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一代名帅名将兵法——朱德兵法
30111400000009

第9章 作战篇(2)

朱德的讲话通俗易懂,又非常合乎辩证法,合乎实际。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去年你们在山东就吃了雨季的亏"一事。这指的是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为配合刘邓大军挺进鲁西南而分兵向敌侧后出击的作战。转入外线的五个纵队先后强攻济宁、汶上、邹县、滕县,均未奏效。其原因之一是对敌守备兵力估计不足,吃了兵力不集中的亏;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适逢雨季,大雨滂沱,平地积水盈尺,护城河水陡涨,严重影响了攻击作战。留在内线作战的四个纵队同样由于雨季影响未打成好仗。攻击南麻作战,华东野战军在暴雨中与顽强抵抗的敌"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十一师苦战四昼夜,进展甚微,在援敌逼进的情况下,被迫撤出战斗,后转攻临朐,又未奏效。这些作战使华东野战军对雨季作战的困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具体说来,雨季时节,山洪暴发,河川阻隔,道路冲毁,弹药受潮,粮食补给困难,部队的机动和进攻能力都受到极大限制。

一般说来,弱军喜欢在复杂的气候条件下作战。在夜视器材尚未出现之前,夜战一直是人民军队的拿手好戏。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夜战"的声威曾使美军哀叹:"太阳是美国人的,月亮是中国人的。"同夜幕一样,复杂的气候条件也是掩护擅长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军队的最好保护色。就季节而言,一年四季打法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夏秋季节是平原游击队活动的大好时机,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这时青纱帐起,正便于游击队神出鬼没,开展麻雀战、伏击战。而日伪军最头疼的也就是这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到了冬天,在平原旷野中活动就比较困难,所以,徐向前元帅曾提出平原游击战争的一条原则是:冬季防守,夏季进攻。相反,由于庄稼收割,河道结冰,更利于大部队机动,这时正是打运动战的有利季节。中国人民与蒋家王朝的三大决战都在秋冬季进行,不能说完全是一种巧合。

在什么地形条件下打什么仗,更是军事家都深知的基本定律。平原利于机动,山地利于防守,隘路易守难攻,山谷利于伏击。在军事实践中,朱德总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采取不同的打法。对山地作战和平原作战,农村游击和城市攻坚,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陆上作战和海上、空中作战,他都有明确的要求。1935年10月,朱德随红四方面军与川军作战,在研究《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时,他指出:"部队已经打出了川西高原的山险隘口,作战形式将由山地战、隘路战变为平地战、城市战,由运动战变为阵地战、堡垒战。"可见,他对地形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作战形式的变化是非常注意的。

由地形而决定作战形式的变化,比较典型的是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连续取得五次运动战役的胜利之后,根据朝鲜地形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和持久作战的需要,将作战形式转变为阵地战为主,以战术反击、零敲牛皮糖,结合适时的战役反击,迫使敌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事实证明,这一作战形式是十分有效的。

地形要素中的一个重要要素是交通,对此,我们将在另章专门论述。

四、敌人作战离不开交通线,我们则应离开交通线,进行运动战

交通对于现代化的军队,是一个决定胜负的要素。

朱德将交通作为地形要素中的一个重要要素来看待。它是现代战争中军队机动和后勤补给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直接影响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

但是,对现代化程度相差悬殊的两支军队来讲,对交通的依赖程度是完全不同的。越是现代化的军队,对交通的依赖也越大;越是现代化战争,就越离不开交通线。"所以交通对于现代化的军队,是一个决定胜负的要素。"不过,对一支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军队来说,对交通线的依赖就少得多,这就决定了两支军队的不同的作战方法。

交通,在朱德笔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运输和通讯联络。运输,又包括公路汽车运输、铁路的火车运输、水道的轮船运输和空中的飞机运输。通讯联络则包括有线电、无线电、空中和陆地的通讯工具等。"这些对于机械化兵团,都是如像命脉一样的重要。"

对机械化军队犹如命脉的交通,也正是劣势军队所要攻击的重点所在。劣势军队作战非但不能像强军那样依赖交通线,相反,应尽量破坏敌之交通,砍断敌人的"腿",与敌打游击战和小规模运动战。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面对日军沿铁路、公路的大举进攻,墨守成规,不明白离开交通线打敌侧翼的战法,一味死守正面打阵地战,吃了不少亏。1937年8月,朱德与周恩来、叶剑英应蒋介石之邀前往南京参加国防会议。11日,他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谈话会上发言,系统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提醒国民党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他指出:

抗日战争在战略上是持久的防御战,在战术上应采取攻势。在正面集中兵力太多,必受损失,必须到敌人的侧翼活动。敌人作战离不开交通线,我们则应离开交通线,进行运动战,在运动中杀伤敌人。敌人占领我们的大片领土后,我们要深入敌后作战。

自古以来的军事家几乎都强调交通线的重要意义,朱德却从强弱两军对交通线依赖程度之不同提出弱军作战应离开交通线的论断,使人耳目一新。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就是这样作战的。他们的作战不仅不依赖于交通线,相反,将破坏敌之交通线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八路军被戏称为"扒"路军的名声也由此而来。

抗日战争中,敌我双方围绕交通线展开的战斗十分频繁和典型。一方面,日军利用交通线机动和实行"囚笼政策":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分割抗日根据地;另一方面,抗日游击队为要打破敌之"囚笼政策",破坏敌之机动,则不断袭击和破坏敌之交通线,"使敌人的交通由最便利的变为不便利的"。交通破袭战,便成了八路军的拿手好戏和经常实施的作战行动,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1940年8月进行的"百团大战"。该役的战略企图是:重点破击正太(正定至太原)铁路;同时对同浦、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展开广泛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沿线作战。八路军参战兵力由最初的22个团迅速增至105个团,故称之为"百团大战"。这次交通总破击战,使正定铁路等重要交通线一度陷于瘫痪,极大鼓舞了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志。

据在华北前线直接指挥这次战役的彭德怀后来说:此役共消灭日伪军三万余人,自动瓦解溃散的伪军、伪组织比此数要大得多。正太路、平汉路一个多月未通车。收复大量县城,有些得而复失。在破袭时一度收复有四五十县,最后得到巩固的县城还有26个以上。

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华北战场上空前未有的主动积极向日军进攻的作战,有着很大的意义。

解放战争对国民党军作战,基本的也是采取破坏敌之交通线的方法。从1945年下半年抢占东北到1948年秋冬战略决战,解放军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破路行动。直至解放军实力与敌人相比已不相上下,战役规模也越来越正规之后,大规模的破路方才逐渐结束。对此,朱德指出:

过去国民党军队的条件很好,上有飞机,下有汽车、火车,水里有轮船、兵舰,它的"腿"长,走得快,所以很神气。我们只好不同它正面硬碰,只好丢掉一些地方。去年转为进攻以后,砍断了它几条"腿",它就走得慢一些了。现在还要继续把它的"腿"全部砍掉,那它就只好用脚来赛跑。大家都是一双脚跑,它就跑不过我们了。将来我们的"腿"也会长起来的。东北解放区有一万多里铁路,东北解放军的"腿"就比国民党军队的"腿"长得多,所以那里的仗就好打得多。

交通,既是优势之军的命脉,又是劣势之军攻击优势之军的要害。在未来战争中,如运用得当,在这方面仍大有可为。

五、主动就是让敌就我,我不就敌

如能经常保持主动,虽劣势之兵力,亦能战胜强敌。

力争主动,避免被动,是战争指导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军队获得行动自由,争取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主动,体现了军队行动的自由状态,是自觉能动性在战争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军队只有掌握主动权,才能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主动权也就是军队的自由权。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经过主观努力,经过双方主观能动的竞赛,劣势一方同样能够获得主动权。这里,指挥员的主观指导正确与否具有决定的意义。因此,许多军事家都非常重视主动权对战争成败的作用。中国古代军事家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也说的就是主动权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人民军队一直处于劣势地位的客观现实使朱德对军队的主动权非常重视。他很精辟地指出:"游击作战的原则,最忌被动的应战,而须绝对的独立自主,操纵敌人。"这虽然说的是游击战的作战原则,其实也是一般的作战原则。他认为:"主动与被动的问题,战略家与战术家都懂的很清楚,但一到实际行动起来,往往一筹莫展。谁都知道,限于被动,虽握有优势之兵力,卒不能克劣势之敌人。如能经常保持主动,虽劣势之兵力,亦能战胜强敌。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的历史中不胜枚举。"他认为:"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必要我们能够操纵自如的来应付战争,迫得敌人的左右俯仰,都要以我们的动作为转移。这就是说,我们处于战争的主动地位。我要战,叫敌人不能不战,我要休息,叫敌人不能不休息;我要叫敌人到东,敌人就不能不到东,我要叫敌人到西,敌人就不能不到西。"

他以中日战争为例指出: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失利的教训就在于丧失了主动权,只为防御而防御,一味等待日军的进攻,而没有坚决从防御的优势变到进攻。而日军则在战争中完全处于主动的地位,想战则战,想休息则休息。中国军队只等着挨打。

想要摆脱被动,争取主动,就是要做到"让敌就我,我不就敌"。1947年6月,朱德在冀中军区干部会议上讲话时专门论述了集中兵力主动作战的问题。他言简意赅地指出:主动就是让敌就我,而我不就敌。我能调动敌人。而不受敌人调动。朱德就怎样争取主动说道:"过去的战争,都是摆开架子打,敌攻我守,陷我们于被动地位,所以我们吃了亏。经验教训启示了我们,现在已由被动变为主动,使我们知道在战斗中,不固守一点,专找他的弱点和空隙,也就是他打我不打,他不打我打。我们有广大的土地和人民,到处都可以建立我们的根据地,使游击战、运动战配合起来,则正面、背面固可主动,而正面亦可依山势或别的有利形势成为主动。"毛泽东认为,摆脱被动,恢复主动的主要方法是"走"。朱德也指出:"有把握的仗就打,没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不知道"游",光知道"击",结果打硬仗,拼得干干净净,使自己遭到彻底失败。"可见,朱德对通过"走"争取主动是非常重视的。

南昌起义时,起义军在军事指挥上,只有北伐战争的经验,不知道游击战争的经验,所以只忙于南下打广东,争海口,进行大规模的正规战,结果在优势敌军的追踪攻击下,逐渐丧失主动权,最后终于在潮汕地区失败。这时,朱德率领的一部分起义军及时实行了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转变,他们以游击姿态自三河坝地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沿闽粤赣三省边界辗转迂回,奔赴湘南,终于摆脱了强敌跟踪,争取了主动,从而保存了这支处于困境而一度陷于混乱的南昌起义军余部。

除了"走"这种办法外,争取主动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战略上着眼主动,预筹先机,在敌方尚未引起重视时,预先"布眼"。如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到处建立根据地,以逐渐造成对敌的战略包围态势,使敌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我则由被动转为主动。朱德指出:"发动群众游击战争,与在敌人后方建立小块小块的根据地,来分散敌人的力量,削弱和疲惫敌人,这是战略上着眼争取主动,造成战役上各个击破敌人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在犬牙交错的抗日敌后战场上,八路军、新四军正是采用这种办法而最终由被动变主动,从而置敌于死命的。

六、要养成有机断专行的自动性

服从命令与机断专行这两件事是不冲突的。决不能把机断专行误认是违抗命令,也不能机械地执行命令,而抛弃机断专行。

机断专行与服从命令始终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自有军队以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就始终是所有军人的信条,但与其相对立又相一致的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所不受"就是允许下级有一定的机断专行之权。自古以来,这对矛盾处理好的并不多。

朱德从自己多年戎马生涯的经历中深深懂得:"服从命令与机断专行这两件事是不冲突的。决不能把机断专行误认是违抗命令,也不能机械地执行命令,而抛弃机断专行。在战斗条令、野外条令上再三反复说明过:红军要绝对执行命令,同时要养成有机断专行的自动性。"这里,还有在其他许多著作中,朱德强调更多的是"机断专行"。这是因为:第一,人民军队的指挥员一般都能自觉执行上级的命令和军队的纪律,而容易忽视作战中的机断专行。

第二,人民军队的通讯联络装备一般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如情况变迁而通信联络中断时,则应根据首长决心和实际情况机断专行"。

第三,人民军队的作战形式主要是游击战和运动战,需要高度的灵活机动。除了严格集中的统一指挥外,各级指挥员同样要根据上级总的战略意图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来不及请示的情况下断然处置,机断专行。

因此,朱德在谈到指挥的机动性时深刻指出:

"指挥官下达命令,以具有命令的机动性为原则,对下级不下死命令,处处给下级指挥员留有活动余地。然后,各级指挥官依据指挥的机动性,详察上级指挥官的意旨与企图,随机应变,因时制宜。如此,当可变更战术打击敌人,而达成我们的战斗任务。"

在《抗敌的游击战术》一文中,专门有一节谈到统一指挥与机断专行问题:统一指挥,并不应该限制兵团指挥员之机动,相反的,应该发挥兵团指挥员及各级指挥员的机动性,因为前线上的指挥员,常能看破敌人的弱点,了解有利的时机。如果束缚在请命待命范围内,常易失掉最好的机会。一个兵团指挥员只知奉公守法,不图有功,只求无过,这不能说是最好的指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