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森林植被比较齐全,几乎包括了从寒温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的一切森林植被类型,森林分布垂直带谱非常明显。大体上在海拔2000米以下为干旱河谷,分布着多刺和肉质灌丛,往上为湿性常绿阔叶林带,并含有多种落叶阔叶树种。2000~3000米上下主要为温性针叶林,其下部阳坡多为高山松和油松林;阴坡、半阴坡或河谷分布有铁杉与多种械,桦形成的针阔混交林,高山松林与油松林的分布大致以四川邛崃山为界,以西为高山松林,有川滇高山栎、云杉、桦、杨等混生;以东为油松林,伴生辽东栎、白桦和华山松。大约在海拔3000米以上属于寒温性针叶林,为多种云杉、冷杉组成的纯林或混交林。其上部有红杉林或圆柏林。在这类垂直带内,岷江冷杉分布最广,阴坡多纯林,阳坡则出现混交林或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高山栎类及灌丛。在海拔4000~4400米以上的高山,分布着灌丛和草甸。
在本区南部察隅、墨脱、达旺以南的河谷低山发育着热带雨林。其垂直带谱为:海拔1000~1100米以下为低山热带雨林和季雨林:1100~1800(2100)米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400~3100米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本地区铁杉林成带分布的范围;以上到4400米为山地温带和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再往上为高山灌丛草甸。
本区森林均为天然林,以成过熟林为主,林龄高,平均树龄为200年。树种以冷杉,云杉为主的针叶树蓄积量多于阔叶树蓄积量。
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本地区位于西南高山峡谷以东,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和中部低山、丘陵,平原相间分布,地貌类型较多。
(1)西部中、高山地,包括秦巴山地和云贵高原,是低山丘陵向高山、高原的过渡地带,大部分海拔高2000~3000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4~21℃之间,气温自北向南递增;年降水量800~2100毫米左右,由东向西递减,山地降水高于平原,最多可达2500毫米,总的气候特征是温暖湿润,适宜于多种用材林和经济林木生长。主要地带性土壤有红壤、黄壤和黄棕壤3种。红壤多分布在海拔低的丘陵地区;黄壤多分布在中,低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山地和江南山地黄壤带以上。
本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较好,天然生长的树木种类繁多。属于地带性的森林植被,以栲、石栎、青冈和樟、茶、木兰科属树种的常绿阔叶林为主;人工栽培的树木,以马尾松、杉木、云南松、柏木等最多。在长江以北,因气温渐低,降水量减少,落叶阔叶树种如麻栎、白栎、栓皮栎等树种比重增大。本地区的树种中突出的特点是珍稀树种多,中国特有的孑遗古老树种,如水杉、银杏、珙桐、青钱柳、黄杉、香果树、长苞铁杉、银杉、红豆杉、蚬木等等,均以本地区为多。
在本地区内,因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各地所分布的森林树种也有明显的区别。例如,四川盆地南侧的山地,海拔1800(1500)米,主要常绿阔叶树为栲、刺果米槠、瓦山栲、峨眉栲、苞石栎、四川大头茶、华木荷、大苞木荷、润樟、油樟等。针叶林以杉木、柳杉生长良好。盆地北沿山地常绿阔叶林,一般在海拔1300米的山地黄壤地段,主要树种为苞石栎、青冈、细叶青冈、华木荷、多穗石栎、猴樟、黑壳楠等。此类森林破坏后,多为马尾松林、巴山松林、柏木林和麻栎、栓皮栎所代替。
(2)幕阜山地区。本地区的森林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垂直分布也很明显。在海拔800米以下,大部分是马尾松和竹林;在沟谷中有钩栗、大叶青冈、云山椆、青冈栎,栲树、黑壳楠等,并混生有红豆杉、穗花杉等。在海拔800~1200米之间,主要是黄山松,其次是锥栎、化香、枸树、鹅掌楸、椴树、四照花、槠等。在海拔1200~1400米之间,主要有白檀、杜鹃、海棠、野山楂、四川冬青、红果钩樟、水马桑等灌木丛。经济林木以油茶为主,油桐次之。
(3)武夷山地区。本地区为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地带,但原生的常绿阔叶林大部分被破坏,目前大面积分布的为杉木林、马尾松林及竹林。
本地区植物成分复杂,组成种类以甜槠、木荷为代表。常见的阔叶树为苦槠、青冈、石栎、栲树、南酸枣、枫香、红楠等。渐向西南,树木组成种类逐渐增多,更多地出现黧蒴栲、南岭栲、罗浮栲、泡花、润楠等喜温热的常绿栲、楠树种;并有以栲树、钩栗、云山青冈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伴生树种有米槠、乌眉栲、少叶黄杞、猴喜欢、山杜英、华杜英、深山含笑、华南樟以及水青冈、南酸枣等。
在丘陵山地,大面积分布着马尾松、映山红群落以及马尾松、杉木及各种阔叶树混交林;并有油茶、油桐,茶、果树等经济林。在山区,有大面积的杉木林、毛竹林、各种阔叶林以及杉、松、毛竹等混交林,柳杉也有分布。800米以上山地有黄山松林,山顶上部为灌木林。
本地区有大量珍稀及珍贵用材树种,如百山祖冷杉、华东黄杉、福建柏、白豆杉、长叶榧、连香树、鹅掌楸,钟萼木、香果树、长柄,双花木、福建青冈栎、格氏栲、观光木、石梓、南方铁杉、江南油杉、华西枫杨、长序榆、领春木、凹叶厚朴、天女木兰、花榈木、红花香椿、银鹊树、天目紫茎、银钟树,等等。
(五)热带季雨林和雨林
本地带的范围为滇南、粤桂沿海,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粤闽沿海、台湾及附近岛屿等地区。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3%,是比较小的一个森林地带。
这一地带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盆地、谷地、台地、平原。西部属云贵高原南沿,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山地海拔多在1000~1500米,少数在2000米以上。中部多低山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一般为300~800米。海南岛的中部为山地,向四周依次为丘陵、平原和滨海沙滩。台湾岛有5条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平行山脉,高峰绵亘,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
本地带为中国纬度最低的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冬暖、夏长,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20~265℃,极有利于植物生长。但因地势高低不同,山地气温垂直差异较大。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冬季可见皑皑白雪。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台湾山地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在3000毫米以上。土壤缺盐基物质,呈酸性反应,富铝化作用较强。地带性土壤由南到北主要为砖红壤、赤红壤,其次为红壤、黄壤(包括黄棕壤)、石灰土、磷质石灰土。
本地带的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其中,高等植物就有7000种以上。在高等植物中,其他地带没有的特有种也很多,仅海南岛就有500多种,西双版纳有300多种,更有不少是国家保护的珍贵稀有植物。森林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和赤道热带常绿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台湾北部、闽、粤、桂沿海山地、丘陵,桂西南喀斯特地区和滇东南。森林植被以壳斗科、樟科、金缕梅科、山茶科为主;还有藤黄科、蕃荔枝科、桃金娘科、大戟科、桑科、橄榄科、棕榈科、红树科等。次生植被,东部以马尾松为主;西部以云南松,思茅松为主。
热带季雨林、雨林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岛的中南部和云南的南端。植被组成有很多科属和中南半岛、印度、菲律宾等国相同。植物种类丰富,组成优势科主要有桑科、桃金娘科、蕃荔枝科、无患子科、大戟科、棕榈科、梧桐科、豆科、樟科等。热带中山以上山峰、山脊上常出现常绿性矮林、灌丛,苔藓林,以越桔科、杜鹃科、蔷薇科占优势。在西部滇南地势较高,山原地貌有众多纵深切割的河谷,植被垂直带各类型交错分布。在南海诸岛,由于土壤基质的制约,主要分布以麻疯桐(避花霜)、草海桐等组成的热带珊瑚岛常绿林。滨海是沙生植物和红树林。
在滇南热带林保护区内,森林组成种类具有东南亚和印、缅热带雨林、季雨林特色。低海拔丘陵的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的组成,以常绿性的热带科、属为主。其优势种类多为豆科、楝科、无患子科、肉豆蔻科、龙脑香科等。雨林中多典型的东南亚和印、缅地区热带雨林的种类。如龙脑香科的云南龙脑香、羯布罗香、翅果龙脑香、毛坡垒、望天树、四数木、番龙眼、千果榄仁、麻楝、八宝树等。山地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术兰科、樟科和茶科为主组成,主要树种有印栲、刺栲、红花荷、银叶栲、滇楠等。山地常绿阔叶林各种类型垂直分布较明显,东部海拔1500米以上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面广,保存较好,由于温凉、高湿、静风,林中苔藓植物发达,故称“苔藓林”。主要树种有瓦山栲、多种木莲、润楠等;中部西双版纳海拔1000~1500米山地,则以刺栲、红木荷等为主组成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广,其中勐海地区保存面积最大,森林较完整,乔木次层樟科树种很多;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常绿阔叶林,以刺栲、印栲、红木荷或长穗栲、樟类组成。由于气候从东到西逐渐变迁、森林植被类型从东到西大致分为三类:东部为半常绿季雨林和湿雨林,以云南龙脑香、毛坡垒、隐翼为标志;中部西双版纳季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以大药树,龙果、番龙眼、望天树为标志;西部为半常绿季雨林,以高山榕、麻楝为标志。
在海南岛热带林保护区,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是中国热带地区的生物基因库,共有维管束植物3500余种,分属于259科,1340属,其中约有83%属泛热带科。中国特有属有10余属,特有种有500多种。在众多的树种中,乔木树种约有900多种,属于商品材树种的有460种,其中特类至三类用材树种有200多种,多为珍贵用材树种。在乔木林中,优势树种不甚明显,但也可以见到青梅或南亚松占优势的单优林分。森林结构复杂,分层不明显。热带雨林的三大特点:由藤本植物组成的绞杀植物发达,板根普遍明显发育,老茎生花,在这里和滇南热带雨林中均较常见。
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分布在中部山地海拔600~1000米的地段。较完整的雨林中,乔木一般可分三层,树干挺直,分枝高,林相茂密。由于岛内东西部干旱季节长短不同,季雨林又分为常绿季雨林、落叶和半落叶季雨林。森林类型多种多样,原生森林有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统称为热带雨林。从水平分布来看,从海滨到山地依次为:红树林、沙生草地或多刺灌丛、次生稀树草地、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矮林。东部湿润地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西部干旱地区以落叶和半落叶季雨林占优势。
在台湾岛山地,地带性森林植被,在中、南部海拔大约2000米以下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北部山地的下部属于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以上,依次为温性针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有,无柄米槠、青钩栲、厚壳桂、榕树、樟树、大头茶、红木棉等。混生有九芎、重阳木、无患子、台栾树等少数落叶半落叶树种,林内具有一定雨林特征。海拔较高的山地以红桧、台湾扁柏为主,海拔3000米以上。主要是以台湾冷杉为优势的亚高山针叶林区,再向上分布有高山杜鹃灌丛。
(六)蒙新地区
中国的森林分布,除上述5个水平地带以外,地处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蒙新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自北而南跨越温带、暖温带两个地带。但是,这一广大地区因地处亚洲大陆腹地,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除高山的中上部因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湿度增大,具备了≥400毫米的降水条件,有森林分布外,其他地方一般没有天然林分布,而且经过长期的破坏和垦荒。现存的天然植被亦很少见,覆盖率不到1%。故在介绍上述5个水平地带的森林分布时,未将这一地区的森林列入。
蒙新地区目前连片分布的天然林,大部分在一些中高山地,多为寒温性针叶林。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贺兰山和阴山的中部或上部,分布有以云杉、冷杉为主的针叶林。另外,在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和准噶尔盆地周围绿洲有淡水源的地方,分布有以胡杨为代表的天然林。
在上述一些天然林区中,值得提出的是天山林区。本林区有森林植物2500余种,植物成分也比较复杂,以北温带和欧亚温带成分占优势,温带亚洲成分占比重很小。
本林区具有多样的植物区系、生态条件和悠久的发育历史,因而形成了复杂的森林类型。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森林,是中生的山地森林和草甸,它反映了本区比较温湿的生态环境。典型的植被带谱是:高山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高山冰雪带。
在海拔1500~2700(3000)米的地带上,是由雪岭云杉构成的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带。天山南坡的森林,呈小块状分布于海拔2300~3000米之间的峡谷阴坡或谷底。雪岭云杉在天山林区绝大部分为纯林,仅在阜康-奇台林区的上缘局部地区和哈密林区的下缘,与西伯利亚落叶松构成较稳定的混交林。
雪岭云杉在伊犁山地分布最多,在中山地带构成连片森林,林分生产力也很高,个别林分树高达60~70米,胸径1米以上。
天山东部林区的上部为落叶松纯林,西部为云杉林。在云杉林内最常见的小乔木有天山花椒、崖柳等。在北坡中山火烧迹地上常形成稠密的柳、山杨、桦木次生林。常见下木有黑果枸子、忍冬、蔷薇、天山卫矛,茶蔗子等。
天山谷地的植物区系成分亦丰富多样。植物组成的地理成分以中生的北温带一欧亚温带成分与中亚西部山地成分占优势。除天山北坡植被中已提到的以外,谷地森林和灌丛中尚有稠李、欧洲荚蒾、西伯利亚刺柏、覆盆子、新疆忍冬、阿尔泰山楂等。在中亚西部的植物成分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新疆野苹果、野核桃,樱桃李、小叶白蜡和天山槭等。
中国的林业地区划分
为了合理地、全面地发展中国的林业事业,国家制定的全国林业区划方案,按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把中国的森林划分为50个林区。并按照大的地形区域、气候区域和森林植被类型等因素,又将50个林区进一步划分为七大林业地区,作为科学经营森林的总布局。各林区和各林业地区都有着与相邻地区不同的林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措施。
这七大林业地区是:(1)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2)蒙新防护林地区;(3)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4)华北防护、用材林地区;(5)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6)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7)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在这七大林业地区中,构成中国森林的主体及在今后发展上有重要作用的,主要为1、3、4、5、6、7六个林业地区。下面仅就这6个林业地区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及今后发展方向等,分别加以介绍。
(一)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