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精典
30119600000032

第32章

住宅与健康

住宅的卫生标准

住和衣食一样,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一般说来,人的一生要在各自的住宅中度过一半以上的时间。住宅环境对寿命的影响,一直受到长寿学家的注意。我国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各种建筑,上至帝王宫廷、楼台、殿阁,下至山村寺庙、石屋、竹楼,许多都符合长寿的道理。

就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住宅的朝向一般要求坐北朝南。这样门窗面向太阳,既采光充分,又可冬暖夏凉。住宅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潮湿。一般摆床铺的位置以避开窗风直吹,而且以头东脚西为好。此外,住宅周围的环境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对人类健康和寿命的影响作用,已大大超过了住宅本身的重要性。住宅应建筑在无污染,无噪音,安静、清洁的地方,应在避开高压线强电场、强磁场和超声波、放射线的地方。因为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长寿不利。在住宅旁种植些树木、花草,有防尘、减低噪音和调节空气的作用,应大力提倡。当然,卧室、浴室、厕所、厨房的布局,空间的大小,都应符合卫生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住房的要求,在城市中一时还难以达到,只能量力而行。

居室容积通常是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作为室内空气污染程度的间接标准。一般居室每小时能自然换气2.5~3次,因此居室容积以每人占13~15立方米为宜。但是,这种住房容积,目前只能在农村、山区可以达到,而在城市只能逐步实现。

居室高度居室的高度是指由地板到天花板的净高度或平均高度。居室讲究有一定的高度,是为了保证居室有必要的容积,满足居室采光的要求,改善室内微小气候,减低夏季居室的温度,保持室内呼吸带的空气新鲜,使居住室内的人有宽敞舒适的感觉,对体温调节和高级神经活动不致有不良影响。

关于居室高度的卫生标准,现在各方面的看法还未完全一致。武汉医学院对武汉地区居室高度标准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室高为2.2米、2.5米、2.8米、3.1米和3.4米。观察结果表明:室高的减低对夏季室温影响不大,其温差最大仅0.6℃,并且看不到室内温度随室高的增加而降低的明显现象;他们认为2.5米至2.8米的室高是卫生尚可以容许的。上海第二医学院卫生教研组和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室高居室中二氧化碳的污染程度不同,从而建议以2.6米作为居室高的最低标准。他们与重庆建筑工程院一起,从房间的热稳定性理论对室高变化与室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也认为用增加室高来降低室温是不明智的方法。

总的说来,根据我国各方面对这个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结果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用2.6米至2.8米左右的室高还是可以的。

居室面积居室大小视家庭成员多少及生活方式而定。如按每人需居室容积15立方米计算,居室高度设为3米,则每人所需居住面积为5平方米。

决定每人平均居住面积的另一个因素,是能够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活动,避免过分拥挤和减少传染病传播。

一般说来,居室对人的健康长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可按具体条件灵活对待,因时因地制宜。如果不切实际地强调住房对健康的作用,造成精神负担,反而对健康长寿不利。

居室进深居室的进深与采光和通风有关。在进深大的居室中,离外墙较远地点的空气停止不动,换气困难;自然采光在靠近门窗的地方最大,离窗较远(2~2.5米)即显著下降。距窗户远的地方,其自然采光系数可减少至相当于窗口处的1/11~1/13.5。此外,窗户越高,窗户上缘距天花板愈近,直射和闪射的阳光越容易深入到室内,室内距窗户较远处就能得到较好的采光。如果居室较大,最好是居室的两对面开窗或门,形成空气对流。

住宅微小气候

住宅的微小气候是由住宅中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和辐射四个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微小气候,综合地作用于人体。

温度

温度对人体的热平衡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气温过高或过低对皮肤的温度均有密切的关系。皮肤温度一般变化的规律是气温愈高,皮肤温度也愈高,反之亦然。根据前苏联资料,当气温为18℃~20℃时,皮肤温度基本上没有变化。说明在这温度范围内,机体和外界环境维持着良好的热平衡。当气温在17℃~22℃之间时,胸部皮肤温度很稳定(波动于34.5℃~34.7℃之间),当室温降至17qC以下时,胸部皮肤温度开始逐渐下降;室温升至22~(2以上时,胸部皮肤温度开始上升,至于手背的皮肤温度,亦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这表明当室温降至17℃以下或升高至22℃以上时,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开始逐渐紧张,以保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湿度

空气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健康也有相当重大影响。实验证明,在高温和低温的情况下,人对湿度改变的反应是很敏感的。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下工作,体温和脉搏均有不同的变化。一般说来,如果温度高,相对湿度亦大,脉搏和体温的增加亦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湿度高的热空气妨碍了人体汗腺的蒸发,由于机体产生热蓄积现象,导致机体过热而生病。如果在低温情况下,空气湿度增高可加速机体散热,此时身体的热辐射被空气中的水蒸汽所吸收,同时衣服在潮湿的环境中吸收水分后,其导热性增高,使人体更感寒冷。寒冷可以使毛细血管收缩,皮肤苍白,代谢减低,组织营养失调。

风速

不同季节,风对人有不同的影响。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大能使机体的热量较快散发;冬季,风可使机体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的热量,而造成冻僵或冻伤,因为风能带走机体较多的热量,促进人体散热。

辐射

在炎热的夏季,住宅围护结构(四周墙壁,屋顶等)的表面温度比室内空气温度高,有时甚至高出皮肤温度,由于人体吸收围护结构热,这种现象称为正辐射。在冬季由于住宅围护结构辐射散热,这种现象称为负辐射。研究证明,当室内墙壁的表面温度比室温低5℃时,人在距离0.25米处就会感到寒冷。因此人体对墙壁内表面温度与室温之差不宜超过5℃,最多不得超过6℃。因为人体对辐射热的条件反射性调节不很敏感,容易造成由负辐射而丧失大量的热,使人受凉。

住宅微小气候的卫生要求

居室内的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如前所述,室内不同地点的温度差异也不宜太大,这一点在寒冷季节应特别注意。居室的水平气温差(外墙内表面附近离地面某一高度的气温与室内离外墙较远处同一平面上的气温之差),不宜超过2℃~3℃。居室内的垂直温度差(近地板处的气温与室内不同高度处的气温之差),平均不宜超过3℃。当地板处的气温与离地一米处的气温处的气温差大于4℃时,脚底皮肤温度可较平均皮肤温度减低7℃~10℃,便会使人有不舒适的感觉。

饮食养生法

维持生命必须依靠饮食。但是怎样吃,身体才健康,生命才长寿,这个问题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十分清楚。正如有些人洗了一辈子脸,当您问他怎样洗脸才科学时,他未必能有个完满的答复。同样,饭尽管人人天天都在吃,也未必搞得清吃得科学。

以古为鉴饮食观

有意识对动物、植物和矿物等天然产品的品尝活动,乃是原始人的最普通的赖以生存的活动,同时对饮食保健知识的积累,乃至对古代养生学、营养学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正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过世代的筛选,留传至今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口味好,而且也最易于为机体接纳、消化和吸收。

人们只要正常进食,便能给机体以积极和良好的影响,满足生长发育和不断消耗的营养需要。这便是食物的性质,也是它比金石草药的优越之处。如果说食物又兼有治病除邪的功能,那么这种食物药,无疑应是最少副作用的药物。如果说世界上真有可以使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那就是平衡膳食。舍此而他求,无疑于舍本逐末,甚至贻误生命。正如东汉时代一首乐府古诗所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这里我们仅以诸葛亮早逝,来说明重视欺食养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未得寸土,最后身死五丈原,卒年才54岁。杜甫叹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然而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死早就预料到了。他向蜀使打听诸葛亮的饮食和公务情况.蜀使告诉他:诸葛公早起晚睡……很多事都要亲自处理,吃饭很少。司马懿不无感慨地说:“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点明了诸葛亮活不久的原因是吃得少,营养不足,事情繁多,操心费力。古人根据这一实例,指出:“谋为过当,饮食不咸,养生之大患也。”也就是说.过度地用脑,又不注意饮食,最容易损害人的健康。

大思想家孔夫子.由于重视养生,尤其是饮食养生,并能身体力行,尽管一生奔波劳碌,屡遭困顿,却活到了73岁的高龄。孔子首先非常强调要“饮食卫生”,认为以下一些食物不宜吃:“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所谓“食而,是说饮食经久而腐臭”。“鱼馁”是指鱼腐烂,“肉败”是说肉腐败,这样的食品不能吃。怎样判断食品是否变质呢?孔子的办法是观察食品的颜色和气味。“色恶”,是说颜色难看;“臭恶”,是指气味难闻,凡这样的食品都不应该吃。孔子时代的商人常常为牟利而坑害顾客,所以孔子只好定下“沽酒市脯不食”(买来的酒、肉干不吃)这么一条规矩.非要自家制作的才放心。孔子那时,常用肉作为祭祀之品,因此,他提出:“祭于公,不宿肉”(不把祭肉留过夜),“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祭肉不能留三日,超过三日.不能吃),目的也是怕肉腐坏。

有些食物不仅能营养身体,还能祛病疗疾。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些用赤小豆治病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其一,宋仁宗在东宫时,患了痄腮,命道士赞宁治疗。道士取赤小豆70粒,捣烂为末,敷患处而愈。其二,中贵人任承亮患恶疮很严重,尚书傅永给他用药敷治而愈。任问傅用的什么药?答曰:赤小豆。其三,有一和尚患发背(痈),溃烂如瓜。邻家一佣人,介绍用赤小豆治之而愈。事实上赤小豆不仅能用于治一切痈疽肿毒,而且还能利水消肿、清热去湿、健脾止泻,可用于治疗心源性和肾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脚气病浮肿和外用于疮毒之症。

像以上吃喝养生中的趣闻轶事非常之多,这里仅举几例来说明。人们要想长寿,必须重视吃,要吃得科学,吃得得当,千万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所以必须重视养生,尤其是饮食养生。

吃的新潮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据营养学家统计.人的一生约要吃掉40多吨食物。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饮食作为一种科学、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一些寻觅怎样吃才更科学,探索如何吃更有益于健康的专家提出。“吃”也要更新观念。要吃得“新潮”。

吃素

美国参议院“营养及人类需要精选委员会”的报告表明.肉食品和十大死亡原因中的6种疾病(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肝硬化)有关。再者,由于肉食品会产生阻塞动脉的胆固醇,因而,近年来在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肉、蛋类食品被冷落,而以土豆为主的蔬菜和纤维素丰富,特别是有防癌和避免动脉阻塞作用的食品被列为最佳食品并成为抢手货。这类被称为素食也称蔬食的食品,主要是指植物性食品,如蔬菜、水果、谷物等。其实,提倡素食,自古有之,如高濂《饮缨服食谱》中说:“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

吃野

目前,一些营养学家指出“饮食回归自然”之说。就是提倡人们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野菜、野果、野味食用。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栽培的蔬菜约160多种,而野菜约300多种,其中分布广、产量大、营养成分高的野菜就有100余种。营养丰富的野菜,不仅具有与一般蔬菜相同的含有人体必需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以及食物纤维等,而且许多野菜的营养成分,如胡罗卜素、核黄素的含量大大高于常见蔬菜,且味道可口,为一般蔬菜所不及。

野果的品种和营养成分也很丰富,如沙棘果的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400倍,葡萄的200倍,橘子的20倍,山楂的14倍,它还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

野味,自古人们就食用,但近年来,食用昆虫类较多,如食蚂蚁。据研究证明,蚂蚁体内含有蛋白质45%~67%,我国云南傣族吃“烩酸蚂蚁蛋”;广西壮族用蚂蚁磨成粉同肉末一起做丸子;东北和内蒙古则用蚂蚁炖豆腐以催乳等。世界上有许多地方视蚂蚁为珍品。南美的哥伦比亚共和国有一个“食蚁城”;墨西哥有专营蚂蚁等昆虫类菜肴的餐馆。

“吃野”之所以成为世界潮流,关键原因是野食“纯净”。回归自然将成为时尚。

吃粗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现在,在一些商店、集贸市场,以往人们花高价购买的好米、精面,反倒不如“粗粮”值钱了。究其原因,粗粮营养成分多,对人体有益,而吃得过细、过精,反而会使人体摄入的营养成分失调,可导致疾病。最近,台湾营养专家提出:快餐汉堡包可导致小孩过胖,主张恢复30年前的“番薯白米饭”作为现代人的营养食谱。可见,人吃东西一定要粗细搭配,不能因细粮好吃而忘了吃粗粮。科学研究证明,高粱、小米、粟子、养麦、青稞、玉米的营养价值都很高,且有保健作用。

吃杂

在营养学上,所谓吃杂,即提倡“营养平衡”、“合理配膳”,而不能想吃什么、好吃什么就随意偏食。《保生要录》里指出:“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根据中医学理论,五味的偏嗜,会使某脏之气偏盛,而破坏人体的协调统一,导致疾病。什么都吃,也就是“杂吃”对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养生必补髓

这里的髓,是指精髓。所谓养生必补髓,意思是说,人们若想延年益寿,身体健康,必须注意要经常补充人体精髓的不足。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