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才:我为你支招
30435400000008

第8章 家庭和谐是成才的条件(4)

第二,家长要学法、懂法,依法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对他有教育权、监护权,他不听话打他、骂他不犯法。有的家长甚至还认为打孩子有理,他们坚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打不成才。”少数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本身也是违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责任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第五十二条又规定:“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就说明,国家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合法权益进行了依法保护,家长如果打骂和虐待孩子是违法的。因此,必须要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使家长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从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第三,家长要了解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苏霍姆斯基认为:“教育孩子,先必须了解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可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并不了解。孩子进入青春期有些什么特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身体与心理变化?有的家长对此一无所知,而这些知识在很多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中都有介绍。作为家长,要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就要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有的家长不是不想好好地教育孩子,而是他们没有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没有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犯了错误,他们唯一采用的就是打骂、惩罚,这样的教育方法是不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危害及后果的。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要心平气和地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一起分析犯错误的原因。例如,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了,不要只看到下降的结果就打他、骂他,甚至惩罚他,不让他吃饭,不让他看电视,不让他出去玩,而应该与孩子一起来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是因为考试时粗心大意还是自己没有学懂这方面的知识?是考题太难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只有找准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又如孩子打架,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孩子一旦打架,有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先狠揍一顿孩子,之后严重警告:“下次再打架,打断你的手!不要回家!!老子没生你这个儿子!!

”这是一些家长惯用的方法。家长们为什么不问问孩子为什么打架?也许孩子打架是因为某个同学被欺负,也许是他为了阻止别人干坏事不得已而打架。虽然他所采用的方式不正确,但这不正说明孩子怀有一颗正义之心吗?被家长这么一顿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心中正义的火花不就被扑灭了吗?家长这样做,孩子表面上妥协了,但心里却不服。要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认识自己的错误,在批评孩子时,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如果你要批评孩子,不妨从肯定孩子的优点着手,先表扬一下他的优点,这样,孩子会更乐于接受你的批评。也可以在批评时笑一笑,目光中一定要饱含深情,而不要流露出嫌弃和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态度要严肃,但也要对孩子满怀希望,要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在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家长们的意见要统一,不要一个人一个观点,甚至出现一个教一个护的现象。如果这样,孩子就不会把家长的教育放在心上。另外,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孩子,更不要当着客人、同学、其他孩子、老师的面批评孩子,因为那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渴望得到尊重,更需要家长听听他们的意见。可很多家长却总是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对孩子说出的话不予理睬。可孩子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尊心。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把孩子放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来教育他们。虽然孩子不懂事、不成熟,许多认识和观点尚很稚嫩,但并不说明他们就没有自己思想,家长也不能因此就把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强加给孩子。正因为孩子处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才更需要家长进行科学的教育与健康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另外,家长必须改变“大人主义”的作风。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是长辈,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凡事家长说了算。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想通过智力投资来增强孩子的竞争力。可由于没有尊重孩子的意见,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就是不愿学。于是家长们只好采取强制措施,硬是逼着他们去学自己不感兴趣、不喜欢的东西。有的家长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实际上,这种做法严重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大大阻碍了孩子特长的发展,也使孩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与激情。

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个人的隐私,认为孩子这么小能有什么隐私,况且自己又是孩子的家长,有什么不能介入的;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早恋,发现孩子与异性来往便要刨根问底,发现有同学来信就要审查再三;有的家长甚至私拆孩子的信件,偷偷打开孩子的抽屉检查,查看孩子的日记、电子邮件,等等。家长如此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问题也会越积越多,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差。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要懂得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第四,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里,孔子强调了家长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很多成功人士的事例也说明,家长长篇大论的说教总是比不上自身的表率作用。家长要想使自己的说服教育有力,对孩子能产生影响,家长本人就应该做孩子的表率,成为孩子的榜样。家长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可自己却在工作中拖拖拉拉、敷衍搪塞,对工作不负责任,这怎么能让孩子相信你说得有道理呢。家长要求孩子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道理讲了一大堆,可自己却天天打牌,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回到家里还要发酒疯。如此说一套做一套,怎么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呢?怎么能让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呢?

第五,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与信心。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要是没有耐心,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同时,由于孩子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可能会出现对自己的错误一时认识不到的现象。对此,家长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切不可操之过急,要给孩子一个思考和接受的时间,而不能有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思想,从而打击和阻碍孩子改正错误的积极性。家长对此也要有足够的信心,要相信孩子会改正错误。家长要多做说服教育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只要耐心地反复地做,一定会把孩子教育成才的。

总之,只要家长们改变自己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做到科学教育孩子,就一定能使家庭教育获得成功!

四、上行下效的家庭教育是促进孩子成才的重要途径

有一位老教授讲了他的上行下效的家庭教育,非常感人。他说:“现在重新审视我们家几代人对自己长辈所做的微不足道的、在常理之中的事情,我才发现孝道在我们家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因为我们从小就在孝道的氛围中长大。可以说,孝道在我们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行动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教授所举事例很多,这里权且摘取几例,仅供参考。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我刚刚分上两室一厅的住房,高兴得不知道怎样布置才好。当时慈母已患上老年痴呆症,在选择客厅挂钟的位置时,母亲选择了一个既不在墙面的中间、又不在边上的位置,非常不协调。我二话没说,毫不犹豫地马上钉上钉子把钟挂上,结果母亲又说歪了。我又重新拿掉,并让母亲用她的拐棍给我指着,又重新钉了一个钉子再次挂上。当母亲说“好,可以了”,我才从凳子上下来,站在远处看了看,然后面带笑容地说“妈妈,您选择的位置真好,正合适。”慈母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我高兴极了。因为慈母脸上的笑容,就是绽放在我心中的幸福之花。

后来,到我们新家来访的亲朋好友,一进门无不异口同声地问:“怎么把钟表挂在这里?”更有一个朋友曾诙谐地问:“能把钟表挂在这里的寓意告诉我吗?”我笑答:“母命难违。”没想到我轻松而自然的回答,使他们均为我的孝行所感动,有的还伸出大拇指向我表示敬意。

有一次,母亲的两个朋友来看望她,我立即给她们做饭,并打了4个荷包蛋。她们走后,我的邻居问我:“她们是谁?”我说:“是妈妈的朋友。”她吃惊地说:“你们全家5口人,一个月才供应2斤半鸡蛋,4个鸡蛋差不多半斤哪!你可真舍得!”我说:“只要能给我妈带来快乐的人,都是我的座上宾,都是我的恩人。”邻居诧异地看着我,一脸的不解。我想,那个邻居可能至今也没弄明白。而我的做法就是基于:尊重母亲的人,我尊重;母亲喜欢的人,我喜欢。同时我对她们好,也可以给母亲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这样,母亲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能够使母亲有一个精神愉悦的环境,以延缓慈母的衰老,有益她老人家的身心健康,这样做我感到十分值得。

身教胜于言教。我的一对儿女在我这次旅游中表现出的孝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2001年8月初,我和同学一行6人约好要去西藏旅游。儿女一开始不太同意,一是怕我们会出现高原反应,二是担心我们都是60开外的人,路人没人照应。他们力劝我放弃西藏游,等他们有时间再陪我去。由于我的坚持,儿女尊重我的意见。于是在大学做教师的女儿牺牲暑假读研的时间,飞往昆明陪我们同游西藏。儿子也申请休假,由于军务繁忙,未获批准。他们说如果批准了,儿子、女儿准备一起飞往昆明为我们“保驾护航。”在旅途中,女儿对我们6人关心备至,让我喜在心中,众人也赞不绝口。

当我们从西藏飞回郑州时,我看到了第一个意想不到的场面:我和同学们步出机场时,儿子、儿媳、女婿手捧鲜花献给我们,周围的人都以为我们是“劳模”开会回来,这种情景令大家惊喜极了。第二个意想不到的场面是:儿女们把我们接到大饭店,由儿子做东,为我们接风,那种感觉好极了。饭桌上,同学们对我的儿女的孝行赞不绝口,并对为他们的接风表示感谢。可是儿女却频频向同学们一一表示感谢,感谢他们陪我旅游,感谢他们给我友谊和亲情,感谢他们给我带来快乐和健康。当有的同学感慨自己儿女做得不好时,儿子立即为他们的儿女找理由进行开脱,而且迅速把话锋一转,让我们介绍旅游见闻,避免了同学的伤感和失衡,整个场面掌握得恰到好处。饭后儿子又开车把同学们一一送回家。

当我回到家中又看到第三个意想不到的场面:一进门便看到家里窗明几净,满屋的鲜花。儿子介绍说,鲜花是儿媳的“创意”;大、小两个冰箱里满满的食品是女婿的“杰作”。我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幸福无比,心中感到暖融融的。儿女们的表现在亲朋好友中被传为佳话。和我一起旅游的同学说:“我在夏教授和她儿女的关系中看到了大自然里太阳和向日葵的现象,你们没看到吗?她的儿女都是看着妈妈的脸说话,一直围着妈妈转。”然后非常幽默地说:“给我们介绍一下吧!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儿女们‘修理’得这么乖?”他的风趣使大家开怀大笑。但是,他这么一问,竟使我一时语塞,一点也想不起来自己到底用什么教育方法,使儿女们这么优秀。

细想起来,我不曾用过任何特殊的教育方法,更没有刻意地要把他们塑造成什么“大家”。由于70、80年代的儿童读物很少,一般都是我在学校看到什么好文章,拿回来让母亲和儿女们看,我和母亲讨论、评讲,儿女们提问,我们回答,好像对他们的教育没有费什么事。现在看来,所不同的就是我们家突出了一个“孝”和“身教”。我和母亲不是每天大谈孝道,而是一直在做。由于孝,儿女们听话,母亲和我的理念得以灌输;由于孝,儿女们懂得尊敬师长,尊敬长辈;由于孝,儿女们懂得仁爱,懂得团结同学;由于孝,儿女们奋发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孝,他们好好做人,不让妈妈操心。他们就是因为做到了一个“孝”字,而悟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记得是儿子上初中,女儿上小学期间,因为当时经济困难,没有钱给他们买毛裤,母亲就用旧衣服给他们改做成薄棉裤。开春暖和了,同学们大都换上了春装。他们俩嫌棉裤笨拙难看,一起换上了秋装和单裤。我非常生气,阻止他们说:“你们必须穿上棉裤!告诉你们,谁生病,谁就是给我找事!”他们无奈地乖乖地穿上笨拙的棉裤上学走了。女儿还两眼含泪,因为女儿长大了,知道爱美了。这件事在我心中很平常地过去了。后来,当我在检查女儿的语文作业时,发现她用“如果……就……”造句:“如果我生病,就是给妈妈找事。”我的鼻子酸了,眼泪夺眶而出。原来女儿挨训后,没有任何怨言,穿着笨拙的大棉裤,不去和同学相比,而是理解了妈妈的不易,不给妈妈增加任何负担,并且完全接受并认可了我的观点—

谁生病,谁就是给妈妈找事。这不就是“孝”字已经在8岁女儿的心中生根发芽了吗?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家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餐桌效应”。每次吃饭时,我总是把第一碗饭端给母亲,母亲动筷子后,我们才开始吃饭。然后,我首先给母亲夹菜,再按儿子、女儿的年龄顺序依次给他们夹菜,这样同时把“孝”和“长幼有序”的道理做了示范。毋庸置疑,儿女们自然会不折不扣地效仿,这就形成了端饭和夹菜的固定顺序。每个人都是把自己放在最后,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很多年我们每天都是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餐。虽然当时我们经济拮据,但是,我们却感到人美、食美,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