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文学知识
30096700000013

第13章 中外文学理论及流派(6)

第二节 外国文学理论及流派

1.神乎其神的中世纪英雄史诗

中世纪英雄史诗是欧洲中古时期各族人民创作的史诗,它们以民间传说为基础,反映各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歌颂英雄人物的业绩。前期英雄史诗产生于欧洲各民族进入封建社会以前,反映氏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歌颂部落英雄,主要作品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冰岛的“埃达”、“萨迦”。后期英雄史诗是欧洲各民族高度封建化以后的产物,英雄人物已具有国家观念,而且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往往与忠君、护教思想配合,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2.破除禁欲的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欧洲中古时期随骑士制度兴盛而产生的一种封建贵族阶级的世俗文学,其内容贯穿着所谓“骑士精神”,即对封建主和基督的效忠,对贵妇人的爱情,并为之而冒险游侠,建立荣誉。骑士文学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类。骑士抒情诗以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为中心,主要描写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情,其中“破晓歌”最为著名。骑士传奇以法国北部为中心,描写骑士的冒险游侠经历,分为古代、不列颠和拜占廷三大系统,代表作有《朗斯洛》、《特利斯坦和伊瑟》等。骑士文学反映的是封建主阶级的生活理想,但表现出与宗教禁欲主义相背离的世俗精神,对欧洲抒情诗和长篇小说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抑扬顿挫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又称“商籁体”。最初流行于民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最早用此诗体创作,使之臻于完美,称为“意大利体”或“彼特拉克体”。诗句为11个抑扬格音节,全诗由两个四行诗节和两个三行诗节组成,后流传入欧洲各国,产生了变体,如法国十四行诗则为抑扬格六音节(12音节);在英国,由于莎士比亚创作十四行诗的卓越成就而确立了“莎士比亚体”或称“伊丽莎白体”,诗句为抑扬格五音节,由三节四行诗和一节双行对句组成。

4.人性自由的人文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主流,它以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内容。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观念针锋相对,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的绝对权威和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它以人权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以人性反对神性,宣传个性解放,肯定现世生活和对财富、爱情、个人幸福的追求;以人智反对神智,标榜科学和教育,提倡知识和理性。在政治上,它拥护民族统一和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和等级压迫。同时,它也具有鼓吹抽象人性论、宣传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轻视人民的缺陷。

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端。它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学以及中世纪市民文学的优秀思想传统,并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学中的人遭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它丰富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树立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范例;它为欧洲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近代欧洲文学创立了许多新的体裁和艺术方法。人文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大批伟大的作家,如意大利的彼特拉克、薄伽丘。法国的拉伯雷、蒙田,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维伽,英国的乔叟、莎士比亚等。

5.小家碧玉的市民剧

市民剧是18世纪启蒙作家所倡导的新型戏剧。与当时流行的古典戏剧不同,它要求戏剧更为接近社会现实生活。反映市民阶级的道德或政治理想,并以市民为主人公;在艺术上主张“摒弃奇迹”和韵文,打破古典主义倡导的“三一律”和严格的悲、喜剧界限,被称为“严肃的戏剧”,一译“正剧”,由狄德罗和莱辛倡导。狄德罗创作了《私生子》、《一家之主》,莱辛创作了《萨拉·萨姆逊小姐》等市民剧,并分别撰写了有关的论著。它是由古典戏剧向现代话剧的过渡。

6.歌功颂德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因倡导以占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首先盛行于17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继而影响英、德、俄等欧洲国家。当时法国已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政体,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封建贵族同上层资产阶级为缓和彼此的矛盾和维护各自的利益,便借助于王权政治来调节相互之间的关系。古典主义正是这种政治需要在文学上的反映,并因此而能迅速扩展到其它同类社会形态的国家及一切艺术领域。它以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维护王权统治为政治目的。在文学的思想内容上,要求描写重大题材,歌颂贤明君主,颂赞英雄业绩,张扬公民义务,克制个人感情。艺术表现上强调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学,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恪守戏剧的“三一律”原则。对文学体裁亦作严格规定:悲剧、颂诗和史诗为歌颂贵族上层人物的“高雅的”体裁;喜剧、寓言为表现普通平民的“卑俗的”体裁。古典主义在诗歌、散文、戏剧等方面均有成就。其中以戏剧最为突出。古典主义是现实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历史形式,它抵制了封建贵族的矫饰文学,曲折地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情绪和愿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其浓厚的宫廷色彩、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僵化的艺术教条,严重束缚了作家创造性的发挥,易流于形式主义。

至19世纪上半期,随着君主制的解体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而自行消亡。其主要理论著作有布瓦洛的《诗的艺术》,被视为古典主义的法规,代表剧作有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洛玛刻》、莫里哀的《伪君子》、《悭吝人》等,但这些作品大多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某些限制。

7.理性解放的启蒙文学

启蒙文学是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启蒙主义思想为核心,抨击封建制度、宗教迷信和一切不符合“理性”的道德习俗,传统观念,宣传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想,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性和社会分析性、它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以资产阶级人物和平民为主要表现对象,并创造了哲理小说、教育小说、正剧等新的文学体裁和书信体、对话体等新的文学式样。不过,它也常表现出抽象化、概念化、形象性较差等弊病。启蒙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英国的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和德国的莱辛等。

8.行云流水的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作为主要思潮与流派,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现在欧洲,并波及世界各地,是资产阶级大革命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产物。它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的预言未能实现的失望情绪和对现实深感不满的心理状态。具有表现主观理想与抒发个人感情、描写非凡人物与奇异事体、热情赞美大自然的绮丽雄奇与诅咒城市“文明”,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追求离奇情节与异城色彩等显著特征,从根本上突破了古典主义的因袭成规,给欧洲文坛带来了勃勃生机。因作家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故其内部有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之分。前者愤怒抗议封建暴政和资本主义罪恶,同情并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俄国的普希金等。后者以美化中世纪封建宗法社会、鼓吹逃避现实为特征,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俄国的茹可夫斯基及英国的“湖畔派”诗人等。19世纪30年代后,浪漫主义逐渐为批判现实主义所替代,但作为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仍具有生命力。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俄国柯罗连科和高尔基等人的创作就表现出积极的、革命的浪漫主义倾向。

9.一针见血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这一时期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的反映,并受到唯物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高尔基指出它“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的暴露、撕毁所有一切的假面目,故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为:强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准确、细致地反映生活;不仅重视细节的真实性,还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对现实进行强烈的暴露和批判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欧洲近代文学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一个新高峰,取得了重大成就,出现了一大批杰出作家,如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泊桑,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俄国的果戈理、列·托尔斯泰、契诃夫,美国的马克·吐温,挪威的易卜生等。

10.微妙神秘的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响很大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它在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通常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称为前期象征主义,最早在法国兴起,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被称为其先驱性作品,魏尔伦、韩波和马拉美是其主要代表,影响逐渐遍及全欧。20世纪20年代以后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方面的代表有英国的T·S·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等,戏剧方面的代表有比利时的梅特林克等。象征主义者认为客观事物具有相对应的稳秘含义,并与人的精神相契合,人应当借助直觉,通过感官的途径去沟通主客观世界,并利用具有声、色、形、味的物象来揭示事物的哲理和内心的微妙境界。象征主义以唯心主义的超验论为理论基础,具有神秘主义和形式主义特色,但在反抗资本主义市侩习气和拜物主义心理、纠正自然主义的琐碎和浪漫主义的浅露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在艺术表现领域和手法上也有许多革新。

11.享乐变态的颓废主义文学

颓废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亦称“颓废派”,因法国诗人魏尔兰于1886年创办的《颓废者》杂志而得名。初起于法国,后波及全欧,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及柏格森的主观唯心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并与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相关联。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丑恶、腐败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故沉醉于官能刺激之中,或将苦闷彷徨情绪借助文艺予以发泄。所作常以死亡、尸体、游魂或人类病态情感为题材,把丑恶当作美感来享受。语言晦涩难解,充满象征与暗示。最早在美国诗人爱伦·坡及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创作中有所表现,后在象征派、唯美派文学创作及立体派绘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著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描写了主人公堕落毁灭的过程,集中表现了颓废主义者特有的变态情感和享乐主义人生哲学。此派作家还有法国的范来奴、尤思曼,英国诗人琵亚斯吕、道生等。

12.徒有虚名的唯关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它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家应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以表现形式的美为任务,反对文艺反映现实生活、涉及政治和句今道德意义,甚至认为不应当是艺术摹仿生活而应当是生活摹仿艺术。唯美主义的兴起,源于中小资产阶级的消极悲观思想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其作品缺乏思想内容,偏重形式和语言的雕琢,但也反映了对资本主义冷酷的社会现实和功利哲学的反感,并在发挥艺术家独特感受力和开拓表现形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戈蒂叶,英国的王尔德、佩特等。

13.病理解剖的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文学是一种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它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法国,尔后,相继在英、德、意、比利时等国流行,并影响到文化和艺术的许多方面。其理论基础是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哲学、泰纳的文学批评理论、贝尔纳的遗传学说及当时欧洲流行的实验科学。左拉在《实验小说论》(1880)、《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及《戏剧中的自然主义》(1881)等文艺论著中,创立了系统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认为作家应是“单纯的事实记录者”,对生活中的细节要进行照相式的复制,主张从生物学、病理学的角度对人类社会作病理解剖,强调表现人的生物本能和遗传特性,轻视文学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教育作用。自然主义勇敢打破文学禁区,大胆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象,但因过于重视事物的外在真实,反对对生活进行典型概括。故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的内在本质,甚至往往歪曲生活。但一些优秀的自然主义作家如左拉、莫泊桑、霍普特曼等往往又是现实主义者,其他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龚古尔兄弟、比利时的艾考特、西斑牙的伊本涅兹、日本的岛崎藤村等。

14.风格优雅的印象主义文学

印象主义文学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70年代兴起于法国,始为绘画领域中的一个画派,在绘画技巧及用色的革新上有所贡献。因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1840~1926)的名画《日出印象》而得名。后被引进文学领域。强调从主观角度描绘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认为艺术的真实在于客观与主观的契合点上,对所写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作很多加工与提炼,常表现出悲观绝望的情绪与颓废阴暗的心理。艺术形式上往往文笔精致,风格优雅。法国的龚古尔兄弟、皮埃尔·洛蒂、德国的霍普特曼、李林克隆、英国的王尔德等人的创作,均具有印象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