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的教育追求国外一位作家写道:“犹太人家庭在学问方面应受到高度评价,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得益于他在童年时代所受到的母亲的音乐熏陶、叔父的数学启蒙以及他父亲的情感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450万人中就有100万人办有图书证。
理性的思维方式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朗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几乎每个犹太人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犹太人努力追求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谋生的传统代代相传。
永恒的探求心境犹太人不但重视知识,而且更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许多犹太父母见到放学回家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有人称犹太民族是一个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的哲学家民族。喜欢思考宏观的、深层次的问题,喜欢抽象地看问题,喜欢逻辑,构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
逆境能够造就人才
逆境能够造就出人才,已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举了不少逆境造就人才的实例:孔子在政治上失意时写出了《春秋》;屈原遭楚王放逐后,满怀忧愤写出《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时撰写了《国语》……当今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53年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奋斗在田间地头。“文革”中,试验秧苗被人拔掉,扔到水井里。他痴心不改,仍悄悄顶风冒雨蹲到田头精心操作,终于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培育出震惊世界的高产“杂交稻”。
逆境为什么能够造就人才?在成才的主客观条件中,客观环境只是外因,主观努力是更重要的内因。主观上努力奋斗锐意进取,逆境可以转化为动力;主观上努力,再好的环境也不能发挥作用。此外,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锤炼人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古人说:忧虑操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享受只能自取灭亡。“没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不知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逆境使人奋斗。”鲁迅也说:“真革命的人是在千辛万苦里锻炼出来的。”没有经历艰难困苦、曲折磨炼的人,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宽松环境,产生发自内心的成才渴望。好的环境,容易让意志薄弱者养尊处优,不思进取,虚度人生。所以,古人得出令人深思的结论:“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逆境成才的首要主观条件是求真务实。面对比较多的困难,比如资料缺乏、没有老师、没有钻研时间、生理有缺陷,等等,当务之急是要面对现实,脚踏实地。根据现有条件,选准突破口,一步一步地攀登,一项一项地努力。就如同李向群学写新闻稿、钻研法律知识一样,一点一滴地积累,就能取得可喜的成绩。相反,如果不考虑现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老是埋怨环境不利,不肯下功夫努力,无论身处逆境顺境,都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走出逆境靠的是信心和意志。身处逆境,不能灰心丧气,要树立信心,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借助别人的力量,用好现成的条件,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化解被动形势,全力扭转困难局面,日积月累,就可以迈向预定的目标。当我们的学习成绩不大如意、工作业绩不太突出、事业发展遇到险阻的时候,绝不能轻易退却,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样,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天,除了少数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外,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拥有比李向群好得多的生活、学习环境。家庭生活条件好的青少年,只要是学习方面的要求,家长可以说是有求必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给青少年提供的学习条件也越来越好。对此,我们要倍加珍惜,特别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学习知识,苦练本领,敬业爱岗,努力成才。
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对子孙督教要严
在清朝的皇帝中,子女最多的恐怕要数康熙皇帝了。他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有学者统计,康熙的皇孙共97人。康熙对子孙的教育特别认真,也特别严格。在封建社会,老百姓的儿子经过教育可以成才,但不能“成龙”,只有皇家才可能通过教育使自己的子孙“成龙”。康熙皇帝为着大清江山世代永固,通过多种方式对子孙进行严格的教育,包括言传身教,让子孙参加祭祀、打猎、巡幸、出征等。关于清朝皇子的教育,《养吉斋丛录》中有记载:“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皇子、皇孙“寅刻至书房,先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师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课简,午前即退直。迟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准散直”。一年之中,皇子、皇孙只有元旦一天和其前两个半天休假。相比之下,今日学生的假日可谓多矣。康熙确定了皇子、皇孙的教育制度。皇子皇孙6岁开始在上书房读书。康熙亲自为皇子们选定师傅,有张英、熊赐履、李光地、徐元梦、汤斌等一代名儒。《康熙起居注册》等书,记载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日,皇子一天读书的情景:寅时(3:00~5:00),皇子在书房读书,复习前一天的功课。卯时(5:00~7:00),满文老师达哈塔、汉文老师汤斌和少詹事耿介进入无逸斋,向皇太子恭行臣子礼后,侍立在东侧。皇太子允祁,伏案读《礼记》中的章节,朗读不停。允祁遵照皇父“书必背足一百二十遍”的规定背足数后,令汤斌靠近案前听他背书。年近60岁的汤斌跪捧着皇太子的书,听完允祁的背诵,就用朱笔点上记号,重画一段,再读新书。读完书后,皇太子又写楷字一页,约数百字。辰时(7:00~9:00),康熙上完早朝,来到皇太子读书的畅春园无逸斋。康熙入斋升座,问汤斌:“皇太子书背熟否?”汤斌奏道:“很熟。”康熙接过书后,指出一段,皇太子朗朗背诵,一字不错。康熙又问起居注官:“尔等看皇太子读书如何?”奏道:“皇太子睿质岐嶷,学问渊通,实在是宗庙万年无疆之庆!”康熙嘱咐他们对皇太子不要过分夸奖,而应严加要求。巳时(9:00~11:00),虽时值初伏,骄阳似火,皇太子不摇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写字。皇太子写好满文一篇,让老师达哈塔批阅校对。皇太子又将《礼记》中划定的篇章读120遍。午时(11:00~13:00),侍卫给皇太子等进午膳。膳后,皇太子没有休息,接着正襟危坐,又读《礼记》。读过120遍,再由汤斌等跪着接书,皇太子背诵。未时(13:00~15:00),侍卫端进点心。皇太子吃完点心后,侍卫在庭院中安上箭靶。皇太子步出门外,站在阶下,运力挽弓,扣弦射箭。这既是一节体育课,又是一节军事课。皇太子射完箭,回屋入座,开始疏讲。汤斌和耿介跪在书案前面,先生翻书出题,学生依题疏讲。申时(15:00~17:00),康熙又来到无逸斋。皇长子允、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皇八子胤,同来侍读。康熙说:“朕宫中从无不读书之子。向来皇子读书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诸皇子前来讲诵。”汤斌按照康熙的旨意,从书案上信手取下经书,随意翻书命题。诸皇子依次鱼贯进前背诵、疏讲。康熙亲自书写程颐七言律诗一首,又写“存诚”两个大字一幅,给皇子们示范。酉时(17:00~19:00)康熙令诸子到院中练习射箭,各皇子成绩不等。随后,康熙亲射,连发连中。天色已暮,皇太子等在畅春园无逸斋一天的功课完毕。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所以,很多家长总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越严格越好。而有的家长对孩子是另一种教育方法,百般迁就、溺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既然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那么,仅靠严格是不够的。家长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影响孩子。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赞扬、多引导、多亲近、多商量,少训责、少专制,久而久之才能与孩子零距离,才能与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二、家庭教育“三应三忌”
1.孩子尝试新事物时,应给予鼓励,忌大加谴责、恐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其目的是阻止孩子再别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其实,犯错误是一次很好的接受教训的机会。所以,当孩子主动想要尝试新事物时,大人就应该对孩子加以鼓励,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失败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当孩子准备做新的尝试时,家长或是千叮咛万嘱咐,或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这样既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获取新经验的机会,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放手让孩子去大胆尝试,进一步获取新的感性经验。
2.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应善于发现优点并给予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千万不能盯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和肯定的态度。学生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的画,老师看了看,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孩子,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样不但不能形成孩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会使他丧失信心,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
3.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时,应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规则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要自己一忙把什么都忘了,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星期天,妈妈正在赶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6岁的儿子一个人觉得没事可做,跑来问妈妈:“你陪我出去玩,好不好?”一会儿,儿子又来了,“妈妈,你什么时候走啊?”过一会儿,儿子又在叫:“妈妈,我的雷达车找不到了,你来帮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钟,儿子就来了4趟,妈妈觉得很心烦,实在无法安心写材料了。这时,妈妈想到了儿子平时最爱看《奥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长时间,非常专注(平时,妈妈是绝对不让儿子看的)。于是,妈妈帮儿子开好了影碟机。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儿子再也没有来打扰妈妈,妈妈终于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从表面上看,妈妈似乎处理得很好,儿子终于不来打扰妈妈了,她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是,我们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此过程中,妈妈在使用负强化手段,为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当他下次想看《奥特曼》时,第一反应就是围着妈妈,烦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所有的家庭成员也必须保持一致,否则,也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及习惯的养成。如:儿子在幼儿园能自己进餐,在家中却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妈妈很着急,觉得这样下去总是不好的。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让儿子自己吃饭。到了用晚餐时,妈妈说:“宝宝长大了,能自己吃饭了,是吗?”宝宝点点头。于是宝宝开始自己吃饭。由于第一次自己吃,所以宝宝吃得很慢,奶奶几次想要喂,都被妈妈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宝宝还没吃好,而且弄得满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还小嘛,才4岁,喂喂也没什么……”这次,妈妈再也没说什么。这样,孩子的习惯不但没有养成,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试想,如果下次妈妈再让孩子自己吃饭的话,孩子能按妈妈说的去做吗?
总之,教育是需要严格的,但更需要宽容。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应三忌”,将会使您的孩子更加深刻地感到父母的疼爱、信赖、期待以及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这将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端。
三、教子要有方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是采取说服和疏导的方法,而是动辄打骂、训斥、惩罚,这种做法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如何使家庭教育走出这个误区,做到教子有方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家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虽然现在已是21世纪,可在许多家长心里,那种旧思想、旧观念仍然占着重要地位。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自己实现以前未能实现的人生目标的“替代品”,于是,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例如,有的家长因为他自己没能上大学,就强迫孩子一定要上家长自己以前没能考取的那所大学,强迫孩子喜欢自己以前喜欢的专业。殊不知,这样就意味让孩子放弃自己的追求,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与家长形成了对立。孩子是社会的财富,是祖国的未来,家长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