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文学知识
30096700000018

第18章 中外文学名著(3)

12.《长恨歌》:抒情浓郁,优美动人

《长恨歌》是杰出的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长诗,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被任命为长安西南的周至县尉。这年冬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玩,谈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特殊的事情,如果没有大手笔为它润色加工,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便鼓励白居易“试以歌之”,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于三十五岁时作的《长恨歌》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一方面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唐明皇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一个所谓“五十年太平天子”,因此诗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劈头第一句就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唱起,接着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讽意是极明显的。从全诗来看,前半是长恨之因。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是《长恨歌》的正文。但在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如诗的结尾两句,便暗示了正是明皇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而忘记了“戒鉴”。这不仅因为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而且和作者在刻画明皇棚思之情上着力更多也很有关系。《长恨歌》的艺术成就很高,前半写实,后半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没有丰富的想像和虚构,便不可能有“归来池苑皆依旧”一段传神写照,特别是海上仙山的奇境。

但虚构中仍有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使人不觉得是虚构。语言和声调的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融合无间,也都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这首长诗有120句,840字。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全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细腻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瑰丽想像;刻划人物生动细腻:塑造了唐玄宗、杨玉环两个人物,不仅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还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全诗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叙述详略合宜,舒卷自如。在叙事中,时时参以写景状物,多方渲染环境气氛,同时又与人物的心情相感应。全诗或移情人景,或触物伤情,笔端饱含情韵,一气舒卷地记叙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始末。诗歌的语言也很凝练,优美动人,通俗易懂。例如:“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仅几句就把环境、时节、人物,心情描绘得令人感到如临其境,亲感其情。

13.《琵琶行》:烘托浑融,细节传神

《琵琶行》是白居易贬江州的次年写的一首长诗,感伤意味虽较重,但比《长恨歌》更富于现实意义。琵琶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反映了当时妓女共同的悲惨命运。一种对被压迫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使诗人把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至于叙述的层次分明,前后映带,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形容琵琶一段,使飘忽易逝的声音至今犹如在读者耳际,以及景物烘托的浑融,如用“惟见江心秋月白”来描写听者的如梦初醒的意志,从而烘托出琵琶的妙绝入神,所有这些则是它的艺术特点。

元和十一年秋,到湓浦口送别的朋友,恰巧遇到琵琶女富有情感的弹奏,知道她悲凉的身世,诗人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像开了闸的河水倾泻而出,写出了这篇六百一十六字的七言歌行。

这篇著名的诗篇,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几只客船停泊在浔阳江头,船篷里透出微弱的灯光。这时,诗人送客来到江边。主客登船饮酒,但谁也提不起兴致。忽然,从水上传来动人的琵琶声,顺着声找去,原来是一位独守空船的妇人,用琵琶排遣寂寞和哀愁。诗人移船相近,盛情邀请她过来相见。妇人难以推辞,终于开始了弹奏,她的技艺十分高超,周围的听众被琵琶曲深深打动。弹后琵琶女诉说了自己的经历:她本是京城长安人,十三岁就学得一手好琵琶,连当时的著名琵琶师曹善才都叹服,她的美貌也曾引起长安妇女们的忌妒。她演奏的时候,豪门子弟争着给赏钱,这样年复一年,在欢笑中轻易地抛掷了自己的青春,不知不觉地已经衰老,那些醉心于她的公子哥儿另寻新欢了。

她不得不委身于重利寡情的商人,丈夫经常外出经商,抛下她孤守空船,在凄凉中度日。诗人听了她的自诉,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是叹息不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诗人忍不住向她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并要求她再弹一曲,报之以一篇琵琶行,表达了自己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慨。

《琵琶行》是一首思想性艺术性都有杰出成就的古代长诗。它的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在叙事方面。首先,叙事与抒情很好地结合。例如,邀请琵琶女相见,“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她迟疑、腼腆,既难忍受独守空船的寂寞,又不便在夜间与陌生人相会的矛盾心情,十分细致地刻画了出来。其次,叙事富于详略虚实的变化,脉胳分明,曲折生动,例如,“秋夜送客”写得比较简略,而对弹奏琵琶的音乐描写都很详见,把曲调的变化,弹奏的技巧,曲中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出来。此外,这首诗结构细密,情节曲折,还有浓重的气氛烘托,传神的细节描写。所以,诗的艺术技巧是高超的,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所喜爱。

14.《柳毅传》:传奇小说,离奇曲折

《柳毅传》是一篇传奇小说。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朝威。

李朝威,陇西人,生平不详。他的《柳毅传》写落第书生柳毅途经泾河,遇见洞庭龙女牧羊荒郊。龙女自述在泾河夫家备受虐待,要求柳毅传书至洞庭。柳毅慨然允诺,入洞庭龙宫。洞庭君弟钱塘君闻讯大怒,凌空而去,诛杀泾河逆龙,救出龙女。后经许多曲折,龙女终于和柳毅结成美满婚姻。作品中的龙女是反抗夫权压迫、追求幸福爱情的妇女形象。父母包办的婚姻给了她无限的痛苦和折磨。但是经过她的坚决反抗,终于和柳毅结成夫妻。柳毅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书生。他的传书,纯系激于义愤,没有个人企图,因此当钱塘君酒后逼婚时,他竟毅然拒绝,他后来爱上龙女,也不单是慕色,而是感于龙女的深情。作者对火龙钱塘君的描绘,有声有色,在他出场前,就借洞庭君之口加以渲染;并通过洞庭君的软弱谨慎,陪衬出他那烈火般的刚强性格。他的对答简短干脆,与个性完全切合,所以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总之《柳毅传》的人物描写相当成功,全篇荡漾着诗意的想像,浪漫色彩非常浓厚,情节也离奇曲折,富有戏剧性。它比较典型地运用了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表现方法。《全唐文》编者以为“猥琐”而并删《柳毅》与《霍小玉》二传,则恰好说明了它们反封建的鲜明倾向和细节描绘的动人。

《柳毅传》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是建筑在诗意的想像和戏剧性的冲突之上的。它比较典型地运用了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表现手法,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些对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柳毅传书”的故事在后世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元彰尚仲贤的杂剧《柳毅传书》即取材于此。

15.“三言”“二拍”:民主进步,情节感人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原是作为艺人“说书”的话本,很早就在民间流传。到明末,一些文人对代代相传的话本编辑、加工,并模拟话本进行小说写作,又通过书商的大量刊印、发行,使白话小说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群众中起了不小的影响。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三言”和“二拍”这两个白话短篇小说集。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1574~1646)编辑、加工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40篇,共120篇。因为书名都有一个“言”字,就统称“三言”。“二拍”是明代凌漾初(1580~1644)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下写成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每部40篇,共80篇。“二拍”也是取两部书名中的“拍”字而得名。

“三言”“二拍”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迫害,表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爱情观点。代表作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篇。

“三言”“二拍”颂扬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重义轻财的作风和品质,反映了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商业的繁容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并从中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社会风气的败坏。佳作有《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施润泽滩阙遇友》等。

这几部书还描写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表现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罪恶的愤怒谴责。主要作品有《卢太学诗酒傲王候》、《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灌园叟晚逢仙女》等。“三言”“二拍”由于反映了明末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逐渐衰落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因而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喜爱“三言”“二拍”在艺术上也有许多新的突破。与宋元时期的话本相比较,它的描写更为细腻,并注重心理刻画,结构也日臻完整,情节更加曲折动人。许多佳作成为中国小说宝库中的珍品。为了便于阅读和流传,姑苏抱翁老人将“三言”“二拍”加以选编,成为《今古奇观》,是当今流传最广的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本。

像一切古代文学遗产一样,“三言”“二拍”既寓民主、进步的精华,也含有封建、落后的糟粕。一些篇章中,充斥着色情描写、因果报应和封建说教。

16.《封神演义》:想象优美,寓意深刻

《封神演义》是一部流传很广的长篇神魔小说。产生于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作者是谁,已难详考,一说为明人许仲琳编,一说为明时道士陆长庚作。《封神演义》成书以前很久,民间便流传着关于武王伐纣的传说;稍后的《武王伐纣平话》可以说是《封神演义》的前身,故事结构已粗具规模了。

《封神演义》全书共100回,通过幻想的姜子牙封神的故事,运用富于神话色彩的描写,讲述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表现了商周斗争。以仁慈爱民的武王和他的丞相姜子牙为首的周,讨伐以暴虐无道的纣王为代表的商,被认为是“以臣伐君”,“以下犯上”,但作者把这写成是正义力量同非正义力量之间的斗争,并再三宣传:“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这是封建社会中进步观点的反映。书中揭露了纣王的荒淫无耻、昏聩横暴和对于群臣、人民的残酷杀戮,表现了人民对他的切齿痛恨。书中的许多人、神都为灭纣而战,最终消,灭了暴君,仁政得到胜利。

《封神演义》对某些与封建伦理道德相违背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如哪叱要求杀父报仇,广成子劝殷郊伐君伐父,这些行为在封建社会里都是被视为“忤逆乱伦”的,但作者对此采取了正面颂扬的态度。

在艺术上,《封神演义》塑造了一些较为成功的形象,如姜子牙、申公豹、妲己等。作者还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展示了神奇优美的幻想,如土行孙能在地底下行走,杨任的眼睛能看到地下的东西,雷震子长着肉翅在空中飞翔,哪吒有三头八臂,杨戬有七十二变化,高明、高觉有千里眼、顺风耳,都描写得引人人胜,还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这些幻想都是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

《封神演义》的基本倾向是好的,在思想和艺术上是有成就的,但它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点。最突出的是因果报应、在劫难逃的宿命论思想,所谓“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天命当兴。”这是全书故事发展的关键;“此是天意合该如此”、“天数已定,万物难逃”之类字眼,书中触目皆是。既然好人被残害,坏人残害人,都是命中注定,这就大大削弱了反抗、斗争的意义。书中还流露出不少封建道德观点,如忠君思想、尊卑等级观念等等。

《封神演义》在艺术上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作者忽略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许多人物的性格是模糊的。有的又千篇一律,公式化,三十回之后的神魔斗法,内容多重复雷同,破“十绝阵”表现得最为明显。语言也较为拖沓,缺乏生动、风趣。因此,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看,《封神演义》都不能算是杰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