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古代军事
30455700000009

第9章 古代战术(2)

此后,叛军再见了唐军的运粮车,只是遥遥观望,无敢逼近者。唐军有了粮饷,屡战屡胜,终于擒获了阿史德温博,平息了叛乱。

烟幕战

烟幕在战争中起着重大作用,它能迷惑敌方,保护自己免受攻击。

我国古代很早就懂得烟幕的作用,远古传说“蚩尤能作大雾,军士昏迷”,这里的大雾即是人工烟幕,史籍中最早记载烟幕用于战斗,则是在公元589年。

当时,隋朝大将贺若粥奉命伐陈,当挺进到陈都城建康城郊时,和陈将鲁广达所率陈军发生遭遇战。

隋军败退数次,死者无数,形势十分危急,这时贺若弼灵机一动“纵烟以自隐”,迷惑陈军。陈军以为隋军已败,即持隋军士兵人头向陈后主请赏,因而阵势大乱,隋军趁势反攻,转败为胜,最终生擒陈后主。这次战斗,隋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烟幕,较好地隐蔽了自己,给陈军造成了失败的假象,然后出奇制胜。

地道战

我国古代的地道战起源于战国时期,此后经长期停滞,到三国时期又有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使用次数频繁。从公元198年到公元258年的60年间,使用地道战达9次之多:公元198年曹操与张绣的安众之战;199年袁绍与公孙瓒的易京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204年曹操与袁尚的邺城之战;219年徐晃与关羽的樊城之战;223年曹真与朱然的江渡之战;228年诸葛亮与郝昭的陈仓之战;238年司马懿与公孙渊的襄平之战;258年邓艾与姜维的祁山谷口之战。

2、技术水平提高。原始的地道战术,只是从城外挖条地洞通向城里,作为进军的通道,技术要求比较简单。到三国时期,情况己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在测量技术与工程力学等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

3、应用范围扩大。地道战是随着要塞期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攻城航术,到三国时期,地道战虽然仍主要用于攻城作战,但已开始向其他方向扩展。198年,曹操被张绣和刘表联军围在安众(今河南省邓县东北),曹军“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三国志》),这是将地道用于撤退方面。219年,关羽将曹仁围在樊城,援救曹仁的徐晃则挖地道穿过关羽的营寨同曹仁取得了联系、这是将地道战术用于通讯方面。256年,邓艾在祁山谷口挖好地道等,蜀将姜维的部队在这里宿营之后,突然向其发起攻击,结果蜀军大败,这是将地道战用于设伏方面。

4、反地道战术开始产生。随着地道战术蓬勃发展,反地道战术也开始出现。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为地道攻(曹)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在陈仓之战中,诸葛亮先使用云梯冲车攻城无效,遂“又为地突(地道),欲踊出于城里”,守将郝昭则“于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20余日,亮无计,救至,引退”。原始的反地道战术虽然比较简单,但它对尔后地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助战

以牛助战

战国中期,燕国在秦、赵、魏、韩等国的帮助下大举进攻东方的齐国。田单征集了1000多头牛,给每头牛的牛角上绑上尖刀,给牛身上披上彩衣,再用麻布浸上油膏,绑在牛尾巴上。齐兵也画脸涂眉,装扮成巫师的模样。齐兵乘着天黑,悄悄打开城门,点燃牛尾的布条,牛受灼热,疼痛难忍,向前狂奔,齐兵紧随其后,城中妇女老幼都上城击鼓鸣金,呐喊助威。燕兵原以为齐军就要投降,放松警惕,突然遭到进攻,惊慌失措。火牛带着尖刀直冲燕兵大营、触及者非死即伤、燕兵见齐兵阵势以为鬼神降临,吓得四处乱逃。田单带兵猛攻,燕兵大败,连主将也被杀。

以马助战

东汉灵帝时期,杨璇为零陵太守。当地盗贼势力很大,四处攻掠。当时杨璇的军队很少,士兵不敢与盗贼开战。杨璇却命人特制马车数十乘,用布沾油系于马尾;另外又用鼓风皮囊装上石灰。然后,杨璇与盗贼开战。杨璇首先占据顺风的一面,命人鼓动皮囊,吹扬石灰,一时间敌阵白灰弥漫;随后,士兵点燃油布,马受火烧,惊疼狂奔,直冲向前。马车把盗贼军队冲得大乱。杨璇带军队紧随其后,大破盗贼。从此境内安宁。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为争夺中原展开大战。袁绍命大将文丑进攻曹操,曹操见文丑军队兵甲整齐,就不与硬拼,而带军队后撤。撤至一高坡处,曹操命人将战马马鞍、辔头都卸下,置之坡下;另外埋伏一队精兵。文丑的军队追及坡下,见马甚多,都四处追捕,队伍大乱。曹操此时立刻挥军掩杀,斩杀文丑,大败袁军。

以象助战

春秋末年,吴楚两国经常交战。有一次,楚昭王带兵与吴兵作战。由于吴兵势大,楚兵渐渐不支,正在关键时刻,楚令尹固带大象加入战斗。固命人用布浸油系于象尾。点燃油布,大象受疼向前奔驰,踏践吴军、吴军大乱。固带军队反攻,救出了楚昭王,反攻为胜。

明朝末年,由于清兵入关,起义军多与南明军队联合,共同抗击清兵。原张献忠的部将李定国转战南方各省,屡败清兵。李定国军中有一半人是彝、瑶、傣等少数民族,他们善于调驯大象,使之进可践踏敌阵,退可为垒防守,刀箭皆不得伤其要害。李定国与清定南王孔有德在榕江开战。李定国列象阵冲击清军,清军战马听见象鸣惊恐乱奔,冲乱了自己的阵营,李定国率兵攻击,清军大败,孔有德仅以身免,逃入桂林,李定国进围桂林,孔有德势穷自杀。其后,李定国又用同样的办法大败清谨亲王尼堪于衡阳,阵中斩杀尼堪。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清康熙年间,吴三桂据云南叛乱。不久,吴三桂死,孙子吴世瑶继位。吴世瑶命人于云南森林训练大象,让其参加战斗,屡败清兵。后清将蔡毓荣施计,用火攻象阵,大象遭到火攻皆惊恐慌乱,掉头反奔,冲入自己营阵。清兵乘势进攻,大败吴世璠。

以骆驼助战

清康熙年间,准噶尔部可汗噶尔丹发动叛乱,发兵进攻北蒙古3部。兵锋直逼京畿,京城震动,康熙亲自统兵西征,两军遇于距北京700里的乌兰布通。噶尔丹用万匹骆驼组成方阵,形似方城,给骆驼背上放上木箱,外蒙以湿毡,抗拒清兵进攻、清兵连攻驼阵。皆不得手,损失不小。清兵遂改变战术,用火炮轰击驼阵中部,将其截为两段,然后分头攻击。结果敌阵大乱,清兵乘机猛攻,叛军大败。噶尔丹只带得少数人逃走。

以猴助战

北宋政和年间,赵遹为梓州路(今四川中南部)转运司判宫。思州(今贵州务川)夷人酋长卜漏叛乱,四出攻掠,危害很大。赵遹率军平叛。卜漏率众退入轮缚山据守。轮缚山山高林密,地形险要。卜漏在山上垒石为城,在城外挖陷阱、设木栅,防守森严。宋兵数次进攻,都遭失败。部将种友植、田佑恭建议率一军从山后悬崖爬上,从背后攻击,使其腹背受敌。赵遹很赞同。命人上山抓来猴数十只,用麻布作成火炬。浸沾油膏,缚系于猴背上。种、田二将率勇士及猴利用夜晚从片山依靠绳索爬上山顶。鸡鸣时分,种、田二将命发火燃炬,猴热狂跳,四处乱窜,叛军的住舍都是用茅竹所筑,遇火即燃;叛军大乱,号呼奔逃,种、田二将李勇士呐喊攻击,猴受呐喊益惊窜,火势愈烈。赵逋见山上火起,率军大举进攻,叛军前后受敌,四处溃逃,坠崖者不计其数。卜漏只身逃走,后被擒,叛乱遂平。

以鹅鸭助战

唐朝宪宗时期,藩镇将领吴元济据蔡州为乱,攻城掠地,扰乱淮西。唐朝多次派兵镇压均告失败、后唐将领李愬再次带军平乱。李愬鉴于先前失败的教训,采取出其不意之计,利用一风雪之夜,避开其他据点不攻。率军直取吴元济的老巢蔡州城。李愬大军悄然进至蔡州城下。由于人马沓杂,难免发出声响。李愬见城边有鹅鸭池,命人击赶,鹅鸭受惊高鸣。守城兵丁听见鹅鸭之声,不加戒备。李塑遂破城池——-举擒获吴元济,平定淮西。

以虎豹助战

春秋时期,晋文公与楚国战于城濮。晋将胥臣统率一军,他在开战之前,将战马的身上披上虎皮。一交战,楚军战马见到此景,以为是真的老虎,吓得嘶鸣后奔,冲乱了大阵,胥臣乘机掩杀。最后,晋军获得大胜。新莽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到处爆发农民起义。王莽命王邑、王寻带40万大军东出镇压。

王邑、王寻为了助威,还征集了许多老虎、豹子。王邑大军进围昆阳,起义军在昆阳坚决抗击,并且各地的起义军都赶来援助。这时,大风突起,飞沙走石;电闪雷鸣,大雨交加,那些老虎、豹子都惊恐万状,四处乱窜,把王邑的军队冲的乱七八糟、起义军乘势进攻,大败王邑军队,并杀死王寻,加速了王莽政权的垮台。

音乐战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兵把楚霸王项羽和他的3000名士兵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南)。刘邦吩咐汉军士兵,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就高唱楚国民歌。项羽的子弟兵听到自己十分熟悉的乡音,触发起思念家乡的感情,于是军心懈散,不战而溃。这就是“四面楚歌”这一典故的由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摆空城计的故事,音乐也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分两路前来攻城。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几员文官和2500名军士,他为了稳定军心,从容登城,操弦弹奏,表现出潇洒闲逸、镇定自若的伸态,周围的士兵听着那铿锵有力的音乐旋律,看看主帅那悠闲自得的操琴风度,紧张的心情立即松弛下来。司马懿细辨乐声,声声慢,慢如飞鸿,步步轻,轻似落叶,一点没有紧张慌乱的迹象,于是疑其有诈,迅速撤退。

东晋末年大将军刘垠,在并州当刺史之时,有一次匈奴乘虚而入,将晋阳城包围得如同紧箍。刘琨组成一个专门吹奏胡笳的乐队,上城吹奏。在寥廓的原野上,飘拂着浑厚圆润的胡笳乐,这音乐撕扯着匈奴将士的心,激发起强烈的思乡情绪,因而匈奴内部纠纷迭起,不愿恋战,要求北归。最后不战而退。

南北朝时,北魏大将崔延伯,聘用艺人田增超在部队专门吹奏音乐。作战时,崔延伯让田僧超吹起慷慨激昂的《斗士歌》,激发将士英勇杀敌,经常打胜仗。后来,敌方知道这一内情,便重金招募箭手将田僧超射死。东魏权臣高欢,在一次对北魏军作战中,因伤亡大,军中士气低落。高欢便让一位敕勒族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唤起了敕勒族士兵对家乡的热爱,激发了团结一心的战斗意志。

巧用草席

宋建炎3年(1129年),浙东制置史张俊与金兵大战于明州(今浙江宁波市)西门,屡战不胜。张俊为此忧虑,日夜寻思取胜之法,一天,他忽然想到当地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善于编织草席,于是心生一计。他即刻传令部下,将草席重叠起来铺在路上,然后与金兵交战,并佯装败退。金兵见状,驱骑追击,但马蹄踏上草席后,都纷纷滑倒。张俊在城楼上看得十分清楚,便命令士兵擂鼓进击。金军兵马在草席上跌跌滑滑无法抵抗,被宋军杀得喊爹叫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桥大战”。

“秘密武器”

公元279年,凉州发生叛乱,晋武帝命马隆带兵前去讨伐,在一次伏击战中,马隆命士兵事先把大量的磁石放置在一条狭窄夹道的两侧,并命令自己的部下脱下铁甲,改着犀甲,然后引诱敌人进入夹道。由于敌军身上都穿着铁甲,被磁石所吸引,叫苦不迭,以为对方有神兵相助。而马隆的部将却生龙活虎,任意冲杀,因而大获全胜。

这是我国古代把磁石当作秘密武器运用于军事上的一个出色战例。

公元919年3月,南方的吴越王钱鏐命其子钱传瓘率战舰500艘进攻吴国。吴派彭彦章、陈汾率水军迎战。4月,两军舰队相遇,激战于狼山江(今江苏南通附近狼山的江面)。这一战,吴越舰队使用的秘密武器是灰、豆和沙子。

水战开始时,吴舰队求战心切,乘风首先展开攻击,吴越舰队则避开其正面冲击,绕出其侧后,待吴舰队疾驶过后,则自后紧跟。彭彦章见攻击未果,遂掉转舰首,逆风继续进击。而钱传瓘这时巧妙地占据了有利的攻击阵位,于是顺风扬灰,趁“吴人不能开目”之机,迅速迫近敌舰,展开接舷战。吴越舰队乘势又将沙撒于己船,而将豆子撒在敌舰上,吴水兵踏着浸染了鲜血的豆子,站立不稳,纷纷摔倒,舰队阵容大乱。吴越舰队抓住战机,乘胜纵火焚烧吴舰,吴军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