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华养生精典
30119600000056

第56章

中年人由于事业的忙碌和家务负担,明显地改变着青年时期的生活习惯。他们早起晚睡,整天忙个不停,不但忽视了体育锻炼,就连文娱活动也很少参加。这一时期的中年人生理变化大,心理压力大,外界环境变化大,人的情绪波动大,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改变了中年人的性格、容貌和体态,也使其身体内部各器官开始衰退。因此,特别需要注意和加强中年的心理保健,这是顺利过渡到老年期的重要条件之一。

进入中年期的人,心理压力加重,一般会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如心脏的工作能力,从30岁便开始走下坡路。中年每过10年心脏的输血能力就下降6%~8%,而血压则上升5%~6%。若不注意保护,高血压、冠心病等就会过早地找上门来。由于中年人活动量减少,新陈代谢功能降低,引起身体发胖。临床观察发现,和青年人相比,中年患高血压的人数将增加8倍,患心脏病的机会多50%,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大7倍。此外,动脉硬化和肾脏病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从对某市近七万名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普查材料看,其中患有各种疾病的人数占受检总数的46%。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心理压力。这是进入中年以后一些人出现烦躁、忧郁、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进入中年期后,在生理上进入更年期,又会反过来加重心理压力,使心理不平衡的情况更加剧烈。因此,中年期的生理保健和心理保健都很重要,在一般慢性病防治过程中,也应注重心理卫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

人步人中年,业务上要独挡一面,肩上的担子较重;在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成熟、紧张、劳累、繁忙,这就是中年期这个群体的特点。因此,这种内外向地自身压力增加,必然要加重人的心理压力,造成人在心理上的不平衡。比如,由于本人年龄大或体弱多病,开始退居二线或退休;子女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或组织小家庭,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不适应,给人们造成很多烦恼和心理的压力、生理上的疾病。因此正确处理切身问题,增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是这时期心理保健的任务。

据研究,中年向老年的过渡时期(又叫更年期)比别的年龄阶段更容易患神经忧郁症。这与更年期人体某些生理功能老化,内分泌功能衰退有密切关系。此病发病年龄,多在四十至五十岁左右,女性比男性要早几年。这种病起病缓慢,开始有失眠,食欲减退,疲乏无力,眼花耳聋,心悸气短,腰酸腿痛等症候;有些人到了这个时期会出现健忘,工作能力减退,感觉过敏或迟钝,情绪急躁,喜怒无常或猜疑等心理症状。当然,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完全是同一个模式或同一个水平,除了自然环境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素质。事实证明,只要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中年时期,生命之火就会更加旺盛。

中年养生之关键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而中年人的身体,正处于由壮及老,到达顶峰复趋下坡的阶段,所以,加强卫生保健对促进心理健康具有最大意义。

首先,要加强身体锻炼,坚持早操、工间操,有条件时要适当参加一些别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健身操等。长期坚持健身运动,能够减缓骨质损失速度,避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同时要注意营养,多吃蔬菜,少吃动物脂肪。其次,工作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生活要有节奏,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不要睡懒觉。再次,不喝酒,不吸烟,并避免喝有咖啡因的饮料。因为烟草和咖啡中均含有损害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功能的有害物质。饮酒对人的心理危害也很大,大量饮酒后注意力不易集中,色彩感觉模糊,触觉不灵,思考力、判断力下降,记忆力发生障碍,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减低。醉酒常常对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驾驶汽车,操纵机器等,极易发生事故,造成伤亡。所以,正在各种建设岗位上起骨干作用的中年人,绝不能饮酒误事,妨碍身心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丁郎姆士通过调查发现,人从中年开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人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信心,在各方面不断进取,并且十分热衷于亲自动手、动脑;另一种人30岁一过,便沉溺于平淡舒适刻板的生活,每天上班无精打采,回家吃饭睡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前者越活越年轻,后者便会未老先衰。

人到中年要保持青春常在的最好办法,是自我注重心智的发展,中年勤学能防老,积极思维促健康。丁郎姆士认为,用生物的眼光看,人的年龄大小不能仅仅从度过多少生日来计算。生物时间与钟表时间不同。岁月越增,生物时间过得越慢,一个人年龄越大,老的就越慢。50岁的人,视力、听力可能开始下降,但心智还正年轻,并且仍在成长中。一个人不论是青年时代还是进人中年期及至老年阶段,只要勤学就有益于健康。勤学能帮助大脑产生一种称为神经肽的高级化学物质,使抗病细胞增强,有利于维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代谢,并能推迟组织器官的老化。

中年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力,只要本人注意自己的思想修养,认真分析自己,解剖自己,遇事沉着冷静,不过度焦虑和忧伤,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勤学上进,发现心理不健康的原因,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各种心理卫生措施,是能够保持心理健康的。

关注老年人

对于“老”的年限,众说不一。我国古代文献,《说文》认为“七十日老”;《内经》认为“人年五十以上为老”。老年期究竟以什么年龄开始,西方国家一般在65岁退休,所以把六十五岁以上称为老年期。在我国,1964年举行的第二届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上,规定男女都以六十岁以上为老年期。所以,目前我国大多以60岁为中年期与老年期的分界年龄。

衰老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目前科学上还不能使它逆转。老年人在躯体生理功能衰退的同时,心理活动也要相应地起变化,如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抽象思维能力降低,情绪易于焦虑抑郁,有的性格也发生变化,甚至行动也会变得幼稚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一旦退休、离休,生活规律被打破,多年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被迫改变,往往一时很难调整适应,极易产生颓丧情绪和缺乏安全感;尤其是那些应当退休或提前退休而心中不愿退休的人,容易因勉强离开工作岗位而产生价值缺失感和愤懑情绪。再者,儿女长大婚嫁,分门立户,或子女异地而居等,均易使老人产生孤独、焦虑之感。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年人丧偶,对老年人的打击尤甚,心中产生的孤独、悲观甚至绝望,强烈折磨着老人。

老年人的身心特点

人到老年,身体、心理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使老年人具有与中、青年不同的特点。

生理机能衰退,疾病增加

身体各器官和神经系统逐渐衰老,大脑的衰老又是整个人体衰老的重要部分。大脑主要是由140亿个脑细胞组成的,从三十岁左右开始脑细胞逐渐减少,60岁以后,减少的趋向更加明显。活到70岁,脑的重量相当于他本人青年时脑重量的95%,80岁时下降到90%,90岁时下降到80%。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脑重量减轻,脑体积缩小,而且脑回变窄,脑沟增宽,脑室增大,脑血管发生硬化。据有关人士的研究,个体死亡率与脑细胞的消失率有很大关系,当然,与心理机能的衰退关系更为密切。

大脑结构发生变化,其功能也随之下降。如老年人智力有了不同程度的衰退,随着智力的衰退,人体的生理功能也越来越衰老,有的性格也随着发生变化,情绪消极,感觉迟钝,从而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心理,好静,懒动,沉默寡言。老人的这种隔绝心理,在他们思想感情上是比较痛苦的,这是一种不良的消极情绪,这种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是很多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65岁以上的失眠者,约占这个年龄人口的1%~3%,75岁以上的人则占4.5%。根据国外资料,老年人患高血压者占28.7%;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占12.5%;患肠胃病的占7.4%;患心脏病的占6.4%;患关节炎的占5.9%;患神经痛的占5%;患糖尿病的占4%。目前,老年人大多死于三种疾病:脑出血(占29.1%),癌(占29.4%),心脏病(占11.7%)。这三种病被称为老年人的三大死因。

体弱多病,导致心理上的压力,是老年人又一特征。由于长期疾病缠身,痛苦不堪,会使老人产生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会给老人思想上造成持续的紧张。心理学家把这种紧张对人体有害的作用称为“定时炸弹”。如有报道:一门诊部所有求诊的老年病人,因情绪紧张致病者占76%。另一份材料中说:后枕部疼痛,一直疼到颈部的病人,85%的病因是情绪紧张。所以在晚年时期,用心理上乐观旺盛的精神因素,战胜和克服末日感的情绪,是抗病和推迟衰老的有效良方。

老年人除了容易得一些生理疾病外,有的还易出现老年性精神疾病,一般表现为精神活动的紊乱以及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异常,严重的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

老年精神病可分为两大类:老年前期精神病和老年性精神病。老年前期精神病发生于60岁以前,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智能衰退和记忆障碍。有的也可能出现情绪和性格的变化,以至整个机体衰退,最后发展为严重痴呆,生活不能自理。而老年性精神病,一般在60岁以后,以缓慢进行性智能衰退为主要特征,最后出现性格改变,逐渐发展为智能障碍。

根据上海地区的调查,各种精神病患者,占总人口的6%~7%左右,其中以60岁以上的老人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预防和减少老年性精神病,是心理卫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运动机能方面,肌肉力量减弱,人到60岁以后肌肉力量仅为20岁时的二分之一。此时肌肉紧张度高,不柔软,手指发抖,运动欠灵活,还会出现行走障碍。据调查,行走困难的老人,六十岁左右的占6%,七十岁左右的占21%,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由于身体运动机能减低,对心理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使老人产生无力感和抑郁、悲观等心理状态。

心理活动与个性特征发生变化

由于视觉系统尤其是大脑的退化和机能障碍,首先引起感觉能力的减低。人的视力本来从30岁开始下降,40岁以后明显感觉眼的调节机能变坏。到了老年,眼睛有时还发生其他病变。听力也减退,会话时高音还能听清,对低音就不大感知了。记忆力越来越差,对于一切事情和学习过的内容容易遗忘。这时,思维能力低下,情绪变得不安。

老年退、离休后,不仅由于没有同伴交往而寂寞,同时也会由于不能发挥自己的余力而惆怅。其次,家庭生活环境的变化,孩子长大成人,另立门户,家里只剩下老年夫妇,也有的配偶死亡,或老年丧子。这样的老人,普遍感到孤独和不安。

由于身体、环境和心理的变化,使老年人感到无力和寂寞,引起不安和恐惧,并对这种不安和恐惧采取本能的防卫态度。因此,在个性和行为方面出现许多特征。例如,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习惯,不赞成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甚至连一些生活小事,也会加以反对。由于自己不断地坚持防卫态度,所以对什么事都感到怀疑。甚至有些老人由于怀疑而发展到妄想,以为别人要谋害自己,以至心神不安。也有的老人由于抑郁和悲伤,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针对老年期的特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主要有下列几个问题:

衰老感。一般人到60岁以后,由于身体、心理、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变化,会感到自己已经老了,而产生了衰老感。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会使老人更好地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精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有一些老人,由于不服老而鲁莽行事,造成伤亡事故。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虽年不及半百,却以老人自居,也有些人虽年迈七十岁,却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由此可见,衰老感的产生,并不是单纯地由身体变化引起,心理因素也起很大的作用。

衰老感一经产生,就意昧着一个人已经精神老化,失去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失去工作和学习的劲头。所以,老年人应该注意锻炼身体,加强营养,有规律的作息,保持身体健康。同时,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坚持革命意志,防止消极情绪产生。对生活要充满信心,生活起居尽量自己料理,不要以老自居。这样,就可推迟衰老感。

保持良好情绪。据研究长寿者认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天亡的就是被称为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势、惧怕、贪求、怯懦。”从我国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地区九十岁以上老人的调查来看,这些老人虽然职业不同,习惯各异,但他们有一共同特点,即性格从容,温和乐观,直爽开朗,没有一个人是忧郁孤僻的。他们善于在劳动中享受乐趣。

老人的情绪应特别注意“发怒”和“狂喜”。遇事不要急躁;遇到悲哀的事,不要过于伤心;遇到急事,不要过于惊恐;遇到喜事,不要过于欢乐。这样,使自己保持在愉快、轻松、和谐的情绪中生活和工作。

为了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孤独,寂寞,无聊,最好的办法是发扬我国传统中赡养老人,孝顺父母的良好风尚,儿女婚后尽量与老人住在一起。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对老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最使老人不安的因素是威胁生命的各种疾病,所以,要加强健康管理。积极组织老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慢跑、太极拳、气功、棋类等。同时,要经常给老人检查身体,发现疾病,要早期治疗。积极开展健康咨询,使老人学会自我调养的方法。此外,家属的照顾等也很重要。对老人关心、尊敬,不要使他们生气。

充实老年人的生活,也是保障老年人良好情绪的措施之一。街道里弄要建立老年人俱乐部、老年人休息之家以及文化茶园之类的设施,使老年人有交谈、娱乐、开展各种活动的场所。也可组织老年辅导少年儿童学习,开展栽花养鱼养鸟,短途旅游,棋、牌类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等。在国外有人调查,90%以上的老年人喜欢学习,所以,许多国家提倡终身教育,开办长寿大学、老人学院等,以满足老人的需要,充实老人的生活。

总之,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存在着大量的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讲究心理卫生,可以预防各种疾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促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目前,心理卫生问题已受到国内外普遍重视,并在实践中开始运用。心理卫生工作是关系到我国民族昌盛的大事,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