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完善。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素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性格、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心理因素同时也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涵。因此,个体心理的成熟程度和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与完善。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自信乐观、处世积极,人际关系协调,能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自觉自愿地承担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为社会贡献力量,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水准。而那些违法乱纪、道德败坏的人,往往心理发展异常或人格存在缺陷。因此,有观点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表现为道德问题,而道德问题一定表现为心理问题。可见,心理健康对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4)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完满而良好的状态。由此可知,健康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最后又都集中反映到社会适应能力方面。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人,心情舒畅,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他人、环境和社会协调一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具体规定各有不同,但主要内容大致相似。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标准,为许多人认同,可作参考。它包括: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③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④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⑤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⑨能够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⑩能够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此外,其他一些心理学家也曾提出过一些类似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借鉴参考。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大学生特定社会角色要求以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
①悦纳自我(能客观地认识自我);②接纳他人(人际关系和谐);③求知欲强(对学习有浓厚兴趣);④心境良好(拥有调控情绪的能力);⑤人格完整(构成人格的各要素连贯稳定);⑥人际和谐(乐于并善于与他人交往和共事);⑦适应环境(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⑧竞争拼搏(在选准目标后锲而不舍);⑨意志坚强(能经受各种挫折和磨炼);⑩同龄相应(心理健康符合相应年龄段的特征而不显得过于幼稚或老成)。简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尽快适应和正常进行大学的生活学习和实践,能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并能开发自己的身心潜能。
3.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
(1)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培养健康心理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人们健康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在适应中获得满足与愉快,有益于我们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的健康。培育良好的情绪、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健康的心理,实际上也是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同时,心理素质培养作为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补充,既扩大了思想道德修养的范围,也强化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功能。
我们可以从思想修养、道德修养、个性修养三个主要方面来认识思想道德修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思想修养是修养的核心,它有助于我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提高,有助于我们更正确地认识世界、社会、人生和自己,有助于我们思想境界的提升并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因而,有助于人们更宽容、更豁达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道德修养是修养的基础,它有助于我们升华境界、克服困难、战胜懦弱,有助于我们爱心的培养和情感的丰富,有助于我们热爱生活、扬善抑恶、自尊自强,有助于我们更合理地处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自己和自然界的关系和矛盾;个性修养是修养的落脚点,有助于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采取更加现实和真挚的态度,有助于我们明确生活的目的和追求以及自己的历史责任,有助于我们对自己性格的调适和规范以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以上三个方面说到底,都与人们的道德人格和心理人格的完善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思想道德修养不仅能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整体水平,使我们在思想道德上日益完善,而且有益于我们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的健康,使我们能以更加健康的心理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2)心理健康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人们有效学习、积极工作、愉快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在其心理调节的自觉参与下进行的,离开了人的心理活动,任何思想道德的教育和修养都是不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本身也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现象,而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则是人们心理活动的结果。例如,当一个人出现一定的个性倾向性,表现出个人的观点、态度、要求和评价时,他们或者是依据已掌握的道德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或者是在行动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自始至终受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的影响。没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就没有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没有知、情、意、信,就不会有思想道德观念的产生和对真理信念的追求。因此,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往往是建立在健全的心理基础之上的。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更易接受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把它化为自己的信念及行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难以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显而易见,培养健康的心理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
4.心理调适与心理健康
(1)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前面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一种相对衡量尺度,所以在理解和运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偶发与持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但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持续多久才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程度的差异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发展过程,并且心理正常与异常并无确定的界限,只能说是程度的差异。
状态的变化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既可能从不健康转变到健康,也可能从健康变为不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只能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状态,而非永远。所以,判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
理想的标准上述心理健康标准仅仅反映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最高的境界。每个大学生都应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2)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要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有了科学的人生观,人就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物持正确的态度,就能正确地体察和分析事物,从而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事情;同时也能心胸开阔、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一个人能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有自知之明,才能保持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否则,会妨碍个人潜能的发挥,降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学会控制情绪生活中人难免会遇到不良刺激而出现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强而失去理智,就会做出许多过激行动,甚至会带来难以弥补的诸多不良后果。所以,一个人应该在自己情绪剧烈中及时予以控制。具体方法有:及时告诫和提醒自己制怒;及时脱离现场,并接受他人劝解;找机会向好朋友、同学倾诉等。
改变人际交往理念首先,不必刻意寻找知心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应当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会有优点或不足之处。所以,每个大学生都应当正确处理对他人的期望问题,以避免失望感的产生。其次,同学之间要正确对待竞争问题。应当既讲竞争又讲合作,在团结融洽的气氛中开展竞争,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业余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每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有必要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条件,注意培养和发展一些业余兴趣和爱好,这对于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正确运用心理调适①自我激励法。主要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行为激励自己,以调整不良的心理。②词语暗示法。可以用不出声的语言进行,可以把思想活动写成文字,记在日记、练习簿的扉页上,也可以将一些语句写出贴在床头,以便经常看到并鞭策自己去做。③迁移法。把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移到积极的方面去,尽量避免或减轻精神创伤。④行为补偿法。在某一方面不能取得成功时,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其他方面发挥所长以取得成功。
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对于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和社会,用新的方式体验和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并可能产生全新的思维方式。
5.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1)开发智慧潜能
开发智慧潜能的重点在于为智力发展提供心理动力源泉和方法支持。例如:帮助大学生发现自身智慧潜能和树立信心,认识大脑的机能并科学使用大脑;通过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注意、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培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排除阻碍其智力开发的心理障碍和不良学习习惯;帮助大学生明白自身智能优劣之处,而做到扬长避短,等等,从而使学生变自卑为自信、变盲目为科学、变低效为高效、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变不善学为善学。同时,通过心理咨询,扫除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从而开拓出一条充分发展的坦途,为其注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2)增强心理能力心理能力,是指智力以外的心理能量。心理能力类似于国外所说的情商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积极适应的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为实现主体自我发展的目的,需通过心理教育和辅导,使大学生能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能自我确立有价值的并有可能实现的追求目标,自我定位立志;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注入所需的前进动力,进行自我激励;能够根据新的情况变化自我进行心理和行为的调适;能够战胜有悖于发展的不适心理和行为,实现自我约束和控制,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健康发展。
积极适应能力积极适应能力,是指主体对客观要求积极的全面适应,包括适应社会、适应自我和适应环境。在适应社会方面,需要有自立和自理能力,善交往、会协调、愿合作;有适应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能科学分析和鉴别是非善恶,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抗拒各方面的不良诱惑;具有适应各类竞争的能力,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合理竞争,从而能在竞争中争取胜利;具有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能顽强拼搏,理智应付、减少并战胜挫折。适应自我,主要是指能适应自我的身心变化,以悦纳自我。客观现实往往是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家庭环境、人际环境等,随时都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变化,如意外事故、生活环境改变、自然灾害,等等,都可能成为外来的心理应激源。因而大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应变能力,从而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心理失常和行为失态。
培育优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在人格完善、心理障碍预防、能力和行为养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在个性教育中,个性倾向性的培养需要渗透到具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活动之中。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与人的成功、发展和幸福息息相关,因而才有“人的性格决定命运”一说。另一方面,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又有较大的可塑性。
促进行为的良好适应行为的适应状况,既是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检验一个人社会化程度高低的外在标志。行为适应与否,又反作用于心理健康和性格品质等方面。行为适应,一方面要符合个体所处的群体和环境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自身的角色、性别、年龄、地位等要求,使自觉的行为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