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是人类的朋友。准确地说,它是强者的朋友,它让人们变得强大。但前提是,你要能够在危机的寒冬中活下来。如果你指望经济学帮你准确预测每次危机什么时候产生,那是不太可能的。但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应用“危机经济学”帮我们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创造新的经济需求和新的经济增长的机会,顺利过冬并迎来温暖的春天。
“劳伦斯魔咒”为何频频显灵
“摩天大楼立项之时,是经济过热时期;而摩天大楼建成之日,即是经济衰退之时”——这个令许多人谈之色变的预言,就是“劳伦斯魔咒”。
1999年,经济学家劳伦斯总结出一个“摩天大楼指数”,将经济危机与摩天大楼的建成联系起来。他发现,世界最高大楼的开工建设与商业周期的剧烈波动高度相关,世界最高大楼的兴建通常都是经济衰退到来的前兆。劳伦斯把这个发现称为“百年病态关联”:大厦建成,经济衰退。后来被称为“劳伦斯魔咒”。
过去的100年,劳作斯魔咒频频“显灵”:
美国纽约胜家大厦和大都会人寿大厦1908年前后落成,金融危机席卷全美,数百家中小银行倒闭。
1913年,伍尔沃斯大厦落成,美经济出现收缩。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华尔街克莱斯勒大厦和帝国大厦相继落成,之后纽约股市崩盘,并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20世纪70年代中期,纽约世贸中心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再创全球最高大厦纪录,后发生石油危机,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1997年,吉隆坡双子塔大厦在马来西亚人无比自豪的关注中落成。紧接着,一场金融危机就毫不留情地席卷了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东南亚。事实上,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金茂大厦在1998年封顶时也遭遇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洗礼。
2000年至2001年,中国台北101大楼建成,高科技泡沫破灭,全球股市狂泻。
2008年8月底,位于上海金融城小陆家嘴内的摩天大楼落成后,其主体高度超过了中国台北101大厦,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随即新一轮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又一次让“劳伦斯魔咒”显灵。
2009年,正当人们满怀希望期待经济衰退止跌回稳的时候,迪拜即将建成全世界最高摩天大楼,其无可争议的高度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债务。谁又能保证,这个国家巨大的债务不会通过金融链条再次给寒冷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呢?
当2010年的大门打开之时,迪拜迎来了不断逃离的梦想破灭者和焦虑万分的全球债主们。与此同时,当高达818米、超过160层的世界第一楼“迪拜塔”在2010年1月如期竣工时,也再次验证了经济学中的“劳伦斯魔咒”:摩天大楼建成日,经济发展衰退时。
回顾历史,从1892年世界上第一座超过91.4米的高楼卡匹托尔大厦与美国史上最严重的经济紧缩一起诞生,到80年前克莱斯勒大厦与帝国大厦一起迎来了美国的“黑暗时期”,再到后来迪拜塔见证了最新的全球大萧条,这个摩天楼“魔咒”每每被应验着。自从有了摩天大楼的概念以来,所有的巧合都支持劳伦斯的理论。为什么会这样呢?真的有一个可怕的魔咒存在吗?
就拿“迪拜危机”来说吧。在过去的几年里,在“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和金融枢纽”这一目标的推动下,迪拜大举投入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在马克图姆酋长的统治下,迪拜推进了其象征性建筑——七星级帆船酒店和迪拜塔等大型建设项目。尽管在此过程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但是,800亿美元的投资几乎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如下的梦想而激动:
酋长让所有怀有淘金梦的人都相信,迪拜是最容易赚钱的地方。在迪拜,沙漠上也能建绿洲,修全世界最高的楼,这里建造的房子总是能不断地被卖出去。酋长是要将迪拜打造成为一个全球商业枢纽、旅游目的地和购物天堂,而且他坚信迪拜应该从2010年起每年吸引1500万人来迪拜。
可是,经济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并没有放过如此宏大的梦想。房价不会一直上涨,房子也不可能只要竣工就会卖出。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直接打击了梦想中的迪拜,房价下跌、建设项目被取消等利空因素接连出现,最终导致“暂停偿还债务”。近600亿美元的负债违约,已经成为自2001年阿根廷违约以来全球最大的主权基金违约事件。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劳伦斯魔咒”背后的道理并不复杂: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周期性波动的特征,经济总是在繁荣与萧条之间转换。当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时,也就同时选择了与市场经济相伴的经济周期。因此,波动性的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中是难以避免的。
所谓经济周期,就是一个发展阶段之后通常会出现一个相对萧条的阶段。经济周期通常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人们都希望高涨阶段越长越好,甚至永远是高涨阶段才好。然而正如一年四季不可能永远是夏天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可能永远是高涨阶段。市场经济是一种能够有效调节经济运行的体制,危机阶段是对以往运行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问题强制性的调整,例如泡沫、结构等。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危机的阶段强制性的淘汰,就没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迅速、健康地发展。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劳伦斯魔咒”是怎样起作用的:在利率降低的投资旺期,很多企业规模扩张需要更大的办公空间,且地产商贷款购买大量土地导致市中心地皮飞涨,于是摩天楼自然成了建筑首选。登天竞赛展开帷幕,而当经济随着最高的摩天楼爬到顶点时,过度繁荣带来的生产结构混乱和经济泡沫开始导致利率和成本提高,于是经济衰退期开始。
简单来说就是,在繁荣阶段,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往往会鼓励大型项目的投资,摩天大楼是最直观的体现——投资会进一步把经济推向更加繁荣。但由于过度投资、投机以及随之而来的货币紧缩政策,繁荣并不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当因过度投资与投机心理而引起的泡沫开始危及实体经济时,经济衰退,一个经济周期以摩天大楼的完工成为转折点。由此看来,令人恐惧的魔咒,其实也可以转换成为我们对经济走势的预测工具。
值得庆幸的是,劳伦斯的魔咒并不是次次都灵验,而且即使灵验,经济放缓或者衰退的程度有多深,并不是这个魔咒能左右的,还是掌握在经济调控者自己的手中。经济有涨有落,螺旋式上升,每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又何惧经济周期的起伏不定呢?
经济学笔记
既然经济周期的起伏波动是客观规律,既然危机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而且还有其积极作用,那么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善于把问题转化为机遇,寻找危机背后潜藏的机遇。
不要恐惧,危机可怕但总会过去
不管在经济学家眼里还是在普通大众眼里,危机都是不受欢迎的话题,它总是那么诡异、突兀、不合常理,让人心生恐惧。
所有我们不了解的事物,都意味着我们对其没有掌控能力,敌暗我明的感觉让人感觉非常无助,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更加深了恐惧。危机就是这样,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程度不同的破坏。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我们最难以接受的地方在于,它无法消除且难以预测,我们只能提心吊胆地等着灾难降临,于是备加痛苦。
那么,经济学能够预测到危机的到来吗?目前来说,这恐怕还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这样说道:“为了谈论宇宙的性质和讨论诸如它是否存在开端或终结的问题,你必须清楚什么是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一部分的模型,一些连接这模型中的量和我们观测的规则。如果它满足以下要求,就算是好的理论:它必须在只包含一些任意元素的一个模型的基础上,准确地描述大批的观测,并对未来观测的结果做出确定的预言。”
在经济学领域,目前为止,并没有这种“能给未来做出确定的预言”的理论。也正因为如此,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往往会对经济学的解释和推测能力提出异常严峻的挑战,让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备受责难和非议。
最为显着的例子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该组织拥有千余名顶级名校毕业的经济学博士,夜以继日地跟踪、观察和研究全球经济。然而,该组织却没有对全球金融危机提出任何预警,更谈不上准确推测。每经历一次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公信力就显着下降。
可能你也觉得经济学家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但我们都要明白,经济活动的摇摆不定很大程度上根本无法预测。就像医学专家不能对突发的流感病毒做出预测一样,经济学家也不能确定什么时候会爆发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也就是说,有些东西本身就是难以预测的。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在人们心里,它们才会显得更为可怕,即便它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吓人。所以,想象中的可怕情形,并不能成为我们恐惧的理由。
危机是临时、意外而无法理解的,它会扰乱法则、法律以及规范,但只是在短时间内。我们不必质疑这种无序会对经济生活的本质造成影响,而是要保持确定的信念:也许我们对它无能为力,但它只不过是一次危机。虽然也许会极其严重,但是它总会过去。
其实很多时候,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差,只是我们“想象想象,越想越像”而已。因此,面对危机,我们首先是不要怕。要记住,危机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危机被恐慌化。
富兰克林·杰夫福就任美国总统的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全国上下一片恐慌。为了振兴美国,杰夫福决定推行“新政”,但要实行“新政”,首先要振奋民心。在就职演说时,他给美国人民做了一次“战胜恐惧”的着名演讲,其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模糊、轻率的毫无道理的恐惧本身!”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遇到一些挫折,这让我们感到失落,感到痛苦,感到自己的弱小,进而会感觉到恐惧。恐惧会让我们失去面对的勇气,不敢去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所以,杰夫福才会说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杰夫福以正视问题、蔑视困难的姿态,采取果断的措施,不仅带领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而且让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获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实际上,问题在绝大多数时候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只要我们撕破轻率恐惧的面纱,就能很好地解决它。
如何脱离恐惧是每个追求成功的人都在思考和解答的问题,它是人性丰满的标志。尼采说:“一项重大成果完成之后便属于人类了,而对自己来说只不过是把他从失败的恐惧中解脱出来——现在我终于输得起了。”这种输得起是自己挣来的,他们一开始就把失败考虑进去,并满怀信心地准备好承受一切挫折。
着名的巴顿将军曾经说过:“如果勇敢便是没有畏惧,那么我从来不曾见过一位勇敢的人。”即使再勇敢的人,也有畏惧的时候。那么,怎样才能从恐惧心理中解放出来、培养真正的勇气呢?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强迫自己面对。
客观的恐惧是免不了的,一个人可以摧毁心中的一切,只要他活着,他就无法摧毁恐惧。一个智慧再高的人看到吐芯的巨蟒也会恐惧,但主观的恐惧是可以通过丰富经验和提高认知而消除的。丰富经验就是越怕行动越要行动,否则从何处积累经验呢?纵观成功人士,他们不是比你“会”做,而是比你“敢”做,他们坚定的信念、强烈而清晰的目标能抵挡一切恐惧。
有一个人在股市大热时,开投资公司大赚了一笔,岂料金融海啸扑来,不但把之前赚的全赔进去,还亏了好大一笔。然而,他并没有被吓倒,他对朋友说:“虽然账面上我是损失了,但这两年我在股市中学到的绝对比损失的金钱更值钱。股市调整,我的机会将越来越多!”
这话说得一点不假。所以,不要害怕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每一次危机就意味着秩序的重新调整,我们应该做的是燃起信心,寻找机会。
经济学笔记
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危机的阶段强制性的淘汰,就没有成熟市场经济迅速、健康地发展。既然危机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有如此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善于把问题转化为机遇,寻找危机背后潜藏的机遇。
坚定信心,等待财富重新分配
当一个经济体内的各个主要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货币汇率紊乱、金融机构破产、实体经济遭殃等相继或者同时发生,就意味着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大萧条、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演化成的新一轮金融危机都可以认为是系统性金融危机。这类危机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次贷危机就是对宽松的货币政策、非审慎的住房抵押贷款、过度的金融创新和不到位的金融监管的一次彻底的清算,等等。
每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不仅会使金融机构大量破产,也给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由于金融稳定性遭到破坏,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每次金融危机都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带来或大或小的矫正,对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利的——任何一次危机都是一次重新洗牌和财富再分配的过程。“危机”意味着危险下的机会,是财富重新分配的重要方式。
历史总会再现。在1929年的金融风暴中,华尔街首先坍塌,这是场富人的劫难。在随后的十年大萧条中,美国一半的劳动力被闲置。经济生产总值的损失,如果以20世纪20年代的雇用水平计算,按当时的美元价值达到了3600亿,足可以盖3500万所住宅,造将近1亿8千万辆车,建70多万所学校!与此同时,大约1300万人失业。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家里唯一的工作人口,这也就意味着千万个家庭失去了收入。罗斯福在1937年说:“1/3的国民长年衣不蔽体、居无所安、营养不良。一句话,饥寒交迫,已经成了美国社会的日常现象。”
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的结婚率降低了22%,因为人们结不起婚。离婚率则降低了23%,因为大家同样离不起婚。这个最大的移民接收国,1931年竟有几十万人申请到苏联去工作。
终于,在“二战”结束后,美国产品随着马歇尔计划如洪水般地席卷了世界,整个西方世界变成了美国的庞大市场。更重要的是,“新政”建立了社会安全、失业保险、医疗保障和医疗辅助等一系列福利措施,重新分配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