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保健医生
30674800000006

第6章 疾病防治(1)

§§§第1节新生儿意外事故

预防重点

防窒息

不要睡太软的床,不要用大而软的枕头。最好给宝宝备一张小床,以免与大人同床同被睡眠,堵住口鼻。小床上也不要堆叠衣物、玩具,挂玩具的绳索和窗帘绳也不要靠近小床,以免套住宝宝的颈部。

防烫伤

喂牛奶时要先将冲调好的牛奶滴于手腕内侧试温;用热水袋保暖时,水温宜在50℃左右,要拧紧塞子用毛巾包好放在垫被下面,距宝宝皮肤10厘米左右。

防丝线缠绕指端

每天都要检查宝宝的手指、脚趾是否被袜子、手套或被子上的丝线缠绕,以免因血流不通、组织坏死而死亡。

防动物咬伤

养猫、狗等小动物的家庭,应将其移到别处。平时要关紧门窗,以防动物钻进室内伤害宝宝。

防溺水

给宝宝洗澡时,不能暂时丢下宝宝去接电话、开门等,如果必须去,一定要把宝宝用浴巾包好抱在手里,以防意外。

防中毒

冬天室内生火炉一定要安装出气管道。

§§§第2节小儿察睡诊病

良好的睡眠是保证小儿体格及神经发育的必要条件,特别是1岁以内的乳儿,其健康活泼的情况皆取决于睡眠质量的好坏。正常情况下,小儿睡眠时,一般是安静舒坦、头部微汗、呼吸均匀而无声,有时面部会呈现出各种表情。但是,当孩子患病时,睡眠就会出现异常情况。

具体分析

睡前烦躁、磨人、易惊醒,入睡后全身干涩、面红、呼吸急促,脉搏快,脉搏超过了正常数。这常预示着发烧即将来临。

入睡后撩衣蹬被,并伴有两颧及口唇发红,口渴喜饮,或手足心发热等症状,中医认为是阴虚肺热所致。

入睡后面朝下,屁股高抬,并伴有口舌溃疡、烦躁、惊恐不安等病状,中医认为是“心经热则伏卧”。这常常是小儿患各种急性热病后,余热未净所致。

入睡后翻来覆去,反复折腾,常伴有口臭气促、腹部胀满、口干、口唇发红、舌苔黄厚、大便干燥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胃有宿食的缘故,治疗原则应以消食导滞为主。

睡眠时哭闹不停,时常摇头,用手抓耳,有时还伴有发烧,可能是患有外耳道炎、湿疹,或是患了中耳炎。

如入睡后四肢抖动,则多是白天过于疲劳或精神受了过强的刺激(如惊吓)所引起。

入睡后用手去搔抓屁股,而肛门周围又见到白线头样小虫爬动,可见于蛲虫病。

熟睡时,特别是仰卧睡眠时,鼾声隆隆不止,张口呼吸,这是因为增殖体、扁桃腺肥大影响呼吸所致。

§§§第3节儿童头部外伤

生活中,跌跌撞撞的事时有发生,头部外伤是常见的。人的头颅是一硬骨壳,其中包装着极其重要的器官——脑。而头颅外伤最重要而又最危险的就是颅内出血了。

有学者对700多名头颅受伤,而当时没有神态改变的所谓“轻伤”的儿童,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有13%后来有颅内血肿或颅骨骨折,有的还需要开颅手术治疗。

为了防止发生不愉快的事情,除医生要有充分的认识外,家长亦应对受伤孩子进行简单的检查和观察。

具体分析

凡孩子头部着地跌倒或被硬物碰撞头颅,即使当时无任何症状,亦应让其安静休息,并注意观察。观察最少要24小时,若达48小时更为安全。

注意详细地检查孩子的头颅骨板,头皮隆起的包包一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用手摸清是否有局部的骨板凹陷。若有的,意味着颅骨受外力冲撞而破裂或下陷,将有可能刺伤其下的脑膜或脑实质,要及时送医院进一步观察或检查。

注意观察孩子受伤后的精神状态和活动,当出现与平时不一样的情况,例如出奇的安静、呆滞而不愿动、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或冷漠等,则可能出现脑实质性损伤。

特别提醒

受伤以后出现呕吐,是一个危险信号,可能是颅内出血所引起的颅内高压所致,须立即送急诊检查,切莫拖延。如果真是颅内高压,病孩会在几十分钟内发生昏迷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注意观察孩子的四肢活动是否对称,若发现某一侧肢体活动不便,或不能活动,就有可能是在头颅受伤的同时肢体受到损伤,否则这一症状的出现是头颅外伤的严重表现,而且往往是后期出现的症状。

总之,要重视儿童头部外伤,切莫掉以轻心。

§§§第4节小儿腹泻

喂养不当,消化不良

夏季,因腹泻而就诊的小儿明显增多,其中一部分孩子是因吃不干净的食物或腐败变质食物而发生的腹泻,这是人们常说的“小儿肠炎”或细菌性痢疾,而相当一部分孩子,尤其是婴幼儿则是由于饮食不当所造成的,俗称“消化不良”。

小儿生长发育快,尤其一

岁以内是出生后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大量的营养物质全靠消化器官来消化吸收。而小儿的消化系统发育虽说从胎儿时期已经开始,但到一岁时才初具规模。此时,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较少,活力较低,对食物的耐受力差,不能适应食物质、量的较大变化,使消化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而造成腹泻。

预防措施

母乳是六个月以内婴儿最适宜的食物,应大力提倡小婴儿按需喂养,以后则根据小儿睡眠规律每2~3小时喂一次,逐渐延长到3~4小时喂一次,夜间可尝试停喂一次,一昼夜共喂奶6~7次,4~5个月后可减至5次。每次哺乳约15~20分钟,以吃饱为准。小儿在添加辅助食物时必须注意从少到多逐渐增加,使婴儿有个适应过程;从稀到稠,先喝米汤,渐渐过渡到稀饭、软饭;从细到粗,如加水果时,开始喂果汁,尔后吃果泥。五个月试加鸡蛋黄、鱼泥、嫩豆腐;七个月以后可添加富有营养、适合其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鱼、肉末、青菜、饼干等,逐渐为断奶做些必要准备,但应避免在夏天断奶。

特别提醒

在逐渐添加食物时,最好先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食物,不要同时添加几种,如遇小儿生病,应暂时不加另一种食物。喂养时不要过冷过热,量不要过多过少,以避免因天热消化酶分泌减少、消化道负担增加而诱发腹泻。

§§§第5节小儿便秘

合理饮食,定时排便

大便干燥、硬结,排便困难,数天一次,而生长发育正常,无全身疾病的小儿,90%以上为功能性便秘。家长应了解便秘的原因和治疗原理,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应减少牛乳量或在牛乳中增加8%~10%的糖,较大儿童增加豆类及豆制品,多吃香蕉、芹菜等富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可给予金双歧、肠乐等微生态调节剂。便秘的应急处理为用开塞露或3%的氯化钠液灌肠,上述方法不奏效时可戴手套用手指掏出粪块。

排便训练方法从8~12个月开始训练排便习惯,每天晨起坐便盆,一般5~10分钟,如不能较快排便,不要催促也不要长期蹲坐。多年便秘的患儿应采用饭后立即试图排便并在排便失败时用开塞露等补救措施争取解除粪便阻塞。

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为佝偻病。在婴儿期较为常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而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佝偻病发病缓慢,不容易引起重视。佝偻病使小儿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肺炎及腹泻等疾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因此,必须积极防治。

人体内的维生素D,有内源性与外源性两种。内源性的是靠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在体内合成;外源性的来自食物,如鱼、肝、蛋、乳类等含有维生素D3,植物中的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维生素D2,它们能促进小肠黏膜对钙、磷的吸收,减少钙、磷从尿中排出,并能促进骨样组织成熟,使血中钙、磷向骨质生长部位沉着形成新骨。

病因分析

佝偻病的病因是日光照射不足,尤其在冬、春季紫外线不足,再加上冬季寒冷户外活动较少,故易发生佝偻病;另一个原因是小儿喂养不当,食物中钙、磷含量较少或比例不当,也会影响钙、磷的吸收。另外,单纯用谷类食物喂养时,因其中含有大量植酸,容易与小肠中钙、磷结合成为不溶解的植酸钙,而影响钙、磷吸收。此外,生长过快、早产、双胞胎也易发生佝偻病;慢性腹泻、肝胆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及代谢;长期应用苯妥英钠、鲁米那等药物,可加速维生素D的分解和代谢,均可引起佝偻病。

临床症状

小儿发病早期,常见症状为夜惊、睡眠不安、多汗,易烦躁。病情较严重者,肌张力降低、关节松懈、腹部膨大,生长发育也受影响。

骨骼的改变,是佝偻病的主要表现。头部早期只是颅骨软化,7~8个月后出现方颅,囟门关闭晚。胸部可见肋串珠、鸡胸或漏斗胸。腕部和踝部骨骼粗大,形成手镯、脚镯样变化。另外,由于骨质软化,可出现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即俗称的圈圈腿。

治疗措施

佝偻病因缺乏维生素D所致,故应给予维生素D治疗,一般只要注射1~2次即可,具体的剂量应由医师决定。较轻的病例可口服维生素D,在注射维生素D时,可口服葡萄糖酸钙。

除药物治疗外,最重要的是合理营养,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及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每天到户外活动。另外,应注意衣服宽松,不要让小儿过早、过久地坐与立,但可训练其俯卧、抬头、展胸与爬行等动作。

佝偻病的预防关键是抓早、抓小。从孕妇怀孕的中期,即应开始服用维生素D,小儿满月后,即开始户外活动,从每日15分钟,逐渐增加至2小时以上;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自小儿生后半月至2岁,每日口服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早产、双胞胎、低体重儿、生长发育过快、慢性腹泻或患肝胆疾病的小儿,可在冬春季节肌内注射维生素D330万国际单位。

特别提醒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的耐受量和中毒量,个体间差异很大。因此,不要常规地、过量地给孩子服用鱼肝油和钙片,以防中毒。

§§§第6节小儿身体不适的日常表现

表现特征

大便干,最为先

中医认为大便干燥是大肠内热的表象,会造成小儿内热盛,往往易患感冒发热。3岁以内的小儿应经常给些菜泥、鲜梨汁、蔬菜、水果等,这些都有清热通便的作用。3岁以上的小儿则可多吃些水果、蔬菜。

食不好,睡不安

吃饭与睡眠之间有连带关系,如遇到小儿在睡眠中翻动不安,咬牙,家长就应认真回忆小儿近日的饮食情况。如吃过生冷、不好消化的食物等,都会引起肚胀,甚至肚痛。

鼻中青,腹中痛

小儿食过生冷寒凉的食物,可损伤脾胃之阳气(指消化、运转食物的一种动力),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因而导致寒湿内生,发生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而寒和痛均可见面色发青,特别是鼻梁两侧较为明显。

舌苔白又厚,腹中有积食

舌苔白且厚,一般说来是浊湿内停或消化不良,此时可闻到小儿口中呼出的气带有一种酸腐味。每遇这种情况,应及时给小儿服适当的消食导滞的药物,如小儿化食丹、王氏保赤丸等,或遵医嘱治疗。

手、足心热,常有病祸

俗话说:“冰凉温干,吃行可便。”但遇小儿手心脚心干热,则往往是小儿将要发生疾病的一种现象。

口、鼻干又红,肺胃热相逢

鼻通肺,口腔是消化道的上端,口、鼻干燥发烧,口唇、鼻孔干红,或者鼻中有黏涕、黄涕,都是肺和胃燥热的表现,如不及时解除,可能很快会出现小儿高热。

因此,有关专家提醒,想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第7节心脏的“呼救信号”

心脏藏在胸腔深部,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当它有病时,总会及时发出呼救信号而表现出各种症状。人们只要注意身体的有关异常表现,结合相关检查,就能准确无误地对心脏作出判断。

特别提醒

各年龄组的人,尤其是青壮年,在患感冒或腹泻后,出现明显的全身乏力,行走时心慌气促,平静时脉搏每分钟超过100次或少于60次,或快慢不匀,可能是发生了病毒性心肌炎。

当人入睡后,突然因胸闷、气急惊醒,接着频繁咳嗽,气急加剧,并咯出泡沫或红色泡沫样痰,这大多是患了风湿性心脏病或高血压心脏病。

中老年人,在过度劳累、过量饮酒、情绪激动后突然出现心前区发闷、压榨痛等症状,多为患了冠心病。如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经用硝酸甘油、救心丸而心绞痛不能缓解的,则可能是心肌梗塞。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贫血等慢性病的人,一旦出现下肢浮肿并逐渐上行,伴有心慌、气促、行动困难,很可能已经累及心脏发生了慢性心功能不全。

上述种种异常表现,常是心脏向人发出的“呼救信号”,此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

§§§第8节心脏病发作的早期信号

早期症状

左胸骨或整个上胸部疼痛。

牵涉到胸正中、颈、颌部疼痛。

胸正中、手臂内侧疼痛,以左臂和左肩为常见。

上腹部疼痛。

胸部较大面积疼痛,颈、颌手臂内侧疼痛。

颈中部下端、直到颈上部两侧,两耳间的颌部疼痛。

右臂内侧从腋窝直到肘腕部,左臂内侧到腰部均疼痛,尤其左臂和左肩的疼痛最常见。

两块肩胛骨间疼痛。

§§§第9节风湿性心脏病

病因分析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病,是风湿病变侵犯心脏的后果,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患者中女多于男。受损的瓣膜以二尖瓣为最常见,也可以几个瓣膜同时受累,称为联合瓣膜病变。由于瓣膜炎症反复发作,瓣膜增厚并缩短、粘连和纤维化造成瓣膜关闭不全和狭窄。早期可无症状,随时间的推移产生心脏增大、心律失常,一般经过10~15年逐步出现心力衰竭。因此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应注意休息和在医师指导下治疗。有的患者可作手术治疗。

治疗措施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重体力劳动。但在心功能允许情况下,可进行适量的轻体力劳动或轻体力的工作。

2.预防感冒、防止扁桃体炎、牙龈炎等。如果发生感染可选用青霉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林可霉素治疗。

3.心功能不全者应控制水分的摄入,饮食中适量限制钠盐,每日以10克(2钱)以下为宜,切忌食用盐腌制品。

4.服用利尿剂者应吃些水果,如香蕉、橘子等。

5.房颤患者不宜做剧烈活动。应定期门诊随访;在适当时期要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何时进行,应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定。

6.如需拔牙或作其他小手术,术前应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第10节病毒性心肌炎

病因分析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导致心肌炎的病毒有多种,主要经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病毒可直接损伤心肌,也可通过免疫机制导致心肌炎症。病情轻重相差悬殊,常见胸痛或心悸,体检时可发现多种心脏体征。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或心肌损伤。抽血进行病原学检查或作心肌活检有助于进一步诊疗。患者应该注意休息和按医嘱治疗。

治疗措施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可过于劳累。

2.多进食含维生素C类水果(如橘子、番茄等)及富于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鱼、大豆等)。

3.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4.服药要遵医嘱,尤其是伴心律失常(如频发早搏等)的患者,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5.长期持续早搏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注意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必过于紧张。

§§§第11节高血压