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孩子坏孩子
30593200000012

第12章 家庭教育的误区(3)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动、自我约束力差的天性,家长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意愿去做。孩子不但不能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反而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得一事无成。

这时,倒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加以适当引导,变成有利因素,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大部分父母迫切子女成龙成凤,这主要是对人生的过分功利性理解。父母往往把人生看成一场名利的争夺战,以占有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视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惟一标准。无可否认,名利是人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并不能因此就把人生等同于名利本身。其实,除名利外人生仍然包含着许多内容,如无私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如兴趣发展、个性成长等精神性生活等。人生中非功利性因素对人生的意义,并不是功利性因素所能代替的,也并不是人生所能或缺的。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功成名就的不幸之人?就人生本身而言,我们追求的是幸福人生,而不是追求名利人生。对人生而言,只有名利能够带来人生的幸福时,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名利不但不能带来幸福,而成为人生幸福的沉重负担时,名利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确如古语所言:方孔眼中世界小。

许多父母认为,希望儿女成龙成凤是为了子女好。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什么是龙,什么是凤,并不是子女的选择和意见,往往是父母意愿。也就是说,过分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家长,往往要求儿女沿着自己为他们设计的人生之路走下去。这就等于把子女看成实现自我理想的另一种工具。其实,父母虽然生儿育女,但并不能因此而把儿女看成自我可以随意支配的财产。生养儿女与买车买房不一样,生养儿女家长没有所有权,买车买房才有所有权。儿女们在本质上与父母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小,但他们不会因为年龄小而缺乏自我的独立性。为人父母的,可以帮助儿女,但不能代替儿女,更不能占有儿女。儿女有其自己的人生之路。

孩子的成长当然离不开家长的引导。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切莫急于求成。不要迫切的要求孩子成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而定,拔苗助长对孩子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只会及早的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要注重引导孩子找准适合自身特点的成才之路,作为父母,切勿将自己的思路和模式强加给孩子。当前,在不少父母心中,“乖孩子——学习好——上大学”是孩子惟一的成长模式。孩子必须按照这一模式发展,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便焦急、怨恨、愤怒,甚至对孩子打骂。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有悖于人才成长的规律。

教育孩子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培养人的工作不能苛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寄望于一朝一夕的教化。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急于求成,不遂意时,往往打骂相伴,不仅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要允许孩子有失败,让孩子在失败中找到教训;要鼓励孩子勇于探索,敢于冒险,让孩子在探索和冒险中培养创新精神;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坚定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进步。

一心望子成龙,一厢情愿地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做那个,不肯给子女一点自由的空间,随意束缚孩子的举动。是不能培养出有能力有魄力的孩子的,而只会造成孩子以后不自立,懦弱的性格。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好似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正视家教中的误区,切实转变自己落后的家教观念,学习科学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艺术,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养,才能最终避免家教误区。愿家庭教育开出成功之花,结出成功之果!

5.分数代表一切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误解: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它同样是教师、学校的命根。因为分数是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准,所以,家长在择校的时候就以学校的升学率作为选择的依据。

在现实中往往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是家长为孩子择校的首选。因此,中考、高考分数就成了学校招揽生源、创收的命根子,没有好的考试成绩,就无法作出有力的宣传,也就形不成好的社会效应,也就无法收到好的学生和他们不菲的择校费,没有雄厚的资金,学校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学校一切的工作都是围绕教学质量,学校对教师称职、甚至优秀与否的评价基本上也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这种现象在重点学校更严重,几乎就以成绩论教师的英雄。哪个教师的学生考试成绩好,他就是学校、同事、家长心目中的好教师。至于这位老师上课是否优秀、是否有教科研能力,对学生是否有爱心,是否真正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成绩就是最权威的证据,学校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分数,不重能力。

也许每一位家长都看重孩子的分数,或许好多人都认为做做孩子好,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但又有几个人能理解这些学生心中的痛哭与不快呢?每天被学习压得透不过气来,好不容易盼到周末,却被父母拉着去做习题。当考试时从不鼓励一下,只看重考试的分数,看重结果,却从来没有去感受一下孩子们为之努力的过程。或许,考试的分数能为父母脸上增光。但是,100分真的代表着一切吗?假如是那样,孩子们大不如抄,改分数等行为。难道孩子们作弊得满分就意味着所谓的前途一片光明?不,绝对不是的!那只是一种形式。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你们不要只是顾着看分数是多少,偶尔也要想想自己儿女那努力的情景。虽然孩子们有时考得不好,分数低,但孩子却努力过了。分数低,并不意味着没前途,那只是激励孩子们下一次考得更好的证明。有了这次的失败下次孩子会更加的努力。

闻名于世的大公司美国微软公司的面试是由5到10名考官分部分依次进行的,每个考官的面试都是一个小时,主考官是各个方面的专家,每个人都有一套问题,各自具有不同的侧重,问题的清单通常并未经过集体商量,但是有4个问题是考官们共同关心的:是否足够聪明?是否有创新的激情?是否有团队精神?专业基础怎么样?按照这一原则,学校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一个人的分数只要没有差到平均线以下,就有足够的资本走进希格玛大厦第5层。一些在大学里面分数第一的人,在这里却不能通过面试的审核。与此相应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学校导师拼命推荐的学生不一定能为微软接受,导师竭力说“不”的学生,也不一定会被微软拒绝。面试的目的,正在于检验应试者的书本之外的能力。这和我国的教育标准有着完全不同的趋势。你如果作为一个应试者进入微软,就会觉得以往的书本知识全都用不上,不得不调动自己的机变能力加以应对。所以说分数最多代表一个人的智商,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情商,更不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所以,绝对不能用成绩来衡量一个人的好坏,更加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它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为一个人的学习状况提供参考而已,也仅是参考!真正值得提高的,是孩子们的内在,孩子们真正应该得到的,同样也是其内在的一种能力,不管是理论方面的还是实际应用方面的。所以家长不应该把成绩看得过分得重,同时忽略对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成绩的原因不顾一切去批评孩子们的一切,这样不仅有可能断送一个孩子的前程,更加会使这个时代得不到发展!

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作为家长,不能过分要求孩子追求考分,而应该注重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学的能力,培养孩子敢于创新的意识和善于创造的能力,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读书过人自然是好事,但中国应试教育早受人质疑并提议改革,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神童竟是连鞋带都不会系的生活低能儿。没错,他一心扑在书本上,他科科都红榜有名,并小小年纪考入大学,他生活的全部目的就是读书,除了读书,他一无所长,一无用处。这就是应试教育环境下衍生出来的怪胎。于是高考对众多学子来说,是险滩行船,负载人生重望,仿佛是上帝甩给他们的最后一条绳,你抓稳攀越就能上天堂。压力可想而知,为此家长望子成龙不惜塑造出一个高分低能的“龙子”来。如果培养出来的高分天才连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那么这样的天才为以后的社会又能做些什么呢?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常说分数并不代表学生的一切,那么我也要说分数更不能代表老师的一切。其实一个老师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平均分只能表现冰山之一角,如果纯粹依据学生的平均分来定老师的生死,那无疑是把老师推向应试教育的泥潭,我们的教师就会为了该死的平均分,为了哪怕是0.1分,让学生机械的抄三天三夜的书也在所不惜。最终社会要来承受恶果。

16岁的女生走上不归路,原因竟然是:前一天停电太久,女孩没有复习好,心里紧张。惋惜之余,也许有很多人久久不肯相信这个理由——难道学习的好坏、分数的高低真的给了16岁女孩这么大的心理压力?难道在16年的生命中,女孩没有觉得有什么比分数更重要?

女孩自杀是个例,但自杀的原因,却具有群体性——绝大多数学生都被灌输了分数至上、分数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一位学生这样说过:老师偏心,“三好学生”都给了一个学习好的同学,不过该同学却经常骂别的同学。这么看来,在“认为分数好才是真好”的氛围中,女孩因怕考不好而选择放弃生命就似乎有点可以理解了。

没有了生命,几个阿拉伯数字还有什么意义?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没能让孩子多明白些生命的价值也就罢,但千万别让孩子以为分数大于生命!

再有是著名高校频频有研究在读生跳楼的现象。专业出色有何用?心理质素不过硬,这就是片薄的成绩单所无法给予的,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还是无法帮助他们过心理一关。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不少父母过多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愿望都满足,什么承诺都兑现。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有些孩子说谎,拿家里东西或别人东西,自我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

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待分数,以充分发挥分数的功能,使分数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催化剂呢?最重要的是家长要转变分数最重要的观念。不应以分数高低论成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才能,不能只看分数的高低,因为分数不能用来判定除考试以外更多的东西。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能力,除智力之外,还有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运动能力等。人的许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是不能通过简单的比较来衡量的。往往在学习上循规蹈矩的人,容易获得好分数,而在求知上异想天开的人,却常常思维活跃,还可能有创新。论分数,后者不如前者,但论思维能力,后者可能更有潜在优势。实践中发现,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早已不受人们的欢迎。因此,家长们不要一看到孩子的某次分数不高就失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而且是多种多样的,干这行不行,干另一行很可能就是高手。

家长科学地分析分数,并能对孩子学习分数的高低采取明智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明智的家长在孩子考试成功时提醒他不要骄傲,不要轻浮,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迎接更艰巨的挑战;而在孩子考试失利时,首先要对孩子予以他最渴望得到的安慰和鼓励,然后帮助他分析失利的原因,树立不怕困难、迎头赶上的勇气。这样,孩子才可能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关心他、爱护他的父母。

所以,为人父母者不要只把自己的眼光停留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分数只是孩子的一个方面,不要孩子学习不好就嘲笑指责,甚至大打出手。要去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闪光点,不见得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也不见得不上大学的孩子将来就一定没出息。分数并不是孩子人生的全部,可以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虽然孩子成不了学习方面的天才,但一定会成为其他方面的精英!

6.过度保护

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指的是有些家长不遗余力地将孩子的日常事情都由自己代替,生怕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会吃苦、受罪。父母对儿童的过度保护是溺爱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怕孩子受到伤害而采取的过分的限制和保护。但从心理发展理论来看,过度保护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家长总是事无巨细地关照、保护孩子,会限制孩子能力的发展。孩子最终要走上社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最好的保镖是自己”。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一走上社会就会相形见绌。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什么事情都有家长包办,对孩子来说可真所谓做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程度。然而祖辈们大多看不到让孩子自己做事过程中蕴含的智力发展因素,如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可贵的心理品质,如好奇心、探索钻研精神等,这些孩子身上闪现的兴趣火花容易被祖辈们轻易扑灭。如凭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长期干涉下去,而不懂得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结果是,对于倔强的孩子会变得暴怒、浮躁,性格里潜藏了破坏性、反抗性等特征;而对于懦弱的孩子则变得胆小、畏缩、自卑、没有自信,不敢尝试。不管哪种孩子,都会失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可贵品质,阻碍了孩子心智的发展。

父母爱怜孩子,孩子依恋大人,这近乎是一种天性。但是,孩子对父母过度依恋过度的保护,导致的是孩子独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的弱化。父母事无巨细地关照、保护孩子,这样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并使得孩子变得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