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孩子坏孩子
30593200000014

第14章 家庭教育的误区(5)

父母意见不一致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迷失方向。孩子的是非判断标准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家庭中,当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他往往会觉得胜利一方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事实上也许并非如此。长此以往,小孩的是非观会变得模糊,甚至颠倒是非。

父母意见不一致还会影响到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小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并且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

当他出现一定的行为后,如果父母一致肯定或否定,他就会知道自己正确与否,并学会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或停止、改正这种行为,从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但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呢?孩子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做,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行为。

夫妻之间的这种分歧和冲突,往往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

1.影响力相互抵消。要有效地教育孩子,父母必须同心协力,形成合力。若父母意见相左,谁也说服不了谁,其结果必然是彼此削弱对孩子的影响。

2.父母威信降低。父母间的争吵,尤其是彼此否定对方,不仅会使孩子对父母感到失望,还会破坏父母在孩子心目的形象,降低父母的威信。

3.孩子无所适从。孩子常常在无意识中把父母作为模仿的对象,将父母的行为纳入自己的行为模式中。父母意见不一,行为各异甚至存在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冲突,这势必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父母之间不可能在教育观念上完全一致,出现分歧是难免的,问题是教育观点不一致时,究竟该怎么办?如果双方在此时处理不当,不仅不能使孩子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还有可能引起家庭内部的“冲突”。

夫妻之间的分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难以避免的。那么,夫妻之间一时产生分歧,又该如何来处理呢?

(1)父母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在场时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尽管对方教育孩子失当,你也不要轻易指责对方,指责从来不能使人心悦诚服。特别是孩子在场时,夫妻双方都有一种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的心理需要,简单的指责除了会引发彼此间的“战争”,不会有别的收获。因此,当孩子在场时,彼此一定要克制。少一分正面冲突,就会少一分对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

(2)可以采用“幕后”协商法。当夫妻双方发现孩子某一方面有待教育,且双方观点不一致时,不妨先避开孩子,到另一间屋子里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尽量取得一致。如果通过沟通能达成一致就好,即便是观点仍旧不同,务必做到在具体就某一问题教育孩子时能暂时保持一致,或者暂时确定一位作为本次教育的“主力”,以其为主对孩子先进行教育,另一方则在教育过后单独和孩子交换意见。家长们决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执,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纠正另一方的教育观点与方法。可以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彼此商量一下解决各自的分歧。

(3)以积极的态度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争取对方的认可。成功的教育即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也需要随时随地将这种理念体现在具体的言行之中。如果你确信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那么,你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告诉你的妻子/丈夫你将如何去做,要实现什么目标,取得什么效果。只要你的态度是认真的,目标是明确的,考虑是细致具体的,并且是满怀信心的,对方就不会给你泼冷水,至少不会坚决阻拦你。而一旦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方在事实面前就会幡然醒悟,彼此间的思想认识就会一致起来。

(4)用互树威信法解决双方的分歧。日常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父母一方批评孩子时,另一方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对方:“你还管孩子呢,都是跟你学的!”这种指责十分有害,无形中损害了对方的威信,而没有威信的父母是不可能教好孩子的。孩子在需要引导时听到这样的指责,他就辨不清是非,对错误有恃无恐,毫不在乎,不利于改正。另外,父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还容易使孩子养成钻父母空子、对父母区别对待等坏习惯。所以,父母双方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维护对方的威信。

(5)冷静的倾听彼此的建议。很多时候,单从孩子所做的事件的结果来看好像很严重,但是了解了孩子的原始目的后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他们心智发育不完善,缺乏经验做出非理性的、不成熟的判断而导致的不良结果,这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的有意识行为,是完全可以通过心平气和的交流予以正确引导的。因此父母双方在产生分歧时,可以先自我冷静,好好坐下来,不急于“暴风骤雨”式狠批,可以先听听孩子叙述事件的过程、当时的想法、这么做的目的等,然后再作出“对症”教育。这一倾听的过程也就是给双方再思考的时间,有助于大家做出正确的、理性的、统一的决定,不至于为孩子的无知大动肝火、产生“内乱”。

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都存在过多过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9.缺乏心理教育

21世纪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这是因为未来时代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每个人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正如一些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难像心理冲突一样能给人们将持久、深刻的痛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充满矛盾变化的世界经常会给人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人们如何面对成功、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甚至面对灾难,这将取决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人们心理素质,这是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条件。因此要特别重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

所谓心理包括认识、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需要、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而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它包含着认识自我的能力、自我的情绪,妥善管理自身的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把良好的心理素质誉为“地球上最美好的花朵。”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仅指躯体的健康、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现在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中生因心理健康而引发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

纵观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部分的孩子心理是健康的。然而,由于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他们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奔放,但容易冲动,有较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发展迅速,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强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时期。中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渥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另外,中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逐渐增大,这既可能成为学习上的动力,也可能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中学生的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等闲视之。

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心理问题表现的非常明显,心理矛盾也非常的突出。现在青少年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不能否定,在他们当中经常出现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表现在学习上怕吃苦、懒于独立思考,遇到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心理脆弱,易产生消极情绪,取得成绩时则认为是自己的天智和勤奋,不能认识到群体的作用,在群体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私,对集体的活动不热心,对社会舆论不在乎,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导致个别学生因受到严厉批评或考试成绩不合格而走绝路,这一切都反映了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心理素质不够健康。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危害自己的同时也危害社会,所以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初三年级的小刘学生,本来性格就比较内向,家庭生活中父母又离异,对她心理打击非常的大,时常出现无助感,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学生由此出现了心理障碍,她的各方面习惯都比较差,成绩总处于不及格状态,针对上述情况,作一下分析。

首先,从调节她的心理状况出发,帮助该生建立起与同学交流的“伙伴网”,同龄人的接近,交流和帮助使她内心情感得以释放,这时老师对她提出了学习上的要求,并持之以恒的督促、检查,经常鼓励她的进步,使她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克服困难的心理意识,经过努力该生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提高,脸上有了真挚、天真的笑容,如果教育工作者不去正确引导,那么如此发展下去,他们怎能去面对未来社会激烈竞争呢?而今天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将关系到未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了。

综观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就其主要表现,可归纳为这样几种类型:

学习焦虑型: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再加上频繁的考试竞赛,学生稍感不适,就可能造成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实际上,许多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已经产生焦虑。

生活挤压型:在家长“望子成龙”,老师“盼生成名”的高期望下,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挤压,学生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挫伤。学习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也就使他们有了在生活的夹层中活着的感觉。

思想封闭型:现代生活观念的变革引发了人生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然而,许多家长的世界观却停留在曾经的人生经验里,沉重的生活压力,剥夺了他们与子女交流的时间。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度过人生的"第二断乳期",思想倾向消极,以致郁久成疾。

情感自卑型:花季的烦恼,家境的贫寒,学习的成绩的低下,阅历的浅薄等等,总要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来,于是许多事往往不尽人意,结果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重要因素有: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一是许多父母整天忙于事业,对子女的关注不够,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材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

(二)学校教育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许多地区,心理教育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家庭、社会未能实现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于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孩子的认知评价水平极限

中学生的认知评价水平较差,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于正确对待,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

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离家出走,自杀,违法犯罪等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2004年我国青少年犯罪被判刑达70086人,比2003年上升了19.1%,2000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上升14.18%。青少年犯罪已同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孩子的心理教育呢?

(一)加强孩子的心理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家庭的责任,也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