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孩子坏孩子
30593200000002

第2章 坏孩子之“坏”(1)

“坏孩子”的定义到底是什么,父母与老师眼中的“坏孩子”真的就是坏孩子吗?勿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大多数时候父母眼中的“坏孩子”,只不过是因孩子没有达到家长与老师所期望的目标或愿望,而产生的一种排斥心理罢了。所以,家长们对“坏孩子”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叛逆并不是坏

如今,许多的家长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他们有着各种不良的行为,还变得叛逆不听话……

诚然,现在的孩子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思想和行为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家长眼中的坏孩子。但是,家长们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真的是坏孩子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除了抱怨,你有没有做些什么去补救?这些作为家长似乎很少去想!如果是这样,家长就该自我反省了。

其实,好多时候,家长们眼中的坏孩子并不是坏的,只是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期望与目标。比如叛逆,这是大部分家长都面临的“坏孩子”的问题,但是不论是从生理还是成因发展来说,孩子的叛逆都不能算做坏孩子的一种表现。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所采取相反的态度或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一种心灵自我完善的过程。不论是社会、教育界、家庭还是青少年自己都应该去正确认识它。叛逆的产生是因为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思维方式也由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诸多变化中的一个特殊变化,即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而他们在经济上依旧需要依附于父母,迫使他必须留下。两种力量常常“打架”,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的孩子就这样产生了。孩子在同父母争吵之后,他们常常会偷偷用眼角看你,看你有没有被气坏。不是叛逆的孩子没有良心,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良心暂时被狗吃掉了,或者说是他们故意把良心藏起来了。

由此可以看出,叛逆是每个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并不是家长眼中的坏孩子。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具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要帮助孩子走出叛逆的误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产生叛逆的原因。

案例一:家长存在教育误区

8岁的小武阳上小学一年级,他常因父亲与母亲的不和而很少回家。在小武阳面前妈妈经常控制自己的情绪,从来不提爸爸。妈妈常对小武阳说:“妈妈这么辛苦就是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好成绩!”但事与愿违,小武虽然在妈妈面前总是表现很乖,但一到学校就显得很反叛:上课说话、写作业不专心,对老师的批评也置若罔闻。

据医生分析,小武阳正处在性别认同的年龄,由于父亲很少在家,对性别的认同难以实现。整天与妈妈在一起,对女性有所依赖,在群体生活中就表现为难以适从,觉得很想有同性朋友。在课堂上只要被同性同学干扰,就难以控制地说话、做小动作。就这样,小武阳能受到老师的关注,成了得常常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

案例二:亲子之间缺乏交流

小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的父亲因为工作的需要常常出差,忽视了与小强的交流,而小强母亲也经常需要出国工作。小强在上小学之前很乖巧、听话,也顺利地考上了重点小学,但自从二年级以后,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叛逆,父亲说一,他非要做二。

有一天,父亲突然接到学校的电话说,小强把头发染成了黄色,盛怒之下,父亲打了他一巴掌,小强就离家出走。那时,正好学校里来了实习老师,小强和这位实习女老师特别好,什么事都和她说,染发事件之后小强就一直呆在实习老师那里。后来经过实习老师的劝告,小强把头发染了回去,也搬回了家。但这次轮到父亲手足无措了,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和小强交流,也不知道这一次风波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案例三: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在现代的教育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状况: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父母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看的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姗姗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除此之外,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对于家长来说,在这个危险系数相对较高的时期,一定要处理好,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尽早了解青少年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认识到他们出现的这些变化不是什么大问题,坦然地去接受这种变化,学会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上和他们倾心交谈,通过对话达成共识。

其次,加强亲子沟通和交流。众所周知,两代人之间,甚至是同代人之间,都存在着思想交流上的冲突,这就是“代沟”现象。而且有越演愈烈的倾向。现在的父母都忙于生计,只注重给孩子物上的供给,而缺少了思想上的关心和交流。这种做法的必然结果就是,亲子关系的紧张,孩子也许会因此而叛逆。

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叛逆期,表面上,孩子不愿与家长、老师交流,但实际上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愿望会更强烈,所以家长要适时把握,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与孩子的对话需求,当子女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个招呼,以便子女谅解。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他们的“小大人心理”。

第三,孩子始终是孩子,父母对孩子,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一定要加倍的关心,要学会尊重他们。尽管他已经长得比你还高,可他还是很幼稚。在心里上,你把他视为大人,在生活上,一定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来关心他、爱护他,并且要给予他一定的空间,让他自由地生长。这就像竹笋的生长一样,你要搬掉压在竹笋上面的石头,它才能长成笔直的竹子。

家长们不要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放任。其实不是,这是引导,你可以跟孩子亲近的同时,用另外的方法来指出他的错误。比如,让孩子捐款,让孩子享受到被人尊重的乐趣,这样会竖立孩子乐观向上的信心。一旦孩子有了耻辱感,他就会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处于被关注的地位。

第四,开放自我,了解孩子。家长眼见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通常会即刻禁止。其实,最好能试着了解情况,例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从旁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然后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之融洽的相处。能和父母相处融洽,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第五,要正确的看待叛逆的两面性。也许孩子在叛逆期有可能会做出许多令家长、老师不快的事情。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叛逆,才有个性;有叛逆,才能不拘泥于既往,才能有所创新;有叛逆,才能抛弃陈旧的束缚,才能为自己开创一片天地。逆反,也是孩子的天性。如同其他的天性一样,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抹杀。如果只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成为一只应声虫,没有个性,只有顺从,那他们的未来不过是今天的重演。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前途?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特点,不能抹杀孩子的这一天性,而是应该顺应其自然的规律,给孩子以更多更好的保护,使他们顺利渡过这一时期。

其实,不只是中国,蓝天下的少年虽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但却有着一样的烦恼,经历着一样的叛逆年代。所不同的是,同样处于叛逆年代的少年,有的奋起,有的沉沦;有的能把握自己,有的却放纵自己;有的正在思考,有的仍在迷茫之中……根据一项调查,心理学家指出,所谓叛逆,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通过谈心、沟通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关系变得再次紧密。

对于青春期的叛逆,每个人或许都曾经经历过,只是身为家长已经无法真正地理解一个孩子的感受了。其实,叛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叛逆的倾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它也不过是暂时的,而且只有经过了这暂时的痛苦,才会慢慢成熟,真正地理解父母的用心。

父母确实要反过来想一想:不能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难道孩子天生就是一个不听话、爱捣乱的孩子吗?孩子真的想做一个处处和爸妈作对的人吗?其实应该说,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家长。

家长必须要明白:叛逆不等于坏,叛逆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是坏孩子。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叛逆,不要因此而给他们挂上“坏孩子”的标签。

2.成绩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什么样的是坏孩子,相信大多数的家长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考虑的第一要素肯定是孩子的成绩。这成了大多数家长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之一。在他们的眼里,课堂上,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回答出问题的就是好孩子;那些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的就是坏孩子;拿到试卷后,分数高的就是好孩子,反之就是“朽木不可雕”的坏孩子……

分数高才是好孩子。孩子从托儿所开始就考试,一直到高考。以分数为标准的排名次也从托儿所开始一直到高考。几乎所有的荣誉都与分数有关,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等,分数几乎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这说明家长甚至是整个教育制度都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一个误区,以孩子的分数论成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人父母者天下同心。但这种期盼的重心,在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已从德才兼备向“更重学习成绩”偏移。

相关部门对某省的129个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中,在回答当父母者“您考虑孩子前途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的问题时,比例最高的“学到知识”的占80.6%,其次才是“良好行为习惯”,占43.9%,身体健康占37.3%。

同时,调查问卷问及“您认为好孩子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家长的回答前3项依次为学习成绩好占50%;道德品质好占36.2%;身体好占27.8%。有近一半的家长要求孩子进入高一级的重点学校。这表明,父母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

如果仅仅把成绩好、听话作为“好”的标准,那么,数学成绩只有15分的钱钟书岂不成了笨蛋?因成绩差而被学校开除的爱迪生岂不是愚蠢至极……

韩寒现象引起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反响。反响的焦点和落脚点不同,因而便产生了众说纷纭的观点。这些观点,使人们越来越糊涂,不知道今天的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韩寒是不是个好孩子?1999年,他的成绩单上有7门课不及格,按规定只得留级,重读高一。2000年,韩寒还是7门功课不及格。在家长的眼中他肯定不是一个好孩子,而是坏孩子的典型代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韩寒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是天才,而且他成功了。这不得不引起家长们的反思。

其实,培养好孩子不应是教育的目的,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目的。创新人才都是有个性的人才,无法用孬好来衡量。你说比尔·盖茨和杨振宁谁孬谁好?你说爱迪生和哥德谁孬谁好?那些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小充满个性的孩子。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几个月的学,就被老师辱骂为“愚钝糊涂”的“低能儿”而退学,可他决心长大了在世界上做一番事业。他曾因要实验人身体里充满气体能否飞上天,而让小伙伴喝下一种药,差点送了小伙伴的命,被爸爸打了一顿还不让再搞实验。最后他还是靠倔强的个性成了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相反,在以分数论成败的思想下,又造成了多少高分低能者,难道“高分低能”就是家长所追求的好孩子的最终模型吗?

新生康宁入学不到100天的时间不得不休学,究其原因,康宁的妈妈为了孩子学习好,不让康宁做过任何家务,所有学习外的事情他都不用费心。除了学习之外,康宁没有可以骄傲的另一个支点,如今到了大学成绩低落,他就非常压抑。同时,极度的生活无能使康宁完全不能独立生活,衣物物品不知如何打理、时间不会安排、金钱不会管理,不得不选择休学调整。他的妈妈是多么悔恨自己的教育方式,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一个只会读书不会生活的低能儿。

其实父母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首肯标准,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也许这就是逼迫着孩子真正的走上了“坏孩子”的道路的原因。

一位不满15岁的初中女生,因为期终成绩不好,为了逃避爸爸的一顿可怕的毒打,离家出走整整一年。孩子离家出走后,父母才醒悟、追悔莫及……

有一对夫妇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认定孩子应该具有与他们一样的智力和能力,对于孩子学习成绩差,他们认定是孩子学习不努力所致,从而以购买孩子喜爱的运动鞋作为条件,激励孩子努力考高分。殊不知孩子的智商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所以他要运动鞋的愿望只是可望而不可及。情急之下,在商场里偷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抓获后被送到了工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