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一代名帅名将兵法——朱德兵法
30111400000008

第8章 作战篇(1)

一、有什么枪打什么仗

我们用兵的主张。可概括为: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

在上面引到的这句话的后面,朱德解释说:"第一句话是根据部队武器装备,第二句话是根据敌情,第三句话是根据时间地形各种条件。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用兵新法。"这几句极为浅显明白的语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哲理,"古今中外,不知有若干军事家在这里栽过筋斗的。而我们过去有些犯"左"倾幼稚病的同志,也恰是不懂得这种道理。""有什么枪打什么仗",讲的是我情。打仗除了"知彼"外,最重要的就是"知己"。故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可见知己的重要。

无论是"知彼"还是"知己",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者是夸大或缩小革命力量,因而也都不可能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

右倾机会主义者对形势和革命力量总是持悲观的估计。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陈独秀取消主义,反对武装斗争,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主张等待将来资本主义发展了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再如1929年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二月来信"),由于没有正确地分析全国政治局势,"对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的估计,都太悲观了",信中看不到军阀混战的事实和革命高潮必然要到来的趋势。

朱德目睹最多的还是"左"倾路线对革命的危害。他经历过1927年盲动主义统治、李立三"左"

倾机会主义统治和王明机会主义统治三个时期,亲身感受到"左"倾路线不懂得"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这样浅显的道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左"倾盲动主义看不到革命形势正处于低潮,不顾主观力量的弱小,却要手持梭标的农民到处暴动,攻打中心城市,"造成一省或几省革命胜利的局面"。结果使革命力量遭致很大损失。

再一次是李立三路线统治时期。1930年上半年,李立三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有看到整个力量对比仍然是敌强我弱,过高地估计革命力量。指示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结果使党和红军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

最为严重的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他们对革命力量的估计已远远超过实际情况。且看1932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中央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中的估计:"国民党各派的力量都削弱了,相反地,工农与苏维埃运动的力量是增长了,强固了。红军成了极大的坚固的力量,苏维埃政权统治了几千万人口的区域。红军与游击队的发展,造成了包围南昌、吉安、武汉等重要的与次要的大城市的形势。"因此开始革命在一省与数省的首先胜利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结果可想而知,中国革命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对这些有着亲身感受的朱德尖锐指出:教条主义者,完全是洋教条,"不了解自己家务有多大,硬干硬拼","使革命受到严重损失"。他分析说:"别的不说,我们处在农村,身上子弹没有几颗,有什么必要打大仗,打大仗又能打几回呢?"道出了有什么枪打什么仗的真谛。

实事求是的做法就是根据已有装备打败敌人的战法,不要脱离实际和可能去高谈阔论,摆花架子。朱德很精辟地指出:"当早年我们军队仅是步枪加梭镖大刀时,我们即研究如何根据这个现有条件去下决心,去决定战法,那时我们对着这样的军队不去高谈机械化兵团的战术。"对同一个敌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打法,这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力量来决定。如与国民党军作战,当红军处于幼年时期时,其主要战法是游击战,而到后来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和装备后,则转变为运动战为主。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主要进行的是运动战,当解放军已有能力进行攻坚作战时,则毫不犹豫地进行城市攻坚战。

朱德指挥进行了解放军第一次攻克大城市---石家庄的战役。对此,他总结说,这是由于准备充分,条件具备。从攻城物质准备来说,就是炸药的普遍使用和炮兵的使用。炮、炸、步协同,攻克了石家庄。在当时条件下,如果没有炸药和火炮,要攻克石家庄这样的城市是不可能的。1932年红军攻击赣州城所以失败,缺乏的正是炸药和火炮这样的攻城装备。条件变了,战法不变,是僵化;条件不具备,盲目硬干,是盲动。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有什么枪打什么仗,有多大的力量办多大的事。

二、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

要看清对象,是什么敌人就打什么仗。打小敌、弱敌,可以用比较简单而直接的办法;但打大敌、强敌,必须定出系统的斗争方针,战斗开始必须懂得摆布它,懂得用迂回曲折的办法。

确定战法,除了"知己"一条外,最重要的就是"知彼"。"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讲的就是打仗必须了解敌人,熟悉敌人,敌情明了,才能确定自己的战法。这就是古人说的:"善医者因症立方,善兵者因敌立法。"比如,对国民党军是一种战法,对外国入侵者又是一种战法;对弱敌是一种打法,对强敌又是一种打法;对骄兵悍将是一种打法,对狐疑慎重之敌又是一种打法,战法变与不变,完全视具体敌情而定。朱德用兵,处处体现了"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的特点。

通晓战史的读者都知道,在第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作战形式基本上是运动战和游击战。所以采取这种作战形式,除了从人民军队比较弱小、装备窳劣的特点出发外,其中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敌人的特点考虑。国民党军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主要是武器装备)上说,都要超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但国民党军也有弱点,这即是内部派别林立,貌似统一而实不统一;官兵士气不高,人心不顺;战线太长,机动兵力不足等矛盾。人民军队采取游击战或运动战战法,正可击中敌之短处,利于各个歼灭。

与国内敌人是一种战法,与国外敌人又是一种战法。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主要是采取游击战,但也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其基本原因在于除了人民军队的弱小外,主要在于日军的战斗力比较强悍。朱德指出:"当我们由内战进入抗战时,面对着的敌人是日本军队,我们便不固执内战的经验,而是加以必要的改变和提高,充分研究敌情来下决心,来决定战法。"对付日军主要是游击战,在朝鲜战场上对付美军则主要依靠运动战和阵地战。朱德在谈到作战对象变了,我们的战法也要改变时指出:"从敌人方面来说,我们现在作战的对象,是美帝国主义及其仆从。这个敌人不同于国内战争时期的敌人,它有高度现代化的装备,有很完整的诸军兵种。我们应针对美国侵略军的编制与战术来研究出有效的对策,并运用我们自己在革命战争中的宝贵经验,加以必要的改进和发展,这样我们是能够打败敌人的。"

同样,对付强敌或弱敌,也有不同的战法。朱德曾用"钓小鱼"和"钓大鱼"来比喻打弱敌与强敌、打小敌与大敌的办法不同。"如果敌人是弱的,我们可以来一个猛冲,在敌人没有展开、没有占领阵地以前,一冲上去就把它吓也吓倒了,战斗能很快解决。红一军团总结出来的三猛战术是红军中的。

基本战术之一,今天也还适用。"可以说,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战术是对付弱敌的有效战术原则之一。"对劣势之敌,须一举压倒歼灭之。"当然,对弱敌也不能轻视。"到了战场上,对具体的敌人作战时,就一点也不能轻视,对弱的敌人也要当强的敌人打,否则就会犯错误。"

对付强敌,就不能那么简单。"要解决比较顽强的敌人,用这一套就不一定有效,甚至还要吃亏。"解放战争时期,朱德提出用"钓大鱼"的办法来对付强敌,即用迂回曲折、来回摆布它的办法来最后消灭强敌(这点我们将在后面专门论述)。"打小敌、弱敌,可以用比较简单而直接的办法;但打大敌、强敌,必须定出系统的斗争方针,战斗开始必须懂得摆布它,懂得用迂回曲折的办法。"

如果更具体一点,对处于不同状态下的敌人也有不同的战法。比如对狭路相逢的遭遇之敌和对防御之敌的进攻,就应采取两种打法。"遭遇战斗,就应迅速动作夺取先机之利;对防御之敌的进攻,就应有分出接敌、进攻和冲锋等段落的部署。"喝汤"和"啃骨"当然不是一样的动作。"又如,抗战时期为对付日军的奇袭与合击,朱德与彭德怀总结出十六条战术原则,其中指出:在敌分进合击中,应在敌诸支队暴露的外翼侧实行机动;应突击敌之后尾而不是先头部;对敌进攻保持高度的突然性质,迅速解决战斗,能迅速转移突击方向;行动极端秘密,利用昏暗夜间接近敌人,战斗过程主要是白刃战;在主要方向突击时,对次要方向以游击队袭击以迷惑之,等等。

另外,他还指出:"要看敌人打什么仗,敌人弱的可以猛扑,敌人炮火厉害我们就打夜战,敌人用远战打我们,我们就用近战。还有一些条件也要善于掌握,例如在内线作战,有后方有群众,可以打几个机动歼灭战,出击到外线,条件差一些就要打运动战,以后条件变了,就要学会攻坚战、阵地战。"敌情、我情等条件是每一个指挥员随时要注意的,敌变我变,敌变条件变,敌变战法变,随机应变,变化无穷,这是打胜仗的诀窍之一。对急欲寻我决战之敌与稳扎稳打之敌同样有着不同的打法。对谨慎小心、稳扎稳打之敌,可以采取忍耐待机,诱敌放胆深入,看出破绽,然后予以歼击的战法。如华东野战军歼敌整编第七十四师,就采取了这种战法。对急欲寻我决战之敌,当以不速决为是,待敌一而竭、再而衰之时,再予敌以打击。1947年冬,蒋介石飞到北平,撤掉北平行辕和保定、张垣(张家口)两个绥靖公署,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由傅作义担任总司令,统揽华北五省(晋察冀热绥)的指挥大权。刚走马上任的傅作义,志得意满,他实行"以主力对主力"、"以集中对集中"的战法,处处猬集一团,力图反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为此,朱德专门致函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对敌人的企图作了分析,并提出对付的方法:"傅作义初上任,必欲建树,不惜本钱寻求与我决战。我军当以不速决为是。因此,敌集中了主力,必放弃许多地方,凡有可乘之机,你处当乘之,决不可错过。"并判断说:"今后你们南面无战事,一意向北。"在朱德的正确指导下,华北军区部队在。

1948年春夏,转战察南、绥东、热西、平北、冀东、保北广大地区,歼灭国民党军五万余人,挫败了傅作义急欲建树的野心,拖住了华北国民党军,使它无力出关。

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语虽简单,却是一条普遍的真理,具体实行起来,需要精湛的指挥艺术和深邃的洞察力。

三、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

看什么天候打什么仗,在什么地形条件下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等等,也都是重要的战术原则,都要很好研究。

时间与空间,对军队作战有着重要的影响,拿破仑在俄罗斯严寒的冬天侵入莫斯科,受到俄军坚壁清野战略的困扰,补给线又被切断,被迫溃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在1950年冬季入朝作战,参加第二次战役,由于对朝鲜东北部严寒气候估计不足,仓促参战,致冻伤等非战斗减员大增,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以上说的是季节对作战的影响。至于地形对作战影响的事例就更多了。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拿英国无能为力,其基本原因就在于有一条英吉利海峡。

从时间上说,昼夜、气候、季节;从地形上说,山地、平原、沼泽、高原等,以及交通便利与否等条件都对军队作战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劣势的军队来说,时间地点的优劣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朱德将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作为一条重要的用兵原则。他历来非常重视这一原则。

在1933年撰写的《谈几个战术的基本原则》一文中,他分析山地对作战的影响说:"在山地用几个平行纵队作战,因道路少而小,没有适当的平行路,行军长径拖长,彼此策应不易,特别是变换正面困难。劣势军在山地对优势军作战,如能掌握上述特点,采取秘密、迅速、各个击破的手段,在决战的时机集结优势兵力于决战地点,坚决而干脆地消灭敌人某一纵队再及其他纵队,则必使敌军运转不灵,应援失效。如处在敌人几个纵队的夹击或包围地位,要突击其中某一纵队时,则应求得内弧幅员较宽,周旋容易,并利用险要地形钳制另一方面的纵队;否则应突击某一纵队之暴露翼侧和后方为有利。"抗日战争时期,他谈到气候地形对抗日游击战争的影响举例说:"一个抗日游击队活跃在崎岖山地上,比较在平原广阔处便利些;在森林隐蔽中,比较在田野开朗处便利些;在风雪夜中,比较在晴朗白昼便利些;在夏秋冬,比较在春季便利些;"抗日游击队"在白天,在平地敌人多的地方,或者只能扰乱一下,明天,却会在黄昏拂晓的风雨中,崎岖的隘路上,干脆地消灭一部分敌人"。气候、地形的不同,消灭敌人的战法和战果也大不相同。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对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团以上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又一次谈到气候地形对作战的重要影响:看什么天候打什么仗,也是一条战术原则。去年你们在山东就吃了雨季的亏,在那种条件下,是否就不打仗呢?还是要打,要利用天候去治倒敌人。苏联就利用冬季的寒冷,作好冬季作战的一切准备,当敌人还没有准备好,就发动一个冬季攻势,给了德国法西斯一个重大的打击。还有一条原则就是在什么地形条件下打什么仗。你们在苏中水网地带,就利用了当地地形打敌人。这个经验要好好发挥。平原部队一到山地腿就软了,山地部队一到平原就好像没有依靠,心里发慌。北方人要学会爬山,南方人要学会跑平路。这些在平时教育训练及作战时都要照顾,样样都要学会,都要有一套,到什么地方就拿出一套来,没有不打胜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