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古代军事
30455700000008

第8章 古代战术(1)

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着,共82篇,图9卷。今存本13篇。

《孙膑兵法》: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3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

《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今存留国、料敌等6篇,都系后人所托。

《六韬》:传说为周代吕尚(姜太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战国的作品,现存6卷。

《尉缭子》:传说为战国尉缭所作,共31篇,今存有5卷,共24篇。

《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150篇,今存本仅5篇。

《太白阴经》:由唐代李筌撰写。共10卷,《四库全书》收录的8卷本,是后人合并的。

《虎铃经》:由宋代许洞撰写,共20卷120篇。

《纪效新书》: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18卷。

《练兵纪实》;由戚纪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9卷,附杂集6卷。

《孙子》

《孙子》精髓是什么?回答有四:

1.“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精髓。日本学者与美国军事家对此认同,认为《孙子》这一观点触及了现代核战争的实质,是最理想的战略,很有现代色彩,它也是古今战术决策的最佳选择。

2.争取战争的主动是军队的命脉所在,所以也是《孙子》精髓。

3.《孙子》精髓是“避实击虚”或《孙子》书中提供的军事哲学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提出《谋攻》篇是13篇的核心,它应是《孙子》精髓。战争的目的就是进攻——取胜。“不战而胜”、“避实就虚”、争取主动全在于“谋”,辩证法只是“谋”的方法。故“谋攻”是事关全局的精髓。

《孙子》与《管子》

《孙子》与《管子》的军事经济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就其全面性而言,《管子》较《孙子》有所发展和提高;就其形成而言,二者有着渊源的关系。在战争与经济关系的认识上,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均通过对战争巨大消耗的实际视察,有了战争对国家经济力的依赖的共同认识。《孙子》的军事经济思想虽然很丰富,但关于国家经济是军事经济的基础这一点,却没认识到或没有涉及到,这是它的一个缺陷。而《管子》则认识到了这个基础。这无疑是《管子》对《孙子》军事经济思想的重大发展。

在对军事经济潜力的认识上,《孙子》的认识是比较有限的。《管子》虽然没有认识到利用敌国军事经济潜力的问题。但却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增加国家收入是增加军事经济潜力的重要手段。比《孙子》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更加全面。有关战争经济准备的思想在《孙子》军事经济思想中是很隐晦的。

《管子》则直接认识到了战争经济准备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军工生产以备战需要的主张。

从总体上看,《管子》的军事经济思想较《孙子》的军事经济思想丰富,但《孙子》和《管子》均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待战争的经济准备上,没有认识到交通运输的准备对战争的意义,没有认识到战争经济动员的重要性等。

《风后八阵兵法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诗圣杜甫把八阵兵法图的成就归之于诸葛亮。在河南省密县刘寨乡云崖宫发现的《风后八阵兵法图》,一下子把史载八阵兵法图的历史推前了2500年。该图共9幅:1幅为八阵正图,其余8幅各为一阵势:天复阵、地载阵、风扬阵、天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龙幡阵。每幅图旁均有文字说明,介绍攻防要诀。

《风后八阵兵法图》中的“风后”指的是轩辕黄帝的大将——炎帝的后裔风后。云崖宫即轩辕黄帝宫,是为纪念黄帝与蚩尤作战在此练兵而修建的自南而北分3层2院,现存有宫殿、轩辕门、讲武门及碑刻十余通。史载,轩辕黄帝9败于九黎族首领蚩尤后退守于此,修宫阙,练兵,并与风后演创八阵兵法,在河北琢鹿一战中击杀蚩尤。

奇门遁甲术

奇门遁甲术是中国古代传下的大秘术之一,即“奇门”、“六壬”、“太乙”,有“精通三式,乃为神”之说。实质上这是一种与易经八卦学相似的古典运筹预测方法。十个天干,把“甲”干隐(遁)去。用九干来演算,这是“遁甲”名称的由来。而九干中,分为“六仪”与“三奇”。八方位分为八门,如果“三奇”遇到八门中的吉门,就得了“奇门”。“奇门遁甲”之称便由此而来。古人利用奇门遁甲术进行运筹推算,掌握未来行事的方位时辰等有关因素组合,定局排盘,择吉避凶。它涉及到易经、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干支交互变化等古代术理,被古人当作一门夺天造化的学问。

关于奇门遁甲术产生的传说亦颇为神奇。古书记载: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相持不下,一日黄帝梦见九大天女下降,传授黄帝“奇门遁甲术”,黄帝依照此术打败了蚩尤,并传于后代。相传,周朝姜太公用奇门败纣王;楚汉相争时黄石公传授此术于张良,扶高祖得天下;三国时代,诸葛孔明更妙用奇门遁甲,布八阵图,助刘备三分天下。

在古代,因此术为军师辅佐君王行兵作战之术,关系社稷安危,兴邦治乱,故号称帝王之学,多秘而不宣。经过久远年代的传抄口授,以讹传讹。衍生出许多流派。至今虽已失传,仍散见于民间,却也是各行其道、难定一尊了。这门古术的科学成分尚待研究,而它与易经同为华夏文化遗产当是无疑的。

历史上的美人计

1.“美人计”

“美人计”在古《三十六计》中列第31计,即“败战计”第1。《三十六计》解释其策曰:“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代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白话可解释为:“对兵力强大的敌人,要利用各种手段去制服他的将帅;对足智多谋的将帅,设法用美女淫声去迷惑他的战斗意志。将帅的斗志衰退,军卒的士气消沉,部队就失去了战斗力。利用敌人的弱点进行分化瓦解工作,我方便可以顺势保存实力。”

据此可知,这里的“美人”二字,“美”是动词,“人”指敌方;“美人计”的含义,系指利用物质诱惑去蒙蔽敌方,使敌方贪图安逸享受,斗志衰退,内部分崩离析,再从而谋攻的策略。可能因为美人计的实施常需借助美女的缘故,因而现在一般将此计理解为利用美色达到某种目的的谋略,这里的“美人”二字,已直接是指“美女”了。

2.“美人计”实质

《36计》将美人计列入败战计,意味着实施这一计策需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一代价便是美人的代价,确切说,是女人的代价。运用美人计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事件,古今中外皆有,并非某个国家或朝代的特产。美人计故事兼备传奇色彩和言情特点,在这类文艺作品中,那些被送去充当政治工具的美女,有的被塑造成忧国忧民的巾帼英雄,为了拯救国民和诛杀昏君奸贼,毅然以自己的肉体作为进攻的软武器,来达到复国或除暴的目的——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西施和貂蝉,可算是这类美人的典型;有的则被描写成误国乱朝的祸水——如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后世谏臣但论女人误国,必举为佐证。

历史上某一朝代、某一君王的覆亡,自有其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英雄尚不能主宰历史,美人如何有此能耐?如果一定在将亡国灭种的责任归咎于某位个人的话,那也首先应归于沉湎女色、骄侈暴淫的亡国之君。

妇女在美人计中所扮演的角色,实质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在绝大多数美人计中,女人都不过充当了男子泄欲工具的角色,处于被侮辱的低贱地位。去褒扬这些美女的“义举”或谴责其为误国的“祸水”,不如为她们的悲剧命运而嗟叹。将美人计中的“美人”描写成忧国忧民的巾帼英雄,实际是肯定妇女以肉体充当政治斗争工具行为的合理性,从而是对妇女形象的一种精神污辱和人格贬低。

3.历代美人计的流传

我国历代美人计的流传,大抵是借助于3种途径,一是正史,二是野史,三是各类文学作品和民间轶闻传说。

正史可能因为有许多避讳的缘故,所载美人计故事真似凤毛麟角。只有《史记》是个例外。历史上较着名的美人计故事,如骊戎以女乱晋;荀息定计灭虢、虞二国;秦穆公用女乐计赚由余;黎鉏向鲁国献美女宝马,从而驱逐孔子;张仪巧用美人计,几番愚弄楚怀王;吕不韦移花接木,使异人还归咸阳,拜他为相;匈奴冒顿单于以良马爱妻迷惑麻痹胡王,最后一举破灭东胡;等等,《史记》都作了颇为生动详细的记载。

野史系私家所撰,对史料的取舍较为自由,由此便可以记录和保存许多正史不载的内容。像《左传》、《国语》、《吴越春秋》等史书,历来治史者多当正史来读。一些正史不载的美人计故事,幸赖得以保存。如郑武公嫁女屠臣蒙蔽胡国,后轻易图之;蔡侯献舞痛恨息侯出卖自己,于楚宴上诱引楚文王,使其劫持妫灭亡息国;越王勾践采文种灭吴九术,几番运用美人计,从而起死回生,最终灭掉吴国;等等,今人多不怀疑这些情节的真实性。

文学作品(主要是历史小说)综采正史、稗史轶闻和民间传说,也记录和保存了不少美人计故事。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重笔描写了两段美人计故事,即王允献婢除董卓和孙权进妹赚刘备。貂蝉这个人物各类史书均不见载。她的命运是与王允、董卓、吕布联系在一起的、王允使布杀卓。见于史籍记载。问题的焦点是王允使布杀卓、是否借助了貂蝉为诱饵。

研究《三国演义》的学者肯定说,罗贯中在撰着《三国演义》时所阅读参考的资料,有些已经失传,因此很难断定《三国演义》中某个未见史载的人物或情节属于虚构。譬如该书第96回写了个大将张普,《三国志》裴松之注及其他史书均不见载。后清末光绪年间发掘出张普先君及先兄墓,才知张普并非虚构人物。

目前尚未发掘出可以证明确有貂蝉其人的出土文物,但仔细研读《后汉书》和《三国志》中有关王允、吕布、董卓的传记,仍能发现不少蛛丝马迹。据《后汉书·吕布传》载云“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卓自知凶恣、每怀猜畏,行上常以有自卫。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于侍婢情通,益不自安。同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时允与尚书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因以告布,使为内应。”分析这段文字:卓与布誓为父子,又对布“甚爱情之”。如何因小小失意至暴怒到拔吕布手戟掷之?布与卓侍婢私通,这一“侍婢”若非王允所献,如何吕布转而便将此羞于启齿之事禀告王允,作为正史,《后汉书》、《三国志》割舍貂蝉这一角色和删略王允行用美人计的细节似可理解。后世人们将貂蝉列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可见貂蝉的形象已为一般群众所接受。

孙权进妹赚刘备,“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基本情节倒是本于《三国志》。不过罗贯中在讲授这一历史故事时,也虚构了不少情节。如小说中促成刘备招亲的关键人物吴国太和乔国老,在建安十四年早已不在人世;再如“佛寺看新郎”的佛寺即甘露寺,当时也并不存在;小说对孙权之妹在这桩政治婚姻中的态度描写也不真实,嫁与年近半百的刘备而且是嫁到名为盟友实则勾心斗角的去处,这种政治婚姻,对她来说是悲剧而绝非喜剧。

中国的特洛伊木马计

古希腊传说中,希腊将领奥德修斯以木马计攻陷特洛伊城,是战争史上里应外合,袭破强敌的典范。有趣的是,在我国唐代,也有人用相似的计谋,出奇制胜,大败敌兵。

两唐书的《裴行俭传》记载: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突厥阿史德温博部叛乱,单于府所辖24州皆起而响应。有众数十万。唐政府所设置的单于都护萧嗣业率兵讨剿,阿史德屡次劫掠唐军运粮车,唐兵多饿死,因而连连败北。

于是,朝廷派遣礼部尚书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领兵30万进讨。裴行俭到朔州后,得知唐军屡败的原因,便准备粮车300辆,每车藏猛士5人,持陌刀劲弩,另派羸弱之兵数百运送,并在各险要处伏下精兵。叛军看见运粮车队,果然又来抢夺,运粮的兵上稍作抵抗便弃车而逃。叛军抢得粮车。押运到有水草之处,解鞍放马,刚要取车中之粮,伏在车中的猛士突然跃起,叛军大惊奔逃,各险厄处的伏兵四起,叛军被擒杀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