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出现整个社会的尚侠气氛,这跟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春秋战国之际,周室道衰,王纲解纽,由于国家自身控制的松驰,上至王侯公室,下至庶民百姓,其自由活动空前频繁。春秋末期社会的大动荡,不仅是“栾、卻、胥、原、狐、续、庆佰(等贵族)降在宅隶”,104而且,所谓“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的社会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105由于以往世袭贵族制的崩溃和平民阶层的崛起,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没有任何门第背景的游民阶层。这些游民阶层,成分复杂,职业各异,他们为应付现实生计,或辗转流离于各国,多方谋生;或凭一技之长,寄食于贵族豪门。这种寄食者性质,促使当时诸侯贵族力图通过招养大量的士而使自己的势力壮大扩延。《左传》文公十四年载齐公子商人“多聚士”,襄公二十年载“怀子好施,士多归之”,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实际上,不仅仅是当时的“士”,其中还包括了许多社会下层成员。后来,这一范围更得以扩展,各种人物都以“客”的身份寄居豪门。以战国四公子为例,“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106《史记》载,魏信陵君多“客”,赵平原君“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齐孟尝君宾客多至三千人以上,其中不乏有“鸡鸣狗盗”之徒者,楚春申君亦有客三千余人。由于国家控制的极度松驰,社会上大量自由身份游民的出现,寄食性质的门客舍人急剧地增加,诸侯国并立的现实政局,客观上为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与谋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也给任侠之风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上述提及的孟尝君招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即是显著一例。107无论孟尝君招致的任侠者成分多么的复杂,但这些“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的得势,无疑助长了任侠风气的普遍蔓延,从而改变了原来的社会风尚,影响了社会群体的整体生活。这正如王夫之所言:“民乍失侯王之主而无归,富而豪者起而邀之,而侠遂横于天下。”108
① 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闻一多全集》第3卷,新华书店出版社,1982年,第471页。
②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3页。
③ 常金仓:《论现象史学》,《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④ 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第89页;冯友兰:《三松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20页;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17页。
⑤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26页。
⑥ 章炳麟、儒侠:《訄书详注》,徐复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⑦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388页。
⑧ 鲁迅:《三闲集·流氓的变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55页;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闻一多全集》第3卷,新华书店出版社,1982年,第471页;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三联书店出版社,1955年,第136页;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97页。
⑨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从·释侠》(二),《钱宾四先生全集》,联经出版社(台北),1996年,第289页。
⑩ 蒙文通:《漆雕之儒考》,《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第208页。
11 郭沫若:《青铜时代·墨子的思想》,《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484、485页。
12 增渊龙夫:《汉代民间秩序的构成和任侠习俗》,《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3卷,上古秦汉),中华书局,1993年,第529页。
13 陈山:《中国武侠史》,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2页。
14 郑元春:《侠客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75页。
15 常金仓:《论现象史学》,《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6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386页。
17 吉书时:《试论西汉的侠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18 克罗齐:《作为自由的故事的历史》,第47页。
19《左传·隐公十一年》,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71页。
20 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第89页;冯友兰:《三松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20页;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17页。
21 关于先秦及秦汉“少年”的论著较多,可参看王子今:《说秦汉“少年”及“恶少年”》,《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拙文《名利的驱动与任侠者的组织化》,《船山学刊》,2006年第1期,等等。
22《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1063页。
23《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1075页。
24《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1097页。
25《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吴则虞撰《晏子春秋集释》(上),中华书局,1982年,第164页。
26《左传·昭公二十年》,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1409页。
27《潜夫论·述赦篇》,王符撰《潜夫论》(汪继培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14页。
28《汉书·游侠列传》
29《史记·孟尝君列传》
30《史记·信陵君列传》
31《史记·魏公子列传》
32《史记·刺客列传》
33《吕氏春秋·士节篇》
34《战国策·赵策》
35《战国策·韩策》
36《史记·李斯列传》
37《史记·梁孝王世家》
38《史记·五宗世家》
39《史记·吴王濞列传》
40《史记·游侠列传》
41《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42 G·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78页。
43 [德]布鲁诺·赖德尔:《死刑的文化史》,三联书店,1992年,第21、22页。
44 [英]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77页。
45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2页。
46 [英]G·D·詹姆斯:《法律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第64页。
47 [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7、240页。
48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212页。
49 [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7页。
50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页。
51[美]E·A霍贝尔:《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8页。
52 钱大群:《中国法律史论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9、170页。
53《后汉书·桓谭传》
54 张国风:《公案小说漫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55 王符:《潜夫论·述赦篇》。
56《韩非子·五蠹》
57 何勤华主编:《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法律出版社 ,2001年,第507页。
58 [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36页。
59《汉书·宣帝纪》注。
60 [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页。
61 李力:《出土文物与先秦法制》,大象出版社,1997年,第28页。
62《左传·昭公十四年》引《夏书》说:“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63 [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8页。
64《逸周书·尝麦解》:“维四年孟夏,王命大正正刑书,太史筴刑书九篇以升授大正,大正坐举书乃中降,再拜稽首,太史乃藏之盟府,以为岁典。”
65《左传·昭公六年》孔颖达疏。
66 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17、218页。
67《左传·昭公六年》
68《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69《荀子·非十二子》
70《列子·力命》
71《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5页。
72 马克斯·韦伯/刘宗坤:《诸神时代的智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4、95页。
73 [美]E·A·霍贝尔:《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51页。
74 章炳麟:《儒侠》、《訄书详注》(徐复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75 汪涌豪:《中国游侠史·序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76《后汉书·列女传》
77 钱大群:《中国法律史论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9页。
78 蒋德海:《伦理文明,还是法治文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79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7页。
80《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索隐引。
81 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
82《战国策·燕策》
83 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54~168页。
84 王顺安主编:《中国犯罪原因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第228页。
85《战国策·赵策》
86《战国策·韩策》
87《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88《史记·魏公子列传》
89《史记·刺客列传》
90 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第155页。
91 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92 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93《孟子·告子下》
94 俞樾:《墨子间诂序》
95 钱穆:《释侠》,《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2),《钱宾四先生全集》(18),联经出版社(台北),1996年,第279页。
96 章培恒:《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陈广宏:《关于中国早期历史上游侠身份的重新检讨》,《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6期。
97 江淳:《试论战国游侠》,《文史哲》,1989年第4期。
98《史记·游侠列传》
99《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吕氏春秋·士节篇》略同
100《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101《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102《说苑·立节篇》
103《战国第·魏策》
104《左传·昭公三年》
105《国语·晋语四》
106《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07《史记·孟尝君列传》
108《读通鉴论》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