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精典
30119600000043

第43章

门球看起来简单,玩起来颇要费番脑筋,是一种既利于健身、健脑而又不太消耗体力、寓娱乐于体育运动之中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有利于青少年长身体,发展智力,可防止壮年人早期衰老,能帮助老年人返老还童。

四季养生

怎能样适应春季

人的生理性情,与自然环境自是大有关系,而对于不同的季节,中国养生学也提出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学说。根据春夏秋冬各自的特点及人体的差异,与各个季节相宜的养生方法也便逐渐形成。

怎样适应春季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节气,在我国民间被作为春季开始的日子。宋朝张栻《立春偶成》诗:“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差差。”清楚地表达了立春的含义:春风送暖,百草发青,春回大地。

祖国医学认为,从立春至立夏前一天为春三月,春三月是生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暖,春风解冻,春阳上升,自然界各种生物萌生发育,弃故从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

人怎样适应春季?首先应该早睡早起,在院子里多散步,以发布“生”气,注意举动和缓轻柔,并使身心保持舒畅、活跃状态以适应春生之气;切忌恼怒,从而使肝气正常生发、调畅。违背这一自然规律,就会损伤肝气,会使人体适应夏季盛长之气能力减低,易产生寒性病变。

中医认为,养生效果,不仅见于本季节,还要为下一季节打好基础。也就是说,这一季节不很好养生,下一季节会有损于人的健康,不少疾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如春季注意调养“生发之气”,本季节就不患病或少患病;若不注意,不仅损在当时,且遗患于日后。中医认为,春在自然界主东方,属木,主风;在人体主肝,而肝气自然旺于春季,春季养生不好,会伤肝气,肝伤则不能生心火,到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来侮之,于是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尤其是早春,常有寒潮来袭,多出现乍暖还寒的情况。加之人体皮肤已经开始变得疏泄,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减弱,当此之际,应及时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俗语云“春捂秋冻”,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老年人、小儿和身体弱的人,应该随时注意增减衣被,切忌过早地贪凉。

临床资料证明,这个季节,人们极易上火,如小便发黄、便秘、头晕、舌苔黄。内火可以引来外感,患感冒、肺炎、流脑者人数往往增多。肝气升发,还会引起旧病复发,脾胃病、肝炎和心肌梗塞等病,在这个季节也最容易诱发。肝火上升使体弱者肺阴更虚,肺结核病会乘虚而入。人体神经调节激素的变化,也会引起精神病的复发,体弱人经不起肝气的侵袭,会引发腹泻。

古人在认识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统一的基础上,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法于阴阳”,这对我们启发很大。饮食方面人们春季应注意少吃辛辣,多吃青菜、水果等清凉滋润的食物。煮橘皮水喝可以化痰止咳,理气和胃;茅根、芦根沏水,或鸭梨、荸荠去皮煮水喝,可以清热、润肺。风热型的感冒可多饮芦根水。胃肠消化能力差的,可多吃萝卜,以理气、化痰、和胃。约物方面,防风通圣丸是春大的良药,可用来“败”火和预防感冒。这种药还可以减肥,治疗荨麻疹。体质强壮的人服黄连上清丸,可清内火,御外邪。

除以上几方面外,人们还应适应春季特点,加强身体锻炼,注息劳逸结合,多补充营养,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夏季保持乐观

立夏系二十四节气之。按我国习惯,夏季从立夏开始,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至立秋前一天为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时农作物生长渐旺,田问管理日渐繁忙。

夏季骄阳普照,地热蒸腾。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交合,正是万物繁荣、群芳斗艳、植物开花结果的季节。人们应该适应夏季气候,使机体积蓄充足的阳气,提高体内抗病能力,为适应寒冬做好准备。晚点睡觉,早点起床,不要畏惧或厌恶炎热,而应迎着初升的太阳进行户外锻炼,一方面使体内的废物及时得到排泄,吸入新鲜空气,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另一方面在强筋骨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充足的日光浴。切忌急躁发怒,应终日保持乐观的情绪。如果违背了这种养生之道,人就会损伤心气,削弱适应秋天的能力,到了秋天,容易发生咳症,“奉收者少”,到了冬日阴寒季节就更加难以适应,会重复犯病。

夏日酷热多雨,暑气易乘虚而入。我国北方自六月末至七月初,即进入盛夏,进入赤日炎炎季节。气温、气压和湿度均有所改变,容易造成疰夏、中暑。

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峨,汁多和人体日渐消瘦。疰夏反映人的胃肠消化功能减退,所以,减食量、少油腻,减轻胃肠负担,以保证正常生理功能,是预防疰夏的主要措施。

中暑大多因较长时间日光暴晒或处于高温环境而引起。之所以发生,除与气温、湿度及健康水平有关外,还与体内的水分、电解质平衡状态有重要关联。为防止中暑,除应采取室内通风、降温、遮阳等措施外,更应注意保持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要随汗出的多少,补充水分和无机盐类。西瓜和各种果汁,除能“消烦止渴”、“解暑热”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丰富的矿物质和钾盐,有利尿清热作用;绿豆汤、赤小豆汤是民间简易消热饮料,起到清热解毒利水的作用;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维生素、茶碱、糖类、有机酸等,不但能提神开胃,还可促进汗腺分泌,调节人体散热功能。最为简易的方法是饮用加少量食盐(1%)的白开水,这既能解渴、补充水分,又能补充从汗中丢失的电解质;还可以提高胃酸浓度,改善消化机能;高血压、心脏病、胃炎等患者慎用或禁用。

盛夏季节,昼长夜短,多数人L大J闷热而难以入睡,清晨又醒得较早,从晨起活动至吃完午餐约历时六七小时,因而午睡l~2小时,对健康极有裨益(中、老年人尤其如此)。

患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更应安排好夏季生活。室内温度、湿度的相对稳定,对防止疾病的发作或恶化具有重要意义。统计资料表明,锋面天气过程、大雷雨、闷热天气,常是心血管病多发时间。应组织这类病患者经常去公园树荫下乘凉,这样做既可调剂生活,防止中暑,又可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健康。此外,对一些卧床不起的病人,除采用上述措施外,还应经常协助他们活动肢体,经常用温水擦澡,用70%酒精擦皮肤,防止褥疮形成。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把好病从口入关是预防这类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剩饭剩菜要回锅加热,某些开始腐烂的鱼、虾、肉类或变质的残羹剩饭,宁弃勿食。经常使用的饮具、饭具、茶具等,要经常消毒,保持卫生。饮食安排应讲究科学,饭菜尽量不剩。适当吃些大蒜,喝些柠檬汁、橘子汁,对肠道感染有一定预防作用。老年人、小儿体质不如青、壮年人强壮,对过热过冷刺激反应较大,冷饮之类不可过贪。

此外,应消灭苍蝇、蚊子,采取防护措施。这样做一则可减少各种传染病的传播,二则可防止皮肤感染及皮肤过敏反应。特别是糖尿病患者,一旦皮肤感染,常常会引起严重后果。

秋季神气渐收,避肃杀之气

秋季从立秋开始,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前一天为止。

秋三月万物成熟,草木渐趋萧条,节气由阳转阴,这个季节应怎样养生呢?秋风劲疾,地气清肃,万物色变,人们应早睡早起,以避免肃杀之气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要神气渐收,思绪宁静,不让意志外驰,以适应秋季寒凉之气候,这就是调养秋收之气道理之所在。如果有所违反,会损伤肺气,到冬天会发生顽固不化的泄泻,使人体适应冬季的能力降低。

秋季是夏转冬的过渡季节,由凉而渐寒,阳气开始下降,“天气以急”。一般说来,人的阳气不足,可借助夏天阳热之气以温养之,阴精不足者也可借助秋冬收藏之气以涵养阴精。秋虽凉而寒将至,衣被宜逐渐添加,不可一下加得过多。

常言道:“出门须防三、九月”,北方九月凄风苦雨,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气温日降,容易使人感冒,不管是出门人还是在家的人都应注意不可着凉。“若要安逸,勤脱勤着”,特别是老年人代谢功能低,循环功能差,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很敏感,应及时增减衣被,更应注意保暖,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重在预防,病而服药,不如随时调摄,使阴平阳密,身体安康。

有的年份秋应凉而反热,这就是所谓“至而不及”的气候反常现象,对此尤宜加倍谨慎,避免感染瘟疫。老人尤不可自恃身体强健而不顺乎天气变化。所谓“顺则和,从之而疴疾不起,违则逆,逆之则灾害生”,就是这个道理。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燥是秋天的主气,应“防秋燥”。秋燥之气有温、凉之分,久晴无雨,秋阳暴烈,属温燥性质;秋深初凉,西风肃杀,属凉燥性质。无论温、凉,总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因此,老人秋天少洗澡为宜,以免发生皮肤瘙痒症。秋日,气候干燥,人还容易咳嗽或干咳无痰、口干舌燥,最好吃些雪梨、鸭梨,生食能清火,蒸熟能滋阴,有条件的不妨吃些秋梨膏、养阴清肺膏等滋阴润肺之品,这对防止口干舌燥均有益处。

秋季瓜果大量上市,要特别注意“秋瓜坏肚”。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宜恣意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一般说来,各种水果均有益于健康,如苹果含有多种维生素(A、B、c等)、多量的钾,对心血管患者有益,且有止泻作用。香蕉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P有利于增加血管壁弹性,维生素E能增加细胞分裂次数,对健康也有所裨益。香蕉还有止咳、润肠、降压作用。菠萝利尿,对肾脏病、高血压患者有益,对治疗支气管炎也有功效。柑橘有镇咳、调肺健胃的作用。柿子能去烦,清热,生津,润肺化痰,涩肠止泻,降低血压。梨可润肺,消痰止咳,治便秘。龙眼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作用,对夜间失眠的老人尤宜。葡萄可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利筋骨、健骨、利尿等作用。但水果除少数(如龙眼、葡萄、荔枝等)外,其性味均偏寒,食用应适量,不可恣意纵腹,以免伤害脾胃阳气。

冬季“养藏”最好

冬季从立冬开始,经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前一天为止。

冬三月,我国大部分地区草木凋零,大地封冻,自然界万物生机闭藏,这个季节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冬季活动锻炼,不宜过早,免伤阳气,最好是等日出以后,再选择活动量较大的锻炼方式,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这样既可达到避寒取暖的目的,也可保持心情愉快,使精、气、神得以内收。这就是冬季“养藏”道理之所在。如果有所违背,就会损伤肾气,到来年的春天,人就会染上萎厥之类的疾病,使人体适应春天升发之气的能力降低。

人们一向认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早晨空气最新鲜”。事实并非完全这样。

早晨,尤其是冬天冷高压影响下的早晨,往往会有气温逆增的现象,即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对流活动停止,因而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不能向大气上层扩散,于是淤滞和停留在下层。这时,如果早早出外锻炼,反倒会深受其害。活动量越大,呼吸量也越大,受害也越严重。从大气污染这个角度出发,冬季不宜早锻炼。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一提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实践证明,人体许多疾病都与季节和天气变化有关。严冬气温下降,冷空气挟着病菌进入人的呼吸道,可导致一些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如果气温骤降或寒潮来临,使有心血管疾患的人常感到胸闷、气短、头晕、两腿肿胀、恶心和全身不适,并能诱发心肌梗死和中风。所以到了冬季,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温,防止各种疾病发生。

冬季气候变化多端,时而由寒转暖,时而由暖转寒,常有一昼夜间温度相差摄氏十几度的现象。这种反常的变化,为一些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机会。其中对人们威胁最大的莫过于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与冷气的袭击密切相关。1974年我国科学家对一次流感的大流行做了气象方面的调查,发现流感流行与当地气象变化有密切关系。调查期间,有一个1058毫巴的强冷高压从蒙古人民共和国向我国大陆等压线密集,呈东西走向,最后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出境。这次冷空气所到之处,流感立即发生;未经过的地区,则很少乃至根本没有发生流感。此外,各地遭受冷空气严重入侵的第二天都是流感的高峰期。由此可见,流感流行地域和流行时间,与冷空气袭击密切相关。

流感是危害人类的大敌,1858年欧洲那次流感大流行,曾使马德里变得荒无人烟,意大利、西班牙也立起了几十万块新的墓碑。1918—1920年全世界流感大流行,据不完全统计,有五亿多人患病,2000万人丧生,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的人数还多。冷空气的袭击可使毛细血管阻力增加,黏膜分泌减少,人体抗体含量降低,有利于流行病传播;寒冷时血中红血球沉降率、白蛋白、血红蛋白和球蛋白质量下降,也会使人体免疫力减低。此外,恶劣天气还会使人体温度功能失调,凡此种种,均能促使流行病流行。中、老年人本来身体免疫功能和呼吸道防御功能减退,感染流感后,病毒容易直接到达肺部,导致肺炎型流感。特别是平素患有慢性病(如哮喘、高血压、肺心病等)的人,再感染上流感,更会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为了有效地加以预防,流感流行期间,人们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注意保暖和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家中有了流感病人,要注意医护和隔离。此外,要注意冬季营养的补充。冬季进补无外乎食补和药补二种。可供食补的有羊肉、鸡肉、牛肉、狗肉等;可供药补的有阿胶、人参、鹿茸等。但应注意,无论哪种补法,均应根据自己身体需要,切不可乱补,特别是药补,应该有医生指导,以免对身体产生副作用。事实告诉我们,有些老年人对“冬季进补”这句话不进行具体分析,一到冬天就乱用补品,结果导致头晕、眼花、口干、舌燥、脱发、掉牙,有的甚至流鼻血,还有的出现萎厥,即手足萎弱,筋脉弛缓等症。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乱用补品有很大关系。这样做不仅失去了“冬季进补”的意义,也违反了“养藏”的规律。

古人根据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理论而制定的四时养生法,对我们有很大启发。这些养生原则,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具体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