速了洞庭湖的淤积,湖面日益缩小。明清时,洞庭湖中淤积成很多洲,筑堤、围垸的结果,夏秋水涨时,洞庭湖仅余500里。1825年,长江水冲开了藕池口,1873年又冲开了松滋口,形成夺河改道的局面。泥沙随江水入湖,湖面进一步缩小,出现了南县、白蚌、草尾及北大市一带的高洲滩。直至解放前的20多年里,土豪争相围垦,湖面缩小近1/3。目前洞庭湖仍大致可分为东、南、西三湖,总面积大约2820平方千米。

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条巨龙,则黄金水道长江是巨龙的“肠”,而洞庭湖与鄱阳湖都同时起到“胃”和“肾”的作用,即在调蓄长江洪水时起到“胃”的作用,在调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时起到“肾”的作用,如果这两个“胃”和“肾”的功能遭到破坏,长江中游就会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江南生态环境也将严重恶化。

洞庭湖是重要的湿地,它在雨季涵养洪水,在旱季缓解旱情,还能净化水中污染物;湿地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出产鱼虾、稻米、莲藕等湿地产品,还能支持水上运输。洞庭湖是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也是世界着名的珍稀鸟类保护地和观赏区,遮天蔽日的鸟群已成为一个诱人景观。

洞庭湖区还是有名的“粮仓”、“鱼池”和“油库”,对中部崛起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最深的湖泊——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又称白头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长白山位于中、朝两国的边界,气势恢宏,资源丰富,景色非常美丽。在远古时期,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据史籍记载,自16世纪以来它又爆发了3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成了现在的天池。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物质则堆积在火山口周围,成了屹立在四周的16座山峰,其中7座在朝鲜境内,9座在我国境内。这9座山峰各具特点,形成奇异的景观。

天池虽然在群峰环抱之中,海拔只有2194米,但却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它大体上呈椭圆形,南北长4.85千米,东西宽335千米,面积982平方千米,周长131千米。水很深,平均深度为204米,最深处373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总蓄水量约达20亿立方米。

天池的水从一个小缺口上溢出来,流出约1000多米,从悬崖上往下泻,就成了着名的长白山大瀑布。大瀑布高达60余米,很壮观,轰鸣声远处可闻。大瀑布流下的水汇入松花江,是松花江的一个源头。在长白瀑布不远处还有长白温泉,这是一个分布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温泉群,共有13眼向外喷涌。

史料记载天池水“冬无冰,夏无萍”,夏无萍是真,冬无冰却不尽然,冬季冰层一般厚12米,且结冰期长达六七个月。不过,天池内还有温泉多处,形成几条温泉带,长150米,宽30~40米,水温常保持在42℃,隆冬时节热气腾腾,冰消雪融,故有人又将天池叫温凉泊。

天池除了水之外,就是巨大的岩石。天池水中原本无任何生物,但近几年,天池中出现一种冷水鱼——虹鳟鱼,此鱼生长缓慢,肉质鲜美,来长白山旅游能品尝到这种鱼,也是一大口福。不时听到有人说看到有怪兽在池中游水。有关部门在天池边建立了“天池怪兽观测站”,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并拍摄到珍贵的资料,证实确有不明生物在水中游弋,但具体是何种生物,目前尚不明朗。他们对天池的水进行过多次化验,证明天池水中无任何生物,既然水中没有生物,若有怪兽,它吃什么呢?这一连串的疑问使得天池更加神秘美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赏。

我国最大的堰塞湖——镜泊湖

镜泊湖,唐代称“忽汗海”,金代称“必尔腾”湖,湖面清平如镜,是中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境内的崇山峻岭之中,湖面海拔350米,总面积为90平方千米。湖水北深南浅,最深处62米。每当夏秋时节,这里花红水碧,鱼跃鸟飞,岚影沉浮,霞光闪耀;北国大自然的天姿美色,令人赞叹不已。

每到夏季,这里游人如织,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山光水色。这里的疗养所、宾馆鳞次栉比,都是依山面水而建,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滴翠的林木遮掩着红砖白瓦;清澈的湖水,倒映着湖畔的景色,环境幽雅,空气新鲜,置身其中,有如在仙境一般。

关于镜泊湖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说很早以前,有回王母娘娘设蟠桃会为玉皇大帝过生日,邀请了所有的天仙地神和各宫星翁,众仙喝得大醉欲起身退席。但王母娘娘高兴异常,觉得酒兴未尽,便拉住来赴会的仙女们不放。仙女们无奈,只好留下来,继续击鼓行令、开怀畅饮,待仙女喝到了微醉之时,便起身离席擦胭施粉、沐浴更衣,为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轻歌曼舞起来,众仙吃喝玩乐,兴奋不已。歌舞完毕,众仙女擦汗洗脸,去掉脸上浓艳的脂粉,由于仙女太多,洗胭脂的水灌满了天河。河水溢出流到人间,恰巧落到牡丹江中,就形成了这个平如明镜的高山大湖。

由于湖水是仙女们的“胭脂水”,所以湖水也像胭脂一样芳香。这芳香的湖水,滋润花草树木后,花草树木便会蓬勃生长,所以在湖的周围很快长成了茂密的森林和芬芳鲜艳的花草,引来蜂、蝶、鱼、鸟,生存繁衍。于是便变成了一个风光优美、环境静雅的好地方。

再说那天酒会中,一个喝醉的仙女将王母娘娘的梳妆宝镜与洗脸水一起倒入天河,流到湖底,所以这湖就有了灵气和宝气。不管刮多大的风,湖水也掀不起大浪,总像镜子一样平静、明亮。有天,王母娘娘来取她的宝镜,看到这里水碧波平、山苍谷翠、百花争艳、百鸟鸣唱、鱼跃水中,一时高兴,就没有将宝镜取回。

镜泊湖是究竟怎样形成的呢?据考证,大约在一万年以前,这里的火山群爆发,大量的火山物质和熔岩流汇在一起,堵塞了牡丹江河道,河水滞存在山间断陷的盆地中,形成了堰塞湖。

我国最低的湖泊——艾丁湖

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是我国最低的湖泊,它位于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交界处,觉洛塔格山脚下,距吐鲁番县城40千米,湖盆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152千米,面积约152平方千米,湖面低于黄海海平面15443米,仅次于欧洲的死海,为世界第二低地。

科学工作者根据湖周发现大量上更世淡水湖泊沉积和螺类化石推测,远在一万年前,艾丁湖还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它的范围要比现在的湖水面积大1000倍。可是,今日的艾丁湖,除了湖的西南部还残存着很浅的湖水外,其余大部分都是皱褶如波的干涸了的湖底,根本没有什么湖光水色了。远远望去,茫茫一片,尽是银白、晶莹的盐结晶体和盐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珍珠,又像白玉,更似寒夜晴空的月光。所以,当地维吾尔人称它为“觉洛烷”,意即月光湖。走到这里,人们很容易被“海市蜃楼”所迷惑。即使到了水边,也看不到游鱼、飞鸟,只是在湖周不时掠过成群的小昆虫。偶尔,在脚下窜过几只野兔、地老鼠,有时难得地还能碰上狐狸。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荒漠景象,所以它对于好奇的游客仍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近几年,每年都有好几万名中外游客来这里探游。

艾丁湖地势极低,便于吞纳周围高山、戈壁荒漠的雪水流泉,因而湖水不断地得到了补给。但是,由于这里奇特的干燥、多风,形成了典型的高温气候(夏季气温高达摄氏50度左右),从而造成了湖水大量而迅速的蒸发。据测算,年蒸发量达两亿立方米以上,超过湖水补给的几十倍。特别是随着吐鲁番盆地生产建设的日益发展,人、畜、土地用水量不断的增加,能够流入艾丁湖的水更是越来越少了。现在,湖水面积已缩小到22平方千米,仅为湖盆的1/7左右,水位还在不断下降,水深平均还不到08米。人们预测,将来的艾丁湖会完全干涸,在地图上很可能最终被抹掉。艾丁湖为咸水湖,湖水含有大量盐分,蕴藏的盐足供全国十亿人民吃一年。此外,湖底还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为了开发资源,现在艾丁湖畔高楼拔地而起,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化工厂。这座化工厂的主要原料就是艾丁湖的盐晶、矾、硝,它是目前吐鲁番地区最大的一座工厂,产品成本低,质量好,不但供应新疆和内地,还远销国际市场。

西湖——淡汝浓抹总相宜

杭州的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作为国家的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风景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既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也有众多文化意蕴丰富的名胜古迹。主要景点有定名于南宋的西湖十景: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双峰插云、曲院风荷、苏堤春晓、花港观鱼、南屏晚钟、雷峰夕照、柳浪闻莺,这些景致令人不由得联想到《白蛇传》的优美传说,以及拿着酒葫芦醉笑的济公和尚。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中不难看出。流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西湖秋月之夜,自古便被公认为是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倚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令人沉醉。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3000米,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湖泥构筑而成的。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其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已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其景观美不胜收。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卷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观。北宋末年,名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南屏晚钟”的情韵由此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遇到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1985年,杭州市民和专家经反复斟酌,又确定了新的西湖十景,它们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其他景点还有保俶挺秀、长桥旧月、古塔多情、湖滨绿廊、花圃烂漫、金沙风情、九里云松、梅坞茶景、西山荟萃、太子野趣、植物王国、中山遗址、灵隐佛国、岳王墓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