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文学知识
30096700000014

第14章 中外文学理论及流派(7)

15.荒诞不经的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以来开始酝酿、形成于20世纪初欧美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以后又波及世界各地,成为本世纪一主要的文艺思潮,又名现代派或先锋主义,为象征主义、印象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意识流小说、荒延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小说流派之总称,美国作家爱伦·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被视为现代主义先驱。现实主义至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及亚、非、拉等地区,再次形成高潮,它产生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由于人们对社会的动荡不安、科技的急速发展、精神文明的严重危机等深感困惑和苦闷,但又无可奈何,故借艺术来发泄其思想情绪,寻找精神上的寄托。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者学又为其美学思想及创作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他们着重描写的是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畸形关系,以及由此而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和悲观情绪,艺术技巧上突破传统的表现手法,广泛运用象征、暗示、对比、意象等手法来发掘人物内心的隐秘,因而故事情节荒诞不经,人物形象扑朔迷离,篇章结构波谲云幻,思想含意深奥隐蔽。作为一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虽从内容到形式均有严重局限,但毕竟曲折地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弊端及人们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与批评上有一定创新精神,推动了本世纪的文学发展,其艺术经验有可供借鉴之处。代表作家有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奥地利犹太作家卡夫卡。美国的福克纳、奥尼尔等。

16.空泛晦涩的意象主义文学

意象主义文学是现代英美诗歌流派之一,盛行于1910~1920年之间,为美国诗人庞德所创导,因其诗集《意象派诗人》(1914)中强调写诗要用“意象”,故名。此派诗人因对20世纪初期英诗中的抽象说教及陈旧题材与形式深感不满,故借鉴中国古典诗歌中运用的意象方法,强调借助隐喻和意象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微妙的情绪。认为“意象”即为“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艺术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直觉捕捉生活中的意象,用意象表现诗意。所作在采用口语、铸造意象上极有成效。但大多内容空泛,文字晦涩。20年代后,趋于低沉。此派的重要诗人还有美国的艾米·洛厄尔(1874~1925)、希尔达·杜利特尔,英国的理查·奥尔丁顿、戴维·劳伦斯等。

17.混乱迷离的超现实主义文学

超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20年代首先产生于法国、后来影响到欧美各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首先使用这一术语,后来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并与诗人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和画家皮卡比亚等组织团体,超现实主义便开始流行。它一方面以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为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受到达达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主张探求无意识、梦和精神错乱等“真正的”精神冲动,表现直觉、幻觉和梦境等“超现实”的“绝对真实”的东西,崇尚不受理性制约的“自动写法”,即记录下无意识状态的联想和感受。作品通常表现出混乱晦涩的特点,但也能产生一些新颖的联想和意象。

18.以乱取胜的未来主义文学

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学流派。因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利涅蒂(1876~1944)于1909年2月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而得名。后波及法、英、德、俄等国,影响到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艺术领域。此派作家认为20世纪初期的工业、科学、交通等均有高速发展,人的精神面貌亦发生根本性变化,因而必须抛弃旧的传统文学,创造赞扬“速度之美”,歌颂机器文明与都市生活的新文学,在诗歌形式上主张打破传统句法和正常韵律,取消语言规范,消灭形容词、副词和标点符号,将杂乱无章的数学符号、化学公式、音响机声拼凑在一起。因各国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作家思想艺术状况亦各有别。意大利以马利涅蒂为首的右翼未来主义者狂热鼓吹暴力与恐怖,声称“战争是最好的卫生学”,并公开与墨索里尼合作,充当法西斯的宣传工具。法国未来主义者阿波里奈克的诗歌则表达了知识阶层对旧世界的厌倦与苦闷情绪,所创“楼梯式”诗歌格式扩大了艺术表现力。俄国马雅可夫斯基创造性地使用楼梯式的形式,为革命而写作,后在十月革命推动下,成为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

19.象征外化的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先起于画坛,后引入戏剧、小说、音乐等文艺领域。表现主义文学以20年代的德、美两国为中心,波及奥地利、瑞典、捷克等国,形成高潮,30年代逐渐衰退。此派作家由对西方社会丑恶现实厌恶、进而否认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性,认为主观心灵才是真实的;因而反对文学模仿现实,主张挖掘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其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惧感、灾难感及个人的孤独感、无能为力感和无所归属等主观感受,探讨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自我与非我等带有哲理性的问题,从而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及其不可克服的矛盾。与此相适应,艺术上借助意识流旁白、梦境、鬼魂、幻象、变形与形体动作等方法,将人的精神活动外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并采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哲理或反映事物的内在实质。在诗歌,小说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尤以戏剧最为突出。重要作家作品有瑞典斯特林堡的剧本《去大马士革》三部曲、《鬼魂奏呜曲》捷克恰佩克的剧本《万能机器人》、美国奥尼尔的悲剧《毛猿》、《琼斯皇》、奥地利卡夫卡的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所作虽有和平主义思想和悲观主义情绪,但大都主题严肃、题材现实,多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讽刺资本主义机械文明、探讨人的异化问题等为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其艺术手法对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等均产生了影响。其美学理论已成为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基础。

20.内心独白的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至40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小说样式。“意识流”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认为意识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连续流动的。此外,在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意识流小说。它不仅以表现人的精神活动为主要内容,极力表现意识本身的自然流程,打破时空的客观限制和情节的连贯完整,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借助自由联想、时序颠倒、现实与回忆和事实与虚幻相交叉、人物意识与作者思想混杂、以及象征暗喻等手法来展现意识活动的轨迹和揭示潜意识。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吴尔芙、美国的福克纳等。此外,意识流手法不仅被其它许多作家运用,也渗透到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

意识流小说表现人物的内心底蕴与潜意识活动,其艺术手法与技巧对现代小说、电影、电视等均产生了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采用“卷识流”手法创作的作家越来越多。英国女作家陶罗赛·瑞恰生所作《尖尖的屋顶》(1915)为此派小说开创了道路,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则为典范之作。著名作品还有伍尔夫的《达罗威夫人》、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