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孩子坏孩子
30593200000003

第3章 坏孩子之“坏”(2)

过分看重分数,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有一个小患者在小学时的学习成绩总是遥遥领先,因此一直生活在赞扬声中,这也给孩子带来了压力。他一到考试时就特别紧张,头脑中总是想:如果考不好,我就不是别人夸奖的好孩子了。由于心理负担过重,考试没考好,进初中后,厌学情绪非常严重,来到医院治疗,医生诊断为“学校恐怖症”。

据某市委统计,2002年上半年该市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就有375例,在出走的孩子中多数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十分脆弱,精神上非常需要父母的关怀。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粗暴、简单,对孩子管得过死。片面认为孩子分数高就是好孩子,对孩子的内心活动、思想见解及孩子对社会的看法不屑一顾甚至反感,很少与孩子沟通,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一个孩子能否成材,要看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而很多家长却在教育孩子中,把考分当作孩子的“命根子”,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孩子优劣的惟一标准:孩子成绩好,一切皆好;成绩差,一切皆差。不少父母不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他们意志品质、道德情操的发展。以致上演了一幕幕的家庭悲剧。这使得未成年人从小就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如只会读书不知世间万物;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思想拘谨,缺乏生活兴趣。同时,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过高,有的连一次小测验都要看名次找过错,往往会给孩子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扭曲孩子的人格,造成孩子厌学、逃学,甚至走上自杀之路。

考试分数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某门课程在一定阶段上的检查所做的成绩评定。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不能反映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综合素质。更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优劣。作为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关心孩子的一个具体表现,但应如何看待分数,却是一个科学而又严肃的问题,它反映着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方法及其成败。

一般说来,家长对孩子分数认识的误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片面的夸大分数的功能,不仅将其视为学习好坏的惟一标准,更将其看作是孩子好坏的衡量因素。

家长看到孩子考试分数比前次考试高了,就喜上眉梢,认为孩子学习下功夫了,成绩进步了,进一步推论孩子懂事了,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肯定优秀。反之,若分数下降了,就认为“不争气”、“没出息”,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一小学生因考试分数未达到家长的要求而被家长活活打死的惨痛事件,就是家长片面夸大分数功能而导致恶果的一个特例。

一个人的好坏不是片面、单纯而论的,高分者也有许多走上了犯罪道路,其犯罪的手法与危害更高于那些智力低的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要在衡量孩子好坏方面占相当大的比重。

二、机械地、片面地分析分数,从而得出错误结论。

不能正确分析分数,会被表面现象迷惑,最终将使家长、孩子都被误导而进入学习的误区。仅因某次分数的下降就否认孩子学习的进步,会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而仅依据某次分数的表面分析来指导孩子学习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无疑会使孩子忽视真正的困难,得不到真正的帮助,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等到问题暴露时,很可能良机已失,悔之晚矣。

家长应如何对待分数,才能发挥分数的功效,才能使你眼中的“坏孩子”变成好孩子?

第一,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既要重视分数,而又不唯分数。孩子的学习主要从学习成绩上反映出来,但并不是说分数决定一切,分数高不能说明孩子就聪明,反之也不能说明孩子蠢笨。因为思想品德、活动能力、表达能力等在分数中是无法体现的,知识毕竟不是能力。在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巨匠,例如达尔文、爱迪生等,在童年时代,甚至到中学时代学习成绩都不很出众。但他们后来都成了闻名于世的伟大科学家和发明家,这些都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

第二,父母要善于发现“坏”孩子的亮点。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要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因素全面、和谐发展,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家长要在尊重孩子个性及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发掘其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各自不同的方面显现出自己的优势,要让“坏”孩子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确信自己不是坏孩子。

第三,要发掘孩子的优点,扬长补短。任何人的欠缺都比才干多得多,而且大部分欠缺都是无法弥补的。家长也是如此,你能正视自己身上的优缺点,就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吗?你不能只看到孩子在分数上的缺点,而忽略了他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因此,家长不能为了刻意弥补“坏”孩子的缺点而扼杀了他们的优点,更应提倡“扬长避短”,是兔子就让它去跑步,是鸭子就让它去游泳。

总之,家长们应该清楚,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孩子考试分数的高低,不足以代表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正因为如此,目前一些教改区的高中招生,已不再把升学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惟一标准,而是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创新实践成果评价等共同作为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

中国的发展不需要“好”孩子,而是需要有创造力的、有个性的孩子。个性不仅是人的灵魂,也是教育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你们眼中的“坏孩子”也许将成为世界的主载力量。

3.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专家学者认为,世上只有两种儿童不爱玩,一种是弱智;另一种是处于患病的孩子,正常的孩子都爱玩。对于孩子们来说,玩是最快乐的事,是自发的,玩起来浑身是劲,不会觉得累;而学习往往是大人强迫的,枯燥无味。

家长多数都有这样的情形,看到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很高兴,对孩子玩很不满意。幼儿时期孩子爱玩父母还挺高兴,小学时期爱玩父母还能容忍,但到中学你就忍无可忍了,可能会把正常的玩也称之为贪玩了。在许多父母看来,如果孩子玩心太重,必然会影响学业,而学业又是和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的,于是,这些孩子就被父母们定义为“淘孩子”,甚至是“坏孩子”。逐渐的,这些爱玩的孩子就成为了坏孩子的代名词之一。而判定他们是坏孩子的惟一标准,就是他们在玩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学习。

这样看来,父母并没有认真孩子玩耍的真谛和重要性。家长们可以想想,你们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是在不同的游戏中,和泥土、玩具、小伙伴一同度过的。但反观现在的孩子呢?他们天天忙碌于各种学习当中,往返于不同的补习班,在各种才艺班中默默的努力。家长们看到这,是不是也汗颜了,原来自己为孩子加了这么重的负担,完全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时间和权利。现在的孩子快乐吗?很明显是不快乐的。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想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但是现在家长的所作所为剥夺了孩子的快乐,那么,教育的意义又从何谈起呢?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正确认识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

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应尊重儿童参加活动的权利,并应鼓励提供从事文化、艺术、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适当和均等的机会。强调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儿童权利公约》指出:父母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儿童的最大权益得到保障,而儿童的最大权益中最主要的就是游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生命。玩,是从婴儿到老人都喜欢的活动,这是人的天性,难道父母们不爱玩吗?著名的迪斯尼公司就是一家制造“玩”的公司。你们也是孩子,只是年龄大点而已。只要孩子不因为玩而荒废了学业。其实玩对人类是很重要的,甚至玩在某种意义上是有潜在的作用,当时看不出,但只要在脑子里留下印迹,未来的某一时刻都会派上用场。

其实,孩子应该有孩子的天地,游戏更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极佳手段。孩子会将木棍当马骑,将纸飞机当火箭,正是这些在成年人看来十分幼稚甚至可笑的行为,构成了孩子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成为日后天才的基石。天才是什么?许多名人都用自己的切身体会,给天才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大科学家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由此可知,天才对每个孩子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不可估量的潜力,就看父母怎么挖掘了。

19世纪学前教育之父福录贝尔提出对幼儿进行游戏教育的主张。在他创立的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里,实施以游戏为基础的教育取得好效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对幼儿发展规律的研究中,对游戏教育有一致看法。他们指出:幼儿期蕴藏着丰富的发展潜力,这些潜力可在游戏中挖掘。因此,为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实施教育的正确途径与方法是组织好游戏活动。可见,游戏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科学的育儿教育。

受“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说法的误导,父母反对孩子玩游戏,控制和禁止孩子的玩。他们不了解,在世界范围内,无数教育学、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孩子应当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其实正常的游戏并不像家长想象的那样会影响孩子学习,相反,游戏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情商发展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引导得当,孩子可以玩出天才。玩和学习并不是相冲突的,对孩子来说,玩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

牛顿小时候常做“蠢事”。他曾把灯笼系在风筝上做实验。

爱迪生小的时候也坐在鸡蛋上企图暖出小鸡来。

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小时候对月亮好奇,好几次天真地爬到树上“摸月亮”,有一次差点摔下来。

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的学习过程。你看过孩子玩玩具吗?他们在充满新奇、幻想和奥秘的玩具世界里,小脑袋不停地问,并努力去摆弄、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陀螺怎么会转?火车怎么会叫、会冒烟?这些问题不仅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同时也成了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启迪他们智慧的教科书。美国语言学家斯特金娜夫人,她常和女儿维尼玩语言游戏、表演游戏。维尼3岁就会写诗,4岁写剧本,5岁出诗集。由于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幼儿自己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获得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从而终身受益。而一些父母力图让孩子提早学习,其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一、玩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历史上有许多的名人就是从玩中成名的。爱迪生上小学时,老师过于严格,死板的教学使他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后来,他母亲南希带着他去小河边,一边欣赏春天景色,一边教他学习;又带他爬上嘹望台,一边乘凉,一边讲解罗马帝国兴衰的历史知识。这种学、玩结合的教学方式使爱迪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训练了他的思维能力,对他后来成为一名伟大的发明家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外有一种教儿童学习外语的启发教学法,又叫洛扎洛夫教学法。教学过程是让儿童在听音乐、做游戏中完成的,效率比一般教学提高5倍以上。由此看来,玩不是家长认为的那种单纯的贪玩,而是开发孩子能力的一种方法。

二、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因为孩子在游戏中玩弄着各种玩具,运用着各类游戏材料的同时,不仅辨别了它们的颜色、形状,比较着它们的轻重、大小,也认识了不同材料的性质、用途。他们在游戏中要假装是什么人,就要知道他该干些什么,该怎样行动,该说些什么话,就要有目的地去观察、回忆、想象,去运用他们已有的有关周围生活的知识。游戏前要想玩什么,怎样玩;游戏中要想办法发展游戏的内容,解决游戏中出现的困难,协调同伴间的关系,思维和语言都在积极活动之中。所以游戏还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给孩子一个玩的机会,就等于给孩子一个认识世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