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精典
30119600000003

第3章

《灵枢天年》中说,“八十岁……魂魄离散,故言善误”。中医认为,心藏神,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活动由心主宰。此外,其他脏器与精神意识活动亦有关系。如《素问》中说:“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古人已经认识到脑在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头者,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等说法,就是把脑作为精神活动的最高主宰来加以认识的。清代名医王清任更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人体一切神经活动,都由大脑支配。因此,脑的衰退,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的衰退表现。

人到中年以后,大脑的重量逐渐减轻,神经细胞逐渐减少。一般老年人大脑的重量比年轻时减少6.6%~11.1%,大脑皮层表面面积也减少10%左右,这是由于老化导致大量神经细胞萎缩和死亡的结果。七八十岁的老人脑神经细胞只有青年期的60%左右;脑血流量也减少17%左右。脑组织各个部位细胞减少的速度也不相同,在某些区域及某一特定时期内,细胞死亡速度会加快。如上额回的细胞在40岁到45岁时减少较快。某些部位的脑细胞虽然不减少,但其结构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受到损害,也会使其功能变弱。触觉和本位感觉的敏感性,听觉和视觉的敏锐性,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致使向中枢神经传导信号减少,导致老年人脑功能降低。

大脑的血循环和耗氧率到老年均有所下降,从17岁到80岁,平均动脉压保持在70~100托,每100克脑组织每分钟的脑血流量由79毫升降至46毫升,耗氧率由3.6毫升降至2.7毫升,脑血管阻力由每毫升1.3托增至2.1托。高血压可以增加脑血管阻力,但不影响耗氧。

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传导速度也降低。成年人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为每秒钟约六十米。成熟期后,速度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七八十岁,桡神经感觉传导速度降低30%,从20岁到80岁,运动和感觉神经的传导潜伏期也明显缩短。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老年人脑神经衰退的迹象是记忆力减退,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对现实生活缺乏激情,行为有时不能自制。老年人适应机制发展能力强,这使他仍能维持较高的智力活动水平。在变化过程中,中枢神经对一些体液因素和化学物质敏感性增强。实验证明:静脉注射小剂量儿茶酚胺、乙酰胆碱、胰岛素等,可以引起老年人神经中枢的反应,这种兴奋性的增加,也是一种特殊的适应机制,有利于维持老年人神经中枢的活动能力。

由于神经系统体征的改变,老年人的瞳孔随之变小。其痛觉、温觉、触觉,一般都无障碍;但下肢振动较比上肢有明显减退,深反射与踝反射消失较多。北京医院检查579例65岁以上老年人的神经系统体征,发现深反射消失最多,占27.5%,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下腹壁反射消失率明显地高于上、中腹壁反射率。老年人神经反射迟钝,一旦处于有害的环境之中,便不能作出迅速的保护性反应。

循环系统的改变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素问》中说,“心主身之血脉”,“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中说,“六十岁心气始衰……血气懈惰”。古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的功能也随之衰退。现代医学认为,心的生理功能类似一个水泵,是推动全身血液流动的器官。其功能下降,可引起心肌纤维变化,心肌淀粉样变化可引起心肌硬化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主动脉瓣钙化等,这些生理变化又都可引起老年性心脏搏出量下降。据测定,人在65岁时心血排出量大约较25岁时少30%;70岁时心脏的潜在力是40岁时的50%。这表明老年人心脏功能低下,代偿能力减弱,易引起心功能不全及心率的改变。

心肌的最大耗氧量与血输出量的下降速度几乎均等。这种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受发胖、活动量减少或吸烟等因素的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期均延长。老年人的心率一般减慢,最大心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当心率因某种生理需要或情绪激动而加快时,其恢复正常心律所需时间也相应延长。

供应心肌营养的血管,称冠状动脉。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内壁沉积了脂质、胆固醇、钙质等,逐渐形成白色斑块,凸出于血管腔内,使血管变窄,影响血流的正常通行,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其主要表现是心绞痛、心律失常或心肌梗塞。

血在血管内由于心脏收缩和血管壁的弹性作用对动脉血管壁具有一定的压力,这就是血压。如果血管壁弹性减低,管壁变硬,就会出现高血压。人到老年,一般主动脉及周围动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厚和弹性减弱等现象。这是由于动脉中层弹力纤维丧失,胶元含量增加,中层钙沉着及内膜粥样硬化形成的缘故。用X光透视胸部时,常可看到主动脉弓延长,主动脉扩张、扭曲,并在升主动脉处有钙化斑块。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故动脉收缩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舒张压也随之升高,但与收缩压的升高不成比例,因此不少老人的脉压差较大。毛细血管数量减少,通透性降低,各脏器毛细血管有效数量也减少,血流量减低,血液循环缓慢。

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对老年人的生命威胁是比较大的。但是,只要了解了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变化的特点,就可有效地去防治它。

呼吸系统的改变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老年则肺气衰,呼吸功能必然减弱,人体所需的清气不足,浊气又不能排出,因而肺的主气作用必然降低。西医认为,呼吸系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它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及由反复分枝的支气管和肺泡组成的肺,其生理功能是进行人体与大自然的气体交换。

随着年龄的增长,鼻黏膜出现萎缩,气管、喉软骨、肋软骨逐渐钙化及骨化,肺及气管弹性减弱,肺组织萎缩,肺泡扩大,泡壁变薄,于是产生老年性的肺气肿。与此同时,呼吸肌肉也随之萎缩,胸部活动受限制,故肺活量明显减小。一般肺活量自三十五岁左右开始下降,80岁时最大换气量只有20岁时的50%。

肺和血管壁的结构改变,导致呼吸黏膜扩散量减少,氧利用系数降低。据统计:20岁至29岁时,此系数为44.01~51.5毫升;60岁至69岁时,则下降为27.0~38.5毫升;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率增加,老年人常呼吸节律不齐,出现短暂的呼吸停顿和周期性呼吸加深,呼吸余气量增加,肺泡通气量减少和气体扩散状况恶化导致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从加岁到80岁,氧分压下降10%~15%,氧饱和度下降50%。体力活动可诱发老年型呼吸反应,能限制上述变化的幅度,并延长呼吸时间。另外,老年人机体供氧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变化,可靠性减低,容易导致低氧的发生。据测定,老年人肺输氧到组织的能力显著降低,25岁时每分钟肺可输4升氧到组织,70岁时只能输送2升,这是机体从事体力活动时出现较深而持久的氧债的原因之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胸壁硬度的增加和呼吸肌肉力量的减弱,咳嗽的推动力有所减弱,纤毛活动能力也有所降低。肺泡死腔增加,这就使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机会增多,由其他疾病合并症所引起的呼吸系统病的感染机会也增多。这种老年性的生理变化必须予以重视。

消化系统的改变

中医的气化学说把消化系统的功能归结为肝脾的气化过程。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的运化靠肝的疏泄。《素问》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后,其精华物质经吸收后输送入肝,靠肝的疏泄气化作用,再把它转化为人体各部所需的营养物质。这种相互转化过程,中医叫它气化过程。肝与胆相表里,肝胆的气化功能相助运转,生化不息。这与现代医学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说法相似。

消化系统的功能在于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性消化。食物进入口腔,通过牙齿的咀嚼和食管、胃、肠等蠕动,经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缓慢而又不断地向消化道下方推移,这种消化方式称为机械性消化;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它可以分别把蛋白质、糖类、脂肪等食物消化分解,使之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正常情况下,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同步进行,相互配合的。

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变化也包括口腔在内。比如,老年人口腔黏膜变薄,舌乳头、舌肌萎缩,舌体变小,运动性能减退。由于口腔内腺体的萎缩,唾液分泌减少,浓度变低,黏度减小,造成牙齿吸着性不良,碎食不全,易致口腔黏膜损伤,甚至出现口腔癌变。胃液分泌量在40岁至60岁时急骤下降到年轻时的1/5,以后就渐趋稳定。胰淀粉酶分泌量在禁食时下降,然而经刺激后就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老年人对多种营养物质吸收不佳,如对葡萄糖、果糖和脂肪吸收变慢,对钙、铁、维生素A等吸收也减弱。老年人的肝脏重量也有所减轻,一个人的肝脏重量在31岁至40岁时最高,平均1929克,到91岁至100岁时,降至1000克;六七十岁以前为体重的2.5%,到91岁至100岁时则为体重的1.6%。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消化道分泌能力减弱,游离酸与总酸分泌也减少,胃黏膜血流量改变,加上易患缺铁性贫血,这就导致胃黏膜更新率减慢,免疫监护功能低下,出现各种自身抗体因素,因而易患胃炎。据统计:七十岁以上的人,患慢性胃炎者可达总人数的80%~90%,患萎缩性胃炎者可达总人数的70%以上。小肠黏膜在老年人说来也有相应的改变,表现为黏膜萎缩、变宽,呈扁平状,有效吸收面积减少。有的老年人患习惯性便秘,排便时经常用力,使结肠腔内与腹腔之间压力差增大,再加上肠壁耐压缺陷,易形成肠道憩室。据统计:老年人憩室发生率是青年人的两倍,憩室大部分位于结肠。对内外肛门括约肌压力的测定表明,内括约肌收缩力强,而外括约肌弱,这又是老年人大便失禁的主要原因之一。

口腔内变化最大的是牙齿。牙齿是咀嚼的工具,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的光洁度、亮度均会下降,趋于发暗、变黑,尤以牙颈部最为明显。这是因为牙齿根管变窄,根尖孔变小,妨碍了牙齿血运的缘故。另外,老年人牙齿因骨质堆积和慢性炎症影响,常在牙根尖部出现块状肥厚膨隆。由于牙髓细胞、血管壁等脂肪变性,可造成网状变性、黏膜变性,形成囊泡,髓基质部有纤维倾向老化作用。四十岁左右一般可见牙冠磨损,门牙、犬牙、臼齿均可出现弯月形凹陷,吃冷热食时有疼痛感,易出现上颌牙缺损,前磨牙缺损最多,其次为犬牙。同时,牙状也会逐渐萎缩,不断露出牙本质,牙齿间隙增加并开始摇动、脱落。据日本中山氏对430名老人的调查统计,证明年龄与存牙数成反比,60岁平均存牙14.1只,70岁平均10.9只,80岁平均只有6.8只。这些人中,女性的存牙比男性少,上颌的存牙比下颌少,臼齿、犬齿又比门牙要少。究竟是什么原因,目前还不清楚。

由于牙齿脱落,会造成颌骨、颌关节变形,使面部干瘪,颧骨突出,加速呈现老年特征。

牙齿部分或全部脱落的结果,使咀嚼能力降低,增加了胃肠道的负担,易造成胃肠疾病与吸收障碍。

内分泌系统的改变

中医认为肾与脑密切相关,《灵枢》中说,“脑为髓之海”,而“肾主骨生髓”。上海第一医学院沈自尹等自1960年以来,对于“肾”的本质进行了探索,发现肾阳虚者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低于正常值,ACTH二日静脉滴注试验有延迟反应。以后,不少单位的实验研究也都说明肾阳虚与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关系密切。老年人的肾上腺对ACTH反应性降低,肾上腺重量减少,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泄量低于青壮年。由此可见,衰老与内分泌系统功能以及与中医所谓的“肾”有密切关系。

内分泌腺是生物体一种很重要的腺体,它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人体内分泌腺体有: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性腺、胸腺、胰腺等,它们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调节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和性功能,参与免疫反应等。

随着年龄的老化,甲状腺功能下降,虽然血液中的甲状腺素保持不变,但它的结合力降低了,组织对它的反应能力也相对减弱,老年人如患甲亢,症状常常不很典型,而且发病缓慢,容易误诊,甲状旁腺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趋于下降,但在骨质疏松症患者身上则呈上升状。“垂体”重量到高龄时可减轻20%。垂体细胞的有效分裂次数锐减,供血也减少,结缔组织增加,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器结构有所破坏。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上腺皮质出现结节形成,结缔组织和色素增加,脂肪减少,细胞内细胞器改变,并出现血管扩张或出血现象。肾上腺雄激素是肾上腺类固醇激素中最大的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老化,17羟皮质类固醇的尿中排出量改变。值得指出的是,肾上腺皮质对人的寿命作用是明显的。男性老年人的贮精囊与前列腺重量减少,睾丸内分泌功能趋于衰退,产精能力较青年人下降,但少数人年过八十岁仍保持产精能力。女性则在绝经之后卵巢萎缩,滤泡消失,不再分泌雌性激素和孕酮,只剩下。肾上腺产生的雌性激素。黄体酮在生育期结束后,其产生和排出均急剧下降。胸腺是一个中枢免疫器官,又是个内分泌器官,从成熟期起开始退化,以后免疫功能逐渐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胰腺B细胞功能减退,胰腺素分泌不足,还可以引起糖尿病。有人观察75岁老人,两小时平均血糖值比青年人每100毫升高30毫克。

由于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老年人身上会出现内分泌系统紊乱,机能失调,还可能产生更年期综合症:头昏、烦躁、脸红、出汗、失眠、郁闷、爱发脾气。此外,肥胖、水肿等症状的出现也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内分泌功能失调与情绪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妇女常因外界的突然刺激,引起精神恐惧或者情绪波动,以致使月经异常甚至停经。所以,对由于内分泌失调而致病的患者,要劝导他们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保持良好情绪,以利于病情的好转。

泌尿系统的改变

中医认为,人体的泌尿系统与肾、膀胱有密切关系。《素问》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诸病源候论》中也说:“。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府。此二经为表里,而水行于小肠,入胞者为小便。”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肾与膀胱的功能减低,就会出现泌尿系统一系列功能变化。

泌尿系统主要生理功能是:生成和排出尿液,把体内大量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同时调节机体内电解质的平衡。老年人泌尿系统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上下两个泌尿道部分,上部是肾脏,下部是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